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漢語等韻文獻的整理與漢語等韻學史、古典音系學的構建

        2020-01-19 05:45:00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20年1期
        關鍵詞:宋元著作語音

        李 軍

        一、漢語等韻學的發(fā)展概況

        漢語等韻學是漢語音韻學的三個分支學科之一,亦可以稱為中國傳統(tǒng)的漢語音系學[1],或具有中國特色的古典音系學。其發(fā)展經歷了宋元切韻學(含唐五代前期切韻學)與明清等韻學兩個時期[2]。

        1.宋元切韻學時期

        宋元切韻學是漢語等韻學的成熟期,是在唐五代前期切韻學的基礎上發(fā)展完善起來的?!奥曧嵳{相配合以圖解漢語音系、辨析音理的宋元切韻學大概萌發(fā)于中晚唐,大行于宋元。隨著切韻學四聲相承、開合等列、清濁輕重、五音七音、雙聲疊韻、旁紐轉紐等學說的發(fā)生與推廣,解釋并說明韻圖使用方法的‘切韻法’亦臻成熟,形成體系?!盵3]日本藤原佐世寬平年間(889—898年)所輯《日本國見在書目錄》,內有《切韻圖》一卷。切韻法在唐五代時期已日趨成熟,作為切韻法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門法亦已萌芽,敦煌寫本《守溫韻學殘卷》“類隔”一詞就已出現三次。

        切韻學至宋而臻大盛,“音韻龐駁,師法多門”(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五)。宋元切韻學最基本的方式是“以圖表的格式來闡明韻書中反切所表示的字音”[4]?!耙宰帜笜穗p聲之目,呼等析迭韻之條,縱橫交貫”(陳澧《等韻通·序》)。切韻圖完全可以稱之為“充分顯示‘最小析異對’的矩形網狀語音結構圖”[5]。

        宋元切韻學時期,韻圖大致有三個主要系統(tǒng):(1)早期以反映《廣韻》音系為主,如《韻鏡》《七音略》。(2)后期如《切韻指掌圖》《四聲等子》《經史正音切韻指南》,通過歸并韻部的方式,開始向反映實際語音轉型。(3)20世紀90年代魯國堯在日本發(fā)現的南宋《盧宗邁切韻法》,已佚的南宋楊中修《切韻類例》,則是以《集韻》為依據的切韻學著作。

        由于韻圖與實際語音的差異,韻圖由反映韻書音向反映實際語音轉型,“檢例”“門法”應運而生,并日益煩瑣。門法的淵源甚早,《守溫韻學殘卷》三言“類隔”;《廣韻》四卷末有“新添類隔更音和切”;王宗道《切韻指玄論》對“音和”“類隔”的含義有具體論述(見衢本《郡齋讀書志》所載《切韻指玄論》“指要”);盧宗邁《切韻法》除“音和”“類隔”切之外,還記載有“互用切”“往來切”等門法。而據1909年內蒙古黑水城出土的《解釋歌義》《四聲等子》所記載的完整系統(tǒng)的等韻門法至遲五代或宋初就已具系統(tǒng)的雛形[6]。

        北宋理學家邵雍《皇極經世書》“聲音律呂說”四卷(第七至十卷)十六篇,將音韻與聲律、象數等概念相結合,構建了具有易數思想的理想化音系。對宋元以來等韻理論與韻圖編撰產生了深遠影響,出現了一系列將天聲地音、律呂唱和的理論與等韻圖聲韻相切的編撰模式相結合的等韻著作,如宋祝泌《皇極經世解起數決》?!盎蕵O經世系列等韻文獻”可以稱之為與宋元切韻學伴生的另一個漢語等韻學獨特體系。

        2.明清等韻學時期

        明清是漢語等韻學理論最豐富、成果最豐碩的繁榮時期;同時也是等韻學著作龐雜、學術價值良莠不齊的時期??偟目磥?,明清等韻學大致可分為三個發(fā)展方向。

        (1)研究中古音的等韻著作。如梁僧寶《切韻蒙求》《四聲韻譜》、江永《四聲切韻表》、張畊《切字肆考》、龐大堃《等韻輯略》等。這些著作既以表現中古音為目的,又對等韻學理論進行了闡述與解讀,在等韻學理論的研究和發(fā)展方面有突出貢獻。

        (2)研究上古音的等韻著作。等韻學的理論和實踐為清代上古音研究提供了理論、方法方面的支持,“考古”“審音”并重,促進了清代古音學的大繁榮。清夏燮《述韻·序》認為:“學者欲通古韻,先通等韻。等韻明而后古音之當然與其所以然無不明。”清代出現了一批運用等韻理論,以韻圖形式研究上古音的等韻著作,如柴紹炳《古韻通》、戴震《聲類表》、李茂林《韻譜約觀》、江有誥《入聲表》等。

        以上兩類等韻學著作,是對宋元切韻學理論體系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等韻理論方面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大于其語音史方面的價值,可稱之為“音系分析理論派”等韻著作。

        明清時期也出現了一批對宋元以來的等韻理論或某一方面的問題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著作,如:真空《直指玉鑰匙門法》、李光地《等韻辨疑》、方中履《切字識疑》、江永《音學辨微》、江有誥《等韻從說》、丁顯《音韻指迷》等。這些著作亦可歸納為“音系分析理論派”等韻著作。

        (3)反映實際語音的等韻著作。明清等韻學成果最豐碩,最有價值的是以反映實際語音為目的,并在等韻理論與韻圖制作方面不斷創(chuàng)新的等韻著作。據耿振生《明清等韻學通論》,明清時期反映官話區(qū)音系的等韻著作共有31部,反映南方方言區(qū)音系的等韻著作共17部,兼采南北、折中古今音的等韻著作共53部[7]。這些等韻著作,在宋元切韻學由反映韻書音向反映實際語音轉型的基礎上,進一步突破了宋元切韻圖表現傳統(tǒng)韻書語音結構系統(tǒng)的局限,將等韻理論、韻圖編撰與實際語音的分析緊密結合起來。無論在等韻理論方面還是韻圖制作體例方面,都呈現了大膽創(chuàng)新、不囿陳規(guī)的特征??煞Q之為“時音派”等韻著作。

        清末民初,隨著西方語言學的傳播,尤其是國語正音活動的推廣,漢語等韻學發(fā)展式微,現代音韻學興起。但韻圖制作仍在持續(xù),出現了一批等韻著作。如考訂古音的孫文煜的《四聲切韻類表》;反映《廣韻》音系的曾廣源的《等切南針》;反映方音的湖南祁陽劉霆翰的《聲韻識解》、香港譚榮光的《廣東切音捷訣》、湖南醴陵張國聲的《天然字匯》、溫州永嘉葉泰來的《反切捷訣》等[8]。

        可以說,唐宋伊始,漢語等韻學就在不斷發(fā)展完善,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獨特的研究方法,與漢語非表音文字體系相契合,體現了中國古人高度的語音分析理論水平,是中國學術史最具原創(chuàng)精神和理論思辨體系的學科之一。

        二、 漢語等韻學研究概況

        漢語等韻學研究對象、理論體系與方法獨特,同時因為“通攝門繁,膚淺莫測”(《韻法直圖》梅膺祚序),一直被稱為絕學。章學誠《文史通義·申鄭》認為,“七音之學”等“誠所謂專門絕業(yè)”。因此,漢語等韻學研究最早關注的是等韻理論術語的解讀。而后隨著等韻理論研究的深入,對漢語等韻學的發(fā)展做一個較為全面的歸納和總結就變得尤為必要了。等韻學通論性著作的出現與學術影響力日增,進一步促進了等韻學著作研究以及等韻學著作的比較研究。漢語等韻學研究可以大致分為三個方面:等韻學理論研究、等韻學通論研究、等韻學著作研究。當然,這三方面并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

        1.漢語等韻學理論研究

        等韻學理論研究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前期為等韻理論術語、門法的解讀和對漢語等韻學起源(或前期切韻學)的探索研究階段,后期為等韻學研究方法與理論思考階段。

        1.1漢語等韻學理論術語、門法的解讀

        (1)釋“等”。早期學者反對等韻開、合各分四等,如章太炎將四等與四呼相混,章門弟子黃侃將四等與開合、洪細音相配。高元《辟等呼論》(1921)最早用語音學知識來區(qū)別四等。羅常培則以現代語音學知識對江永“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細,而四尤細”的系統(tǒng)闡述,徹底澄清了等韻學中“等”的問題[9]。史存直《關于“等”與“門法”》則認為 “等的內容只能是介音的洪細”[10]。李新魁(1980)對“等”的起源和發(fā)展的討論認為“等韻創(chuàng)始之時,本是以聲分等,而且稱為輕重,后來由聲及韻,韻也有等之分”[11]。

        (2)釋“輕”“重”、“清”“濁”。羅常培《釋重輕》對《七音略》《四聲等子》“輕”“重”術語進行了科學解讀,指出等韻學研究中,于異名同實及同名異實處需要逐一勘究疏證[12]。俞敏《等韻溯源》一文,據《涅槃文字》指出 “輕”“重”就是不送氣跟送氣的區(qū)別[13]。莘田《釋清濁》(1936)[14],趙元任《說清濁》(1959)[15],董忠司《〈七音略〉“重”“輕”說及其相關問題》(1977)[16],潘悟云《“輕清、重濁”釋——羅常培〈釋輕重〉〈釋清濁〉補注》(1983)[17],黃典誠《輕清重濁的劃分是等韻之學的濫觴》(1984)[18],胡從曾《論清(輕)、濁(重)》(1991)[19],則進一步對清濁與輕重的概念與關系進行了論證。

        (3)釋“內、外轉”

        “內、外轉”之實,歷來爭議頗多。宋人祝泌《皇極經世解起數訣》將內、外解釋為“氣出、氣入”;戴震《聲韻考》解釋為“開口、合口”;江永《音學辨微》認為“內、外”即“弇、侈”;鄒漢勛《五均論》則認為,“大抵開口為內言、為外轉、為侈;合口為外言、為內轉、為弇”?!懊髑逯蔚软嵳撸蛞辍侗胬分f而猶豫兩可”,“或沿襲《門法》之說,而不撣其究竟”[20]。對等韻圖“內、外轉”的解釋,有音理派(元音弇侈派)與考古派(照二有無派)兩種觀點。

        羅常培《釋內外轉》提出“內外轉當以主要元音之弇侈而分”[20]。周法高《古音中的三等韻兼論古音的寫法》的觀點大體與羅常培一致,也是按照元音高低分等[21]。張世祿《等韻學講話提綱》以改變擬音的方式,對羅常培內外轉的觀點進行了修正。并提出,“原來所謂內外轉,只不過是元音高低在音感性質上的大致區(qū)分,內高外低”[22]。陳振寰《內外轉補釋》(1991)則從現代語音學及語音發(fā)展歷史的角度,對“內外轉”的內涵進行了探討[23]。

        王力《漢語音韻》認為,元音高低弇侈區(qū)分內外轉“純然是以后人的語音學觀點來解釋,說服力不強”[24]。薛鳳生同樣認為 “把內外轉與元音之高低等同看待的說法是不正確的”[25]。嚴學窘《廣韻導讀》引用了趙元任的觀點,指出“趙元任先生認為內外轉的區(qū)別大體是以有無獨立二等韻為依據”[26]。這是對《四聲等子》《切韻指掌圖》“內外轉”理論的高度概括。許世瑛《評羅董兩先生釋內外轉之得失》一文指出:“內外轉本質上的差異,是在內轉無二等韻,外轉有二等韻這一點差別罷了?!盵27]中國臺灣學者杜其容為使這一理論完整,他還補充了幾個條例[28]。李榮[29]、李新魁[30]同樣堅決認為,討論“內、外轉”必須立足于傳統(tǒng)韻圖對韻攝的配列。對“內外轉”的理解,除了從音理上進行解釋外,還應當結合“轉”的含義與來源進行理解。

        羅常培《釋內外轉》認為,“《七音略》及《韻鏡》之四十三圖,當即模仿《悉曇》型式而歸納《切韻》音類以演成者。其所謂‘轉’,固應指唱誦言也”[20]。周祖謨對羅常培有關“轉”的含義進行了進一步申說,指出:“等韻圖中‘轉’字的來源,也是出自講悉曇字母諸書的。而它最初得名的原義,乃是‘乘轉’之意”,“宋人等韻圖所謂之‘轉’,亦即……每圖以一個或兩個以上的韻母與三十六字母一一相拼,所得諸音字皆列為一圖,與悉曇章的‘轉聲調韻’完全相同,所以亦名之曰‘轉’,其圖則名之曰‘轉圖’?!盵31]

        (4)釋“門法”

        門法的出現和復雜化,使等韻學日益變得“其法繁,其旨秘”?!霸谝繇崒W史料中,這一部分可以說是最不容易懂得的”[32]。曾運乾《門法》一文,分別對“內外轉例”“廣通門”“侷狹門”“振救門”“喻下憑切門”“窠切門”“小廣通侷狹門”“正音憑切門”“寄韻憑切門”“交互門”的內容與實質進行了言簡意賅的梳理[33]。董同龢《等韻門法通釋》(1948)對等韻門法,從韻圖的體制與韻圖反映韻書反切的方式入手用比較清晰的文句對二十門法進行了詮釋解讀[32]。該文比較全面、清晰地歸納了有關宋元切韻學系列韻圖的門法,并進行了科學合理的分析與闡述。之后,對門法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有:謝云飛《韻圖歸字與等韻門法》(1968)[34]、李新魁《等韻門法研究》(1984)[35]、遆亞榮《宋元等韻門法新探》(2008)[36]等。

        聶鴻音《黑水城抄本〈解釋歌義〉與早期等韻門法》(1997)[37]、《智公、忍公和等韻門法的創(chuàng)立》(2005)[38]、孫伯君《〈解釋歌義〉研究》(2004)[6],通過對黑水城出土的10世紀僧人王忍公所著等韻門法《解釋歌義》的研究,指出音韻學界一向認為集大成于元明兩代的等韻門法,實際上在五代或宋初就已具系統(tǒng)的雛形?!端穆暤茸印沸蛩^“關鍵之設,肇自智公”,即指《指玄論》的作者智邦。

        1.2漢語等韻學起源(前期切韻學)的探索研究

        漢語等韻學是立足漢語本質特征,受悉曇學的啟發(fā)而獨立發(fā)展的一門音系分析理論體系,其起源當始于唐五代的前期切韻學。前期切韻學的發(fā)展過程一直是漢語等韻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如:唐蘭《論唐末以前韻家所謂“輕重”和“清濁”》(1948)[39]、于維杰《宋元等韻圖源流考索》(1968)[40]、周廣榮《梵語〈悉曇章〉與等韻學的形成》(2001)[41]、黃易青《〈守溫韻學殘卷〉反映的晚唐等韻學及西北方音》(2007)[42]、李紅《〈韻詮〉與早期韻圖模式演進之關系》(2011)[43]、儲泰松《等韻發(fā)音部位認知探源》(2015)[44];潘文國(1997)《韻圖考》對韻圖產生的時代和歷史過程進行了討論,分析了韻圖的結構和排列方式,在對現存韻圖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復原了一個唐代古韻圖[45]。

        1.3漢語等韻學研究方法和理論的探索

        等韻文獻的復雜性,促進了學術界對等韻學研究方法和理論的不斷探索。

        (1)方法論方面。魯國堯《〈盧宗邁切韻法〉述論》提出了“切韻圖是層累地造出來的”觀點,認為“切韻圖無論從框架結構上或是列字上都是在時間的長流中不斷增刪修改的,都有前面韻書韻圖的或多或少的成分、痕跡,又有可能滲進同時代其他韻書韻圖甚或后代韻書韻圖的因素”[2]。

        (2)具體研究方法方面。楊亦鳴《李氏音鑒音系研究》(1992),系統(tǒng)運用了“透視分離法”[46]。潘文國(1997)根據數學統(tǒng)計的結果,對《王韻》《廣韻》《集韻》《韻略》小韻代表字與《韻鏡》《七音略》列字相合的比例進行了比較,從而對它們之間親疏關系進行了揭示[45]。李紅(2011)則將數理統(tǒng)計的方法引入到等韻圖研究,第一次在音韻學研究中提出了加權的概念,并將數據模化理論合理地應用于等韻圖研究中[47]。

        (3)宏觀的等韻學理論與研究方法探索方面。王松木《擬音之外——明清韻圖之設計理念與音韻思想》(2008)主張從全新的音韻思想、觀念、形式、音理多重的角度解讀等韻圖,重新從人文傳統(tǒng)的角度建立漢語等韻學史[48]。宋韻珊《共性與特殊性:明清等韻的涵融與衍異》(2014),以明清等韻學對宋元等韻學繼承的同質性和變革的異質性分析為出發(fā)點,試圖以新的視角建立“漢語等韻學史”[49]。

        2.漢語等韻學通論研究

        隨著對等韻理論和等韻著作研究的不斷深入,系統(tǒng)介紹各歷史時期的等韻學著作,梳理、歸納等韻理論,挖掘等韻學著作的語音史價值變得尤為重要。趙蔭棠《等韻源流》、李新魁《漢語等韻學》、耿振生《明清等韻學通論》是漢語等韻學通論研究最重要的三部著作。

        趙蔭棠《等韻源流》(1957)是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介紹漢語等韻學的著作,一共介紹了宋、元、明、清時期五十多部等韻著作(除宋元時期的韻圖外,實際介紹的明清等韻學著作為37種),初步建立了等韻學史的框架,大致勾勒了漢語等韻學的發(fā)展脈絡,影響較大。但“多從文獻學的角度出發(fā)來介紹一些韻圖制作、刊表的情況,對等韻學理及各韻圖所反映的語音面貌,論述的比較少”[50]。總的來說,該書在等韻理論的系統(tǒng)歸納,尤其在等韻學著作語音史價值的挖掘與利用方面還沒有過多的關注。

        李新魁《漢語等韻學》(1983)是一部既注重等韻學理論論述,又重視等韻學著作語音價值挖掘的漢語等韻學力作。上編“總論”,初步建立起漢語等韻學理論體系。下編“分論”,將120種韻圖分為六種類型。是第一次大規(guī)模地對等韻學著作的搜集與研究,也是首次比較系統(tǒng)地從等韻理論建構與語音歸納的角度,對漢語等韻學著作的系列研究[50]。

        耿振生《明清等韻學通論》(1992)與上兩部著作不同,此書將研究主要集中在明清時期的等韻學,共研究介紹了明清167種等韻著作(研讀了其中的一百二十余種)。這無疑進一步夯實了漢語等韻學研究的基礎,推動了漢語等韻學研究的深入開展。其最大特點是對明清時期等韻學的源流、理論、方法進行了比較細致的梳理,對明清等韻學著作分析描寫語音的方法、韻圖反映語音系統(tǒng)的方式、研究等韻音系的方法與途徑進行了比較細致的探討。提出了研究等韻音系的五種基本方法,即:歷史串聯法、共時參證法、內部分析法、音理分析法、歷史比較法。并從研究語音史的需要出發(fā),根據等韻著作語音系統(tǒng)的性質,把明清等韻音系分為三大類:反映時音的一類,包括官話方言區(qū)等韻音系和南方方言區(qū)等韻音系;反映古音的一類;混合型音系的一類。并分別對這三類等韻音系53部等韻著作的語音系統(tǒng)進行了簡要介紹[7]。

        除大陸學者外,臺灣學者也出版了幾部具有斷代性質的通論性著作:應??怠肚宕崍D之研究》(1972)在趙蔭棠《等韻源流》的基礎上,對清代等韻學的成就與韻圖價值進行了正確評價[51]。但從研究內容來看,顯然是不完整的,對等韻著作的搜集尚不全面,對清代等韻理論的梳理還有待深入。陳新雄《等韻述要》(1975)主要對宋元五種韻圖的基本體例進行了介紹,最后一章,對等韻學中內、外轉的概念發(fā)表了看法[52]。林平和《明代等韻學之研究》(1975)將明代等韻著作分為三個系統(tǒng)進行研究:存濁系統(tǒng)、化濁入清系統(tǒng)、外籍人士拼音韻圖,并重點討論了7部韻圖[53]。

        3.漢語等韻學著作研究

        漢語等韻學著作研究,可分為文獻整理和文本研究兩方面。

        3.1等韻文獻整理

        系列文獻整理方面,《等韻五種》(1981)將宋元時期的5部切韻學著作進行匯集影印出版[54];吳葆勤編輯的《宋本廣韻》(2008),將《韻鏡》《七音略》造了個對照本[55]。除此之外,系列等韻文獻整理還屬于空白。等韻著作多以散見方式收錄于相關文獻整理系列中,如嚴式誨輯刻《音韻學叢書》(1923—1936)收錄了《切韻指掌圖》《音學辨微》《四聲切韻表》《切韻考》。

        單本的等韻文獻整理校注主要集中在對宋元切韻學著作的整理,其中先后為《韻鏡》作整理??钡挠校厚R淵和夫《韻鏡校本和廣韻索引》(1977)[56]、龍宇純《韻鏡校注》(1982)[57]、李新魁《韻鏡校證》(1984)[4]。目前最全面深入的是楊軍《韻鏡校箋》(2007)[58]。對《七音略》進行校注的有羅常培《〈通志·七音略〉研究——景印元至治本〈通志·七音略〉序》(1935)[9],楊軍《七音略校注》(2003)是目前學術界對《七音略》校注最全面精細的著作[59]。

        對明清等韻學著作進行整理出版或校注的比較少,目前所見有周賽華《諧聲韻學校訂》(2014)[60]。少數地方文獻整理著作也對本地區(qū)的部分方言等韻文獻進行了收錄,如周建設等《明、清、民國時期珍稀老北京話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2014)收錄了《音韻逢源》《音泭》等[61]。

        3.2漢語等韻文獻的本體研究

        漢語等韻學著作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等韻著作本體研究方面。宋元切韻學方面,日本學者對《韻鏡》的研究、中國學者對《切韻指掌圖》《四聲等子》的研究頗為深入;明清等韻學方面,中國大陸、港臺學者對明清等韻著作的個體研究成果最為豐富。

        (1)宋元切韻學著作研究

        《韻鏡》研究?!俄嶇R》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漢語等韻學著作,南宋張麟之刊行后不久就傳入日本。六百五十余年間,日本學者對《韻鏡》的刊校與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碩果累累,形成了具有明顯超越國界與民族文化的 “韻鏡學”。日本學者對《韻鏡》的產生、版本、內在結構形式、語音性質等方面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研究論著不下一百種。對此,李無未《日本漢語音韻學史》(2011)[62]有詳細討論。

        《韻鏡》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返回中國以后,被奉為等韻學的圭臬,研究者甚眾。綜合性的研究成果有:高明《韻鏡研究》(1970)[63]、李新魁《韻鏡研究》(1981)[64]、孔仲溫《韻鏡研究》(1987)[65]、陳廣忠《韻鏡通釋》(2003)[66]、李存智《韻鏡集證及研究》(1991)[67]、劉華江《韻鏡考論》(2016)[68]等??偟膩碚f,《韻鏡》研究以對其韻圖構造、韻圖原理進行探討分析者居多。

        《七音略》研究。相比于《韻鏡》《切韻指掌圖》,《七音略》的研究相對薄弱,相關研究大多集中在對韻圖本身的解讀、術語的闡發(fā)以及與相關韻圖的比較等方面。如羅常培《〈通志·七音略研究〉——景印元至治本〈通志·七音略序〉》(1935), 許德平《〈韻鏡〉與〈七音略〉》(1963)[69], 謝云飛《〈七音略〉之作者及成書》(1966)[70], 董忠司《〈七音略 〉“重”“輕”說及其相關問題》(1977)[71],高明《鄭樵與〈通志·七音略〉》(1978)[72], 葉鍵得《〈通志·七音略〉研究》(1979)[73]、《〈七音略〉與〈韻鏡〉之比較》(1990)[74], 董紹克《論〈七音略〉鐸藥兩韻塞音韻尾的音質特征》(2003)[75]等。

        《切韻指掌圖》研究?!肚许嵵刚茍D》在漢語等韻學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其研究也非常深入。早期主要集中在對其作者、成書年代的考辨。如:大矢透1919《切韻指掌圖は司馬溫公に偽託したもので有ると云ふ考》(1919)[76]、滿田新造《切韻指掌圖の作者に就て》(1919)[77]、許世瑛《證司馬光不作〈切韻指掌圖〉》(1943)[78]、趙蔭棠《〈切韻指掌圖〉撰述年代考》(1934)[79]、董同龢《〈切韻指掌圖〉中的幾個問題》(1948)[80]、謝云飛《〈切韻指掌圖〉與〈四聲等子〉之成書年代考》(1968)[81]、許紹早《〈切韻指掌圖〉試析》(1994)[82]。之后對其語音研究、比較研究及綜合研究進一步增多,以碩博士論文研究較為全面,主要有:楊叔籌《〈韻鏡〉與〈切韻指掌圖〉之比較研究》(1964)[83]、姚榮松《〈切韻指掌圖〉研究》(1973)[84]、平田昌司《〈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與〈切韻指掌圖〉》(1983)[85]、周世箴《論〈切韻指掌圖〉中的入聲》(1986)[86]、劉建華《〈切韻指掌圖〉音系特點》(1997)[87]、王瑩瑩《〈韻鏡〉與〈切韻指掌圖〉語音比較研究》(2006)[88]、李紅《〈切韻指掌圖〉研究》(2006)[89]。

        李紅(2011)《宋本〈切韻指掌圖〉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無論深度還是廣度都達到了《切韻指掌圖》研究應有的水平,是一部非常有分量的等韻學研究專著。

        《四聲等子》研究。作為宋元切韻學時期具有轉型色彩的切韻學著作之一,《四聲等子》在等韻理論和門法方面對明清等韻學影響深遠。學術界對其非常關注,研究重點逐漸轉移到其語音方面。主要有:顧實《四聲等子審音》(1923)[90]、高明《〈四聲等子〉之研究》(1971)[91]、竺家寧《四聲等子之音位系統(tǒng)》(1977)[92]、竺家寧《四聲等子音系蠡測》(1972)[93]、曾陽晴《〈四聲全形等子〉研究》(1988)[94]、唐作藩《〈四聲等子〉研究》(1989)[95]、蕭振豪《〈重編改正四聲全形等子〉初探——兼論〈四聲等子〉與〈指玄論〉的關系》(2015)[96]等。

        《經史正音切韻指南》研究?!肚许嵵改稀返难芯恐饕性谠擁崍D與《五音集韻》的關系,韻圖編撰特點及其與實際語音的關系等方面。主要研究成果有:洪固《〈經史正音切韻指南〉之研究》(1970)[97]、林慶勛《〈經史正音切韻指南〉與〈等韻切音指南〉比較研究》(1971)[98]、高明《〈經史正音切韻指南〉之研究》(1972)[99]、寧忌浮《〈切韻指南〉入聲韻兼配陰陽試析》(1991)[100]、寧忌浮《〈切韻指南〉的列字和空圈——〈切韻指南〉研究之一》(1995)[101]、沈建民《談〈切韻指南〉與〈五音集韻〉的關系》(1990)[102]、婁育《〈切韻指南〉的版本系統(tǒng)》(2014)[103]等。

        《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皇極經世解起數訣》研究。作為與宋元切韻學伴生的漢語等韻學獨特體系, 《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皇極經世解起數訣》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與深入研究。如周祖謨《宋代汴洛語音考》(1966)[104]、陸志韋《記邵雍皇極經世的“天聲地音”》(1946)[105]、竺家寧《論〈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之韻母系統(tǒng)》(1983)[106]、平田昌司《〈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與〈切韻指掌圖〉》(1983)[85]、沈小喜《〈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聲母體系的再構擬》(2004)[107]等有關《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語音的研究;陳梅香《〈皇極經世解起數訣〉之音學研究》(1992)[108],馬重奇《〈起數訣〉與〈廣韻〉〈集韻〉比較研究——〈皇極經世解起數訣〉研究之一》(1994)[109]、《〈起數訣〉與〈韻鏡〉〈七音略〉比較研究——〈皇極經世解起數訣〉研究之二》(1996)[110]等有關《皇極經世解起數訣》的研究。

        綜合研究方面。主要是宋元切韻學著作綜合研究,研究成果主要有:于維杰《宋元等韻圖序例研究》(1972)[111]、《宋元等韻圖研究》(1973)[112],于幼莉《宋元等韻圖的形式》(1970)[113],唐明雄《宋元等韻圖研究》(1975)[114],竺家寧《宋元韻圖入聲分配及其音系研究》(1993)[115],黃耀堃《宋本〈切韻指掌圖〉的檢例與〈四聲等子〉比較研究》(2002)[116],于建松《早期韻圖研究》(2007)[117]。

        (2)明清包含民國等韻學著作研究

        明清是漢語等韻學史上師法多門、理論最豐富、著作最豐碩的時代。這一時期的等韻學著作研究呈現不平衡發(fā)展的特征。一方面,研究對象不平衡。學術界最關注、研究最全面的是通行面較廣、在明清等韻學發(fā)展過程中影響較大、語音特征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對等韻學著作的全面發(fā)掘與研究還做得不夠。另一方面,研究內容不平衡。學術界大多關注的是等韻學著作語音系統(tǒng)的分析、語音特征的歸納,注重明清等韻學著作語音史價值的挖掘,相對忽略等韻理論的梳理與系統(tǒng)闡述。其研究概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見于趙、李、耿三家的等韻學著作研究情況。趙、李、耿三家等韻著作通論的出版,直接推動了明清等韻學著作的個體研究。據統(tǒng)計,見于三家的等韻著作共有198部。明清部分目前研究比較充分的有:(明)徐孝《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29部)①,(清)樊騰鳳《五方元音》(26部),(清)李汝珍《李氏音鑒》(16部),(清)李光地《音韻闡微》(13部),(明)呂坤《交泰韻》(12部),(明)畢拱辰《韻略匯通》(12部),(明)蘭茂《韻略易通》(12部),(清)無名氏《五音通韻》(12部),(清)賈存仁《等韻精要》(11部),(明)本悟《韻略易通》(10部),(明)孫貞著,梅膺祚改編《韻法直圖》(10部),(明)章黼《并音連聲韻學集成》(10部)等。

        這些等韻著作通行較廣,反映的語音特征比較明顯,因此研究者甚眾。有些等韻著作不見于三家通論性著作,但發(fā)掘以后,因其與以上相關著作音系相近,引起討論與爭議較多,研究自然比較充分,如本悟《韻略易通》(10)等。從研究比較充分的明清等韻學著作來看,學術界對這些著作更側重于單部文獻的語音史價值研究。見于趙、李、耿三家,但研究不夠充分的等韻學著作,學者對其研究亦多集中于語音方面,其中以碩士論文居多。據統(tǒng)計,這些等韻著作共計58種,相關研究論文108篇。其中側重述評或介紹編撰體例的論文19篇;語音研究方面的論文89篇,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第二,不見于趙、李、耿三家的等韻學著作研究情況。近年來,不見于趙、李、耿三家的漢語等韻學著作不斷被發(fā)掘、研究,充實了漢語等韻學研究的內容,促進了漢語等韻學研究的發(fā)展。如宋元切韻學方面,魯國堯發(fā)掘了宋代《集韻》系切韻學著作《盧宗邁切韻法》。明清等韻學方面,李軍發(fā)掘了《韻法直圖》藍本《切字捷要》,使學術界對《韻法直圖》的來源、語音特征、語音性質有了新的認識,并相繼發(fā)表了系列論文, 并出版了專著《切字捷要研究》(2015)[118]。其他不見于趙、李、耿三家著述的明清等韻學著作研究成果還有:周賽華《從〈書學慎余〉看康熙年間的河南柘城話》(2008)[119]、段亞廣《〈書學慎余〉中知系合口字的兩讀現象》(2013)[120]、李軍《從〈于氏捷韻〉看〈直圖〉系等韻著作的傳承、創(chuàng)新方式及其實際語音的研究方法問題》(2015)[121]、李伯翰《〈太樂元音〉的音韻特點——兼談《等音》原刻本的改編》(2018)[122]、曹鵬鵬《清代韻圖〈于氏捷韻〉語音研究》(2016)[123]等。

        域外等韻學著作的研究價值逐漸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如金恩柱《〈奎章全韻〉 “華音”研究》(1992)[124]、邊瀅雨《〈華東正音通釋韻考〉研究》(1988)[125]、姜美勛《〈華東正音通釋韻考〉詮釋及其與現代韓語漢字音比較研究》(2005)[126]等。域外等韻學著作還需要不斷挖掘,還具有極大的研究空間。

        第三,目前尚未專門研究或研究尚屬空白的等韻學著作。據目前的文獻調查和收集來看,尚未加以專門研究或研究尚屬空白的等韻學著作仍有一百二十余種。數量可觀,研究潛力巨大,需要加強文獻的搜集、整理、鑒別與研究力度。

        三、漢語等韻學研究存在的不足

        1.漢語等韻學著作整理和搜集的不足制約了漢語等韻學研究的開展

        目前沒有一部完整的漢語等韻學著作叢書,比較完整的介紹見知漢語等韻學著作版本、目錄、體例、內容的論文亦為罕見。除部分刊行范圍較廣、影響力較大的等韻學著作之外,大部分等韻著作館藏分布零散,研究者非專門搜集很難發(fā)現其收藏情況;即使發(fā)現之后手抄筆錄,著書立說,對等韻學著作本身的整理工作因各種限制往往也很難開展。等韻學學科難度大、專業(yè)性強,館藏單位對其收藏情況、目錄整理往往滯后。等韻學著作的挖掘及其價值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等韻學著作的搜集和整理。

        在等韻學著作的搜集整理工作沒有取得進展的情況下,漢語等韻學研究也不可能有大的突破。目前漢語等韻學研究的兩大弊端都與此關系密切:一是研究廣度與深度受到限制。對部分常見等韻學著作的關注度不減,罕見等韻學著作的研究又各自為營,而相當一部分等韻學著作目前為止仍是研究空白。二是研究維度平面化。個體等韻學著作研究眾多,而系列等韻學著作研究太少;等韻學著作研究成果豐碩,但宏觀的漢語等韻學理論或學術史研究,還缺乏系統(tǒng)的文獻材料的支撐。建立漢語等韻學史,迫切需要對漢語等韻學著作進行系統(tǒng)整理。漢語等韻學著作的搜集整理工作迫在眉睫、任重道遠,研究空間極大。

        2.漢語等韻學著作的數據化落后于學術發(fā)展的要求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大數據化時代到來,作為一門傳統(tǒng)學科,漢語等韻學的發(fā)展要想取得新的突破,文獻的數據化必不可少。在繼承傳統(tǒng)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借助于等韻學著作的數據化,擴大等韻學著作的受眾面,減少研究者的文獻搜集、抄錄及煩瑣的整理、對比、檢索環(huán)節(jié),無疑能很大程度上推進漢語等韻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但目前為止,漢語等韻學著作的系統(tǒng)搜集工作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文獻數據化更是沒有引起重視。有部分館藏機構、研究機構對部分圖書包括等韻著作進行了數據化處理,但不僅數量極少,而且都是不系統(tǒng)、不完整的,查找、利用非常困難。這種狀況完全落后于目前學術發(fā)展的要求。近年來等韻學的研究未有長足發(fā)展,與文獻流通的制約有很大關系。等韻著作數據化資料庫作為開放資源,能最大限度地展現文獻的使用價值,讓古舊文獻煥發(fā)新的活力,從而形成百花齊放的研究局面,促進漢語等韻學這門傳統(tǒng)學科的健康發(fā)展。

        3. 全面系統(tǒng)的漢語等韻學理論梳理還不夠深入,古典音系學理論體系有待構建

        漢語等韻學是中國學術史上最具原創(chuàng)精神的學科之一,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基礎上,獨立發(fā)展起來的一門成熟學科,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獨特的研究方法。漢語等韻學的發(fā)展非常契合漢語非表音文字體系特征,在采用西方語言學的標音工具和分析理論之前,漢語等韻學就是富有中國特色或漢語特色的古典音系學。發(fā)展過程中,“等韻相傳千余載,代有更訂,大都后勝于前”(張象津《等韻指掌簡明圖》)。

        漢語等韻學理論所體現的學術思想、學術價值毫不遜色于其他學科。全面梳理漢語等韻學理論是漢語史研究非常重要的方面。但目前,只有幾部通論性著作對漢語等韻理論進行了簡單概述。受其研究形式的制約,這些通論性著作對等韻理論的闡述還不夠完善、不夠深入。目前還沒有專門的論著對千余年來漢語等韻學的緣起、發(fā)展、成熟等不同階段的等韻理論進行梳理,對不同階段等韻理論發(fā)展之間的關系,等韻理論發(fā)展與語音反映、語音分析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闡述。漢語古典音系學理論體系的構建任重道遠。

        4.漢語等韻學的學術發(fā)展史亟待建立

        與全面梳理漢語等韻學理論、構建古典音系學理論體系相呼應的,是建立漢語等韻學學術發(fā)展史。漢語等韻學是音韻學乃至漢語史的分支學科之一,其本身具有獨特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豐富的研究論著。自唐宋以來,形成了自成體系的學科。對漢語等韻學發(fā)展的源頭、過程,各階段等韻學發(fā)展的特點、理論流派、代表著作進行全面整理、系統(tǒng)介紹等方面的工作,目前還未開展。等韻學學術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要求在等韻學著作系統(tǒng)整理和研究的基礎上,勾畫學科全貌,厘清縱向傳承,系聯橫向屬性,探求學科內在發(fā)展機制,廓清學科外在影響因素,立體化、科學化地將漢語等韻學學術史及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性揭示出來。與漢語詞匯史、語法史、古音學史一樣,漢語等韻學學術史亟待建立。

        5.漢語等韻學著作語音史價值的挖掘局限性較大

        漢語等韻學著作以分析、反映漢語語音為目的。除了理論方面的價值之外,最能代表等韻學著作價值的就是其所記錄、反映的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語音。漢語等韻學著作是研究漢語語音史非常重要的材料。利用等韻學著作研究漢語語音取得了非常豐碩的成果,如《韻略易通》《韻略匯通》《合并字學篇韻便覽》是明代官話研究的基礎材料;《五方元音》《李氏音鑒》為清代官話研究提供了文獻依據。但從目前的研究來看,漢語等韻學著作語音史價值的挖掘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1)漢語等韻學著作的語音研究還沒有全面鋪開,呈偏態(tài)式狀態(tài),學術界關注的只有一部分常見文獻,還有相當部分的等韻學著作沒有得到研究或研究不徹底。

        (2)漢語等韻學著作的語音研究還不夠深入,呈表層性狀態(tài)。對純粹反映官話語音或方言語音的等韻著作研究的研究者眾多,研究深入;對反映復合性語音的等韻著作研究的研究者少,或研究不夠深入、結論不盡如人意。如對明清等韻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韻法直圖》《韻法橫圖》的研究,研究者雖不少,但對其語音性質的認識始終沒有定論,其語音史價值也無從談起。

        (3)漢語等韻學著作的語音研究標準不一,呈分散式狀態(tài)。研究角度不同,研究方法不一,學術界對同一部等韻著作語音價值的認識不盡一致,對其語音性質的認識分歧很多,對其語音特征的歸納亦差別較大。目前漢語等韻學著作研究的重心雖在語音方面,但就已有的研究來看,研究結論成熟的并不多。大部分等韻學著作的語音研究只是對韻圖語音的客觀描寫,而缺乏細致深入分析。

        (4)漢語等韻學著作的語音研究依附性強,呈熱點式分布狀態(tài)。對明清等韻學著作的官話、方言語音價值關注較多,容易形成研究熱點,而對明清等韻學所反映的古音價值關注度不夠。從目前的研究來看,清代研究上古音的等韻著作中,除江有誥的《入聲表》研究者較多,其他著作研究者甚微。

        6.漢語等韻學著作的研究方法還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

        漢語等韻學著作的研究方法問題,不斷引起學界的重視,如耿振生《明清等韻學通論》就提出了研究等韻音系的五種方法。但在具體運用過程中,學者們往往只關注韻圖本身所反映的表層語音,并對其語音特征進行合理解釋。這種客觀、靜態(tài)研究等韻學著作或韻圖語音的方法,往往不能準確歸納韻圖所反映的實際語音。除部分方言等韻學著作外,明清等韻圖一般反映的是雜糅的或復合性的音系。因此研究過程中,韻圖的客觀分析法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對這一類韻圖的研究,我們不僅要立足韻圖本身,更要探討韻圖編撰者的語音觀念、學術淵源、語音背景、語音糅合的方式,從而找到正確離析韻圖不同性質語音的方法。而對承襲性語音來源的辨別,則需要從等韻學理論傳承性的角度,即對系列等韻學著作進行綜合研究的基礎上,才能正確認識。加強明清等韻學著作的系列研究,探索符合漢語等韻學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研究方法,在漢語等韻學著作研究中還非常薄弱。

        四、漢語等韻學研究空間的開拓

        1.研究廣度的開拓空間

        近年來,宋元切韻學與明清等韻學研究的廣度并未全面拓開。表現在:宏觀的研究失在疏略,缺乏深入的理論探討與細致的對比分析研究;微觀的研究存在片面、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概括與全面的對比分析。出現這種研究局限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往的研究條件無法對漢語等韻學著作進行系統(tǒng)搜集整理。研究范圍只能局限于等韻學著作的個體研究方面;研究視野主要局限在切韻學與等韻學著作本身;無法將宋元切韻學與明清等韻學放在古代學術史的背景下,探討其學術發(fā)展的源流、傳承與演變;更不可能深入揭示其在中國學術史上的特殊地位、貢獻與影響。文獻資料得不到有效開發(fā),為深入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局限性;研究視野的局限性則制約了宋元切韻學與明清等韻學研究的廣度與深度。漢語等韻學著作館藏分散,也在客觀上給系統(tǒng)搜集整理與研究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目前系統(tǒng)搜集整理研究漢語等韻學著作、建設漢語等韻學著作數據庫的條件已經成熟,漢語等韻學研究的空間更大、更廣,相關工作亟待填補與完善。

        (1)構建“漢語等韻學著作資料庫”。在“漢語等韻學著作資料庫”框架下制訂全面搜集與整理漢語等韻學著作的計劃。借助現有高度發(fā)達的資訊條件,對世界范圍內漢語等韻學館藏地點進行了解,掌握知見漢語等韻學著作存佚情況的一手資料,并確定收集與整理的具體范圍,編輯收集目錄。

        (2)規(guī)劃全面搜集與整理漢語等韻學著作的步驟、原則與方法。漢語等韻學著作形式多樣,版本眾多,館藏分散,在開展全面的搜集整理工作之前,必須制訂詳細的計劃、規(guī)范搜集整理的原則與方法。

        (3)編寫完善的目錄與提要。在搜集漢語等韻學著作和整理漢語等韻學著作版本、流傳、???、輯佚、著錄的基礎上,對每一本漢語等韻學著作的作者及成書、內容、體例、學術價值加以歸納,編寫《知見漢語等韻學著作目錄提要》。

        (4)加強等韻學著作的整理與出版。整體拍錄、復制、抄錄并還原所搜集的漢語等韻學著作,在建立比較完整的“漢語等韻學著作資料庫”的基礎上,選取最理想的版本,按年代、分類別編寫《漢語等韻學著作集成》系列叢書。對比較重要的、具有一定學術價值或版本價值的漢語等韻學著作進行精校精注,編寫《漢語等韻學要籍校注》系列叢書。

        (5)建設漢語等韻學著作開放式數據庫。利用現代信息化處理技術手段,將不同版本的漢語等韻學著作全面數字化處理,建設“漢語等韻學著作數據庫”。

        2. 研究深度的開拓空間

        (1)按年代分段,開展等韻理論、學術史的縱深研究。宋元時期是漢語等韻學理論發(fā)展的成熟期,而明清時期則是漢語等韻學發(fā)展的高峰期。宋元切韻學在漢唐以來佛學東漸的過程中,受佛學譯經現實需要的推動,在漢語音韻學理論與韻書編撰實踐高度發(fā)展的背景下,在漢語語音分析方法逐漸成熟的基礎上,在譯經過程中漢語音節(jié)與梵文音節(jié)相互比較的啟發(fā)下,產生了理論逐步完善、術語不斷規(guī)范、研究成果日益豐富的分析漢語韻書語音結構系統(tǒng)的切韻學或古典音系學。明清等韻學在宋元切韻學的基礎上,突破了宋元切韻圖表現傳統(tǒng)韻書語音結構系統(tǒng)的局限,將等韻理論、韻圖編撰與現實語音的分析緊密結合起來,無論在等韻理論方面還是韻圖制作體例方面都呈現了大膽創(chuàng)新、不囿陳規(guī)的特征。等韻理論與韻圖制作充分運用到了官話、方音、古音、今音等語音分析的各個方面。

        宋元切韻學的成熟與西方佛學的東漸、梵語的影響關系密切;明清等韻學一度繁榮發(fā)展、自成體系,而又在西方語言學理論的沖擊下趨于衰亡。漢語等韻學理論與學術史的研究需要根據不同的年代分段,開拓研究的深度。在中西方文化交融背景下,探索中國宋元切韻學、明清等韻學理論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揭示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學術與思維的外在影響,尤其對等韻理論發(fā)展的影響。

        在此基礎上,全面梳理漢語等韻學理論發(fā)展的源流演變。對漢語等韻理論的源頭、發(fā)展、演變進行梳理;對不同時期的等韻術語、韻圖體制、等韻理論流派進行闡述;對等韻理論發(fā)展演變的內在因素、外在原因進行揭示;對等韻學家語音觀念的承襲與改變對韻圖形制的影響進行分析;對等韻發(fā)展過程中韻圖化的語音表現形式和音值描寫性的理論相互促進的方式進行系統(tǒng)研究。對不同時期漢語等韻學發(fā)展的脈絡、學術理論線索、等韻理論的傳承與發(fā)展進行繹析,對不同歷史時期等韻研究的特點、學術流派、代表性觀點與著作進行整理;從縱深的角度開展“宋元切韻學理論與學術史研究”“明清等韻學理論與學術史研究”。

        (2)按語音性質分類,開展語音史價值的縱深研究。在全面搜集整理和占有文獻的基礎上,分門別類,充分發(fā)掘漢語等韻學著作的語音史價值;對等韻學著作所反映的中古音,近代漢語官話、方音,清代學者的古音理論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系列等韻學著作的研究為基礎,探索研究等韻學著作語音史價值的理論與方法,開展“宋元切韻學著作語音史價值研究”與“明清(含民國)等韻學著作語音史價值研究”。與其他音韻文獻語音研究一起,構筑更為完善的宋元以來漢語語音史與漢語方音史研究。

        五、 小結

        在中國古代語言學史上,漢語等韻學著作記錄了豐富的語音資料,總結了大量珍貴的古代語言學理論。全面搜集和整理漢語等韻學著作,可以更為準確地定位漢語等韻學著作對漢語史研究的重要價值,并為全方位的漢語等韻學研究、漢語等韻學史的建立提供堅實的文獻基礎;對充分認識漢語等韻學著作在漢語語音史、方言史、古音學研究方面的重要價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能夠為學術界更深入地研究宋元切韻學理論、明清等韻學理論、近代語音史、漢語等韻學學術發(fā)展史、中西方文化交流史提供便利的可資利用的文獻資料;能夠進一步促進宋元切韻學、明清等韻學、近代漢語語音史、漢語方言史、清代古音學等相關學科研究的深入開展與繁榮。

        全面搜集整理域外漢語等韻學著作,可以進一步加深漢字文化圈對漢語認同的理解,從新的角度審視漢語等韻學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和漢語語音特征。為漢語國際推廣戰(zhàn)略提供參考,為中日韓的學術交流史等相關學科研究提供珍貴資料,促進相關學科的學術進步與發(fā)展。

        中國正在實施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戰(zhàn)略,全面搜集整理漢語等韻學文獻,是充分研究具有中國特色古典音系學的重要手段;是掌握中國學術話語權、重新歸納古人在語音分析理論思維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重新構建我國古人所創(chuàng)造的具有民族特色音系理論體系的前提條件。

        注釋:

        ① 括號內數字為初步檢索的論著數量,屬抽樣數字,并不完全反映研究的真實情況。

        猜你喜歡
        宋元著作語音
        柴文華著作系列
        趙軼峰著作系列
        楊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再發(fā)展期|宋元明清
        藝術品鑒(2020年6期)2020-08-11 09:36:28
        魔力語音
        基于MATLAB的語音信號處理
        電子制作(2019年14期)2019-08-20 05:43:38
        基于MQ3與MP3的價廉物美的酒駕語音提醒器
        電子制作(2019年9期)2019-05-30 09:42:10
        對方正在輸入……
        小說界(2018年5期)2018-11-26 12:43:42
        浙江湖州寺前宋元遺址
        大眾考古(2015年10期)2015-06-26 07:59:52
        人妻中出精品久久久一区二|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 国产av精选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av麻豆不卡| 亚洲国产一区久久yourpan| 日日麻批免费高清视频|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视频播放| 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国产亚洲日韩欧美久久一区二区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 | 精品无码人妻夜人多侵犯18| 蜜臀av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色八区人妻在线视频免费| 欧美综合区| 人妻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可免费观看的av毛片中日美韩 | 一本一道av无码中文字幕﹣百度| 国产成年无码V片在线|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免费人成视频网站在在线| 极品成人影院| 久久中国国产Av秘 入口| 日本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7人妻人人做人碰人人爽|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久免费看少妇高潮| 亚洲伊人成综合网| 成在线人视频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国语对白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日亚洲9| 日韩免费小视频| 亚洲av毛片成人精品| 国产自拍精品视频免费| 永久免费看啪啪网址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