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曉
在我看來,人一生自帶兩個“廣告”:一個是出生,另一個是死亡。而死亡產(chǎn)生的“廣告效應(yīng)”要遠遠大于出生。
多年前,我計劃做一張世界民謠音樂地圖,幾乎將全世界的民謠代表人物都找了一遍,但唯獨韓國,我苦于找不到一位優(yōu)秀的民謠歌者。
直到有一天,我在家里看了一部電影《共同警備區(qū)》。電影里宋康昊飾演的警長景弼說道:“我記得阿曼,但是光石為什么這么早就死了。”話音剛落,背景音樂響起,我瞬間被這個歌聲魔力般抓住。幾句簡單的旋律,讓我感到一股難以拒絕的力量,仿佛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就如這些歌曲曾在我們生命的某個時期、心靈的某個角落響起,如今重新回味,仿佛進入電影時空交錯的人生,走進記憶的隧道,勾勒出一幅情境再生的風(fēng)景。
后來我得知這位歌手是韓國的民謠歌者——金光石。
在我看來,他并非簡單意義上的流行歌手,實際上他是個游吟詩人,我稱他為“波普文人”。
他表現(xiàn)的方式是大眾的,但他的情懷是精英的。
從韓國流行音樂的歷史角度來看,金光石是韓國流行民謠搖滾的重要代表人物和繼任者。他用充滿愛意的視角描繪了人們的生活,表達了現(xiàn)代小市民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諸如悲傷、痛苦和幸福之類的情感。他的歌曲《站起來》中可以看到這點:“站在夜色中,我甚至看不見前方,我要去的地方,我站著的地方,無用地環(huán)顧四周,像漂浮的雜草一樣漂流在生命的河上,我可能會滅亡在這個未知的河岸,站起來,站起來,試一試,站起來,站起來,就像春天的豆芽?!?/p>
金光石正好處在韓國迅速工業(yè)化后的民主建設(shè)的初期,韓國民眾普遍悲傷而沮喪。而金光石的歌曲主題一直是希望和奮進,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從金光石的音樂中釋放了內(nèi)心痛苦。人們重新審視了自己,并從金光石身上找回了那個美好的80年代。
金光石的歌曲表達了現(xiàn)代小市民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情感。金光石曾說,我的歌是一個故事。歌曲中記錄了普通人生活中經(jīng)歷和感受的愛情故事、痛苦故事、錯過的故事和日常故事 。1994年,金光石發(fā)行了第四張錄音室專輯后,他的音樂生涯達到了最高點。他似乎從未停下腳步,除了在韓國進行了數(shù)百場巡回演唱會,還把音樂會開到了美國。但1996年,金光石在家中自殺,年僅31歲。
接觸過金光石的人告訴我,金光石為人親和、博愛,他曾經(jīng)的溫柔與他選擇悲劇自殺之間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金光石的死讓自己成為神話。
死亡鑄就的傳奇更像巨大的煙花,最燦爛的那一刻,也就是它消失的一刻。然而,越是消失,我們對煙花的美麗瞬間的印象就越深刻。因為死而造成了缺失,肉身消失,造成了崇拜者內(nèi)心的匱乏感,而匱乏又會創(chuàng)造更大的情感價值,成為滾雪球運動中最大的推動力。死即傳奇,死亡鑄就了永恒與偉大。
我在家中將他的一張張唱片重新拾起,黑暗的燈光下,留聲機里傳來金光石質(zhì)樸的歌聲, 金光石使我明白了為什么梵高會狂熱地描繪土地和勞動,擁有這種可貴的品質(zhì)也是當前很少有藝術(shù)家可以做到的。
你無法解釋它為什么如此的好,更無法估量它的價值,那是一個時代的產(chǎn)物,歷史的標志, 它對于我們而言,重要的不是好壞,而是永恒。 時間將金光石定格在那一瞬間,一個純真美好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