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很多教師因為直播授課而走紅,比如,妙嘴解說法學案例的羅翔教授、操著口音濃重的普通話講解古詩詞的老教授戴建業(yè),再往前還有知識付費年收入超千萬的薛兆豐……珠玉在前,加之疫情的影響讓教師這個職業(yè)有機會與直播進行大規(guī)模的結合,許多老師紛紛效法,向著網絡進軍,賺足了眼球。他們中,許多人腹有詩書,通過彰顯自身魅力,圈粉無數(shù);然而也有一部分人濫竽充數(shù)、嘩眾取寵。對網紅教師,到底該追捧還是該警惕?
隨著人類與互聯(lián)網空間的深度融合、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營銷手段的花樣迭出,出現(xiàn)在微博、抖音、快手等平臺上的網紅教師越來越多。他們的短視頻在網絡平臺上持續(xù)傳播,已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除了新媒體技術的推波助瀾外,這些網紅教師們對美好事物的熱愛、精湛深厚的內功、新穎獨特的表達方式,也極大地滿足著人們的學習需要。面對網絡上千篇一律、良莠不齊的信息,他們的短視頻可謂一股涓涓不息的清流,滋潤和豐盈著我們的心靈世界。
從更大范圍來看,這些具有正能量的“網紅”教師的出現(xiàn),也是對那些只注重形式和外表而缺乏實質內涵、過分依靠商業(yè)炒作和包裝的另一類“網紅”的抵制。以此觀之,我們需要更多羅翔和戴建業(yè)式的正能量網紅教師。
從教育教學角度來看,正能量網紅教師在平臺上的閃亮登場,是對互聯(lián)網時代教學空間和形態(tài)的拓展。首先,這些視頻大多短小精致、輕松活潑、獲取便捷并可以無限次回看,為大眾在閑暇時間的非正式學習提供了幾乎不限時空的優(yōu)質資源,大大拉低了學習這件事的門檻;其次,微博、抖音等平臺上的教學,并不刻意呈現(xiàn)知識的全貌,往往擷取某些特定內容,并力求綜合運用聲音、圖像、文字混合的方式使之形象可感,學生還可以隨時與老師互動。比之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特定時空性來說,這些網紅的課更容易親近。
由此可見,網紅教師契合了互聯(lián)網時代人們個性化學習的需求,是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在互聯(lián)網時代,我們需要重新定義學習、學校、教室、教師等概念。大家都在說創(chuàng)新,如果不對學習過程進行流程再造、不對組織結構進行重塑,那么創(chuàng)新二字也要打上問號。這個時代,名師不再是資深教師的專有名詞,那些會利用新科技為學習帶來革命的教師會越來越受歡迎,名師這一概念的外延正在擴大。
(文/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研究者黃志軍,本刊特約稿)
說起網紅教師,前段時間,一位講三國的老師在視頻中語出驚人:“諸葛亮身高不到一米七,黑黑的,很猥瑣?!薄氨狈嶋H上是諸葛亮想要奪兵權……”乍一聽,觀點另類,別具一格。但細品一下,就會生出一排碩大的問號:這位老師是在認真向小朋友傳授歷史知識,還是在搞笑?
網紅教師引起非議,這并非孤例,之前還有復旦大學某教師,因其思修課備受學生歡迎而走紅網絡。然而這位教師卻因將“耄耋”二字誤讀為“毛至”,引起軒然大波,進而被媒體批評“上課就是在灌高級雞湯”。無獨有偶,在考研界久負盛名的張雪峰,憑借幽默和不時的驚人之語,紅出了考研圈。更有一些高顏值加高學歷的90后年輕教師,或因為活力四射或因為顏值頗高,收獲過短暫的熱度。
不可否認,一些教師的走紅確實有著扎實的專業(yè)功底做支撐,且走紅并非自己的初衷。但我們需要警惕的是,眾多所謂的網紅教師嘩眾取寵背后,折射出的知識傳播的過度娛樂化傾向。
張雪峰曾高度準確地概括了網絡知識傳播在當下的現(xiàn)狀:“這個社會就是個娛樂化的社會,如果我講得不好玩,再有道理也不會有人去聽?!痹诰W絡上用稍嚴肅的方式去傳播知識幾乎行不通,這直接導致當下許多網紅教師為了迎合大眾口味,注重言辭的生動幽默甚至超過內容本身,以至于呈現(xiàn)出娛樂化的傾向。
走紅和流量, 本身都不是壞事, 但它只意味著“傳播廣”而已,并不意味著輸出它們的人就是“好老師”——可能只是個“好演講者”。而流量的邏輯一旦延伸到大中小學的課堂上,則不免讓人擔憂:當學生把膚淺當深刻、把雞湯當干貨加以膜拜的時候,他們能夠延續(xù)什么樣的知識傳統(tǒng)?(輯/周小煩)
羅翔在他制作第一個視頻時引用了牛頓的一句話:“我只是一個在海灘拾貝的拾貝者,想借助這個平臺能夠讓同學們看到海邊那些貝殼的美麗,更重要的不是炫耀我手中的貝殼,而是希望同學們能看到貝殼后面的大海是那么廣袤和美麗?!?/p>
如果說網紅老師“博人眼球”的“出位”語錄是美麗的貝殼的話,那么作為知識受眾的學生,面對一望無際的大海卻只知道撿貝殼,顯然是辜負了大海的廣袤和美麗。學習者應該反思的是,當你抱怨“為什么我沒遇到這么有趣的老師”時,其實也在暴露著自己“不聽笑話、不聽段子就沒法學習”的時代病。
網紅老師們短視頻上十幾秒鐘的金句合集,足夠生動幽默,但始終只是嚴肅知識的邊角料。羅翔自己也說了:“希望大家以嚴肅的心態(tài)學習法律,而不要以惡搞的方式學習法律?!辈徽撁浇槿绾巫兓?,學習終將是生動和艱難并存的。你只看到羅翔妙解法律案例,沒有看到他潛心研究《刑法》數(shù)十年,才能庖丁解牛、抽絲剝繭。同樣,戴建業(yè)教授研究古典詩詞,在泛黃的故紙堆里一鉆就是幾十年,孜孜以求。
對學生來說,無論是線上網課,還是線下教學社區(qū),通俗易懂的授課方式固然可以降低接觸門檻,是走近專業(yè)學習的第一步。但知識不是快消品,幽默風趣的講解、短視頻的呈現(xiàn)方式,都是為了在最短時間內抓住你的注意力。接下去怎么學,才是最關鍵的。
其實,大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并非所有的“段子”都能得到預期的效果。前不久,重慶某大學一位被稱為“段子手”老師的畢業(yè)致辭視頻在微博上引起熱烈討論。許多網友評價這位老師短短5分鐘的致辭“全程高能”,涵蓋了時下許多9 5后頻頻使用的網絡熱詞。然而,也有不少網友指出,這位老師在重要的場合中“言辭粗鄙、有失分寸”,有學生網友稱“看得我尷尬癌都犯了”。
有些學生則直言, 其實老師對他們的看法有些“too young too simple”(太年輕、太簡單),在教師看來對課堂氣氛有幫助的“料”,其實學生真的“不太感冒”。如今的9 5后并不像許多人想象的那么“簡單”“膚淺”,他們雖然愛娛樂、愛綜藝,但其實他們對知識傳授的要求是很高的,如果你不能給他們高質量、高濃度、高品位的講解和觀點,根本無法抓住他們。你講段子是為講而講,還是帶著段子講知識,他們心里一清二楚。(輯/周小煩)
@南風窗:在求知授業(yè)的領域,“明星”是需要警惕的,在投機者紛紛效仿借用算法推薦機制占據(jù)信息流時,自然也存在走向極端和扭曲的可能性。
@婷婷:“段子式”課堂讓我不再感到拘束,即使是與老師討論,也感覺像和朋友在交談,沒什么顧忌,所以我喜歡這樣的網紅老師。
@子坤:會講段子未必就是好老師。一門課如果全是段子,學生是不會給你點贊的。
@岳廣鵬:形式被拒絕,思想就無從談起。你雖煉好內容,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已經不適合95后了,天生麗質的小姑娘拍照不也要用美顏相機嗎?
@青椒:有些老師為了博人眼球,非要講一些很尬的段子。實事求是普及知識就好,又何必添油加醋,嘩眾取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