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亮 汕尾職業(yè)技術學院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近年來高職院校的獎學金、助學金制度不斷完善,并給許多貧困生的生活與學習帶來了巨大幫助,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貧困生評選中,由于很多學生缺乏誠信意識,因此經常會出現(xiàn)假貧困生的情況,而貧困生在接受資助后,感恩意識也往往十分淡薄,這不僅違背了貧困生資助政策的初衷,同時當前大學生誠信感恩教育缺失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因此,對于高職院校受資助大學生誠信感恩教育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
從目前來看,高職院校在為貧困生提供助學貸款、助學金等多種形式幫助的同時,大多數(shù)都是在貧困生評選時進行口頭教育以及思想觀念灌輸?shù)姆绞竭M行感恩誠信教育,尚未形成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在這種教育形勢下,學生對于教師所灌輸?shù)乃枷胗^念往往很難形成正確的認識,同時也得不到真實的情感體驗,自然就很難對這些思想觀念產生內心的認同感。同時,在誠信感恩教育的過程中,由于貧困生數(shù)量較多,而教育工作又通常由輔導員等其他崗位教師兼任,因此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并不高,往往只是按照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對學生進行單純的指示、說教甚至是命令,并不愿與學生就這一問題展開深入、密切、平等的交流,這樣不僅很難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反而還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逆反心理,最終使誠信感恩教育出現(xiàn)缺乏實效性的問題[1]。
在職業(yè)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的背景下,教育部門對各高職院校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這一要求的影響下,高職院校無論是教師選聘還是對教職員工的培訓教育,都會將工作重心放在教學能力與專業(yè)素養(yǎng)方面,對于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思想道德品質則并不關注,即便有教師出現(xiàn)失德失信行為,也總是想著如何隱瞞、降低社會負面影響。然而在實際上,大學生雖然思想價值觀念已經初步形成,但教師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一言一行仍然會對學生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教師能夠對自身行為與言論進行嚴格規(guī)范,那么學生就會以之為榜樣,并對其高尚品質進行學習,反之如果教師存在學術不端等失德失信行為,那么學生也會紛紛效仿,并形成錯誤的思想觀念,而在錯誤的思想價值觀念下,不僅誠信感恩教育的效果會大打折扣,同時在高職院校的扶貧助困工作中,假貧困生、缺乏感恩意識等現(xiàn)象也會變得十分普遍。
高職院校在推行國家貧困生資助政策的同時,并不能單純依靠思想教育來對學生進行引導,而是要依靠相應的行為約束機制來減少“冒充貧困生”“不愿償還助學貸款”等情況,并對存在失信行為的學生進行約束。然而從目前來看,由于我國的公民信用體系以及銀行信用體系尚未得到完善,而高職院校也尚未建立學生誠信機制,因此無論是對貧困生的選拔,還是失信行為的懲罰,都存在著很大的難度,而這也給很多存在僥幸心理的學生提供了可乘之機。例如有些學生在申請助學貸款后,發(fā)現(xiàn)即便冒充貧困生或是不償還貸款,也不會受到相應的懲罰,自然就會對誠信感恩教育中所強調的誠信品質、感恩意識“嗤之以鼻”,認為誠信與感恩毫無用處,而在這樣的觀念下,無論學校如何進行誠信感恩教育,也很難取得應有的效果。
誠信、感恩等思想道德品質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也不能完全依靠學校教育,只有通過學校、家庭的長期共同教育與影響,才能夠使學生真正意識到誠信與感恩的重要性,并逐漸形成誠實守信、知恩圖報的良好品格。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由于貧困生的家庭經濟條件普遍較差,因此家長通常會忙于賺錢,而忽視對孩子的家庭教育,而在缺少家庭教育配合的情況下,誠信感恩教育工作效果自然就會受到較大的影響。同時,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自身言行與思想觀念對孩子價值觀的形成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在部分學生家長道德品質缺失或是不重視思想道德教育的情況下,學生在接受誠信感恩教育的同時,也同樣很難對教師所強調的觀念產生認同感[2]。例如某些家長存在“金錢至上”的觀念以及喜歡占便宜的習慣,在得知學校會發(fā)放助學金時,無論自身家庭條件如何,都會要求孩子申請助學金,并偽造家庭困難的事實,這樣的家庭教育引導與學校的誠信感恩教育存在著巨大的沖突,因此也必然會使教育效果受到進一步的削弱。
現(xiàn)階段我國開設誠信感恩教育課程的高校非常之少,因此無論是教育內容、教育理念還是相關教學實踐經驗都比較匱乏,這使得誠信感恩教育經常會出現(xiàn)脫離社會實際、理論內容過多的情況,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假大空”的感覺。而在社會價值觀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趨勢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攀比心理等錯誤的思想大行其道,如果誠信感恩教育缺乏現(xiàn)實意義,就無法得到學生的認同,其教學效果也可想而知。
針對受資助大學生的誠信感恩教育之所以無法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主要還是由于學生無法對其中的思想觀念產生認同感。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強對受資助大學生的誠信感恩教育,就必須要從這一問題入手,對學生進行情感層面的教育,使學生能夠在情感上產生對感恩、誠信等品質的認同,并愿意對這些品質進行學習,這樣誠信感恩教育才能夠真正達到教育的效果。具體來看,高職院校一方面可以從資助內涵教育、誠信典型宣傳等方面對誠信感恩教育的內容進行延伸,讓學生認識國家實行貧困生資助政策的意義以及助學金的正確內涵,這樣受資助的貧困生能夠充分意識到資助并非是施舍,而是國家、社會對自己的善意幫助,在明確了這一點后,受資助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對國家與社會產生感恩心理,并愿意通過努力學習的方式來回報社會、報效祖國[3]。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則需要從社會主義義利觀出發(fā),安排教師與貧困生進行平等的思想、情感交流,與學生圍繞誠信、感恩等品質的重要性展開探討,而不要采用強制性的方式對學生提出要求,這樣學生能夠逐漸在教師的引導下,意識到國家資助政策給自己帶來的巨大幫助。同時通過平等、密切的思想情感交流,教師還能夠與學生形成密切的關系,并使學生愿意去接受教師的言行,這對于誠信感恩教育的開展是非常重要的。
教師作為學生道德榜樣以及思想價值觀念的引導者,其道德品質對于誠信感恩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高職院校在注重受資助大學生誠信感恩教育的同時,也要對教師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對教師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言行進行規(guī)范,鼓勵教師以知恩圖報、誠實守信的高尚品格以及獨特的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吸引學生、感染學生,將自身道德模范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這樣不僅可以激勵學生對自身品格進行學習,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對教師產生欽佩,愿意聽從教師的教誨,從而使誠信感恩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缺少誠信、感恩意識淡薄的情況下,高職院校必須要對全體學生的誠信狀況展開評估與管理,明確學生的誠信狀況,并據(jù)此展開貧困生的評選與監(jiān)督工作。一方面,高職院校可以利用大數(shù)據(jù)等信息技術,為學生建立專門的誠信檔案,對學生的誠信行為進行了解與整理,一旦有學生存在失信行為,則要及時在誠信檔案中記錄下來。另一方面,還要構建與之相配套的誠信評價體系,如學生誠信評估結果達標,則允許其參與貧困生選拔,否則應取消其申請助學金與助學貸款的資格,這樣一來,大學生能夠切實感受到失信行為的危害,并自覺對自身行為進行把控,這時教師再對學生進行引導,其教育效果也會大大提升。另外,學生誠信管理體系的建立還能夠使國家資助政策真正落到實處,從而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貧困生資助工作中來[4]。
家庭教育對于孩子誠實、感恩等品質的影響是長期性的,如果單純依靠在校期間的教師引導,學生很難實現(xiàn)觀念的轉變,對此,高職院??梢园才沤處熍c學生家長取得聯(lián)系,了解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同時圍繞助學金意義、感恩教育、誠信教育與家長展開積極溝通,提高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這樣不僅可以讓助學金得到更好的落實,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家長的錯誤思想觀念,并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感恩誠信教育并不是空喊口號,而是要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將這些思想理念貫徹到實際行動之中,而要想實現(xiàn)這一點,高職院校則需要在進行理論教育的同時,積極聯(lián)系生活實際,并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各種回報社會、國家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誠信、感恩的現(xiàn)實意義。例如在進行誠信教育時,教師就可以結合社會上的失信行為案例,為學生講述失信的危害,同時選擇一些學生熟悉的人物樹立誠信正面典型,從而引導學生逐漸將誠信認識轉化為誠信情感,并最終落實為誠信行為。而在實踐活動方面,學校則可以組織受資助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志愿者服務活動,如社區(qū)服務、探望孤寡老人、支教等等,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將感恩心理付諸實踐,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幫助他人同時感受到他人所表現(xiàn)出的感恩心理,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總而言之,當前高職院校的誠信感恩教育工作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貧困生資助工作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針對這一現(xiàn)狀,高職院校必須要從學生誠信評估、教師素質提升等方面入手,采取針對性的應對措施,提高誠信感恩教育的有效性,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誠信品質與感恩意識,并為貧困生資助工作的開展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