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珍
(固始縣人民醫(yī)院 婦產科,河南 信陽 465200)
子宮肌瘤是一種常見的良性腫瘤,若未進行規(guī)范的治療,隨著病情的進展,可能導致女性不孕[1]。目前手術是治療該病最有效的方式,開腹全子宮切除術較常見,但創(chuàng)傷較大,患者術后康復時間長。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提升,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被逐漸應用于臨床[2-3]。鑒于此,本研究將探討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巨大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4月至2018年2月固始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02例巨大子宮肌瘤患者。納入標準:(1)臨床資料完整;(2)確診為子宮肌瘤;(3)無凝血功能疾病。排除標準:(1)合并全身嚴重感染;(2)伴有心、肺、腎功能損傷;(3)合并惡性腫瘤。按手術方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50例)和觀察組(52例)。對照組年齡24~55歲,平均(39.52±4.18)歲;肌瘤位于漿膜下23例,肌壁間27 例。觀察組年齡23~56歲,平均(40.01±3.85)歲;肌瘤位于漿膜下22例,肌壁間30例。兩組患者年齡、肌瘤位置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1.2 手術方法
1.2.1對照組 接受開腹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取平臥位,行硬膜外麻醉,常規(guī)鋪巾消毒,于腹壁做縱向切口,長為8~10 cm,將皮膚和皮下組織逐層分離后入腹,使子宮充分顯露,結扎子宮供血動脈,切除子宮,電凝止血后,使用生理鹽水沖洗腹腔,留置導尿管,縫合切口。
1.2.2觀察組 接受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取截石位,全身麻醉后于臍下緣做穿刺孔,建立氣腹,維持腹壓為12 mm Hg(1 mm Hg=0.133 kPa)左右,插入腹腔鏡,探查盆腹腔情況。另于反麥氏點和麥氏點分別做小切口,長約5 mm。于下腹部恥骨聯(lián)合交界處做長約1 cm的操作孔,置入相關操作器械。腹腔鏡下使用電凝刀切斷卵巢固有韌帶、圓韌帶、輸卵管峽部,分離前后葉,使子宮動靜脈顯露。將膀胱子宮反折腹膜打開,將膀胱向下推,行陰式子宮切除術。將1∶20萬的腎上腺生理鹽水經陰道注入膀胱陰道間隙、子宮膀胱間隙及陰道穹窿黏膜處。切開陰道黏膜,對宮頸直腸間隙、膀胱宮頸間隙行鈍性分離,直至腹膜反折。將主韌帶和子宮骶韌帶切斷,縫扎子宮動靜脈,經陰道切除子宮并取出,電凝止血,生理鹽水沖洗盆腔,使用可吸收線縫合陰道殘端及腹膜,留置導尿管,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1)手術相關指標,包括失血量、肛門排氣時間、手術時間、住院時間。(2)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2.1 手術相關指標觀察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失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2.2 并發(fā)癥對照組出現2例腹腔感染,3例皮下氣腫,2例臟器損傷,3例切口感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00%(10/50);觀察組出現1例皮下氣腫,1例臟器損傷,1例切口感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77%(3/52)。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642,P=0.031)。
子宮肌瘤患者若未及時接受規(guī)范的治療,可發(fā)展為巨大子宮肌瘤,導致子宮異常出血、盆腔壓迫等,影響生育能力。目前臨床首選手術治療子宮肌瘤,但因巨大子宮肌瘤的解剖特點較特殊,手術剝離操作較困難,故臨床多采用全子宮切除術治療[4]。
開腹全子宮切除術是以往臨床常用的治療術式,操作簡單,手術視野良好,但該術式創(chuàng)傷較大,影響患者術后康復[5]。近年來,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憑借并發(fā)癥少、微創(chuàng)、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被逐漸用來治療巨大子宮肌瘤,療效良好[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失血量少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結合了開腹手術和陰式手術的不同優(yōu)點,腹腔鏡下可全面、直觀地觀察到盆腹腔組織情況,在不牽動腹腔臟器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確認病灶位置,術野較清晰,且手術在密閉的盆腔內完成,內環(huán)境較穩(wěn)定,對盆腹腔臟器組織的干擾小,利于術后胃腸道功能的恢復。術中利用腹腔鏡分開子宮肌瘤,利于子宮肌瘤陰式切除的定位,從而最大限度避免損傷周圍正常組織。術中利用電凝止血迅速,可顯著減少出血量,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巨大子宮肌瘤的效果確切,具有并發(fā)癥少、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