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楨
及近歲末,各類日歷書籍開始熱銷,成為冬季書市上一道溫暖的風景。這種書籍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創(chuàng)衍生產品,它的流行彰顯出現(xiàn)代人在每日生活中對文化信息的渴望與需求??v覽市面上流行的文化日歷,可見國寶器物、古典詩詞、植物圖鑒等門類,卻唯獨沒有相聲的席位。好在百花文藝出版社的諸位編輯老師敏銳地鎖定了這一真空地帶,并憑借之前出版《相聲大詞典》《中國相聲史》等相聲類圖書積累的成熟經(jīng)驗,獨出心裁地編纂出《相聲日歷2020》(以下簡稱“《相聲日歷》”)。這是頭一本專以相聲作為主題的日歷書籍,編者將經(jīng)典相聲語句與近年來流行的文化日歷兩相結合,可謂一次有益的文化嘗試。
日歷封面采用暗紅色布面精裝,配以燙金字體,透露出濃重的傳統(tǒng)氣息。翻開這本精致的掌中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每日“宜或不宜去做某件事”的生活提示,這不禁讓人想起舊時的老黃歷。彼時的人們往往通過黃歷了解每日忌宜、今日吉數(shù)、吉神方位等信息,日歷講求實用性而非藝術性。在黃歷早已淡出人們生活的今天,《相聲日歷》卻沿襲了老黃歷的體式,還“一本正經(jīng)”地指示人們要這樣不要那樣,本身便具有一層喜感韻致。諸如“不宜見風使舵”“宜自豪”“宜多吃糧食”等每日忌宜,明顯已經(jīng)遠離了老黃歷的內容,其俏皮活潑的話語,離不開經(jīng)典相聲臺詞的配合。編者將此類經(jīng)典臺詞、名段和相聲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行話進行了精心選取和編排,并配以貼切而幽默的漫畫插圖,從而增強了內容的可讀性與娛樂感??梢哉f,這是一本能夠使人輕易收獲快樂的小書。
“把段子過成日子”——這是相聲日歷的編選初衷,寄寓著編者希望將傳統(tǒng)文化引入人們日常生活的理想觀念。生長在互聯(lián)網(wǎng)文化時代,仿佛現(xiàn)代人的一切節(jié)奏都變成了“二倍速”甚至更多,人們行色匆匆,沒有時間去靜心閱讀。由此,木心在詩歌中發(fā)出感嘆:“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而今天,快節(jié)奏的時代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俗和閱讀習慣,如果讓老百姓盡可能地為自己的每日生活找尋文化藝術感,或許文化日歷還真是個合適的途徑。就拿這本相聲日歷來說,每天選取幾句相聲臺詞,讓讀者翻開日歷,就能在忙碌的學習和工作間隙會心一笑,如果還能悟出一點蘊含在相聲語句中的樂觀精神抑或生活智慧,將相聲中的幽默融入自己的生活,那么這部小書便真正實現(xiàn)了寓教于樂的多重價值。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讀一小段相聲經(jīng)典,可謂快意之事,一是品讀前人的巧語妙思,二是倍添生活之氛圍趣味。正如《相聲日歷》的后記中所說:“讓您在莞爾之余,能夠對相聲有所了解,或者直接觸碰到相聲設在您心中的開關,可以不顧旁人詫異眼神地哈哈大笑。”畢竟,現(xiàn)代人需要舒緩心靈,需要學會“找樂兒”,更需要一個放松精神的空間,而相聲日歷則為這些愿望的實現(xiàn)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對那些剛剛接觸相聲的朋友來說,這本日歷是搜尋優(yōu)秀相聲段子,了解相聲藝術的最佳捷徑。在這本日歷中,相聲發(fā)展史中的名家諸如張壽臣、馬三立、劉寶瑞、侯寶林、蘇文茂、馬季、侯耀文、姜昆等均有所涵蓋,《八扇屏》《賈行家》《買猴》《學電臺》《虎口遐想》等各類作品也有多重涉獵。此外,太平歌詞、繞口令、歇后語等形式,婚喪嫁娶、時令風尚等傳統(tǒng)民俗都可從中窺見一斑。諸多經(jīng)典信息共聚一堂,可謂姚黃魏紫,各臻其態(tài),潛藏著一部微型的相聲發(fā)展史。而對那些熟悉相聲的讀者而言,這本日歷也是考察他們對相聲了解程度的試金石。那些我們熟悉的臺詞和個性鮮明的人物,不僅停留在相聲文本中,而是就生活在蕓蕓眾生之間,參與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喜愛這本相聲日歷的讀者想她是從小到大始終熱愛相聲的。那些經(jīng)典的語句,段子中投射出的精神與觀念,早已滲入他們的頭腦中,成為其思想觀念的一部分。因此,每日讀到一句小段兒,頭腦中必會浮現(xiàn)出這一小段兒文字的前言后語,以及相聲舞臺上那兩位表演者的生動形象,甚至還會突然聯(lián)想起多少年前的某個夜晚,自己在收音機前傾聽相聲廣播的美好記憶。
每翻開一頁日歷,便有可能遇到少時的自己。同樣,每逢一處經(jīng)典橋段,也是一次相遇知音的機會。相聲藝術貴在交流,它既是逗哏與捧哏演員之間的對話,也是演員與觀眾的隨機互動。在這之外,還潛藏著一個更為深廣的交流,這便是相聲愛好者之間的心靈默契。很多人看到日歷中異常精妙之段落時,會生發(fā)出“英雄所見略同”的由衷感慨,此番激賞之氣,既是讀者與編者的默契,也是相聲有心人之間的心聲交流?!断嗦暼諝v》初經(jīng)面市,便受歡迎的事實,或可印證出一個道理:希望把段子過成生活的讀者,真是大有人在。人們?yōu)椤断嗦暼諝v》買單,是為相聲藝術買單,是為了給平淡的日子增添亮色,更是為相遇自己的少年時尋找知音,從這個意義上說,《相聲日歷》便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一日一段子”式的文化消費品了,它對應著我們的文化情懷,寄寓著百姓對個體生活記憶的理解。
如果在“日歷”的體式之外繼續(xù)探析這些被收入的相聲段落與選本,我們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蘊含在日歷之中的更多話題。比如,日歷在每周日開設“調侃”專欄,講解諸如三翻四抖、包袱、泥縫、吃栗子等相聲業(yè)內術語行話;逢相聲界代表人物紀念日,便用其作品連成打油詩,表達相聲晚輩的懷念之心。平日與周末的內容各有突出與側重,恰似民間相聲每周的節(jié)目排單,亦如一場相聲大會費心擇選場次一般,內容莊諧相生,演員出場順序有先有后。此外,這種編排體例,還體現(xiàn)出編者對這本小書更為高遠的文化期待,亦即希望借助日歷的體量,盡可能多地普及相聲知識,紀念相聲名家,呈現(xiàn)相聲門類,演繹相聲特色,讓讀者在收獲快樂的同時,還能獲得相應的曲藝知識。因此,讓愛相聲的人、懂相聲的人,去做一本關于相聲的書,這大概是《相聲日歷2020》獲得方家肯定和讀者歡迎的重要內因,也使得它具有獨特的藝術品位與藝術魅力。
(作者: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責任編輯/陳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