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萍 冉開梅
2019年8月8日,開州區(qū)關(guān)面鄉(xiāng)泉秀村,天氣非常悶熱,山谷陣雨時下時停。
剛吃過午飯的泉秀村黨支部書記周康云正翻閱著扶貧資料,電話突然響了。
“周書記,我家水管沒得水,可能是下暴雨導致沙石又堵起了?!必毨糁x開財?shù)谝粫r間求助周康云。
“好,我馬上去看看。”周康云放下電話,拿了幾圈鐵絲,騎上摩托車便出門了。
不巧的是,天又開始下起了雨。
“老謝,我先上去。” 路過謝開財家門口時,周康云沖著謝開財喊道。
“周書記,等雨停了再去嘛!”謝開財望望天,勸道。
“這點雨不算什么,用水才是大事,不打緊?!敝芸翟颇_踩油門,沿著天生橋方向走了。
可這一走,周康云就再也沒能回來——他不幸跌落山崖。
群眾身邊“貼心人”
2018年12月9日,空氣中帶著刺骨的寒意,77歲的貧困戶王顯平家的一條大肥豬掉進了糞坑。
“找周書記!”村民楊池明路過,急忙撥通了周康云的電話。
5分鐘不到,周康云就帶著駐村干部一行人前來“救場”。
由于糞池較深,池壁打滑,肥豬“嗷嗷”直叫,卻爬不上來。周康云找來木板“搭橋”,試圖把肥豬拉上來。
突然木板斷了,濺起的糞水打濕了周康云一身。
“這怎么辦喲?”王顯平急了,話音里明顯帶著哭腔——這可是老兩口最大的“資產(chǎn)”。
“莫急,保證弄上來!”周康云脫下外套,跳下糞池,直接從糞池底往上推肥豬。大家推的推,拉的拉,合力上演“糞池救豬大戲”。
忙活了半個小時,這條大肥豬終于脫離糞池,周康云卻成了“糞人”。周書記幫貧困戶“糞池救豬”的故事,在泉秀村一時成為美談。
“周書記這個人太實在了,我家新房子也是他一手一腳幫忙修起來的?!蓖躏@平眼圈紅紅地說。
原來,王顯平和妻子曾居住在半山腰的土屋里。2016年,在周康云的幫助下,老兩口搬進了50多平方米的新家。周康云還送來了桌子、板凳、電視、廚具等,新房的選址、購材、修建,全是他一手張羅。
就在2019年8月6日、出事前兩天,周康云還去到居住在大進鎮(zhèn)的貧困戶周成柱家,送去了辦理好的低保相關(guān)手續(xù)資料。
“這幾天,我腦海里老是晃悠著和周書記見面的最后場景?!敝艹芍煅手f,周書記走時的那句“老輩子,有什么問題就給我打電話哈!”一直在他耳邊回響著。
周康云出葬前的那晚,75歲的周成柱顧不上腳痛,趕了30多公里路,來到靈堂送他最后一程。
“有事找周書記”成了村民的“口頭禪”。哪家電燈不亮,哪家房屋漏水,哪家老人生病……周康云都是隨叫隨到。全村53戶貧困戶,家家情況,他都了如指掌。
家人心中“頂梁柱”
“老周,今天我們來拍一張全家?!?019年8月22日,開州區(qū)白鶴街道一農(nóng)家小院里,身材消瘦的尹中翠緊緊攥著手機,盯著剛剛拍攝的“全家?!?,許久才眨一次眼。
淡綠色軍裝,發(fā)黃的白襯衣……
盯著照片,尹中翠回憶起丈夫的點點滴滴,淚如雨下。
“他最后打的電話我沒有接到……”尹中翠哽咽著說,8月5日那天,她想著不能一直在家閑著,要求上山去給木香鋤草,周康云犟不過她,便騎車把她送到山上的木香基地。
周康云家的木香基地很遠,幾乎遇不見其他藥農(nóng)。
“天不靠地不靠,你在這兒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敝芸翟扑鸵写溥^去后有點擔心,叮囑道:“你慢慢扯(鋤草),扯好多算好多,等我忙過這陣子,就上來幫忙?!?/p>
沒想到的是,這是周康云給妻子說的最后一句話,這個承諾也永遠無法兌現(xiàn)了。
“老周這個人,永遠把村民的事情放在第一位。”尹中翠說,哪怕是半夜,只要村民有事,他都會趕到村里。
周康云有兩個兒子,周召明和周召海,他們都在外地務(wù)工。
“一年到頭,我們只有春節(jié)才回來一趟。”周召海說,因為忙于生計,兄弟倆平常很少回來,就算是春節(jié),也會考慮到過年車費貴、加班工資高等,因而兄弟倆沒有每年都回家。
盡管一家人待在一起的日子不多,但周康云還是習慣給兩個兒子進行“電話遙控教育”。
“父親喜歡在晚上給我們打電話。”周召明說,父親每次打電話都很晚,能夠想象出他一個人在泉秀村校的屋子里很疲倦的樣子?!案赣H一生非常簡樸,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一件陳舊的迷彩服和舊軍裝便是他的‘最愛?!?/p>
除了問候兒子的工作生活情況,周康云還要叮囑幾句“老話”:“好好工作,莫怕吃苦,年輕人多干點活,力氣干了還有”;“不要打牌賭錢,要守規(guī)矩,不該干的事情莫干”;“要搞好夫妻關(guān)系、同事關(guān)系,做人實在點……”
“每次聽父親說這些,總是有點不耐煩?!敝苷倜骷t著眼圈說,現(xiàn)在想聽父親嘮叨幾句,卻已成奢望。
脫貧路上“領(lǐng)頭雁”
“破舊土墻房,下雨淋著床,人無百元錢,戶無隔年糧……”曾經(jīng)流傳的打油詩,道出了泉秀村的貧窮和落后。
“住的是好房,睡的是軟床,吃得嘴冒油,還有閑錢去旅游!”如今的泉秀村一改當年模樣,空氣清新,環(huán)境優(yōu)美,公路蜿蜒而上,幢幢新房點綴在綠水青山間,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在這背后,周康云付出了很多心血。
“全靠這條產(chǎn)業(yè)路,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比愦宕逦瘯魅沃芎笄逭f,以前,七里坪與泉秀村僅有懸崖峭壁上的一條山路連通,木香只能靠人工背下山。后來,周康云帶領(lǐng)村民肩挑背扛修起了一條全長14.6公里的路。
都說要致富,先修路,可修路之苦,豈是一般人能體會。
跑部門、要項目、搞測量,還要挨家挨戶做群眾工作,周康云吃住在工地上,帶領(lǐng)大伙齊心協(xié)力戰(zhàn)天斗地……為修這條路,周康云不知穿爛了多少雙鞋,但只要這條路有一點點變化,他就感到無比欣慰。
“公路通了,我們的木香更值錢了?!贝迕窭蠲奕A說,過去木香全靠背,藥販子坐地殺價。后來,泉秀村在周康云的帶領(lǐng)下,按照“人口下山、產(chǎn)業(yè)上山”的發(fā)展思路,在七里坪大力發(fā)展以木香為主的中藥材產(chǎn)業(yè),建立了木香產(chǎn)業(yè)基地,成立了開州區(qū)木香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實現(xiàn)了規(guī)?;N植、標準化生產(chǎn)、品牌化營銷,打造出了“中國木香第一村”。
“大家富了才算富!”周康云生前始終秉持著一個信念,“黨員干部就是要沖在前面,帶領(lǐng)大家脫貧致富,要不然,村民選我當干部干啥!”
如今,泉秀村的木香基地再也看不到周康云的蹤跡,但村民們說,這位倒在扶貧路上的好書記,一定會和這里的木香一樣,把“根”埋進地下,永遠守望著泉秀村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