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述霞,謝東梅,羅雙紅,林紹瓊
(1 成都市新都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兒科,四川 成都 610500;2 成都市新都區(qū)婦幼保健院兒科,四川 成都 610500;3 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yī)院小兒感染科,四川 成都 610041)
咳嗽變異性哮喘(CVA)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支氣管哮喘,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就是咳嗽,沒有明顯的喘息、胸悶、氣促等典型的哮喘臨床表現(xiàn),易被漏診或誤診。CVA患兒的氣道慢性炎性反應和氣道高反應性與炎性因子存在密切關系,如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細胞介素-4(IL-4)、白細胞介素-8(IL-8)、白細胞介素-10(IL-10)等[1-3],這些炎性因子在調節(jié)支氣管收縮、氣道高反應性、痰液分泌等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導致患兒的肺功能存在一定程度損害,因而,采取抗炎治療是CVA治療的關鍵措施[4-5]。吸入糖皮質激素(ICS)是治療兒童CVA的最佳治療方案,能明顯改善肺功能,緩解咳嗽癥狀和發(fā)作頻率。目前,ICS的治療時間尚無統(tǒng)一標準,主要包括持續(xù)吸入和間斷吸入ICS[6-7]。本研究探討持續(xù)吸入和間斷吸入糖皮質激素對咳嗽變異性哮喘兒童的肺功能和炎性介質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將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咳嗽變異性哮喘兒童按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觀察組45例和對照組45例,觀察組中男33例,女12例;年齡3~12歲,平均(7.68±3.44)歲;病程3~33個月,平均(13.0±8.5)個月;病情分級為輕度26例,中度19例。對照組中男30例,女15例;年齡3~12歲,平均(7.70±3.55)歲;病程3~34個月,平均(13.5±8.2)個月;病情分級為輕度25例,中度20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CVA的診斷標準[8];②患兒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曾使用過吸入類的ICS;②患有先天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兒童;③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患兒。
1.2方法:對照組采用間斷吸入布地奈德治療,200 μg/次,僅在癥狀發(fā)作時使用,最長使用時間不超過1個月。觀察組患兒采用持續(xù)吸入布地奈德治療,200 μg/次,1次/d,連續(xù)治療6個月。
1.3觀察指標:①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咳嗽癥狀評分:根據(jù)日間和夜間咳嗽的嚴重程度計分為0~3分,咳嗽總評分為日間和夜間咳嗽評分之和,分數(shù)越高表示咳嗽程度越嚴重;②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采用肺功能檢測儀測定第 1 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呼氣峰流速(PEF)和最大呼氣中段流速(MMEF),重復測定3次取最大值;③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取空腹靜脈血,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法測定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4、IL-8、IL-10);④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通過高張鹽水誘導痰獲取痰標本,測定誘導痰中嗜酸性粒細胞(Eos)數(shù)目。
1.4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兒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咳嗽評分比較:治療6個月后對照組和觀察組患兒治療后咳嗽評分為(2.8±1.0)分和(1.2±0.5)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咳嗽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肺功能改善情況比較:對照組和觀察組患兒治療6個月后FEV1為(95.4±12.4)%和(109.6±11.5)%,PEF為(90.3±8.8)%和(105.6±10.0)%,MMEF為(1.98±0.40)L/s和(2.48±0.38)L/s,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且觀察組治療后FEV1、PEF、MMEF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兩組患兒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咳嗽評分分)
組別例數(shù)咳嗽評分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454.5±0.62.8±1.00觀察組454.6±0.61.2±0.50t值0.2344.316P值>0.05<0.05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
表2兩組患兒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肺功能改善情況
組別例數(shù)FEV1(%)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PEF(%)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MMEF(L/s)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對照組4575.7±17.995.4±12.45.323<0.0571.3±15.790.3±8.83.802<0.051.55±0.361.98±0.403.412<0.05觀察組4574.6±19.7109.6±11.59.086<0.0572.0±17.5105.6±10.07.282<0.051.56±0.402.48±0.386.715<0.05t值0.3724.6520.3044.6460.2123.472P值>0.05<0.05>0.05<0.05>0.05<0.05
2.3兩組患兒治療前、治療6個月血清炎性因子改善情況:對照組和觀察組患兒治療后TNF-α為(902.3±112.2)ng/L和(511.8±103.4)ng/L,IL-4為(80.2±10.5)μg/L和(50.6±7.4)μg/L, IL-8為(326.8±106.8)μg/L和(232.2±105.3)μg/L,較治療前明顯降低,IL-10為(16.66±3.10)μg/L和(25.75±4.21)μg/L,較治療前明顯升高,且觀察組治療后TNF-α、IL-4、IL-8明顯低于對照組,IL-10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兩組患兒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血清炎性因子改善情況
組別例數(shù)TNF-α(ng/L)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IL-4(μg/L)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對照組451 270.0±175.6902.3±112.26.645<0.05124.0±16.880.2±10.55.792<0.05觀察組451 275.0±180.4511.8±103.413.291<0.05122.5±18.050.6±7.410.362<0.05t值0.3616.2330.4296.563P值>0.05<0.05>0.05<0.05組別例數(shù)IL-8(μg/L)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IL-10(μg/L)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對照組45440.2±115.3326.8±106.84.226<0.0510.15±3.0816.66±3.603.542<0.05觀察組45422.3±113.2232.2±105.38.342<0.0510.60±3.3225.75±4.217.215<0.05t值0.4154.0570.3174.012P值>0.05<0.05>0.05<0.05
2.4兩組患兒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痰液Eos比較: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6個月后Eos為(6.2±2.2)%和(4.5±1.6)%,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觀察組治療后EOS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痰液Eos情況
組別例數(shù)Eos情況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4514.6±3.26.2±2.2觀察組4514.8±2.9①4.5±1.6①
注:與對照組比較,t=0.382、4.051,①P<0.05
CVA是兒科的常見病,是一種以氣道慢性變態(tài)反應炎性反應、氣道高反應性、呼吸道重構為特征的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以陣發(fā)性咳嗽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夜間或清晨更甚。其治療方法首選吸入ICS,不僅直接作用于氣道,同發(fā)揮較好抗炎效果,且能避免全身激素治療所致的不良反應[9],被廣泛用于兒童CVA的治療。由于兒童尚處于生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許多家長仍對吸入ICS存在顧慮,使吸入ICS治療依從性較差,部分患兒家長采用間斷的吸入方式,其原因主要與患兒家長對疾病的認識、對糖皮質激素的不良反應的擔憂、社會經濟狀況及用藥指導缺乏相關[10-12]。目前,每日持續(xù)吸入和按需間斷(癥狀出現(xiàn)時才使用)吸入ICS治療CVA哪種方案更優(yōu)尚未形成共識。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治療后咳嗽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明顯低于對照組患兒,提示持續(xù)吸入ICS能夠更好地改善咳嗽癥狀,與文獻[6]研究相符。CVA與典型的哮喘一樣存在氣道阻力升高、氣道傳導力下降的特點,但程度比哮喘輕。另外CVA患兒存在不同程度的氣道炎性反應,其肺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害,因此進行肺功能檢查在CVA診治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治療后TNF-α、IL-4、IL-8、Eos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明顯低于對照組患兒;IL-10較治療前明顯升高,且明顯高于對照組患兒,提示持續(xù)吸入ICS能夠更好地改善氣道炎性反應,且還能調節(jié)機體的免疫能力,具有更好的遠期效果。
綜上所述,如何優(yōu)化兒童CVA的治療策略是臨床關注的重要課題。本研究證明,持續(xù)吸入ICS較間斷吸入ICS能更好地改善CVA患兒咳嗽癥狀及肺功能,減輕炎性反應,提高臨床綜合療效,符合全球哮喘防治議程(GINA)方案的治療原則[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