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日本五山詩僧筆下的“虎溪三笑”

        2020-01-19 06:17:27
        關鍵詞:慧遠五山陶淵明

        吳 春 燕

        (廣東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五山”原指南宋時位于杭州、寧波的五座最高級別的禪宗寺院。“日本五山”則是鐮倉幕府為確立禪宗在宗教領域的主導地位,仿效南宋江南禪院的“五山十剎”制度建立起的官寺體制。

        日本中世(1192-1603),中日禪林交往頻繁。在幕府統(tǒng)治階級的支持庇護下,五山禪僧廣泛接觸中國文化,逐漸取代公卿貴族,成為掌握大陸新文化、代表大陸新思潮的知識階層。受宋元禪林詩文創(chuàng)作風習的影響,五山禪僧積極學習大陸禪僧和文人的詩文集,并撰寫了大量漢詩、漢文,形成日本漢文學史上的一大景觀,史稱“五山文學”。

        五山文學的用典基本源自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關中國的歷史事件、寓言故事、神話傳說、名人軼事等典故在五山漢詩文中可謂俯拾皆是。然而,學界鮮見關于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基于此,本文擬以“虎溪三笑”為例,考察五山詩僧對“虎溪三笑”的理解與闡釋、接受與拓展,并探討五山時期“虎溪三笑”的形象特點。

        一、“虎溪三笑”及其東傳

        (一)“三笑”故事

        “三笑”為佛教從自身出發(fā),主動接近儒道,積極倡導三教融合而產(chǎn)生的傳說故事。相傳慧遠在廬山建東林寺后,為潛心研究佛學,“影不出戶,足不入俗,送客不過虎溪”。慧遠與陶淵明、陸修靜交情甚篤。某日,三人在東林寺內(nèi)談玄說理,頗為投機。傍晚,慧遠送二人歸去,邊走邊談,不知不覺過了虎溪橋。這時護山神虎猛吼,跟隨童仆驚駭。三人相視大笑,欣然道別,即所謂“虎溪三笑”。

        李白有詩曰:“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1)李白:《別東林寺僧》,《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51卷,佛陀教育基金會,1990年,第1043頁。晚唐僧人釋齊己亦云:“彭澤舊居在,匡廬翠疊前,因思從楚寺,便附入?yún)谴?。岸繞春殘樹,江浮曉霽天,應過虎溪社,佇立想諸賢?!?2)釋齊己:《荊門送晝公歸彭澤舊居》,《全唐詩》,第23冊,中華書局,1979年,第9488頁??梢?,“三笑”故事在唐代已經(jīng)流傳,并成為入詩的典據(jù)。

        關于“三笑”,現(xiàn)存最完整的文字記載見于北宋陳舜俞的《廬山記》云:“流泉匝寺,下入虎溪,昔遠師送客過此,虎輒鳴號,故名焉。陶元亮居粟里,山南陸修靜亦有道之士,遠師嘗送二人,與語合道,不覺過之,因相與大笑。今世傳三笑圖,蓋起于此。”(3)陳舜俞:《廬山記·敘山北第二》,《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51卷,佛陀教育基金會,1990年,第1028頁。由文中的“今世傳三笑圖”可知,北宋時期已有“三笑圖”流傳。正如元人李公煥在《箋注陶淵明集》中所言:“石恪遂作《三笑圖》,東坡贊之。李伯時《蓮社圖》,李元中紀之,足標一時之風致云?!?4)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陶淵明集》,第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頁。“三笑”在宋代不僅是詩歌吟詠的對象,且進入繪畫領域,并直接引發(fā)了相關題畫詩的創(chuàng)作風潮。

        雖有學者考證,“三笑”中的三位人物年齡相差甚遠,并非同一時代,不可能聚在一起。但這個故事體現(xiàn)了中國古人超越三教思想界限的認識,暗含了三教形態(tài)各異、本原為一的道理,在中國文化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許正是因為其介于疑信之間的性質,反而為后世提供了多重品題議論的空間。宋代以后,文人士子常以“三笑”作為題詠的對象,或倡導三教一致,或推贊高士風流,或表達參禪悟玄,或寄寓歸隱之思?!叭Α眱?nèi)涵被不斷開掘,成為文藝作品的重要主題,其影響更是遠涉域外。

        (二)“三笑”東傳

        中國禪林素來與士人階層交往甚密。以儒學為施政根本與基本教養(yǎng)的士大夫官僚階層不僅能為佛教提供殷實的經(jīng)濟后盾,對其發(fā)展壯大也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唐代開始,面對儒者一浪高過一浪的排佛運動,佛教并未進行排儒護教,反倒試圖以接近儒教、調(diào)和佛儒的方式,消除與儒者之間的隔閡。其主要表現(xiàn)為宋元佛教界提出的“儒佛不二”及“儒、釋、道三教一致”理論(5)吳春燕:《三教一致論在日本中世禪林的歷史變遷》,《殷都學刊》,2011年第2期,第56頁。。

        1.場舍選址及器具設置適宜。根據(jù)兔球蟲卵囊對干燥和陽光較敏感的特性,養(yǎng)兔場舍應選擇背風向陽、地勢高燥的地方,至少高出當?shù)貧v史洪水的水線,地下水位應在2米以下,兔舍內(nèi)應以金屬籠養(yǎng)為宜,這樣有利于家兔的體熱調(diào)節(jié),減少疾?。ㄌ貏e是寄生蟲?。┑陌l(fā)生。兔舍內(nèi)的食槽、草架及飲水器等設備都應用金屬制作,以便清洗消毒;安裝位置要高于底網(wǎng)或設在籠外,這樣可防止糞便污染飼草料和飲水,減少仔兔食入球蟲卵的機會,以切斷感染途徑。

        宋元佛教界“三教一致”論轟轟烈烈展開時期,正值中日禪僧頻繁跨海往來之時。無學祖元、一山一寧等渡日高僧在傳播禪宗的同時將這一理論帶入了日本禪林。此外,以圓爾辨圓為首的眾多入宋、入元日僧,其思想亦深受這一思潮影響。他們將該理論融入自己的思想體系,歸國后廣泛傳播于五山禪林。

        “三笑”故事由于暗含三教一致的主旨,在宋元禪林頗受歡迎,成為禪林文學歌詠的主題之一。“三笑”故事何時傳入日本,現(xiàn)已難以考證,但在詩文中吟詠“三笑”的風習卻通過渡日宋(元)高僧與入宋(元)日僧傳入了日本五山禪林,并在五山文學中留下深刻的印記。

        禪宗以靜坐默念為修行之法,主張“不立文字”,強調(diào)以“頓悟”明心見性,最終達到即心即佛的境界。由于陶淵明詩文多處與禪宗之義契合,如“此中有真意”頗似“頓悟”,“欲辯已忘言”暗含“不立文字”,“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可讀出佛教的“了死生”。加之陶淵明清悠澹永的詩風頗有禪宗主張的“自然”之味,故其詩作詩風在宋元乃至日本五山禪林都很受推崇。正如芳賀幸四郎所言:“五山漢詩中取材于陶淵明的詩作不勝枚舉……僅收錄在《翰林五鳳集》中的就達六十首,在中國詩人中居于首位?!?6)芳賀幸四郎:《中世禪林の學問及び文學に関する研究》,思文閣,1982年,第265頁。五山禪僧不僅在詩中引陶詩語句、化陶詩意境,還經(jīng)常直接言陶、吟詠陶之典故,“三笑”便是其中之一。

        宋代是中國畫的繁榮時期,也是題畫詩全面發(fā)展的時代。宋元時期,“三笑”成為重要的繪畫題材,對《三笑圖》的題詠也不絕如縷。其中,現(xiàn)存最早的三笑題畫詩為李覯的《題昱師房三笑圖》,影響最大的則是蘇東坡的《三笑圖贊》?!氨巳空撸靡馔?。盧胡一笑,其樂也天。嗟此小童,麋鹿狙猿,爾各何知,亦復粲然。萬生紛綸,何鄙何妍。各笑其笑,未知孰賢”(7)蘇軾:《蘇軾書畫文獻集》,榮寶齋出版社,2008年,第89頁。。不僅描述了三位智者的思想默契,也描繪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喜樂之態(tài)。眾多宋元文人及高僧的“三笑圖贊”及對“三笑”故事的解讀被傳入日本,對當時的日本五山禪僧及后世文人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二、五山詩僧的“三笑”解讀

        五山時期,“三笑”故事漸為禪僧熟知,并頻頻出現(xiàn)在詩僧們的作品里。在對《五山文學全集》《五山文學新集》考察后發(fā)現(xiàn),涉及“三笑”故事的詩文數(shù)不勝數(shù),僅“三笑”題詠詩就多達40余首,且內(nèi)容不盡相同,主旨可謂異彩紛呈。

        鐵庵道生(1262—1331),五山前期著名詩僧,渡日宋僧大休正念法嗣。其五言絕句《三笑》乃五山禪林“三笑”題詠的肇端。詩曰:“姓名各有別,襟宇絕鴻溝。三笑合天地,虎溪水倒流。”(8)上村觀光:《五山文學全集》,第一卷,思文閣,1992年,第169頁。即慧遠、陶淵明與陸修靜雖然姓名各不相同,但三人的寬廣胸襟足以消除信仰上的隔閡,三人的笑聲充滿天地,連虎溪之水都因此參透禪機,逆流而上?!澳媪鳌睘榉鸾逃谜Z,指于生死之流中逆向而上,以入于覺悟之境界。佛教認為,有情眾生生于無始以來,起惑造業(yè),若隨順生死之流,則難以超脫輪回,故須以逆流之心而對之。這首詩不僅繼承了宋代開創(chuàng)的贊賞三教圓融和樂、追慕前賢高雅風流的主題,同時也歌頌了“三笑”故事啟發(fā)眾生參悟生命真諦的巨大功用。

        雪村友梅(1290—1346),五山中期著名詩僧,渡日元僧一山一寧法嗣,在元游歷長達23年,有《三笑》詩三首。其中一首:“攢眉同一笑,對面隔千山。從此虎溪水,清流挽不回。”(9)玉村竹二:《五山文學新集》,第三卷,東京大學出版社,1968年,第753頁。描述了陶淵明從最初不屑入社(白蓮社)的“攢眉而去”,到后來與慧遠、陸修靜心融神會的相視一笑。整首詩飽含著作者對三位智者“心會神合”之境的贊賞企慕,以及對三教合流永不停息的殷切期待。

        天境靈致(1293—1381),五山中期著名詩僧,渡日元僧清拙正澄法嗣。在題為《遠法師》一文中寫道:“隆安以來,典午運衰,相攸廬阜下,結社白蓮池。劉遺民等同發(fā)誓,篆縷悠揚禮六時。無量壽尊常晤對,清泰土不隔毫厘。邀陶送陸聊隨俗,蕩镕規(guī)矩守毗尼。道之所在,人皆仰之。”(10)玉村竹二:《五山文學新集》,第三卷,東京大學出版社,1968年,第84頁。文章描述了慧遠于廬山東林寺同劉遺民等十八人結白蓮社,一同精修念佛三昧,誓愿往生西方凈土的故事。其主旨為贊頌慧遠的道行以及為發(fā)揚佛教精神而做出的貢獻,但“邀陶送陸聊隨俗”一句卻明顯流露出作者對“三笑”主題或儒道兩教的否定。這或許是作者為了強調(diào)其禪僧本分的有意所為,但無疑是五山詩僧對“三笑”理解闡釋的一大別調(diào)。其中的“邀陶送陸”當出自黃庭堅《戲效禪月作遠公詠并序》一文中的“邀陶淵明把酒碗,送陸修靜過虎溪”。

        中巖圓月(1300—1375),五山中期著名學問僧,元僧東陽德輝法嗣,在元游歷8年,因學識淵博被譽為“五山第一學僧”。中巖一生崇慕陶淵明,詩文創(chuàng)作深受陶淵明影響。中巖熟知陶淵明典故,在《藤谷春日》中云:“麻衣糲飯淡黃薺,不出衡門學虎溪。講易論詩隨分有,高名令望豈思齊。畹蘭將茂力除草,庭菊欲苗停杖藜。動為舊交情為絕,著書何日得如嵇?!?11)玉村竹二:《五山文學新集》,第四卷,東京大學出版社,1968年,第334頁。此詩為中巖圓月隱居崇福庵時所作。詩中多處用典,除“思齊”之外,“虎溪”“庭菊”“杖藜”皆與陶淵明相關。中巖首先以“學虎溪”表明自己仿效慧遠“影不出戶,足不入俗,送客不過虎溪”的治學決心,之后以頗具陶淵明特色的“畹蘭將茂力除草,庭菊欲苗停杖藜”生動描繪出歸隱田園、躬耕自安的祥和寧靜,以及在貧困生活中與知己談詩論道的歡欣喜悅。

        義堂周信(1325—1388),五山中期著名詩僧,以其卓越的禪學、儒學、詩學才能著稱,與絕海中津(1336—1405)并稱“五山文學雙璧”。除了以“三笑”故事贊頌三教一致、高士風流之外,義堂還在贈別、交游之作中借此典故關照“自我”。義堂周信一生飽受腳疾困擾,友人來訪往往無法遠送。對此,《謝能叟居士見訪》云:“慧遠當年送陸陶,溪邊一笑事寥寥。幸今居士容持戒,省得相攜過小橋?!?12)上村觀光:《五山文學全集》,第二卷,思文閣,1992年,第1365頁。顯然,義堂用慧遠破戒送別陸、陶的“三笑”典故表達了對來訪友人諒解自己無法相送的感謝。此外,義堂還在《送觀中藏主》一文中說:“余嘗荷觀中道義,自少年至今非一二,或病或旅,東西南北漂泊之際,余孤立無依,人所不齒,而觀中獨不憚役使之勞,為伴為奴,千辛萬苦,不可勝計。余今稱為長老,寧可忘舊恩乎?古人為報一飯恩,有亡軀者,況觀中之于余?如上功勞乎?昔廬山遠公,送陸陶過溪,不亦然乎?”(13)義堂周信:《空華日用工夫略集》,太洋社,1939年,第67頁。作者在詩中以慧遠自比,描述了自己雖患腳疾無法遠行,但依然將昔日恩人送出很遠的經(jīng)歷。同時以慧遠與陶淵明、陸修靜的友情比擬自己與觀中藏主的深厚情誼。惟忠通恕(1349—1429)在《無業(yè)恕叟二藏主來訪得瓢字》中云:“剝啄云深畫寂寥,風流二老過東橋。千金難售虎溪笑,破戒何辭酒一瓢?!?14)上村觀光:《五山文學全集》,第三卷,思文閣,1992年,第2456頁。以詩答謝無業(yè)、恕叟兩位友人的來訪。詩中引用“三笑”典故中“虎溪”“破戒”“酒”詞句,將三人難得的相聚自比“虎溪三笑”。

        橫川景三(1429—1493),五山后期著名詩僧。其《三笑贊》之一曰:“白蓮社北虎溪南,送陸邀陶山日酣。自晉人來唯一笑,橫川天隱數(shù)公三?!?15)玉村竹二:《五山文學新集》,第一卷,東京大學出版社,1968年,第930頁。此詩明顯為橫川借“三笑”典故自比之作。詩中,橫川將自己與天隱龍澤及友人分別比為慧遠、陶淵明與陸修靜?!度潯分疲骸斑h公買酒醉陶陸,顛倒伽梨送又迎。山色溪聲出門笑,道冠儒履過橋行。三千尺瀑銀河破,一十八賢蓮社驚。天地無人知此樂,東林寺里暮鐘鳴。”(16)玉村竹二:《五山文學新集》,第一卷,東京大學出版社,1968年,第475頁。此詩暗含慧遠破戒,以酒邀請?zhí)諟Y明入社的典故。不僅表達了對三教融合、三賢風流灑脫的贊頌,還化用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生動描繪出廬山、虎溪的壯觀景色以及東林寺的遠離塵俗,內(nèi)涵豐富、意境悠遠。

        天隱龍澤(1422—1500),五山后期著名詩僧。其《東林字說》云:“匡廬之山有寺,其名曰東林也,冠于三百之庵也,遠公發(fā)二士之笑者,蘇公作法身之偈者,皆于此地也?!?17)玉村竹二:《五山文學新集》,第五卷,東京大學出版社,1968年,第1004頁。說明了東林寺的來歷及“三笑”故事的發(fā)生,并指出蘇東坡曾于此地作禪詩《廬山煙雨》?!对陆ㄗ|?!吩疲骸白詯勰诚鴥x曹撰八愚序,久寓佳境,蘇太史作三笑圖,三尺龍泉七星爭光,一曲獅弦百獸獻舞?!?18)玉村竹二:《五山文學新集》,第五卷,東京大學出版社,1968年,第1055頁。通過講述柳宗元作《愚溪詩序》、蘇東坡作《三笑圖贊》的緣由來稱贊東福寺乃風水寶地,以此表達對朋友盛情款待的感激。

        五山漢詩中還有大量有關人與處所的“字號”詩,凡是包含“三笑”故事構成要素的字號,禪僧在對其解說時往往會引用“三笑”典故。久而久之,“笑”“蓮”“虎”“溪”“廬山”與“三笑”故事形成一種隱形的意象鏈,固定在了禪僧的觀念之中。在這類字號詩中,禪僧或描述“三笑”故事,或贊頌三教合一,或仰慕高士風流,或鼓勵后輩學道,內(nèi)容豐富多彩,主旨卻乏善可陳,故不一一贅述。

        三、五山詩僧的“三笑”題畫詩

        日本關于《三笑圖》的最早記載見于足利將軍義滿的收藏目錄《御物御畫目錄》中。對此,曾輔佐義滿的義堂周信在所著《空華日用工夫略集》中留有詳細記錄:“壁上中央掛圓覺所進觀音像,左右三笑、四睡,皆沐溪和尚筆,名畫也。府君見問三笑圖上所題,余讀之曰,一人先行不到,一人末后太過,一人瞻前顧后。君曰,此意如何。余曰,蹉過了也,呵呵。余因說,慧遠法師隱于東林,誓不出虎溪,天子臨潯陽,召之不出,后因送陶陸二人,不覺過橋。概不出與過溪,皆為道耳。”(19)義堂周信:《空華日用工夫略集》,太洋社,1939年,第189頁。由該記錄可知,觀音像兩旁掛有《三笑圖》與《四睡圖》,均為南宋畫家牧溪的墨跡,且《三笑圖》上還有關于“三笑”故事的題詞。幕府將軍對《三笑圖》的收藏與珍視足以說明《三笑圖》在當時日本社會所具有的文化意義。同時,也必定會激發(fā)《三笑圖》及其題畫詩的傳播與創(chuàng)作。自五山中期起,“三笑”題畫詩的創(chuàng)作進入全面發(fā)展時期,五山文學后期空前繁榮。

        五山詩僧對“三笑”的題詠主要見于五山前期與中期,而“三笑”題畫詩的創(chuàng)作卻基本集中在五山后期。由此可見,“三笑”題畫詩的東傳當晚于“三笑”故事幾十年。五山詩僧在不斷闡釋與解讀“三笑”故事的過程中普遍地接受了這一典故的文化與文學內(nèi)涵,為“三笑”題畫詩的創(chuàng)作定下了基調(diào)。

        儒釋道和樂,三高賢風雅,不僅是“三笑”故事傳達的主旨,也是《三笑圖》傳達的主旨。五山詩僧的“三笑”題畫詩大多也以追慕前賢高風遺韻、贊美三教融通和樂為主題。如惟肖得嚴(1360—1437)的《三笑圖》云:“二客冠巾禿主翁,頭顱雖異肝肺同?;⑾恍πЧ牛@落銀河掛半空?!?20)以心崇傳等:《翰林五鳳集》,大日本佛教刊行會,1930年,第1152頁。瑞嚴龍惺(1384—1460)的《三笑圖贊》曰:“遠師陶陸淡交情,相送過溪取次行。一自三人同一笑,野橋千古得佳名?!?21)以心崇傳等:《翰林五鳳集》,大日本佛教刊行會,1930年,第1153頁。天隱龍澤的《三笑圖》道:“送客溪橋吟且行,東林蘭若暮鐘鳴。三千丈白銀河水,湉湉至今傳笑聲?!?22)玉村竹二:《五山文學新集》,第五卷,東京大學出版社,1968年,第1169頁。仁如集堯(1483—1574)的《三笑圖》云:“持律遠公修社盟,友來不覺過橋行。三人大笑虎溪外,開扇清風猶有聲?!?23)以心崇傳等:《翰林五鳳集》,大日本佛教刊行會,1930年,第1152頁。等等,詩旨皆歸于此。月舟壽桂(1460—1533)甚至在專門頌揚三教圣人釋迦、老子與孔子的詩題《三教吸醋圖》中化用“三笑”典故,“儒履道冠并佛衣,三人嘗醋立斜暉。后來變作一杯酒,陶陸遠公扶醉歸”(24)以心崇傳等:《翰林五鳳集》,大日本佛教刊行會,1930年,第1152頁。。顯示出禪林對這一主旨的認同與熟悉。

        宋元文人熱衷在“三笑”題詠中贊頌陶淵明,而五山詩僧卻傾向于在“三笑”題畫詩中追慕慧遠。如大有有諸的《三笑圖》曰:“作詩換酒迎陶陸,醉過虎溪三笑時。得意忘形非破戒,遠公真是大成師。”(25)朝倉尚:《禪林の文學》,清文堂出版社,1985年,第96頁。用禪語“得意忘形”描述慧遠為執(zhí)交陶陸、融合三教而不拘于佛教戒律的豁達灑脫。策彥周良(1510—1579)的《三笑圖》云:“三友過溪笑一場,廬山靜處卻忙忙。溪童相顏話何事,中州老僧醒亦狂?!?26)以心崇傳等:《翰林五鳳集》,大日本佛教刊行會,1930年,第1153頁。生動描繪出廬山因三教交融而呈現(xiàn)的文化盛況以及慧遠與陶、陸暢談后的喜悅之情。當然,五山禪林中也并非沒有崇陶之作,只是相對較少。如江西龍派(1375—1446)在《三笑圖》之三中云:“廬阜名因三笑高,過溪相送共鳴號。一人真醉圣賢酒,兩個佯狂佛老糟?!?27)以心崇傳等:《翰林五鳳集》,大日本佛教刊行會,1930年,第1152頁。表達了禪僧站在文人立場上對陶淵明及儒學的贊頌,也從側面反映了五山后期禪僧疏離佛經(jīng)、醉心儒學的思想轉變。

        或許是圖畫更能激發(fā)詩人的想象力,五山詩僧的“三笑”題畫詩遠不止于慧遠、陶淵明與陸修靜三人的故事,其內(nèi)容大量觸及中國文化、歷史與人物掌故。如西胤俊承(1358—1422)的《三笑圖》云:“愛酒淵明招不還,過橋踏斷碧潺湲?;竿鯕鈩菥頄|晉,放遣三人一笑閑。”(28)上村觀光:《五山文學全集》,第三卷,思文閣,1992年,第2765頁。描述了東晉大將桓溫獨攬東晉軍政大權、稱雄一時,陶淵明卻不肯為其出仕的故事;雪嶺永瑾(1447—1540)的《三笑圖》云:“褒依烽增美姿,賈妻得雉雞喜熙熙。作圖可愛是三笑,萬古清風入扇吹?!?29)以心崇傳等:《翰林五鳳集》,大日本佛教刊行會,1930年,第1153頁。引用“烽火戲諸侯”“賈妻如皋”兩個典故來表達對《三笑圖》的喜愛。

        受蘇東坡及其《三笑圖贊》的影響,五山后期詩僧的“三笑”題畫詩也經(jīng)常化用東坡詩句,其中以《書李公擇白石山房》中描寫廬山五老峰的“五老蒼顏一笑開”最為明顯。如天隱龍澤的《三笑圖贊》云:“道冠儒履晉風標,蓮漏晝閑聲半消。五老蒼顏先一笑,三人閉口合過橋。”(30)玉村竹二:《五山文學新集》,第五卷,東京大學出版社,1968年,第1173頁。梅屋宗香(?—1545)的《三笑看月圖》云:“五老峰前夕景新,袈裟相送兩冠中。天公好事四三友,添得云間月一輪?!?31)朝倉尚:《禪林の文學》,清文堂出版社,1985年,第98頁?;蚴鞘堋拔謇仙n顏一笑開”啟發(fā),后期詩僧的“三笑”題畫詩中常常以“五笑”替代“三笑”,如桃源瑞仙(1430—1489)的“兩禿成叢社,廬山五笑花”(32)朝倉尚:《禪林の文學》,清文堂出版社,1985年,第88頁。,萬里集九(1428-1507)的“五笑廬山云滿路,三吳浙水雨余溝”(33)玉村竹二:《五山文學新集》,第六卷,東京大學出版社,1968年,第963頁。,等等,以此表達禪僧之間以詩會友的情誼,或描述廬山五老峰的險峻雄奇,進一步拓展了宋元“三笑”題畫詩的主題。

        宋元時期,關于“三笑”故事的真?zhèn)我恢贝嬖跔幾h。為了證實“三笑”故事的真實可信,宋濂甚至猜想東晉或許有兩個陸修靜,而后人不知,才導致對“三笑”故事的真實性產(chǎn)生了懷疑,即“蓋晉有兩修靜,議者弗之察,故遂致此紛紜也”。日本五山詩僧也曾在《三笑圖贊》中論述“三笑”的真?zhèn)?。天隱龍澤的《虎溪三笑圖序》云:“儒也釋也道也,其跡三也,其心一也,古今傳茲圖樣者,令人知其教雖異,其心惟同者也,或曰,三子者,時異也,不可相陪也,簡寂陸氏去白蓮社主者六十載,柴桑陶公少主者三十載,然則三老往來,烏有斯理哉,雖然,古之巨儒碩師,詩之贊之,豈有不考者乎?又曰,晉有兩修靜,以故后人惑之,蓋簡寂與蓮社柴桑同時也?!?34)玉村竹二:《五山文學新集》,第五卷,東京大學出版社,1968年,第989頁。

        天隱龍澤明顯受宋濂《跋廬阜三笑圖》的影響,認為陸修靜、慧遠與陶淵明為同一時代人,歷代文人贊頌推崇的三賢故事不可能有偽,并肯定地指出“晉有兩修靜”才是后人在這一問題上產(chǎn)生疑惑的原因所在。然而,橫川景三卻與天隱龍澤的看法不同。其《三教圖贊》云:“三笑圖者,始于盧稜伽,好事者摹而傳世,蘇黃以下,皆措一辭,無異論焉。或人曰,遠、陶與陸,不同其時,故以兩修靜辯之,予謂,不然,三笑即一,一笑即三。畫師小三昧,得之手寓之言耳,昔有畫裴楷者,頰上益三毛,人問其故曰,楷俊朗有識,正在此三毛,抑虎溪所謂頰上耶,三笑所謂三毛耶,呵呵?!?35)玉村竹二:《五山文學新集》,第一卷,東京大學出版社,1968年,第678頁。

        顯然,橫川景三并不認同“晉有兩修靜”的解釋。他認為正因為畫師在作畫時,能以佛教所謂“小三昧”的禪修方式,即在排除一切雜念、保持心神平靜的狀態(tài)中創(chuàng)作,三位先賢才在畫中完美地融為了一體,從而使吟詠者忽略了三者的年齡差距。作者還以裴楷的“頰上三毛”比照三位先賢之于虎溪的意義,強調(diào)三位智者雖非同時代人物,但在畫中的完美融合準確傳達了《三笑圖》三教圓融和樂的主題,成為整個圖畫的傳神之處??梢?,對于“三笑”故事的真?zhèn)危U僧間意見也不統(tǒng)一,但對于《三笑圖》所表達的基本主題,卻從來沒有異議。

        四、五山時期的“三笑”形象

        從文學接受的觀點來看,一部文學作品的意義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接受者接受的過程中得到不斷的篩選、調(diào)整和豐富的,是一個無限發(fā)展的體系(36)白憲娟:《明代〈莊子〉接受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14頁。。這一觀點也適用于從中國傳入日本的“三笑”故事。

        源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三笑”故事及《三笑圖》在傳入日本五山禪林后,逐漸被五山禪僧認同并容攝,并成為五山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股潛在助力。五山詩僧圍繞“三笑”不斷進行著有意識的、富有意味的詩意言說,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與“三笑”原型不盡相同的、甚至獨具特色的詩作??梢哉f,“三笑”作為原型激發(fā)出了詩人胸中郁郁勃勃的詩意情思,進而外化成為活靈活現(xiàn)、意味深遠的詩意形象。就五山時期“三笑”形象的特點而言,大致可以歸納如下幾點。

        (一)贊頌三教同一

        “三笑”故事形成于唐宋時期,是在儒、釋、道三教共存的時代背景下,佛教這一外來文化為了發(fā)展壯大,主動融合儒道而創(chuàng)作出的傳說故事?!叭掏弧奔仁恰叭Α眰髡f的創(chuàng)作目的,也是這一故事意圖傳達的主旨。在“儒佛不二”“三教一致”的思想背景下,在宋元文學直接影響輻射下誕生的日本五山文學,無論是“三笑”吟詠,還是“三笑”題畫詩,始終以歌頌三教圓融和樂為基本主題。但由于詩人對自身禪僧本分的堅持,五山詩僧的“三笑”詩歌主要是從佛教立場對三教融通的贊頌,甚至偶爾表現(xiàn)出對儒道兩教的否定,從而顯示出與中國“三笑”詩歌從儒、釋、道多角度贊美“三教合一”的不同。

        (二)追慕高士風流

        粟里大儒陶淵明、東林寺長老慧遠、簡寂觀道長陸修靜,分別是東晉時期廬山文化中儒、釋、道的代表人物。三人在越過虎溪時的會心大笑,不僅象征著魏晉文人的風流灑脫,也契合了佛家“拈花微笑”的精神境界。“三笑”故事因三位先賢的心會神合、風雅幽默而讓后世回味無窮,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素材?!叭Α惫适码m出自佛門,但由于對陶淵明其人其詩的崇敬,中國詩人更傾向于在“三笑”詩歌中追慕陶淵明,“三笑”典故因而帶著深刻的陶淵明烙印。然而在日本五山文學中,詩人多從佛教立場理解與闡釋“三笑”。盡管陶淵明是日本五山漢詩取材最多的中國詩人,五山詩僧的“三笑”詩歌中卻鮮見對陶淵明的贊頌。詩人更習慣站在禪僧的立場上理解“三笑”,在“三笑”詩歌中追憶慧遠,贊嘆慧遠“以詩換酒”“蓮社結盟”的豁達心胸。

        (三)崇慕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在“儒佛不二”“三教一致”理論思潮的影響下,日本五山禪林流行內(nèi)外經(jīng)典兼通為尚的學術理念,“朝經(jīng)暮史晝子夜集”蔚然成風(37)張曉希:《中國文化的傳播者:日本的五山禪僧》,《日語學習與研究》,2017年第2期,第87頁。。渡日宋(元)高僧與入宋(元)日僧將大量的中國文獻典籍帶入日本,日本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范圍因此大為拓寬。僅在文學領域,五山詩僧接觸中國文學的范圍就由以往以《詩經(jīng)》《史記》《文選》以及白居易為主擴展至陶淵明、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蘇軾、黃庭堅等眾多詩人的作品,這些詩人及其詩句都反復出現(xiàn)在五山禪僧的“三笑”作品里。不僅如此,五山禪僧還大量引用源自中國的人物傳說、歷史故事,表現(xiàn)出五山禪林兼容并蓄的學術精神,以及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傾慕與熟悉。事實上,五山詩僧對“三笑”的歌詠已不僅僅是對這個典故及其中精神的歌詠,也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歌詠,充分顯示了中日兩國古代文化交流的密切與深刻。

        (四)內(nèi)涵豐富、主題多樣

        關于比較文學中對異國形象的塑造過程,劉亞瓊指出:“異國形象的塑造以實際客體為參照物,基本遵照客觀現(xiàn)實敘述,但在其中注入了作者的思想和文化。”(38)劉雅瓊:《形象與文化攜手:論比較文學形象中的他者與自我關系》,《外國文學研究》,2008年第4期,第15頁。“三笑”本身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然而,在進入另一塊土地、另一種人文環(huán)境之后,這一典故被解讀時就必然摻雜著這個土地和環(huán)境中詩人的個性體驗與生命情緒。概觀五山時期的“三笑”詩歌,詩僧筆下的“三笑”,既有對宋元“三笑”主題的基本承襲,也包含詩人個性化的踴躍思考。詩人不僅在詩中詠嘆三教合一、追慕高士風流,還經(jīng)常以“三笑”表達自我,并借“三笑”參悟禪機、寄寓歸隱之思。總之,五山詩僧圍繞“三笑”典故展開的一系列多彩多姿、極具特色的詩文創(chuàng)作,無疑豐富了“三笑”詩歌的內(nèi)涵,進一步拓展了“三笑”故事的主旨。

        結語

        常盤大定曾贊美“虎溪三笑”:“廬山之名因三笑而高,慧遠如巨峰,陶淵明如奇巖,陸修靜如飛泉,三者相依廬山,三賢相依成盛名?!?39)熊煒:《廬山與名人》,旅游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78頁?!叭Α惫适率侨烁髯源淼娜?、釋、道三教和諧相處的佳話,是一幅追求和諧理想的畫面。它展示著一種寬容之美、和諧之美、自由與適意之美,體現(xiàn)著對他人、對異文化理解、尊重與包容的精神境界。詩人對“三笑”的繪寫與頌揚,正是對這種美與精神境界的追求與向往。中國的“三笑”故事自宋元時期就已超越時空,在東亞地區(qū)廣泛流傳。可以說,它不僅是中國文學與文化的創(chuàng)作題材,也是東亞漢字文化圈共有的文化財富。它所顯示的精神旨歸,既促進了儒、釋、道三教之間的包容與交匯,同時也推動著東亞文化之間的相互尊重與交流。

        猜你喜歡
        慧遠五山陶淵明
        你好,陶淵明
        家鄉(xiāng)的橘子紅了
        依托本土文化開發(f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傅抱石與《虎溪三笑圖》
        陶淵明:永恒話題與多元解讀
        《陶淵明 飲酒》
        中華詩詞(2017年5期)2017-11-08 08:48:02
        慧遠佛學思想中的生態(tài)智慧
        鄱陽湖學刊(2017年3期)2017-06-19 04:32:37
        偶然的成功
        不為五斗米折腰
        五山時代前期的元日文學交流
        777精品出轨人妻国产| 精品专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福利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无码av无码| 欧美激情a∨在线视频播放|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导航| 丰满熟女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av天堂一区二区| 日本va中文字幕亚洲久伊人| 欧美丰满熟妇bbb久久久 |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线| 射精情感曰妓女色视频| 蜜臀av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在线| 成人国产精品三上悠亚久久|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777米奇小说 |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丰满| 激情亚洲的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在不卡在线国产另类|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成人午夜av影院| 久久成人黄色免费网站| 国产区女主播一区在线| 国产无套内射久久久国产| 一级片麻豆| 日韩一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 亚欧色一区w666天堂| 免费看操片| 国产精品成人有码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一线岛国| 97伦伦午夜电影理伦片| 五月天无码|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三区| 青青国产揄拍视频| 免费成人福利视频| 男女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 av无码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视频| 女厕厕露p撒尿八个少妇|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