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駿,徐 慶,李長翔
(成都市第六人民醫(yī)院,四川 成都 610000)
肺動脈栓塞屬于嚴重疾病,給生命帶去嚴重威脅,原因在于下肢與盆腔的靜脈血栓產生后栓子脫落進入到右心,肺動脈及其分支受到了阻塞。此病癥有較高死亡幾率,危害性極大[1]。本次試驗選擇2014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下肢靜脈血栓患者研究對象,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2014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下肢靜脈血栓患者作為本次試驗的研究對象,試驗組行下腔靜脈濾器聯(lián)合介入性溶栓治療,共45例;對照組行常規(guī)抗凝、溶栓治療,35例。試驗組男32例,女13例,年齡23~75歲,平均(43.2±2.8)歲;血栓位于左側35例,位于右側10例。對照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22~65歲,平均(41.1±3.0)歲;血栓位于左側22例,位于右側1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血栓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執(zhí)行常規(guī)抗凝、溶栓治療方法。具體如下:35~75萬U尿激酶靜脈注入患肢足背,治療7~10 d;運用止血帶捆扎踝關節(jié)上方和膝關節(jié)下方以阻斷淺靜脈,促進藥物在局部組織上發(fā)揮藥力;在尿激酶溶栓治療結束前的2~3 d,開始口服華法林,初始劑量為2.5 mg,治療期間嚴密觀察患者的國際化比值(INR)與血小板(PLT),根據INP控制范疇,對口服華法林的劑量進行調整??诜A法林半年到1年后,如評估患者服藥效果為有高風險出血現(xiàn)象,選擇新型抗凝藥物,服用半年到1年。在沒有安裝下腔靜脈濾器的情況下,執(zhí)行溶栓治療,有著極高的幾率會出現(xiàn)血栓脫落引發(fā)肺栓塞的情況,我院不考慮選擇此方案治療中央型、混合型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病癥,此方案僅用來治療周圍型下肢深靜脈血栓病癥。如患者沒有抗凝禁忌證,選擇低分子肝素對患者執(zhí)行抗凝10 d。在低分子肝素停止前的2~3 d口服華法林,初始劑量2.5 mg,治療中嚴密觀察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PT)、凝血酶原時間(PT)、血小板(PLT)。根據INP控制范疇,對口服華法林的劑量進行調整,口服華法林半年到1年后,在評估患者服藥效果為有高風險出血現(xiàn)象,就選擇新型抗凝藥物,服用半年到1年。
1.2.2試驗組:執(zhí)行下腔靜脈濾器聯(lián)合介入溶栓治療方法,具體如下:①下腔靜脈濾器置入:在局部麻醉下經健側大腿根部股靜脈穿刺,在DSA下行下腔靜脈造影,掌握下腔靜脈與髂骨靜脈通路狀況、是否存在血栓,并逆行下肢深靜脈造影,再次明確DVT診斷。判斷靜脈血栓病變程度,測量下腔靜脈的寬度,定位雙側腎靜脈開口的部位。在腎靜脈開口下緣的下腔靜脈部位,借助X線透視作用,放置濾器,放置在腎靜脈開口以下1~1.5 cm處的下腔靜脈,釋放完畢后再進行造影復查,觀察濾器的位置。②導管置入溶栓:成功置入濾器后經腘靜脈或小隱靜脈置入5Fr Cobra導管到患側中,溶栓導管直接置入到血栓閉塞的靜脈腔內,50萬U尿激酶經導管直接注入血栓內實施溶栓,導管保留3~5 d,每天給予60萬U~100萬U尿激酶24 h持續(xù)給藥;同時給予5 000 U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每次12小時;輔助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銀杏達莫等藥物治療。溶栓期間行靜脈造影,了解溶栓情況并指導導管位置。在出院前改用低分子肝素為華法林口服抗凝治療,將INR控制在2.0~3.0之間。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變化、肺動脈栓塞(PE)狀況。測定治療前與治療后3 d、7 d與14 d雙側肢體髕骨上緣以上15 cm周徑,記錄雙側肢體周徑差。把治療之前血管超聲檢查數(shù)據、治療后7 d、14 d、30 d的血管超聲檢查數(shù)據作為評定患者靜脈血流改善狀況的參考依據。對比治療前與治療后14 d、30 d患肢靜脈血管順行造影靜脈血管通暢狀況。
1.4療效評定:患肢周徑、張力、活動度基本正常,治療前后肢體周徑差<1 cm,彩超顯示患肢靜脈血流全部或基本恢復到正常值,靜脈血管順行造影呈現(xiàn)患肢栓塞的血管全部通暢,定為治愈;患肢周徑、張力、活動度趨于正?;蛴酗@著改善,治療前后肢體周徑差>1 cm且<2 cm,彩超顯示患肢靜脈血流部分恢復到正常值,靜脈血管順行造影呈現(xiàn)部分患肢栓塞的血管通暢且通暢血管管徑不到1/2或部分栓塞血管暢通小于1/2但側支循環(huán)構建較佳,定為好轉;患肢周徑、張力、活動度沒有顯著改善,治療前后肢體周徑差超過2 cm,彩超顯示患肢靜脈血流沒有恢復到正常值,靜脈血管順行造影呈現(xiàn)患肢栓塞的血管沒有變化,定為無效[2]??傆行?(治愈例數(shù)+好轉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統(tǒng)計學處理:此次實驗所有數(shù)據全部由SPSS 21.0版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組間數(shù)據對比;以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比較組間資料。以P<0.05代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治療效果對比:對比兩組治療效果,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7.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7.2%,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0.318,P<0.05)。見表1。
2.2兩組PE出現(xiàn)狀況對比:試驗組患者接受濾器置入術后,無PE癥狀出現(xiàn),對照組出現(xiàn)6例PE癥狀,發(fā)生PE癥狀的幾率為17.1%(6/35)。兩組都經X線胸片、心臟彩超、CTPA檢查以確診,對比兩組PE發(fā)生幾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340,P<0.05)。
表1對比兩組治療效果[例(%)]
組別例數(shù)治愈好轉無效總有效試驗組4528(62.2)16(35.6)1(2.2)44(97.8)①對照組358(22.9)12(34.3)15(42.9)20(57.2)
注:與對照組比較,①P<0.05
下肢靜脈血栓指血液于下肢靜脈中出現(xiàn)不正常凝結而誘發(fā)的多發(fā)病與常見病,血栓脫落可引發(fā)PE,嚴重可致猝死,如果早期治療不及時,就會有靜脈瓣膜功能不全致靜脈血栓后綜合征的產生,從而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2]。導致下肢靜脈血栓的因素主要有血流緩慢、血管壁損傷、血液高凝等;一旦有下肢靜脈血栓的癥狀的產生,需要馬上實施有效治療手段,否則就會導致嚴重并發(fā)癥產生,如其血栓脫落導致內臟器系統(tǒng)出現(xiàn)栓塞現(xiàn)象,甚至會致死亡,有效治療就顯得極其重要[2-3]。傳統(tǒng)治療下肢靜脈血栓的方法是運用抗凝與系統(tǒng)溶栓,但是溶栓藥物較難把患肢靜脈內全部血栓快速溶解掉,使得完全開放管腔,同時伴有較多并發(fā)癥[4]。近些年來,導管介入性溶栓技術開始被運用于治療下肢靜脈血栓當中。
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聯(lián)合介入溶栓治療方法的優(yōu)勢在于創(chuàng)傷小、安全性高、操作便捷,給患者帶去小的痛苦;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聯(lián)合介入溶栓治療方法的主要目的是避免下腔靜脈系統(tǒng)栓子的脫落,以有效減少肺動脈栓塞的產生[5]。此治療方法一方面可以避免栓子脫落,另一方面又可以保證下腔靜脈血流暢通,從而減少并發(fā)癥出現(xiàn)幾率。導管介入溶栓技術讓溶栓藥物直接接觸到血栓,以提高溶栓效果,減少溶栓劑的使用劑量,大幅度地減少不良反應情況的產生[6]。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聯(lián)合介入性溶栓治療下肢靜脈血栓,有著明顯的臨床價值。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對比兩組治療效果,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對比兩組PE狀況,試驗組PE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針對下肢靜脈血栓患者,采取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與介入性溶栓聯(lián)合治療方法,可以獲得明顯的治療效果,治療總有效率大幅度上升,值得大力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