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戈
扎染藝術是我國自古以來獨特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也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扎染,古稱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有花紋的絲織品稱之為“纈”。扎染就是用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縫或捆扎,染色而形成偶然的紋樣圖案。在織物上呈現(xiàn)出來的色暈效果變化自然、有趣豐富、獨具魅力。因為色調、明暗、濃淡的變化和偶然性,讓一個個花紋躍然而出,使原本單調無味的白布變得美麗動人。每一件扎染作品各具特色,有著獨一無二的風格。扎染紋樣神奇多變、色彩絢麗、水色靈動,是我們中華民族值得自豪和驕傲的絢麗瑰寶。
克羅齊說過,人類用認識的活動去了解事物,用實踐的活動去改變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后者去制造宇宙。同樣,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眼睛所能觀察到欣賞到的事物是很重要的,也是最能啟發(fā)靈感的。這一次,筆者帶著孩子們去探索古老的扎染藝術,親手體驗了一把扎染的樂趣,開始了一趟愉快的研學之旅。
一、初遇扎染——印象美
藍靛之間 尺寸乾坤
千變萬化 奇妙無窮
淡雅別致 刻畫細膩
扎染像一個美麗溫柔的女子
訴說著自己的故事
進入烏鎮(zhèn)后,我們慢悠悠地走進一家家精致的門店而又走出。在布藝店里,我們感嘆中國扎染工藝的精妙絕倫。在這里的一切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有的融入了兒時的記憶,有的體現(xiàn)了手藝人精湛的技藝,有的融入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在一個傳統(tǒng)的古鎮(zhèn),步伐會不知不覺地放慢,想要去了解這里的點點滴滴。上午我們走進了西柵,遠遠地便看見招搖在天空中的那抹藍(見圖1至圖3),她柔柔地飄逸著,與清風白云共享著陽光,寧靜而美好。深沉的海洋藍中跳脫出一朵朵白色的碎花,古樸中散發(fā)出一絲清風雅韻,又好似點點星光點綴于藍色的夜空,如夢似幻。
孩子們看著眼前這一大片藍色的海洋,不禁發(fā)出陣陣感嘆同時也帶著疑惑:“這些白色的花紋是怎么樣出現(xiàn)在這一大片藍布上的呢?”“這么一大塊布得要多少藍色顏料???”“這么整齊有序的花紋怎么印上去的呢?”帶著這些疑問,孩子們歡欣雀躍地走進了藍色海洋,迫不及待地去感受這一份美好。
在這湛藍的星空里,藍印花布洋溢著隨處可見的美,美得如此淡雅,如此別致。這一大片藍已經(jīng)深深地印在了孩子們的腦海里了。在這個欣賞過程中,孩子們在探索的樂趣中帶著高昂的興致,通過觀察和觸摸藍印花布,持續(xù)地激發(fā)學習動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需要,踴躍地去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通過在觀察中不斷尋找、探索解決問題。
二、體驗扎染——質樸美
如果沒有畫筆,一根線繩也能勾勒出一片風景,扎染便是如此,用色料營造出古樸的意蘊,方寸之間,給人一種回歸自然的拙趣。
轉眼間到了下午,我們要嘗試去玩一玩扎染了。扎染有著自身獨特的審美性,所以在技術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也沒有舍棄這一項古老而又神秘的扎染手工藝術。扎染的紋飾趣味盎然、別具特色,展現(xiàn)出富有美感的色彩感染力。色彩,是扎染作品中給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色彩的層次遞進關系著作品的生命力及神韻,變化得如同音符一樣具有節(jié)奏性的韻律感,像優(yōu)美的舞姿,令人嘆為觀止。
開始前,我們先準備材料,需要的材料有染料、織物、水桶、手套、皮筋、夾子、圓棍、麻線、夾子等等。作為一次專業(yè)的體驗,開始扎染前扎染的前處理織物。第一步是退漿,用堿液、氧化劑或淀粉酶等藥劑加水對布匹進行煮沸從而達到退漿的目的。然后進行精煉,是為了把纖維上的殘留漿料和雜質過濾掉,再在水中加入燒堿進行煮沸。第二步是漂白,把色素和殘留的雜質去除掉,在水中加入氧化氫煮沸。第三步,在水中加入碳酸鈉和皂液精煉,對織布進行前處理,然后用熨斗將漂洗過的布熨平待用。
接著就用各種方法開始制作了,扎染老師告訴我們這些材料有不同的方法,如圓棍卷壓染、大理石線綁、鐵夾夾染、木夾夾染、平針縫絞法、折疊扎法等等(見圖4至圖7),不同的制作方法能創(chuàng)造出不一樣的花紋。學生聽后都滿懷期待、躍躍欲試了。
學生A先選擇的是折疊法,是扎染中應用最常見的技法,折疊后的織物捆扎染色后成為對稱的圖案紋樣,一正一反多次折疊后綁上麻線或者皮筋,可制成兩方連續(xù)圖案紋樣。這種方法最常見也是最基本的創(chuàng)作方式。學生B選擇了木頭夾染法,首先把線兩根兩根分好,然后把白布折疊幾次,隨意找?guī)讉€點,用木夾子扎起來,居然扎成了一個形態(tài)各異的“四不像”,然后等待染色。學生C選擇的是大理石線綁,先把石頭用布包起來再用線緊緊的把石頭包扎起來,可以在布上多次進行這個步驟(圖8)。大家都各自選擇了喜歡的方法,使出了十八般武藝,勁頭十足。
最后,大家把扎好的布放到了裝滿燃料的水桶里,等待染色(圖9)。時間一秒一秒地過去了,過得真慢呀!到揭開謎底的時候了。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議論著我們即將出現(xiàn)的作品,迫不及待地各自從“染缸”中取出一個個“四不像”,把皮筋或者麻線剪開,原來那些白布被顏料染成了有顏色的布,而被皮筋扎過的地方是即沒被染色,所以會形成了白色的花紋。最后是風干,便能完成一塊精美的、有著獨一無二花紋的扎染花布啦(圖10至12)被扎結的部分保持著原有的白色,未被扎結的部分染上了一抹抹深淺不一的靛藍。在布匹面上形成了一個個層次豐富、變化斑斕的色暈和褶皺??椢锉辉Φ迷骄o越密,最后出來的整體效果就越好。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制作出有著豐富紋樣、絢麗色彩的扎染作品。
扎染作為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它有著濃郁的地方民族風情,透露著我國傳統(tǒng)的審美風格。它是具有一種追求 “獨特性”“隨機性”圖案審美的藝術,每一個學生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都不一樣,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有著一種原生態(tài)的質樸、自然,這是富有生命力的手工藝術。在這個非常有意思的動手過程中,孩子們兼顧操作性和趣味性,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自己解決了扎染中白色花紋是怎么制作出來的等一系列問題,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思考觀察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也讓他們體會到了勞動人民的勤勞、質樸,提高了審美情趣。質樸美是扎染作品表現(xiàn)最為突出的審美特點。純粹的色彩,柔美的造型,充分地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藝術自然的魅力。
三、創(chuàng)新扎染——意境美
扎染在現(xiàn)代的運用形式多樣,我們不僅可以在服裝服飾產(chǎn)品中看到扎染,生活中的各種家居用品和裝飾品中都能見到扎染的身影。扎染運用多種制作手法,在白布織物上呈現(xiàn)出濃淡相宜、層次豐富的色暈和花紋。同時,有些花紋以點、線、面的形式進行分布排列,有些進行了有規(guī)律性的整齊排序,在變化中尋求統(tǒng)一。那么,能不能把這么美的扎染與我們的繪畫結合起來呢?
水墨畫是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蘊含中華民族獨特審美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具有多種形式和強大的藝術表現(xiàn)和裝飾性。從扎染作品中提取美的元素,扎染藝術與水墨藝術元素的結合,水墨元素運用不僅是形式更是內容,要具有深層含義。水墨元素運用與扎染上亦有其自己的語言,掌握水墨元素的審美意象,與扎染要素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具有東方獨有的文化氣韻。水墨畫是以清水和墨汁為主要原料,以控制水分構成焦墨、濃墨、重墨、淡墨、清墨等畫出不同濃淡干濕,構成畫面黑、白、灰的層次,筆墨清爽,別有一番韻味,加上扎染的一抹靛藍,整個畫面淡雅寧靜,優(yōu)雅與清秀相適應。
把水墨與扎染相結合,意境美油然而生,扎染與水墨虛實相生,作品呈現(xiàn)了自然、唯美之情,它們情景交融形成了和諧的意境美。美術教學其實是一種藝術實踐活動,同時也是一種藝術創(chuàng)造活動,豐富了教學內容,使學生的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促進學生思維的活躍性,能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才能,激勵他們無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四、傳承發(fā)展——挖掘美
我們的美術教育離不開生活,從生活中來,從生活中展開。民間藝術的發(fā)展離不開保護與傳承,學習和了解這些傳統(tǒng)藝術有助于我們認識到它們珍貴的藝術美。通過近距離地觀察、學習扎染藝術,把它與美術教學相結合,融入我們的學習生活,挖掘出扎染與眾不同的美。只有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美,將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引入到學校的美術教育中發(fā)展起來,教育內容才會因此而增添新的色彩和活力。扎染工藝多樣,藝術作品色彩豐富,蘊含著與眾不同的藝術特色。應該將傳統(tǒng)扎染與美術審美藝術緊密結合,創(chuàng)造具有現(xiàn)代化的扎染藝術,從而保護、傳承我國民族傳統(tǒng)藝術。扎染為什么這么受大家的歡迎?因為它身上彌漫著古老的氣息,具有區(qū)別于其它染織物的個性。它的圖案來自于民間,清清雅雅,樸實自然,寄托著中國人獨有的審美情趣和文化情致,貼近人的生活,充滿人文色彩,是人民淳樸、勤懇、熱忱、純真等美好品格和情趣的化身。
此次研學的目的是弘揚中華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和傳統(tǒng)藝術文化,讓廣大學生在觀察、動手、思考、實踐和創(chuàng)造活動中陶冶美好情操,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提煉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綜合實踐能力。要讓學生初步了解“扎染”這種古老手工藝的傳承歷史,掌握扎染的基礎技法,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明白通過學習傳統(tǒng)文化技藝,并對其進行繼承和創(chuàng)新,可以提高、自身的審美情趣,激發(fā)對美術的創(chuàng)作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從而達到保護、傳承我國民族傳統(tǒng)藝術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張幼云.融合和互動——中外美術教育比較 [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4]余濤.現(xiàn)代扎染藝術[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
[5]王利.扎染工藝與設計[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5.
[6]周怡.扎染藝術設計新概念[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6.
(仙居縣大戰(zhàn)鄉(xiāng)中心小學 浙江臺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