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玲,丁瑞芳,牛云飛,張秋林,朱凱思,黃雅
(1.海軍軍醫(yī)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麻醉學部手術室,上海 200433;2.海軍軍醫(yī)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骨科)
隨著脊柱外科學及影像學的發(fā)展,成人頸椎外傷手術實施的成功率明顯提高[1]。嬰幼兒的頸椎尚處于發(fā)育階段,其解剖結構和生物力學特點隨著發(fā)育進程呈動態(tài)變化[2]。2019年4月,我院收治了一例因車禍致頸椎骨折脫位伴截癱的患兒。目前,有關嬰幼兒頸椎骨折脫位伴截癱治療的報道較少,尚無可借鑒的手術護理經(jīng)驗。為此,本文詳細闡述并總結了該患兒的手術護理方法,以期為今后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患兒,女,20個月,因“車禍傷致頸部疼痛伴下肢感覺運動喪失8天”,擬“頸椎骨折脫位并截癱”于2019年4月11日收入我院脊柱外科。查體:體溫 37.8℃,心率112次/mim,呼吸20次/min,頸部以頸托固定,雙側(cè)上肢對疼痛刺激有正常躲避反應;雙側(cè)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腕屈肌、腕伸肌肌力均為4級,雙手握力為1級;腹式呼吸存在,軀干平面不明確,會陰部無疼痛感覺,雙下肢感覺運動喪失;合并雙肺挫傷,右側(cè)胸腔積液行閉式引流。入院診斷:(1)第6、7頸椎骨折脫位并截癱;(2)脊髓損傷。入院后及時進行術前檢查,做好手術準備,4月11日13:15在全身麻醉下取俯臥位實施頸后路第6、7頸椎脫位椎板減壓骨折復位內(nèi)固定術。手術探查發(fā)現(xiàn):第6、7頸椎骨折脫位,第6、7頸椎椎板分離,脊髓完全橫斷呈豆腐花樣變。遂予椎板咬骨鉗咬除第6、7頸椎部分椎板,進一步探查有無修復可能;用2道0.8 mm的鋼絲穿過第6、7頸椎椎板,擰緊鋼絲固定,取一塊鎖定F3鋼板成型合適后固定于第5、6、7頸椎及第1胸椎棘突上,延續(xù)脊柱的穩(wěn)定性。手術時長50 min,術中出血150 ml,排出尿量500 ml,輸紅細胞懸液400 ml,血漿200 ml。術后頸部給予頸托保護,安返重癥監(jiān)護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術后2 d,患兒呼吸及雙上肢活動可,無生命危險,雙手握力約為2級,因高位截癱,患兒會陰部無疼痛感覺,雙下肢感覺運動喪失。經(jīng)過6個月的隨訪,患兒無生命危險,能正常飲食,雙上肢能活動、玩耍。
2.1 急診手術人員的調(diào)配 考慮到手術的緊迫性,根據(jù)我院急診手術應急預案,采取以下措施最大程度縮短術前護理的準備時間:(1)手術協(xié)調(diào)人員立即調(diào)配經(jīng)驗豐富的手術護理人員,保障手術間的待命狀態(tài);(2)物品器械組聯(lián)系醫(yī)生進行手術方案快速口頭預演,根據(jù)預演結果將所需用物準備齊全;(3)整體護理組對患兒進食情況進行評估,收集患兒身高、體重、營養(yǎng)狀態(tài)、心肺功能的一般情況,準備適合患兒的體位墊,重新梳理整體護理要點;(4)專科組護士與手術醫(yī)生溝通手術難點、重點,總結患兒手術配合要點,與其他各組共同完善手術護理措施,快速高效地完成術前準備工作。
2.2 安置和維持安全的手術體位
2.2.1 精準測量改裝臥具 根據(jù)患兒身長準備體位墊[3]:用軟尺測量患兒雙顳部長度,據(jù)測量數(shù)據(jù)組裝頸后路U型托;準備脊柱外科手術專用Jackson手術床[4],專門制備安裝適合患兒體型的手術床支撐墊,由于患兒身長的原因,去除成人常用的胸部支撐墊和兩側(cè)髂托,換成小兒專用的胸部支撐墊和髂托,以保障術中患兒腹部呼吸的正常,減少手術中出血;腿吊袋內(nèi)增加放置雙層下肢體位軟墊,并將小兒專用的俯臥位腳踝硅膠墊放置在軟墊上,使其下肢處于功能位。
2.2.2 安全安置手術體位 患兒頸椎骨折脫位嚴重,體位安置十分困難,我們采用C-臂機協(xié)助引導的方式準確擺放體位,確保手術中患兒體位的安全?;純喝砺樽砗笸ㄟ^軸線翻身將其妥善安置在Jackson手術床上,將帶有胸枕的胸部支撐墊對準患兒胸骨上窩,雙髂托對準患兒髂骨及大腿處,腿吊袋上放置嬰幼兒腳踝墊用于支撐雙足;調(diào)整頸后路U型頭托高度,以有利于手術視野的暴露及頸椎復位操作。體位擺放完畢后,重點查看患兒眼睛是否安全安置在頭托上,并檢查患兒肢體是否處于功能位,同時再次確認頸后路頭托各連接處螺絲固定是否牢靠。
2.2.3 微移動法緩解皮膚受壓 體位安置后采用微移動法做好患兒體位安置后受壓皮膚的保護:輕輕地推動患兒的胸部、屁股及足跟部,將手術床以3°左右的幅度轉(zhuǎn)動,使俯臥位受壓的皮膚微微移動,避免受壓點皮膚有不完全接觸臥具的可能性,同時增大受壓皮膚的接觸面積,減輕受壓皮膚的壓力。
2.2.4 觀察體位及呼吸道 為更好地觀察術中患兒頸后路俯臥體位及呼吸道有無移位情況,我們將Jackson手術床上可視鏡面頭托架放置在患兒臉部下方,通過鏡面可以隨時查看患兒氣管的在位情況和頭面部在U型頭托中是否處于功能狀態(tài)??梢曠R面頭托架的應用,方便了手術配合護士術中對體位的巡視,改善了因手術巾單遮擋而無法清楚地觀察頸后路體位的情況,避免了護士需蹲下俯身觀察體位而污染手術巾單,從而降低了手術感染的風險。
2.3 建立靜脈通路 由于患兒年齡較小,建立靜脈通路時需考慮到手術體位的限制性及患兒靜脈情況[5]。我們采用超聲設備引導下為患兒實施靜脈穿刺:在超聲引導下明確靜脈穿刺的進針點,穿刺時應注意進針角度大于平時穿刺角度。采用超聲引導下建立靜脈通路,有效提高了靜脈穿刺的成功率,同時縮短了患兒靜脈穿刺的時間,減輕了患兒清醒狀態(tài)下的疼痛感。
2.4 專業(yè)嚴謹?shù)男g中配合 該患兒年齡僅20個月,全身組織嫩小,在手術臺上操作時動作應細致輕柔,勿把暫時不用的器械放在患兒身上,傳遞器械時要輕拿輕放;需要注意的是,準備手術器械時,應準備多包小兒精細器械,方便手術醫(yī)生從中挑選最適合的,以保障手術視野足夠暴露、節(jié)省操作空間;做好較細小縫針的管理,進行靜脈穿刺時用3M透明貼膜粘住較細小的縫針,避免遺失且方便清點,從細節(jié)著手管理好手術用物。
2.5 預防術中低體溫 由于嬰幼兒體表面積小,術中皮膚暴露較多,易發(fā)生低體溫,需根據(jù)手術情況,配備嬰幼兒專用加溫毯、輸液加溫器及紅外線測溫儀等設備[6],以避免術中低體溫的發(fā)生。術中,我們對此患兒采用輸液加溫器對輸入液體進行加溫,除手術切口外其余皮膚均用幼兒加溫毯加蓋,手術過程中所用沖洗水均采用紅外線測溫儀將其溫度控制在38~40℃。使用測溫導尿管對患兒進行體溫監(jiān)測,其體溫維持在36~37℃。
頸椎骨折脫位伴截癱有高致死率,等待手術的時間長短直接關系到患兒的生命安危,同時由于嬰幼兒頸椎骨折脫位手術在臨床上的罕見性,所以該患兒的護理存在難點[7]。首先,必須從護理管理上注重人員的快速調(diào)配與任務分組實施的及時性;其次,要根據(jù)患兒的生理特點,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如該患兒的手術體位安置存在護理難點,我們設計了針對性的手術體位并改進體位墊等,以方便手術護理,也希望能為今后的嬰幼兒手術護理提供借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