張玲芳,劉 暢,鐘 鍇,廖天寶
(廣東省中山市中醫(yī)院 重癥監(jiān)護室,廣東 中山,528400)
腹脹是外科手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會引起患者不適,影響切口愈合,不利于患者康復[1]。常規(guī)藥物治療存在藥物不良反應,而傳統(tǒng)灌腸治療易損傷直腸黏膜,且操作相對困難,增加患者痛苦。中醫(yī)治療腹脹具有操作簡單、有效、不良反應輕微等特點[2],患者耐受程度高。筆者參與支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所在支援醫(yī)院收治1例危重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產婦,產婦剖宮產術后康復期并發(fā)腹脹。在分析腹脹發(fā)生原因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中醫(yī)護理技術特色,綜合中藥鼻飼治療、足三里穴位注射、腹部及穴位按摩、情志護理等干預措施,患者腹脹得到有效緩解,現將中醫(yī)護理個案分析報告如下。
本例產婦31歲,孕35周,咽痛4 d,發(fā)熱伴呼吸困難0.5 d,之后患者出現畏寒發(fā)熱,體溫最高39.3 ℃,伴干咳、胸悶、心悸、呼吸急促,于2月1日收入當地醫(yī)院。胸部CT檢查:左下肺感染。因缺氧嚴重,入院后給予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剖腹產等對癥支持治療。患者新型冠狀病毒核酸初篩陽性,病情危重,2月2日轉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定點收治醫(yī)院治療。
患者入院后診斷:①新型冠狀病毒病肺炎(危重型)[3];②膿毒癥休克;③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④多臟器功能不全;⑤妊娠(孕35+2周)剖宮產術后。2月2日,患者行床旁連續(xù)性靜脈-靜脈血液濾過(CVVH)治療,呼吸機輔助呼吸治療,常規(guī)抗病毒、消炎、免疫、鎮(zhèn)靜、鎮(zhèn)痛等綜合治療,每日行纖維支氣管鏡治療。2月6日,患者行體外膜肺氧合(ECMO)治療。2月24日,患者行氣管切開術。2月27日,患者ECMO成功撤機,鎮(zhèn)靜鎮(zhèn)痛藥逐漸減量。之后患者神志逐漸恢復清醒,2月21日開始鼻飼腸內營養(yǎng)能全力500 mL/d,鼻飼早期出現胃潴留癥狀,暫停4 h腸內營養(yǎng)。2月27日21時,患者自訴腹脹明顯,腹部膨隆,觸診質軟,叩診為鼓音,近6 d未解大便。給予乳果糖100 mL分次鼻飼、溫水灌腸、開塞露塞肛等對癥處理均未有效緩解。給予中藥鼻飼、穴位注射、腹部及穴位按摩等中醫(yī)治療及護理干預,2月29日患者開始肛門排氣排便。
本例患者腹脹產生的原因可能和下列因素有關:①鎮(zhèn)痛、鎮(zhèn)靜藥物的使用抑制了腸道蠕動;②剖腹產術后胃腸功能減弱;③患者臥床1個月,處于鎮(zhèn)靜狀態(tài),缺乏運動,其胃腸道處于靜息狀態(tài);④患者清醒后出現緊張、焦慮情緒,導致胃腸功能紊亂;⑤攝入的營養(yǎng)以腸外營養(yǎng)為主、腸內營養(yǎng)為輔,攝入食物和水分較少,特別是粗纖維食物攝入過少,食物殘渣對腸壁的產生的壓力較小,不能引起排便反射。
中醫(yī)理論認為腹脹主要由脾胃升降功能失調所致[4],因手術創(chuàng)傷,加上長時間臥床,導致患者胃腸道平滑肌松弛麻痹,造成腸道積氣、積液增多,乃由氣滯血瘀所致。根據“經絡所過,主治所在”的中醫(yī)原理,可用循經取穴的方法治療某一臟腑病證。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內屬臟腑,外絡肢節(jié),溝通內外,貫串上下,將內部臟腑與外部各組織器官連成一個有機整體,使人體各部分功能保持相對的協(xié)調和平衡,尤其是對胃腸道有雙重調節(jié)作用[5]。
2.2.1 中藥鼻飼治療: 中藥方劑包括麻黃20 g、燀苦杏仁20 g、生石膏60 g、甘草片10 g、瓜蔞子30 g、瓜蔞皮30 g、大黃20 g、熟黨參40 g、茯苓60 g、茵陳40 g、桂枝20 g。方劑煎服,每日1劑,鼻飼。護理人員每日觀察患者大便的次數、顏色、性狀、量。本例患者于2月29日晚解黃褐色稀爛便1次,約200 mL。
2.2.2 穴位注射: 足三里系足陽明胃經合穴,而合穴是治療胃腸疾病的重要腧穴[6]。選擇甲氧氯普安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療,既能激發(fā)經絡之氣,順氣化瘀,又可發(fā)揮其藥理療效[7]。取穴犢鼻穴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以指壓處有酸脹感確定穴位。患者2月26日—2月28日自訴腹脹難忍,給予甲氧氯普安注射液5mg雙側足三里穴位注射,約20~30 min后癥狀緩解,且無不良反應。
2.2.3 腹部和穴位按摩: 腹部和穴位按摩能調節(jié)機體免疫力,調節(jié)脾胃功能,有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功效。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屈曲雙腿,保持腹部放松,沿順時針方向環(huán)形按摩,按摩時五指并攏,手掌緊貼腹部,力度由輕至重,以患者耐受為主。本例患者的手術切口已拆線,傷口基本愈合,但不能耐受太大壓力,因此按摩時應注意避免拉扯傷口。每日按摩3~5 次,每次約10 min。此外,取穴胃、天樞、中脘、內關、足三里、合谷等進行穴位按揉,以促進胃腸蠕動和肛門排氣。 本例患者在每次腹部按摩后出現肛門連續(xù)排氣。
2.2.4 情志護理: 面對陌生的治療環(huán)境、擔心自身健康等均可能導致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醫(yī)護人員需要向患者介紹醫(yī)院環(huán)境、病情進展,指導患者配合治療,提高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毎日在患者睡前給予開天門手法按摩,緩解緊張、焦慮情緒[8]。穴位按摩按壓手法應“一緊一松”,頻率為2 s/次,以患者出現酸,麻,脹等“得氣”為度,每日早晚各1次。
本例危重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產婦康復期間出現腹脹,和手術應激、術后藥物應用、術后臥床、情緒等因素有關。在對癥治療的基礎上,醫(yī)護人員分析腹脹發(fā)生的原因并實施中醫(yī)護理干預,包括中藥鼻飼治療、足三里穴位注射、腹部及穴位按摩、情志護理等,患者腹脹癥狀得以緩解,無胃潴留發(fā)生,腸鳴音正常,胃腸功能逐漸恢復。護理人員應在評估患者胃腸功能的基礎上,逐漸增加腸內營養(yǎng)劑量,同時指導患者進行床上呼吸訓練,開展術后主動和被動活動,盡早脫離呼吸機治療,鼓勵患者早日下床活動,進一步促進胃腸功能恢復。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