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婷婷,陳 淼,古海榮,管映君
(嘉應學院醫(yī)學院,廣東 梅州,514031)
手術室是手術治療疾病的關鍵場,手術室護理實踐性強、無菌要求嚴格、技術高、風險大、操作多且繁瑣,對護士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綜合素質要求高[1-3]。手術配合能力是影響手術效果的重要因素,是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的關鍵能力之一[4]。傳統(tǒng)教學方法側重于學生基本知識和理論的掌握,缺乏專項技能的系統(tǒng)訓練,學生進入臨床護理工作后,難以快速進入角色,在團隊配合方面有一定的不足[5]。學生標準化病人(SSP)是醫(yī)學生經系統(tǒng)培訓后,能逼真地復制臨床真實情況[6],具有積極性高、招募方便、節(jié)省費用等優(yōu)點[7],已被應用于多門醫(yī)學課程教學,且取得良好效果[8-14]。本研究主要探討學生標準化病人在護理本科生手術室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嘉應學院醫(yī)學院護理系2016級護理專業(yè)本科生207人,分為觀察組106人和對照組101人。觀察組男8人,女98人;平均年齡(21.32±0.54)歲。對照組男5人,女96人;平均年齡(21.29±0.62)歲。
采用王興華等[15]主編的《外科護理學》教材,按照教學大綱安排教學內容,共20學時,其中理論4學時、實踐16學時。2組各分為8大組,在大組基礎上分為16小組,每組6~7人,每組每周4學時,分別在不同時間授課。授課教師由4名有相關工作經驗和教學經驗的教學人員擔任。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即“理論講解-示教-學生練習-教師帶教、點評、總結”模式開展教學。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引入SSP教學模式。
1.2.1 成立SSP培訓課題組: 課題組由1名臨床醫(yī)學專業(yè)主治醫(yī)師;1名護理專業(yè)副主任護師、2名講師、3名助教組成。成員均為本科及以上學歷,從事臨床技能教學工作≥3年,且臨床醫(yī)療護理工作經驗≥2 年。課題組負責SSP 的招募與培訓和設置課程內容。
1.2.2 招募SSP: 招募標準:①臨床醫(yī)學本科專業(yè)四年級學生,②已修讀《外科學》手術學課程,③手術學操作考核成績>90分以上,④具良好的表達能力。
1.2.3 SSP專業(yè)培訓程序: 理論學習階段(介紹手術學相關知識,明確SSP的任務及作用);個案培訓階段(進行外科學理論知識相關培訓,以闌尾炎手術、疝氣修補術為例);結合演示階段(以闌尾炎手術、疝氣修補術為例進行操作練習,做好評估、指導工作);標準化病人綜合考核階段(SSP培訓結果的評價方法為考核,將考核結果反饋給培訓者,使其不斷改進,培訓者成績合格方可擔任SSP)。培訓中建立信息反饋及改進評價機制,教師在學生操作過程中記錄不足之處,于課后提出并使學生改正,并對不足之處進行評價。
1.2.3 實施教學內容: 主講教師示范操作,強調要點和注意事項,學生在模擬手術間內分組演練。每臺手術由病人模型、術者、助手、器械護士、巡回護士組成;對照組手術人員由小組成員分角色扮演;觀察組術者、助手由SSP擔任,器械護士和巡回護士由護生擔任,以闌尾炎手術、疝氣修補術為例進行手術室護理工作程序和手術配合全程操作訓練,其中SSP 以指導者、評價者身份對護生操作給予反饋和評價。
1.3.1 考核成績: 考核2組學生的理論和實踐成績。理論考核: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從外科護理學試題庫中抽取手術室護理知識考題,編制成手術室護理知識試卷,滿分為100分。實踐考核:按照評分標準(參照廣東省衛(wèi)生技術規(guī)范[16]和《手術室護理學》[17])進行考核。2組考核方式、內容均相同,術者、助手由SSP擔任,器械護士和巡回護士由護生抽簽決定,由4位授課教師監(jiān)考,每位教師每次監(jiān)考2名護生即一臺手術。實踐成績滿分100分。
1.3.2 自主學習能力: 采用林毅等[18]研制的護理專業(yè)護生自主學習能力量表評估2組學生干預前后自主學習能力,量表包括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學習合作能力共3個維度28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各條目得分1~5(最高分為5分),測評分數越高說明自主學習能力越強。毛虹羽等[19]學者對其進行了常模的構建,研究結果顯示該量表具良好的信、效度。
1.3.3 評判性思維能力: 采用彭美慈等[20]翻譯和修訂的評判性思維能力測量表(CTDI-CV)考核2組學生干預前后的評判性思維能力,CTDI-CV量表包含尋求真相、開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統(tǒng)化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自信心、求知欲、認知程度7個維度共70個條目,采用Likert 6級評分法,總分70~420分,得分越高說明評判性思維能力越強。
觀察組理論成績和實踐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干預前,2組護理專業(yè)護生自主學習能力量表中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學習合作能力維度以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學習合作能力維度以及總分均升高,且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2組考核成績比較 分
表2 2組干預前后自主學習能力比較 分
干預前,2組CTDI-CV量表總分及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CTDI-CV量表總分及各維度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尋求真相、系統(tǒng)化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自信心、求知欲、認知程度維度以及CTDI-CV量表總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干預前后批判性思維能力比較 分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理論成績及操作成績高于對照組,表明SSP應用于手術室護理實訓課程教學,能夠提高護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與相關研究[6,21-24]結果一致。傳統(tǒng)的以單項技能操作訓練形式實施的技能實踐教學模式與臨床實踐之間存在差別,在調動護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25]。觀察組中的教學模式中由SSP扮演術者、助手,護生扮演器械護士、巡回護士,為護生學習提供了真實的場景,展示出傳統(tǒng)教學法難以表述的內容,使實踐操作趨向系統(tǒng)化,護生可從情境中獲得完整的實踐體驗,充分激發(fā)護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護生會主動利用課前預習、課后反思總結等學習方法來學習相關內容。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學習合作能力及總分高于對照組,表明SSP應用于手術室護理實訓課程教學,能夠提高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馬景雙等[26]研究結果一致。傳統(tǒng)的實踐操作練習相對枯燥,重點難點不夠突出,護生多是模仿教師的動作,操作缺乏連貫性、系統(tǒng)性、整體性,護生學習主動性差,缺乏個性化。SSP模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護生系統(tǒng)掌握手術室護理工作程序及內容,認識手術室護理的緊迫性和熟練性,更貼近臨床,有效調動了護生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CTDI-CV量表各維度以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SSP應用于手術室護理實訓課程教學,能夠提高護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與相關研究[27-28]結果一致。SSP模式將整項操作貫穿整個練習過程,為護生提供了近似于臨床真實工作場景和工作崗位,培養(yǎng)了護生的臨床意識。SSP模式注重護生對問題的思考和提問,鼓勵護生主動思考,積極討論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護生面對真實手術情境的應對能力。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