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梅,彭正偉,王傳琴,王 濤,歐 南
重慶市璧山區(qū)人民醫(yī)院放射科,重慶 402760
子宮內膜異位癥影像檢查方法有超聲診斷、磁共振成像(MRI)、子宮輸卵管造影及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等[1-2],MRI對盆腔內膜異位病灶,尤其在擇期手術前,對復雜子宮內膜異位癥、多部位的盆腔內膜異位病灶診斷的準確度較高[3]。它是一種多參數(shù)成像技術,其中脂肪抑制技術是MRI檢查中非常重要的技術,不同場強的MRI采用不同的技術,同一場強的掃描機也可因檢查部位、目的或掃描序列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脂肪抑制技術[4]。本研究探討了短時間反轉恢復序列(STIR)和頻率選擇飽和法(FATSAT)聯(lián)合應用診斷盆腔內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價值,旨在進一步提高診斷及鑒別診斷能力,減少漏診。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9年4月205例為經(jīng)手術與病理證實盆腔囊性包塊患者的影像資料?;颊吣挲g13~84歲,平均(43.6±14.2)歲。
1.2方法 205例患者均行MRI檢查,其中185例行MRI增強檢查。MRI掃描:采用SIEMENS MAGNETOM ESSENZA 1.5T核磁共振對所有患者進行盆腔檢查,體部相控陣表面線圈。平掃序列包括矢狀面TSE T1WI[重復時間(TR) 450~550 ms,回波時間(TE) 12~20 ms,掃描時間2~3 min],TSE T2WI(TR 3 200~4 000 ms,TE 70~110 ms,掃描時間2~3 min),矢狀面T2WI STIR(TR 5 400~7 200 ms,TE 80~110 ms,TI 160 ms,掃描時間2~3 min),橫斷面T2WI FATSAT(TR 4 500~5 500 ms,TE 80~120 ms,掃描時間2~3 min),視野(FOV)240 mm×240 mm~280 mm×280 mm,矩陣320×320或512×512,掃描20~25層,層厚4.0~5.0 mm,層間距1.2~1.5 mm,激勵次數(shù)2~4次。增強掃描使用造影劑二乙烯三胺五乙酸釓 (GdDTPA),劑量0.1 mmol/kg,經(jīng)高壓注射器快速團注,流率2~3 mL/s。掃描范圍包括骨盆入口到恥骨聯(lián)合,病變較大時擴大掃描范圍。
1.3數(shù)據(jù)采集 當所有MRI檢查提示盆腔內囊性包塊,囊內T2WI呈高或稍高信號,并且有病理結果時,再分A、B、C 3組統(tǒng)計,A組同時滿足T2-STIR信號降低和T2-FATSAT信號無降低,B組滿足T2-STIR信號降低,T2-FATSAT信號降低或無降低,C組滿足T2-STIR信號降低或無降低,T2-FATSAT無信號減低。由3名經(jīng)驗豐富的放射科主治醫(yī)生按照上述條件統(tǒng)計3組病灶數(shù),各組結果一致時予以采納,結果不同時協(xié)商并結合手術及病理,協(xié)商后仍有爭議者,則將該患者剔除,不納入統(tǒng)計。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各組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對比分析 A組共71個病灶,其中子宮內膜異位癥61個,輸卵管炎伴出血4個,囊腫伴出血4個,成熟型囊性畸胎瘤1個,漿液性囊腺瘤伴黃體囊腫1個。B組共125個病灶,其中子宮內膜異位癥59個,成熟型囊性畸胎瘤56個,輸卵管炎伴出血4個,囊腫伴出血5個,漿液性囊腺瘤伴黃體囊腫1個。C組共209個病灶,子宮內膜異位癥71個,卵巢或輸卵管系膜囊腫35個(其中8個伴出血),囊腺瘤55個(其中含黏液成分病灶有24個),卵巢包裹性脂肪壞死1個,成熟型囊性畸胎瘤2個,卵巢甲狀腺腫3個,卵泡膜細胞瘤2個,輸卵管積水9個,輸卵管炎30個(其中9個伴出血),成年型粒層細胞瘤1個。A組診斷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陽性率為85.9%(61/71),B組為47.2%(59/125),C組為34.0%(71/209)。A組的陽性率顯著高于B組和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各組間出血、黏液、脂肪成分病灶檢出率的比較 205例患者,共檢出265個病灶,其中出血成分病灶93個,黏液成分病灶54個,脂肪成分病灶57個。
A組71個病灶,檢出出血成分病灶69個,靈敏度為74.1%,特異度為98.9%,檢出率97.2%。B組125個病灶,檢出出血成分病灶68個,靈敏度為73.1%,特異度為75.1%,檢出率54.4%。C組209個病灶,檢出出血成分病灶88個,靈敏度為94.6%,特異度為58.7%,檢出率42.1%。
A組71個病灶,檢出黏液成分病灶4個,靈敏度為7.4%,特異度為75.9%,檢出率5.6%;B組125個病灶,檢出黏液成分病灶4個,靈敏度為7.4%,特異度為63.6%,檢出率3.2%;C組209個病灶,檢出黏液成分病灶54個,靈敏度為100.0%,特異度為59.3%,檢出率25.8%。
A組71個病灶,檢出脂肪成分病灶1個,靈敏度為1.7%,特異度為74.8%,檢出率1.4%;B組125個病灶,檢出脂肪成分病灶56個,靈敏度為98.2%,特異度為75.1%,檢出率44.8%;C組209個病灶,檢出脂肪成分病灶3個,靈敏度為5.3%,特異度為50.3%,檢出率1.4%。
A組對出血成分的檢出率、特異度高于B、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對脂肪成分的檢出率、靈敏度、特異度高于A、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組對黏液成分的檢出率、靈敏度均高于A、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特異度較低。
子宮內膜異位癥指具有活性的子宮內膜組織種植在子宮腔以外的部位[5],是一種雌激素依賴的慢性疾病[6-7],在非育齡期女性中的發(fā)病率為5%,育齡期女性中的發(fā)病率為10%~15%[6],有家族史女性的發(fā)病率是沒有家族史女性的7倍[8-9],提示遺傳因素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fā)生具有重要影響[10]。目前臨床上子宮內膜異位癥可分為4種類型:腹膜型、卵巢型、深部浸潤型和混合型[11-12]。子宮內膜異位病灶的形成過程復雜,受多種因素影響[13-15]。主要臨床癥狀為不孕、大便墜脹、性交痛、痛經(jīng)以及月經(jīng)過多等[16],目前研究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癥可影響患者的生育功能,致使育齡期患者不孕發(fā)生率高達40%[17-18],還與流產(chǎn)、異位妊娠、早產(chǎn)、前置胎盤以及剖宮產(chǎn)率增加等不良妊娠結局有關[19],而且部分絕經(jīng)后的女性由于受到內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的影響還會出現(xiàn)復發(fā)[20-22],其臨床癥狀、體征與疾病嚴重程度不一致,術前診斷困難,容易復發(fā)。MRI可對盆腔進行完整的評估,是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前分期診斷的最佳成像技術,有利于指導臨床制訂更合適的手術方案。
STIR是基于脂肪組織短T1特性的脂肪抑制技術,所以對場強要求不高,但是信號抑制的選擇性較低,如果某種組織(如出血成分病灶)T1值接近脂肪,其信號也會被抑制[4]。FATSAT也稱化學移位選擇飽和(CHESS)技術,該技術利用的是脂肪與水的化學位移效應,因此信號抑制的特異度較高,主要抑制脂肪組織信號,對其他組織影響較小[4]。STIR低選擇性及FATSAT高選擇性可突出顯示出血成分病灶的信號。
在婦科疾病的常規(guī)診斷中,T1WI主要顯示盆腔的正常解剖結構,T2WI是婦科疾病的主要檢查序列[23-24],病變主要在 T2WI序列觀察。臨床婦科盆腔疾病的MRI檢查中,附件區(qū)T1WI高信號的病灶常見,以卵巢良性病變?yōu)橹?包括子宮內膜異位囊腫、成熟性囊性畸胎瘤、黏液性囊腺瘤等。MRI脂肪抑制序列成像可區(qū)分腫塊內高信號成分是脂肪成分還是出血成分,有助于定性診斷[25]。在常規(guī)掃描序列方面,所有女性盆腔MRI均推薦使用T1WI脂肪抑制序列[26],該技術雖然能區(qū)分T1WI高信號成分是脂肪或出血,但還不足以鑒別出血和黏液成分,T2WI兩種脂肪抑制技術聯(lián)合應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出血和黏液成分進行鑒別診斷。
T1WI、T2WI均呈高信號的病灶有出血、脂肪和黏液成分,通過FATSAT可以鑒別脂肪成分,信號降低者為脂肪成分,無降低者為出血或黏液成分,同時再通過STIR,信號降低者則為出血成分,無降低者為黏液成分。
有研究顯示,MRI表現(xiàn)信號復雜,腫塊伴有不同時期出血時T1WI可以呈低信號、等信號及高信號[27],而T2WI上病灶多表現(xiàn)為高低混雜信號,在T2WI上局部邊緣見“黑環(huán)”,考慮為含鐵血黃素沉積導致[28]。同時,本研究發(fā)現(xiàn),女性盆腔囊腫內T1WI呈高信號,T2WI呈高或稍高信號,T2-STIR信號降低,T2-FATSAT信號無降低,高度提示出血,其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陽性率達85.9%。
綜上所述,STIR和FATSAT聯(lián)合應用可將部分時期出血、脂肪與黏液成分進行鑒別,有助于對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進行較為準確地診斷。并且該方法操作簡單、費用較低,患者檢查時間較短,適用范圍廣,值得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