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微
(集美大學 誠毅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阿耐的小說《大江東去》(1)筆者所引《大江東去》均出自阿耐《大江東去(全三冊)》,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曾獲第11屆中共中央宣傳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1]是第一部獲得國家級主流獎項的網絡文學作品[2]。2019年10月又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中國作家協(xié)會聯(lián)辦的2019年優(yōu)秀網絡文學原創(chuàng)作品推介活動中,名列25部入選作品榜首。[3]據此改編的電視劇《大江大河》,也在2019年8月榮獲第15屆中共中央宣傳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4]《大江東去》以樸素的現實主義筆法反映社會生活,塑造人物形象,體現出正確的價值觀,具有催人奮進、引人向上的積極意義。從小說內容和敘事特點上看,《大江東去》符合“通過對一個人或幾個人成長經歷的敘事,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變化過程”[5]7的成長小說敘事模式特點。筆者將從成長小說理論出發(fā),對小說中的宋運輝形象加以解讀。
成長小說是源于西方的小說類型,其傳統(tǒng)在歐美各國經歷了三個世紀的遷徙流變已臻成熟,引入中國則遲至近代以后。成長小說形態(tài)內涵在西方發(fā)展歷史中豐贍復雜,其概念界定也成為頗富爭議的理論難題。徐秀明曾對此做過詳細梳理,概括出兩大類別,即“理性判斷類”和“形態(tài)描述類”。[6]82理性判斷類以艾布拉姆斯的觀點為代表,認為“這類小說的主題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發(fā)展,敘述主人公從幼年開始經歷的各種遭遇。主人公通常要經歷一場精神上的危機,然后長大成人并認識到自己在人世間的位置和作用?!盵7]218-219形態(tài)描述類以威廉·狄爾泰的觀點為代表,認為“成長小說也就是講述個體在‘內心自我’與‘外部規(guī)約’的激烈爭奪中最終做出重大的人生選擇、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小說?!盵8]巴赫金的成長小說定義描述并強調了成長小說的動態(tài)性特點,在國內得到普遍接受,“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靜態(tài)的統(tǒng)一體,而是動態(tài)的統(tǒng)一體。主人公本身的性格在這一小說的共識中成了變數,主人公本身的變化具有了情節(jié)意義。與此相關,小說的情節(jié)也從根本上得到了再認識,再建構,時間進入了人的內部,進入了人物形象本身,極大地改變了人物命運及生活中一切因素所具有的意義。這一小說類型從最普遍涵義上說,可稱為人的成長小說?!盵9]230“人的成長”被巴赫金視為成長小說區(qū)別于其他類型小說的根本特征。徐秀明也歸納出西方成長小說特點的兩大傳統(tǒng),即以社會為本位的歐洲古典傳統(tǒng)和以個體為本位、拒絕社會教化的美國現代傳統(tǒng)。古典傳統(tǒng)成長小說的成長主體最終會融入社會主流并獲得自我認知?,F代傳統(tǒng)中拒絕社會教化的成長主體,最終往往無法融入社會實現成長,“以幻想開始,以幻滅結束”[6]85。
綜合而言,成長小說的基本美學特征大體可以概括出以下幾點:作為成長主體的主人公通常是未成年人或沒有社會閱歷的年輕人;主人公必須經歷一些使他有切膚之痛的重大挫折;主人公的性格或世界觀在成長中會有一個巨大的轉折點,“這種改變使他擺脫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終把他引向了一個真實而復雜的成人世界?!盵5]6主人公成長過程中會遇到一個或多個引路人,從正面或者反面影響著主人公對自我和社會的認知。
《大江東去》按編年順序敘事,從1978年一直寫到1998年,時間跨度覆蓋了當代中國20年的社會變遷歷史。小說主人公宋運輝生長在閉塞的鄉(xiāng)下,在社會變革的潮流中把握時機不懈奮斗,歷經各種挫折磨礪,從一個不諳世事的17歲少年,逐漸成長為國企大廠的技術棟梁和實權派人物。小說把主人公從青澀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軌跡呈現得清晰、扎實、可信。
在成長小說的經典模式中都有主人公離家的環(huán)節(jié),磨難與覺悟就發(fā)生在出走的過程中,出走是主人公實現成長的契機?!洞蠼瓥|去》也為宋運輝安排了三次離家的經歷。與一般成長小說不同的是,宋運輝離家不是因為懵懂無知的莽撞或者迷惘,也不是被迫流離失所,而是他自己清醒的選擇,雖然其中也包含著某種程度的無奈。薩特存在主義哲學認為人是自己行動的惟一指令者,并且人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10]人的自由體現在選擇中,選擇意味著自我的存在。宋運輝三次離家的選擇體現著自我意識的覺醒和發(fā)展。第一次是初中畢業(yè)后去偏遠山村支農,仿佛一個受難者;第二次是去讀大學,如同一個重生者;第三次是去東海開發(fā)區(qū)白手起家建立新廠,儼然一個破釜沉舟的創(chuàng)造者。三次離家所面臨的困難一個比一個大,前景也一個比一個廣闊、美好。當然,需要承擔的責任也一個比一個重大,對能力水平的要求一個比一個更高。這三次離家成為宋運輝世界觀和命運發(fā)生重大轉折的三個臺階,也是他成長路上的三個里程碑。
宋運輝第一次離家是為了換取讀高中的資格。初中畢業(yè)后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宋運輝被剝奪了繼續(xù)讀高中的權利。聽說參加支農后允許繼續(xù)上學,便自愿下放到更偏遠的山村去,一邊喂豬一邊刻苦自學。后來國家恢復高考,宋家姐弟不失時機地抓住了這個改變命運的機會,雙雙考過了分數線,但錄取時又被人惡意壓制。極度悲憤中宋運輝情緒失控吼了父親一嗓子,導致父親羞愧自殺險些喪命。生死關頭的強烈震撼中,宋運輝悟出一條刻骨銘心的道理——“人不能行差踏錯?!?《大江東去》一)正如莫迪凱·馬克斯指出的,“這種改變使他擺脫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終把他引向了一個真實而復雜的成人世界……必須有證據顯示這種變化對主人公會產生永久的影響。”[5]6這次得到的教訓成為他終身謹記秉持的處世原則。在日后的生活、工作中,宋運輝年紀雖輕,卻作風老練,思維縝密,謹言慎行,尤其是在權利漩渦中能做到滴水不漏,讓對手無懈可擊。
宋運輝第二次離家是去上大學。走出鄉(xiāng)村,新世界的大門向他一重重打開。從跳上火車的那一刻起,宋運輝開始領悟到了“五湖四?!钡囊馑?。進了大學,這種領悟更為深刻。在這個大環(huán)境里,宋運輝的思維認知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一個重大改變就是終于卸下了家庭成分的重負,因為他的家庭成分在他寢室八個人中,只能算是“小兒科”的。對于宋運輝的前途發(fā)展來說,這是至關重要的轉折點。精神顧慮解除了,他才敢于第一個申請加入共青團,申請做附小的輔導員;敢于去設想那些以前他根本沒有資格去憧憬的未來。宋運輝的第二個重要的變化是培養(yǎng)了收存《人民日報》、關注國家政策動態(tài)的好習慣。從閉塞鄉(xiāng)村走出來的宋運輝,剛進大學時根本聽不懂別人討論的政治話題,對比之下,后來那個有著敏銳的政策法規(guī)意識、縱觀天下事、胸中裝著國際格局的宋運輝簡直是脫胎換骨、判若兩人。這個習慣使他受益終身,不僅給了姐夫雷東寶很多重要的幫助,也在自己事業(yè)發(fā)展的幾個節(jié)點上能夠高瞻遠矚,清醒決策。當然,宋運輝絕不是鉆政策空子的市儈。四年的大學,宋運輝一寸光陰都沒有浪費,天資過人又勤奮好學,成績一直保持名列前三。他對自己的專業(yè)技術有著近乎癡迷的熱愛,在后來的工作中更是把忘我鉆研、全身心投入的狀態(tài)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被稱為“累不死的宋運輝”??梢姡芜\輝的成長形態(tài)既有頓悟式的突變,也有愚公移山式的厚積薄發(fā)。
宋運輝第三次離開的家已不是他的原生家庭,而是自己建立的小家了。出走東海建新廠,半是自愿半是被逼無奈。從宋運輝人生之路的整體角度來看,經歷著艾布拉姆斯所謂的“一場精神上的危機”[7]218-219,這一次離家全面開啟了事業(yè)與生活的新起點。宋運輝是敏銳的,在金州化工廠長期的權力角逐中,宋運輝看清了很多官場中的真相、人心的黝黯與世情冷暖。他看明白了水書記為了自保,可以毫不猶豫地拋棄同是一個陣營的卒子虞山卿和程廠長,想到自己在水書記股掌中的未來命運,不禁感慨“現在做得累死累活,實在是如轉盤上的小白鼠,無意義得很。甚至,有些滑稽。他在實現他的理想,高位者卻在利用他的幼稚。如果說人生還有‘幻滅’這么一種狀態(tài),他現在就差不多已經進入?!?《大江東去》一)但他仍然努力堅守著心中那份振興金州、振興中國化工業(yè)的偉大理想。宋運輝也是理智的。他很清楚理想之樹要結出果實必須植根于現實的泥土中,他必須保住自己的領導權、話語權,這是他實現理想的保障。小說描述了宋運輝此刻劇烈的心理震蕩。岳父的失勢迫使他意識到“現在必須獨立承擔所有……他已經不是一個人,他身后是一大家子老小,甚至包括程開顏的兄嫂。”(《大江東去》一)在這個頓悟時刻,宋運輝的心理角色從“兒子”一下子轉換成了“丈夫”,整個大家庭的頂梁柱。他將由此真正“長大成人并認識到自己在人世間的位置和作用?!盵7]218-219芮渝萍認為,認知發(fā)展是成長小說的敘事動力,“這些對主人公成長產生啟發(fā)的事件,成為成長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必不可少的敘事動力。”[11]在一次次選擇中宋運輝的自我認知能力不斷增強,不斷走向成熟,小說情節(jié)也借此動力不斷向前推進。
孫勝忠曾引述杰羅姆·巴克利的觀點指出:“在成長小說中,主人公在對生活的直接體驗中‘至少包括兩場戀愛或性的遭遇,一個粗俗沉淪,一個激越飛揚,并要求主人公在這個和其它方面重估其價值觀。到他作出決定……那種他能夠堂皇地決定融入現代社會的時候,他已經超越了青春期,進入了成年’”[12]。宋運輝的精神成長也體現在四次婚戀波折的抉擇應對上。
宋運輝的初戀目標是金州廠圖書館的管理員劉啟明。之所以會對劉啟明暗生情愫是因為她的音容笑貌酷似姐姐宋運萍,他是把對死去的姐姐的感情寄托到了劉啟明身上。顯然,此時的宋運輝潛意識里還是個依戀親人的大男孩。隨著劉啟明與虞山卿相戀,宋運輝這段一廂情愿的暗戀也就無疾而終了。
宋運輝的第一次婚姻帶有一些“陰謀”的性質?!袄鄄凰赖乃芜\輝”是金州廠公認的青年才俊,前途無量。程廠長的小女兒程開顏鐘情于宋運輝,于是,程家全員上陣助力,最終通過造成輿論壓力的手段促成了這樁婚姻。對于年輕的宋運輝來說,似乎還沒有來得及去想像一下自己未來的婚姻,就已經懵懵懂懂地被安排進了生活程序中。這場婚姻見證了宋運輝從稚氣未脫到成熟獨立的過程。如果說當初程家是用“陰謀”把初出茅廬的宋運輝“安排”進這段婚姻,那么而立之年過后的宋運輝已完全能掌控自己的生活,一旦做出選擇便沒有人能改變他、阻止他。無論是岳父曾經的提攜之恩,女兒對母親的依戀之情,或者程家人策劃的輿論壓力給他仕途發(fā)展造成的威脅,都不能撼動他的意志。最終,宋運輝同樣用“陰謀”把程開顏退回了程家,穩(wěn)穩(wěn)當當地離了婚。在這場離婚大戰(zhàn)中,宋運輝頭腦清醒,目標明確,策略周密,步步為營。我們看到了宋運輝的成熟,也不禁為他的冷酷、決絕不寒而栗。
離婚后的宋運輝沒有如讀者所熱切期待的那樣與靈動迷人的小女孩梁思申牽手,而是首先考慮到年齡相當、境遇相似的單身媽媽陶醫(yī)生。人近中年的宋運輝此時已被生活磨礪得沉穩(wěn)務實,他很清楚自己的處境。比起甜蜜的愛情,更需要解決的是給女兒找一個好媽媽,給家庭安置一個妥帖的主婦,而年輕美麗的梁思申應該擁有更完美的愛人。幸而陶醫(yī)生是位自尊、知性的女子,她看得出宋梁之間才是真正的心有靈犀,果斷退出了他們的生活。
宋運輝與梁思申之間演繹的就是一個有情人歷經波折終成眷屬的傳統(tǒng)故事模式。他們亦師亦友。兩人在十幾年遠隔重洋的歲月里一直保持著書信往來,彼此勉勵,你追我趕地共同進步。雖一直沒有相見,卻早已心心相通,成為彼此的靈魂依托。一旦相見,那種默契所帶來的心靈共振即刻化成無法抗拒的愛戀。但作為一個年近不惑的離婚男人,宋運輝表現出駕馭感情的理性。小說把宋運輝處理感情問題時的理性、克制拿捏得非常準確。他認為離異帶著女兒的自己配不上優(yōu)秀的梁思申,她應該有個年輕、有活力的男朋友。所以,當與那個看起來與梁思申更般配的情敵狹路相逢時,雖然痛到心在滴血,他還是隱藏住深情把梁思申推向了對方。好的愛情婚姻可以造就人。宋運輝對梁思申的愛已超越了利益得失和肉體占有的世俗之情,他在社會浸染中慢慢滋生的功利之心在這份真情的滌蕩中獲得了凈化和升華。當然,小說沒有讓讀者失望,最終在梁思申外公的撮合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建立了一個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完美家庭。
在成長小說中,主人公一般都會遇到一個或多個引路人,他們從各個方面影響著主人公的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這些引路人“大致可分為三種情況:正面引路人、自然神靈和反面人物。”[5]125《大江東去》是現實主義小說,不存在自然神靈引路人。宋運輝成長過程中得到多位引路人的點撥,但是很難用正面、反面一言以蔽之。人是多面的,復雜的,他們在宋運輝的人生中起的影響作用也紛繁雜駁。
1.姐姐宋運萍——帶痛的推動力。小說中的宋運萍形象是個完美的人物設定,作者幾乎把女性所有的優(yōu)點都集中在了她的身上。宋運萍活著的時候一直是弟弟的保護傘,愛護著他也管束著他。有姐姐在,宋運輝永遠是個孩子,從這一點上來說,姐姐的存在對宋運輝的成長是一個阻力。宋運萍生前對宋運輝未來發(fā)展最重要的影響是她把家里唯一的上大學名額讓給了弟弟。沒有這次上大學的機會就沒有宋運輝日后的輝煌,大學是他通往新世界的大門。這也是宋運輝心中的痛點。如果姐姐不是這樣地克己成全別人,如果上大學的是姐姐,她就不會嫁給雷東寶,就不會懷著身孕意外死亡。所以,宋運萍的死是宋運輝成長的一個轉折點。姐姐離世后,宋運輝成了父母唯一的依靠,他必須在物質上、精神上都為這個家撐起一片天。姐姐一直活在他心里,是他成長的推動力。他第一次鐘情的女孩音容笑貌酷似姐姐;他結婚后遲遲不敢要孩子,是因為心中一直有姐姐懷孕慘死的陰影;他努力為父母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是要替姐姐多承擔一份孝道??傊芜\輝方方面面的生活中都有姐姐的影子,宋運萍是他努力向上的重要動力。
2.徐縣長——見證成長的鏡像。小說中徐縣長與宋運輝的直接接觸并不多,但他卻是打開宋運輝事業(yè)之門的一把鑰匙。宋運輝大學畢業(yè)后能進入金州化工廠工作,是徐縣長暗中舉薦的結果。聯(lián)結二人的紐帶是宋運輝的姐夫雷東寶。徐宋二人常常通過給雷東寶農村集體經濟改革出謀劃策發(fā)生思想交流和碰撞,彼此欣賞對方的才華和個性。小說中的宋運輝幾乎就是年輕版的徐縣長。從水書記的談論中可知,宋運輝在金州的成長經歷正是當年徐縣長的成長歷史的翻版。后來宋運輝開發(fā)興建東?;S遇到阻力,又得到了已調回北京的徐縣長的指導幫助。反過來,在徐縣長身上,我們也仿佛可以看到宋運輝未來的影子。
3.水書記——在拒絕中追隨的向導。宋運輝成長歷程中,水書記對他的影響作用最大,影響意義又最為復雜,很難用正面或者反面來簡單評說。水書記有強大的權利操控能力,金州廠30年的絕對領導權始終牢牢掌握在他手里,即使已經退休了,余威依然令后來者不敢造次。宋運輝初來金州時非常反感水書記為首的這些官僚們的作風,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有能力超然世外獨善其身,事實上,他從一進金州的大門就莫名其妙地被裹挾進派系間勾心斗角的漩渦中。金州廠如同一個社會的縮影,個人命運在大環(huán)境中總是顯得渺小。
水書記也并非僅僅是個弄權者,他對金州廠有深厚的感情和責任感,爭權不只是為了奪私利,更是為了能夠把控住金州的發(fā)展命運,不放心把金州交在不可靠的領導者手里。水書記很惜才,正如當年栽培徐縣長一樣,他也非常器重宋運輝的才干,愿意為他的發(fā)展指路、開路。從水書記這里,宋運輝明白了“因人成事,因人廢事”(《大江東去》一)的道理,學到了很多官場中與人周旋的技巧。在東海新廠的權利爭奪戰(zhàn)中可以看到,宋運輝的鐵腕打擊力一點都不比水書記遜色。宋運輝已經逐漸明白世事沒有兩全,為了達到目的,總要向社會規(guī)則作出一定妥協(xié)。在漸漸接受了這些規(guī)則的過程中,他也正在慢慢變成水書記。恰如水書記常常感慨在宋運輝的身上看到了曾經年輕的自己——在涉世未深的時候都不屑于與世俗同流合污,對官場中的陰謀陽謀嗤之以鼻,但走著走著就抵抗不住逆流而行的艱難,逐漸忘記了初衷,迷失在世俗潮流的漩渦里。老去的水書記選擇了順勢而為,年輕一代的宋運輝還沒有完全被社會馴服,在他適時駐步反思的時刻,我們看到了未來社會的希望。
作家梁曉聲曾經用詩意的筆調盛贊過女人對于男人的影響力,他說“好女人是一所學校。一個好男人通過一個好女人走向世界。……好女人是一種教育。好女人身上散發(fā)著一種清麗的春風化雨般的妙不可言的氣息,她是好男人尋找自己,走向自己,然后豪邁地走向人生的百折不撓的力量?!盵13]88《大江東去》中的梁思申就是作者塑造的這樣一個好女人的形象。在市場經濟社會中,梁思申難得地保有一顆純潔、正義之心。雖然有著顯赫的家世和幾乎可以所向披靡的社會關系網,卻潔身自好,自己再怎么辛苦都不愿利用特權。她為沒能及時發(fā)現、阻止父親的墮落而痛心疾首,更不甘心眼看著自己深愛的丈夫越來越坦然地接受名利場中的各種亂象,最終變成像水書記、像她父親那樣隨波逐流的腐敗官僚。她從小把志向高遠、意氣風發(fā)、自強不息的Mr.Song視為心中的偶像和趕超的目標。這么多年來,他們比翼齊飛,相互勉勵,她不忍心任由宋運輝慢慢迷失了本心,與她漸行漸遠。她想方設法地提醒、規(guī)勸著宋運輝,開誠布公地告訴他,自己要的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愛的性情中人。而宋運輝何嘗沒有感到迷茫和失落呢?
雖然隨著閱歷的增長,宋運輝在體制的復雜關系網中早已不再視水書記為“白臉奸相”,甚至“自詡水書記的嫡傳弟子”,“極端推崇水書記的手段”(《大江東去》三),但他還沒有放棄自己做人的原則底線,并不認同水書記的為人。與梁思申的討論也非常觸動他的心靈??梢?,在宋運輝的內心深處始終存在著另一個試圖拒絕流俗的靈魂,只是它的聲音被急于改變命運的強烈愿望遮蔽了。用梁思申外公的話來講,宋運輝這些年工作環(huán)境太復雜,人又奔跑得太快,來不及好好地思考。在這一點上,宋運輝與中國飛速發(fā)展的社會狀態(tài)構成了一種隱喻關系。
幸而宋運輝遇到了一個散發(fā)著“清麗的春風化雨般的妙不可言的氣息”[13]88的好女人,竭力要喚醒他的初心,引他超越世俗功利的誘惑。敏銳的宋運輝也覺察到了梁思申情緒的異樣,擔心兩個人之間愛的變化。他不想失去梁思申,他需要認真反思一下自己的人生。于是,在八月的艷陽里,宋運輝和梁思申帶著他們一雙可愛的小兒女回到老家,重走當年的古棧道。當年宋運輝就是從這條路走出鄉(xiāng)村,走進大學,開啟他的人生之旅的。他們希望能通過這樣一個儀式來找回初心,回歸性情。他們就這樣一路追尋,一路回憶,一路思考,一路交流,終于解開心結達成共識。個人命運與社會發(fā)展是唇齒相依密不可分的,對個體人生的反思也是對社會問題的思考。社會必須發(fā)展,發(fā)展會帶來各種問題,需要不斷反思,及時矯正。個人也是如此。作為覺悟者,他們要努力在這個人心浮動的時代里持守住本性,為兒女的未來守護住一個青山綠水的自然世界,更要守護住一個純凈、美好的精神世界。至此,宋運輝真正完成了他的精神成長。
綜上所述,小說《大江東去》將人物的成長歷程融入社會發(fā)展的洪流,從個人命運的沉浮透視社會歷史的變遷,這既體現了現實主義文學的色彩,同時也契合巴赫金對成長小說的定義,具有讓“時間進入人物的內部,進入人物形象本身”[9]230,從而將變動的個人與社會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敘事形態(tài)。小說著力塑造了4個典型人物形象,分別代表著社會不同領域不同層面。這4個年輕人20年的成長歷程,構成對中國改革開放歷史變遷圖景多面而立體的呈現。宋運輝形象既是聯(lián)結4個人物的樞紐,也是小說透視國企改革的窗口。作為“動態(tài)的統(tǒng)一體”[9]230,他在20年間的成長變化“具有了情節(jié)意義”[9]230。社會歷史作為人物成長的背景對人物命運構成的壓力和推動力成為審視和反思的對象,人物成長中的內心掙扎和覺悟,也構成小說探索的精神之維。宋運輝既完成了生存層面上對社會的適應和融入,也保留了精神上對世俗的質疑和抵抗,最終他與梁思申對于社會問題和自身發(fā)展問題達成共識,標志著成長過程中的人格沖突獲得了統(tǒng)一。小說人物的成長之路也是中國新一代社會精英對社會發(fā)展問題的探索之路。中國社會迅猛發(fā)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存在矛盾,但是不能因噎廢食,停滯不前。經濟發(fā)展會帶來視野的開闊,隨即帶動思想的改變,不合理的現狀會在反思調整中慢慢修正改善,推動社會走向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