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
每天只有6個小時高出海面的Nakupenda島
提起桑給巴爾,許多對東非不甚了解的人可能沒什么印象。巍峨壯麗的乞力馬扎羅山、鬼斧神工的非洲大裂谷和動物遍地的非洲大草原過于盛名,這座秀美的小島反而被人遺忘。
桑給巴爾(后文簡稱“桑島”)是坦桑尼亞的組成部分,位于印度洋西岸,由兩個主島安古迦島和奔巴島及周圍20多個小島組成,98%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吧=o巴爾”在阿拉伯語中意為“黑人海岸”,農(nóng)業(yè)資源和海洋資源豐富,現(xiàn)為東非重要駁運港,轉(zhuǎn)口貿(mào)易興盛。
坦桑尼亞全稱為“坦桑尼亞聯(lián)合共和國”,國名由位于內(nèi)陸的“坦噶尼喀”和海島“桑給巴爾”中的“坦”和“?!焙喜⒍鴣怼?/p>
雖然“坦”和“?!蓖瑢僖粐瑓s有著不同的制度。桑給巴爾擁有自主的政府、議會,甚至有民選總統(tǒng)、國家足球隊。外國游客來到這里,必須在護照上加蓋桑島的獨立入境簽。
我們從坦桑尼亞的達累斯薩拉姆,乘坐“乞力馬扎羅五號”輪渡船前往桑島。清晨六點多來到輪渡口岸,太陽還沒升起,渡口已經(jīng)人頭攢動。工人們忙著搬貨送貨,游客們對上船落座翹首以盼。
抵達桑島時已近中午,陽光灑落,整個海面波光粼粼,海水幾近透明;向下看去,海膽、海星、貝殼、沙石一覽無余,整個海底像是一座巨大的水晶宮殿。
隨后我們?nèi)チ薔akupenda島。這座島每天只有6個小時出現(xiàn)在陸地上,其他時間都隨著潮水上漲,消失在海面上;次日退潮,小島又浮出水面。我對這座島嶼最初的印象,來自Beyond樂隊的《AMANI》,里面就有唱到斯瓦希里語“Nakupenda”(意為“我愛你”)這個詞。
這片海域的沙子潔白細膩,海水能夠根據(jù)水深呈現(xiàn)出不同顏色;水淺處海水碧綠如松石,水深處又呈現(xiàn)出寶藍色。有時在同一地方,幾種顏色交錯涌動,像是誤入了天宮。
亞伯達拉象龜,壽命可達200多歲。
桑給巴爾有座名為Changuu的“龜島”,棲息著100多只亞伯達拉象龜。這種龜原產(chǎn)于塞舌爾,以長壽著名,是世界上最大的陸龜之一;成年龜體長可達1.5米,壽命可達200多歲。
1919年象龜被當作禮物送給桑給巴爾總督,后來就在島上繁衍起來。這些陸龜體型龐大,行動遲緩,性情十分溫和;摸上去或看上去,有點像是水泥做的假龜。
“海豚灣”Kizimkazi位于桑島南端,是公認出海觀賞海豚的最佳地點。如果運氣好,便能在船夫的引導下見到這些海之精靈。這里的海豚屬于寬吻海豚,吻較長,嘴短小,嘴裂,看上去像是在微笑。
在蔚藍色的大海中,一群精靈從海里躍出,沖你微笑、舞蹈,是何等美事?當然,玫瑰可能是帶刺的,享受過美景后,下船也要當心扎人的海膽。一旦被扎傷,既疼又影響走路,也算是“誤入仙境”的代價吧。
桑給巴爾石頭城是桑給巴爾市的老城區(qū),在19世紀香料、象牙和奴隸貿(mào)易的鼎盛時期建成。它吸納了非洲斯瓦希里、印度、阿拉伯和歐洲文明,與坦桑尼亞內(nèi)陸坦噶尼喀有很大的不同。
亞伯達拉象龜
奴隸市場教堂
黑奴紀念館
先前我聽多了華人圈流傳甚廣的偷盜搶劫的故事,但在桑島卻完全不用擔心安全問題。桑島人的神情通常是安定祥和、與世無爭的,也許是見多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全然沒有內(nèi)陸人見到外國人的好奇。
在這里,我們可以在日落后出去逛夜市,和大排檔老板討價還價;可以在人聲鼎沸的酒吧里品一杯小酒,看過往行人侃大山;也可以漫步在無人問津的幽深小徑,觀賞琳瑯滿目的精美商品。
石頭城里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這里的建筑群,融合了多種文明后,又吐納出新的勃勃生機。巍峨的蘇丹王宮、古老的城墻、大大小小的清真寺、精巧的阿拉伯式房屋……據(jù)說,最初建造阿拉伯式房屋的主人為了同周圍的人攀比,不惜代價裝飾他們的住所,而房屋精巧的木質(zhì)大門就印證了這一點。
我們順著崎嶇的小道來到黑奴紀念館。作為東非最大的黑奴貿(mào)易中轉(zhuǎn)站,這座看似平靜的小城卻掩埋著血腥與罪行。公元9世紀時,桑島便開始了奴隸貿(mào)易,而在17世紀阿曼統(tǒng)治時期,由于丁香種植興盛,丁香園需要大量勞動力,便強化了野蠻的販賣奴隸活動。久而久之,這里便成了奴隸貿(mào)易的集散地,中非、東非的奴隸被運至這里的奴隸市場。
桑給巴爾石頭城街道
原本是自由民的黑人被抓騙至此,長期遭受非人虐待。運送過程中,為防止逃脫,他們被用兩根長長的木棍卡住脖子,連成一排行走;為便于管理,他們被迫戴著腳鐐手銬,甚至脖子也被套上重重的鐵鏈;蘇丹王宮里40根粗大的圓柱,每根柱子下面都活埋了60個黑奴。
紀念館的地下室,便是奴隸們即將中轉(zhuǎn)到世界各地之前暫時的落腳地。房間狹小幽深,墻上布滿了鐵環(huán)鐐銬,陰氣森森,空氣渾濁。據(jù)說每10平方米就要關押約30人,他們極少吃喝,且只能往中間的溝道里排泄。
黑奴紀念館旁邊,坐落著一座基督教堂,是由原先的奴隸拍賣臺改建而成,也被稱為“奴隸市場教堂”。教堂的祭壇,是曾經(jīng)的鞭笞臺,無數(shù)奴隸被綁在柱子上鞭打,測試強壯程度。我們經(jīng)過教堂時,當?shù)孛癖娬谧龆Y拜,神父慷慨激昂地講著《圣經(jīng)》,唱詩悠揚動聽,神像莊嚴肅穆。很難想象,這樣的地方,底下竟埋藏著過去的丑惡。
我們出來時,陽光明媚,暖意融融,教堂外的鮮花開得正盛,黑奴紀念館卻籠罩在陰影里。站在百年后的地方回望,這座小城似乎仍陷在久久的哀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