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媛
(齊齊哈爾工程學院 基礎(chǔ)部,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5)
納蘭性德(1655-1685),于順治十一年(1655年)生于北京,滿洲正黃旗人,原名納蘭成德,為避當時太子“保成”的名諱,改名納蘭性德。一年后,太子改名為胤礽,于是納蘭性德的名字改回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是清代最為著名的詞人之一。其詞不但在清代詞壇享有很高的聲譽,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納蘭詞”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之地。
納蘭性德《金縷曲·贈梁汾》原文:
德也狂生耳。偶然間、緇塵京國,烏衣門第。有酒惟澆趙州土,誰會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盡英雄淚。君不見,月如水,共君此夜須沉醉。且由他、蛾眉謠諑,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尋思起、從頭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緣、恐結(jié)他生里。然諾重,君須記。
這是一首寫友誼的詞,通篇抒情,間或議論,一氣而下,淋漓酣暢地抒發(fā)了對友誼的珍重之情。從這首詞中可以看出納蘭如下性格特征:
從納蘭結(jié)交的朋友類型中可以看出,納蘭結(jié)交的朋友與其顯赫的身世地位并不相匹配,并沒有結(jié)交滿族正黃旗人,而是結(jié)交漢族的江南布衣層朋友,比如,顧貞觀、嚴繩孫、朱彝尊、陳維崧、姜宸英等。其朋友大半是明朝遺少或世家子弟,感情上依戀前朝,因此受其影響,納蘭的詞亦多個人身世之感與國家興亡之恨。在漢人儒生心中,與帝王的關(guān)系,或為師,為臣,亦或為友,卻不能為奴。 納蘭雖是滿族人,骨子里流的是滿族血, 但內(nèi)心卻是按照漢人儒生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納蘭結(jié)交的朋友均是“一時俊異”的志同道合之人,而在當時世人看來則是“落落難合者”。其與朋友經(jīng)常在一起高談闊論,進行思想交流,也正因為如此,使得納蘭的住所淥水亭因文人騷客的聚集而聞名天下。
納蘭對待朋友極為真誠,不僅仗義疏財,而且敬重其品格和才華,所謂“黃金如土,唯義是赴,見才必憐,見賢必慕”?!督鹂|曲·贈梁汾》是納蘭寫給好朋友顧貞觀的一首友情之詞。顧貞觀,字華峰,號梁汾,也是清初著名的詩人,其一生抑郁不得志,早年擔任秘書省典籍,遭到排擠,忿而離職。顧貞觀是在四十歲時,才認識納蘭性德,并在《彈指詞》中說:“歲丙午,容若二十有二,乃一見即恨識余之晚”,兩人相見恨晚,成為忘年之交。
首先,作者為好朋友顧貞觀的遭遇發(fā)出感慨。“有酒惟澆趙州土,誰會成生此意?” 成,納蘭自指,這兩句詩句,納蘭一方面替自己的朋友發(fā)出感慨,像顧貞觀、吳兆騫這樣的賢士,卻得不到重用,一方面也為自己擁有高潔的人生志趣,而別人卻不能理解而發(fā)出感慨。有酒唯澆趙州土,出自唐代李賀的《浩歌》:“買絲繡作平原君,有酒唯澆趙州土”,平原君即戰(zhàn)國時趙國的公子趙勝,此人喜歡結(jié)交賓客。李賀寫這兩句詩,是懷念那些能夠賞識賢士的人。
接下來,作者勸勉其好朋友釋懷?!扒嘌鄹吒杈阄蠢?,向尊前,拭盡英雄淚”,青眼是高興的眼色,晉代被稱為“竹林七賢”的阮籍遇見志同道合之人,便以青眼相看,否則以白眼相待。杜甫《短歌行贈王朗司直》寫道:“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納蘭引用此典,說其和顧貞觀都“俱未老”,兩人喝著喝著便落下激動的淚水,這淚水是遇見知音的喜悅之淚,也是英雄失意、苦悶心酸之淚。相比豪放詞人辛棄疾的“倩何人,喚取翠袖紅巾,揾英雄淚”中的“揾”,納蘭還是非常豪爽的,用了一個“試”字,告訴其朋友,把眼淚擦干,不要太在意自己的遭遇。
作者接著勸勉朋友:“共君此夜須沉醉”,一個“須”,一個“沉”,表明兩人在喝酒之前已經(jīng)做好了心理準備,要喝得酩酊大醉。為什么要大醉呢?接下來給出了答案:“且由他,蛾眉謠諑,古今同忌”。蛾眉謠諑,謠言中傷之意。屈原《離騷》:“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主張聯(lián)齊抗秦, 而遭到靳尚等大臣的反對, 后來自投汨羅江而死。這句話主要告訴其朋友,重要的是要珍惜彼此之間的友誼,縱觀古今,凡是那些仁人志士,難免遭到小人的嫉妒,對此不必太在意。
納蘭對待朋友非常真誠,甚至對素不相識的賢士也能竭力幫助,如清初的名士吳兆騫,本來是顧貞觀的好朋友,納蘭開始并不認識,當?shù)弥獏钦昨q因當時發(fā)生科場舞弊案受牽連,被判充軍寧古塔后,納蘭看見顧貞觀愛莫能助,便決心要幫助吳兆騫,最終通過納蘭父親明珠的勢力,最終將吳兆騫救了回來。對于這種為了友誼而毫無顧忌的做法,難免會遭到一些小人的議論。
作者開頭說“德也狂生耳”,德,納蘭自指,意為我是一個狂放不羈、不拘小節(jié)的人。這一句非常突然,其中帶有一種不屑的語氣,吸引讀者的眼球。
據(jù)納蘭的老師徐乾學為其寫的墓志銘記載,納蘭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人物。老師說,納蘭隨皇帝出征時,要帶上兩樣東西“琱弓書卷”,白天打獵,晚上必讀書,而且能做到“書聲與他人鼾聲相和”,從這點可以看出,納蘭所取得的成就主要還是通過自己內(nèi)因的努力而得來的,并不是所謂的“官二代”“富二代”。老師還說,納蘭“嘗讀趙松雪自寫詩, 有感, 即繪小象, 仿其衣冠”,趙松雪,即元代的趙孟頫,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納蘭活出了自己的真性情,在思想和行為上均是一個特立獨行之人。
從納蘭詞集名稱《側(cè)帽詞》中,可以看出納蘭想成為一名風流雅士?!皞?cè)帽”本是納蘭的好朋友顧貞觀寫自己的,顧貞觀在《梅影》詞中說,側(cè)帽輕衫,風韻依然?!皞?cè)帽”即將帽子歪著戴。這個典故出自南北朝時期,有個大臣叫獨孤信,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物,同時又是一位風流倜儻的人物,是很多青年男子崇拜的對象。有一次,獨孤信打獵回來,風將他的帽子吹歪了,但他自己全然不知,結(jié)果第二天滿城的男子都仿照他,將帽子歪著戴。所以,后來納蘭將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cè)帽詞》。
詞中寫道:“偶然間,緇塵京國,烏衣門第”。緇塵,指風塵;京國,指京城,緇塵京國即指在京城做官。烏衣門第,語出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鳥衣巷口夕陽斜”。烏衣巷,為晉代貴族王導、謝安在南京的住處,烏衣門第代指出身貴族家庭。整句話是納蘭對自己身世的看法,出身在名門望族之家,在京城做官,實屬偶然。納蘭的父親是康熙時期非常有名的大學士明珠,納蘭的母親與皇室的關(guān)系非常緊密。當時在明代后期,滿族一共有三大部落比較出名,納蘭家族屬于海西女真,努爾哈赤家族屬于建州女真,還有一個部落叫野人女真,當時的建州女真勢力比較強大,所以,海西女真就通過這種政治聯(lián)姻的方式來緩和彼此間的矛盾。納蘭性德的曾祖父金臺什,為葉赫部貝勒,其妹孟古格格,于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嫁給努爾哈赤為妃,生了皇子皇太極。納蘭的母親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由此可見,納蘭的家庭出身是非常顯赫的,但其用了“偶然間”一詞令人深思,表明納蘭對自己的家庭出身、顯赫的地位并不看重,并不稀罕這樣的生活。
納蘭不僅家庭出身顯赫,自己本身也是風華正茂,文武雙全,幼年便可騎射,17歲入太學讀書,22歲中進士,從三等侍衛(wèi)一路被提拔為康熙身邊的一等侍衛(wèi)。因自己的表現(xiàn)優(yōu)秀,曾多次受到皇帝的恩裳,是人們羨慕的文武兼?zhèn)涞哪晟儆⒉?,帝王器重的隨身近臣,前途無量的達官顯貴,按常理說,其生活應該是非常幸福的,但“偶然間”一詞的出現(xiàn),恰恰說明了這種榮華富貴的生活不是納蘭所向往的。
根據(jù)納蘭《菩薩蠻·達張見陽山居賦贈》詞的內(nèi)容,納蘭想成為一名江湖隱士。此處的“江湖”,相對納蘭父親的“在朝”而言,指“在野”?!镀兴_蠻·達張見陽山居賦贈》詞中寫到:“車塵馬跡紛如織,羨君筑處真幽僻。柿葉一片紅, 蕭蕭四面風。功名應看鏡。明月秋問影。安得此山間,與君高臥閑”[1]。納蘭曾經(jīng)在《與顧梁汾書》中說:“人各有情,不能相強。使得為清時之賀監(jiān),放浪江湖;亦何必學漢室之東方,浮沉金馬乎!”賀監(jiān),即賀知章,生活在唐玄宗時期,最終放棄做官的機會,辭官還鄉(xiāng)。東方朔,為漢武帝時期的人物,也非常有名,曾經(jīng)做過“金馬門待詔”,是一名“俳優(yōu)”,即為漢武帝身邊的宮廷文人。所以,納蘭希望能像賀知章一樣,做一名江湖隱士,而不學東方朔,沒有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
在詞的下闕,作者發(fā)出感慨:“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納蘭再一次否定自己的身世。納蘭雖然地位顯赫,仕途光明,但一想到自己出仕與隱仕的矛盾,自己傷心、痛苦的感情經(jīng)歷,加之自身的體弱多病,納蘭便覺得“淄塵京國”的生活都不值得一提了,因而發(fā)出:“尋思起,從頭翻悔”這樣的感慨,對應上闕的“偶然間,緇塵京國,烏衣門第”。
將納蘭性德在文學,特別在詞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僅看成是一個文人在其文學藝術(shù)領(lǐng)域的成功,是遠遠不夠的。納蘭的成功之處還在于,通過身體力行,結(jié)交漢族的“一時俊異”朋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緩解滿漢民族矛盾的作用,客觀上也促進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榮。因為在康熙皇帝執(zhí)政之前,清軍主要通過強制鎮(zhèn)壓的方式對待漢族人,甚至采取“嘉定屠城”“揚州十日”這樣極端的軍事鎮(zhèn)壓,清軍通過這種鎮(zhèn)壓方式,雖然占據(jù)了城市,但征服不了民心,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清初戲曲作家孔尚任創(chuàng)作的劇本《桃花扇》中,有一個戲劇情節(jié)為李香君勸侯方域去參加史可法的抗清斗爭,如果從歌女勸說客人抗清這一角度去看,可以反映出當時抗清的全民基礎(chǔ)。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大思想家顧炎武先生在《日知錄》中說:“闖王”李自成“易姓改號”,對于明王朝來講只是亡國,但滿清“剃頭改制”這種蠻橫、不講仁義道德的行為,是亡天下的表現(xiàn)。顧先生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是號召全國上下要奮力抵抗清兵入侵,體現(xiàn)了當時全民抗清的斗志與決心??滴鯃?zhí)政后,吸取了前人的經(jīng)驗教訓,意識到滿族文化與中華主流文化進行融合的重要性,一方面鼓勵滿族子弟好好學習漢文化,其中納蘭性德在詩詞方面的造詣,包括其結(jié)交的江南布衣層朋友即是很好的證明;一方面派自己的親信大臣曹寅一族負責管理江寧織造,在文化上籠絡人心。
透過納蘭性德的這首友情之詞《金縷曲·贈梁汾》,可以看到的不僅是納蘭容若多元的性格特征,更重要的是這首詞作背后的文化背景及所代表的典型意義,即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主流文化,正是因為以這種海納百川的胸懷吸收著不同民族的文化,才形成了當今這個十分具有生命力的強大文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