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彬
明·宋應(yīng)星著《天工開物》中的踏車
上一期把歷史悠久的《耕織圖》做了總體介紹,這一期,我們就來仔細(xì)看畫。
我們先看《耕作圖》的上半部分。
這是《耕作圖》的第一幅畫,名叫《浸種》。圖中,兩個年輕人在交接竹籃,竹籃里是種子。春雨降臨,溪水充足,正好可以浸泡種子???,水中已經(jīng)放置兩個竹籃了。一位老人扶著拐杖站在一旁,關(guān)心地看著年輕人干活兒。岸邊年輕人的褲子膝蓋處補著補丁,鞋是草編的鞋,但老人穿的衣服沒有補丁,鞋也不是草鞋。不難看出,老人是得到尊敬和照顧的。
《浸種》之后,《耕作圖》的第二、三、四、五幅畫依次是耕、耙(b à)、耖(c h à o)、碌碡,這是耕種環(huán)節(jié)。其中,耕是為了翻松田土;耙是把耕地后留下的大土塊打碎;耖是把耙過的泥塊打得更碎,把地平整得更均勻;碌碡用來壓埋土塊,將田地平整成軟泥。程棨摹本中的碌碡比清代仿本中的碌碡準(zhǔn)確寫實,這一點在上一期《耕織圖概說》中已介紹過,不再贅述。
布秧環(huán)節(jié)由第六至第九幅畫組成,依次是布秧、淤蔭、拔秧、插秧。浸在溪水里的稻種發(fā)芽后,農(nóng)人就挎著竹籃,把種子撒進田里,這就是布秧;給秧苗施肥、除草叫淤蔭;拔起培育好的秧苗,移栽到大田里,叫拔秧;把新秧均勻、整齊地插滿稻田,就叫插秧??矗疑蠄D就是插秧的畫面??缚鸬娜?,走在前面的那個,腿上裹著東西,那叫脛衣。脛衣用于小腿取暖。
插秧之后,是灌溉環(huán)節(jié),第十到第十三幅畫,依次是一耘、二耘、三耘、灌溉。下圖是《一耘》中的局部,畫中,兩人正協(xié)力從湖里打水灌進水田。他倆用的水桶名叫“戽(hù)斗”。
下圖是《灌溉》,圖中展示了兩種灌溉工具。遠處的叫桔槔(j i é g ā o),那是一種古老的汲水工具。它利用杠桿原理,一端系水桶,一端墜大石,一起一落,可以省力。近處是一架腳踏翻車(也稱“龍骨水車”)。翻車的水槽一端固定在堤岸的木架上,另一端浸入水中。水槽的兩端有輪軸,槽內(nèi)有刮板,刮板裝在木鏈上。使用時,施加力量使輪軸轉(zhuǎn)動,進而帶動木鏈翻轉(zhuǎn),板葉就把水不斷地刮上來。翻車的施力部位叫“拐木”。踩拐木時,扶著橫木保持平衡。
本期我們看了浸種、耕耘、布秧、灌溉這四個環(huán)節(jié),其主題可總括為“耕種”。下一期,我們看《耕作圖》的下半部分:“收獲”。屆時,你將看到一種特別的農(nóng)具,據(jù)說,著名武器雙節(jié)棍就是由它改良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