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細方
(韶關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廣東 韶關 512000)
炎癥性腸病(IBD)是常見的特發(fā)性腸道炎癥性疾病,以回腸、結腸和直腸為主要發(fā)病部位,臨床癥狀以腹痛、腹瀉和血便為主,同時伴隨貧血、發(fā)熱、營養(yǎng)不良等體征表現,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均屬于炎癥性腸病。該疾病起病緩慢,病情嚴重程度各不相同,反復發(fā)作,對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有著嚴重影響[1]。目前臨床多用藥物方案進行該疾病的治療,氨基水楊酸制劑、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均可用于該疾病的治療,可使各項癥狀表現得到緩解,繼而控制疾病發(fā)展進程。為充分發(fā)揮藥物方案對該疾病的治療效果,本研究采用益生菌聯合美沙拉嗪治療IBD患者的情況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IBD患者87例根據用藥方案分為對照組43例和觀察組44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18~70歲,平均(44.5±7.2)歲;病程1~8年,平均(5.4±0.7)年;疾病類型:40例潰瘍結腸炎,3例克羅恩病。觀察組中男22例,女22例;年齡20~69歲,平均(44.2±7.6)歲;病程2~7年,平均(5.2±0.8)年;疾病類型:39例潰瘍性結腸炎,5例克羅恩病。納入標準:①臨床癥狀符合IBD診斷標準[2];②患者年齡>18歲;③無益生菌和美沙拉嗪禁忌證;④入組患者知曉本次研究目的意義,主動參與。排除標準:①心、腦、肝腎等臟器功能異于常人者;②合并其他類型腸道病變者;③正在接受其他治療者;④存在精神病等溝通認知障礙者。組間基線數據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抗膽堿藥物或止瀉藥物治療,合并感染者經靜脈途徑予以抗生素,調整患者日常飲食,給予高營養(yǎng)食物,及時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對照組加用美沙拉嗪腸溶片(生產廠家:黑龍江天宏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03359,規(guī)格:0.25 g×24 s)口服,1 g/次,3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益君康(復方嗜酸乳桿菌)(生產廠家:通化金馬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40114,規(guī)格:0.5 g×18 s)口服,1.0 g/次,3次/d。兩組患者治療時長均為8周,期間禁止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攝取量,戒除煙酒。
1.3觀察指標
1.3.1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治療效果判定標準[3]:顯效:經治療腹痛、腹瀉、便血等癥狀表現基本消失,經結腸鏡檢查可見黏膜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和體征表現緩解明顯,經結腸鏡檢查可見黏膜僅存在輕度炎性反應;無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和體征表現一致性明顯,或病情進一步惡化。(顯效+有效)÷總例數×100%=總有效率。
1.3.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對比:于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8周后晨起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5 ml靜脈血,使用上海酶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試劑盒,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進行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細胞介素-8(IL-8)、白細胞介素-10(IL-10)的檢測。
1.3.3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兩組患者納差、惡心和皮疹的發(fā)生率進行對比。
1.4統(tǒng)計學分析:在軟件SPSS22.0中置入87例IBD 患者的研究數據,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炎性因子水平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5.5%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9.1%,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對比:治療前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TNF-α和IL-8水平低于對照組患者,IL-10水平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例 (%)]
組別例數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對照組4314(32.6)20(46.5)9(20.9)34(79.1)觀察組4419(43.2)23(52.3)2(4.5)42(95.5)χ2值5.285P值0.021
表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對比
組別例數TNF-α治療前治療后IL-8治療前治療后IL-10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4390.2±18.666.7±12.140.9±5.425.8±3.225.2±5.052.4±6.3觀察組4490.5±18.242.8±9.641.2±5.714.6±1.825.5±4.869.2±5.7t值0.07610.2190.25220.1800.28613.049P值0.4700.0000.4010.0000.3880.000
2.3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觀察組患者2例出現納差,1例出現惡心,發(fā)生率為6.8%;對照組患者出現納差4例,惡心和皮疹各3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3.3%,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623,P<0.05)。
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使得IBD發(fā)病率明顯上升,現階段臨床尚未明確該疾病具體發(fā)病機制,普遍認為腸道黏膜免疫系統(tǒng)異常反應所致炎性反應在該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也與環(huán)境、遺傳、感染和免疫因素相關,多在飲食不當、情緒不佳、過度勞累和繼發(fā)感染后發(fā)病。該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兩種類型,前者以血性腹瀉為主要表現,糞中夾雜血和黏液,病情較輕者每出現2~4次,嚴重時可達10數次,經實驗室檢查可見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和血沉上升。
目前臨床多根據患者癥狀表現采取對癥治療方案,目的在于降低各種癥狀的嚴重程度發(fā)作頻次,使得病情得控。美沙拉嗪是一種磺胺類抗菌藥,它對前列腺素的合成有著明顯的抑制作用,減少結腸黏膜中前列腺素E2的釋放;不僅如此,美沙拉嗪對中性粒細胞脂肪氧化酶活性有著明顯的抑制作用,經服用可對白三烯B4產生抑制作用,也可對血小板活動因子的合成進行抑制,對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有著明顯的治療效果。益生菌也被稱作是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可對生殖系統(tǒng)感染進行預防、降低膽固醇、促進營養(yǎng)成分的吸收和免疫力的提升。適當補充益生菌可對胃腸道內有害細菌的生長繁殖進行抑制,使腸道菌群處于平衡狀態(tài),恢復正常pH值,對腹瀉癥狀有著明顯的緩解作用[4-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充分體現了益生菌聯合美沙拉嗪在IBD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予以IBD患者益生菌聯合美沙拉嗪治療方案,可在提高疾病治療效果的同時減少用藥后不良反應的產生,值得在深入探討的基礎上展開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