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黎明
他是我國第一臺化學激波管設計者,研制出微波吸收材料,填補了國內空白,他研制出的我國第一臺化學激光器,為中國強激光發(fā)展作出卓越貢獻;
他因在氧化碳分子碰撞傳能實驗中,首次觀察到物質波干涉效應,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這項成果還被評為“200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他是中國科協2000年開始為全國各地配備“科普大篷車”以來擔任義務輔導員的第一位院士,也是我國第一位在青少年中設立院士科普工作站的科學家;
這位在自己科研領域創(chuàng)造多項中國第一,在科研領域外創(chuàng)造多項中國第一的科學家,就是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中科院院士沙國河。
然而令很多人沒想到的是,他是由部隊保送進大學深造的基層排長,一步步成長為科學大家,他用智慧和忠誠書寫出精彩人生……
沙國河1934年出生在四川成都,自幼聰慧過人,父母見他是塊學習的料,5歲半就把他送進當地名校,希望他接受最好教育,成為有用之才。
沙國河先后就讀于四川樹德中學附小、成都石室中學。沙國河決定覺得可惜,勸他慎重考慮,沙國河回答:“現在國家需要年輕人參軍保國,如果人人都覺得不差自己,國家怎么保衛(wèi)!我還年輕,等國家安全了再上大學也不遲!”一個剛16歲的年輕人說出這番話,親朋敬佩不已。這樣,沙國河義無反顧投筆從戎,參軍到第八步兵學校參訓隊軍訓,為赴朝參戰(zhàn)做準備。由于意志樹德附小是朱德的母校,而石室中學則是郭沫若就讀過的學校,這兩所學校都有良好校風,學習氛圍濃郁。沙國河從上學開始,浸淫在書香氣十足的環(huán)境中,很快對讀書產生濃厚興趣,除了認真學習課本知識,各類書籍中,他最喜歡科普讀物,看起來便手不釋卷,廢寢忘食。小學到高中,學校圖書館的科普書沙國河幾乎借讀遍了。
作學術報告
然而就在沙國河發(fā)憤苦讀時,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當時國家號召有志青年報名參軍,赴朝作戰(zhàn),保家衛(wèi)國。正讀高二,學習成績非常好,上大學指日可待的沙國河,響應國家號召報名參軍。一些親朋好友得知堅定,訓練刻苦,又有較高文化,沒多久沙國河被提拔為排長。
1952年,朝鮮戰(zhàn)局趨于緩和,我國不需要再派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首長知道沙國河“棄文從武”經過,覺得這樣的人才不應被埋沒,于是便根據他熱愛物理化學的特點,將他保送到北京石油學院學習。
沙國河深知這是組織的信任,離開部隊進入大學校園,一頭扎進書海苦讀起來,把心思全部用在學習上,教室、圖書館、宿舍三點一線,成了他學習生活的常態(tài)。大學期間,成績一直保持在年級一二名。不僅如此,作為學化學的學生,沙國河自學了物理課程,豐富了自己知識結構。
1957年,沙國河以優(yōu)異成績完成學業(yè)。畢業(yè)之際正是我國石油產品最為短缺之時,不僅工業(yè)生產、國防安全受到影響,滿大街跑的公共汽車都只能用煤氣作動力,車頂背個煤氣包,像老黃牛似的,吭哧吭哧慢慢跑,盡快解決“油荒”成了保證新中國建設和國防安全的重大問題。中央政府決定在大連成立新中國第一個石油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大連石油研究所(現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號召全國各地人才,包括相關專業(yè)大學畢業(yè)生到大連工作。當時全國建設都需要人才,出生在成都的沙國河完全可以回老家天府之國四川,但他認為:“既然國家發(fā)出號召,我就應該急國家之所急,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庇谑撬e極報名,來到濱城大連。
作為北京石油學院人造石油系高材生,沙國河來到研究所,立即被安排攻克“水煤氣合成石油”這一最緊要課題。沙國河接受任務,立即全身心投入,很快取得可喜進展,有了初步成果。大慶發(fā)現大油田,一下子解決全國性“油荒”,人工合成石油研究不再需要,沙國河便準備將科研方向轉向其他與石油相關課題。恰在此時,大連化物所接到中科院指示:國家急需開展高能燃料合成(即火箭推進劑)、氣相爆轟波及高溫快速反應動力學研究。當所領導找來沙國河說明情況并征求他意見時,沙國河略一沉思,爽快接受了任務。
從一個比較熟悉的領域轉到一個新領域,要想取得成果絕非易事,沙國河深知這一點,科研一開始,他的作息時間就完全打亂了,一切以科研為中心,飲食起居全圍著工作轉。平日別人休息了,他還在挑燈夜戰(zhàn),周末別人出去游玩,他還在實驗室里忙碌。就這樣,沙國河很快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臺化學激波管,完成氯化碘高溫氣相分解反應力學研究,使我國該領域科研水平向前邁出至關重要一大步。
上世紀60年代末,大連化物所接到一項緊急任務,國防科委要求盡快研制出一種新型微波吸收材料。任務急,時間緊,當時處于“文革”時期,科研人員謹小慎微,生怕出錯給自己和家人帶來不必要麻煩。這項重要任務交給誰?所領導想到沙國河——他政治覺悟高,才華出眾,有組織能力,堪當重任。于是決定由他擔任課題組組長,完成這項艱巨任務。找沙國河一談,他一如既往地爽快:“只要國家需要,我努力完成任務!”
微波吸收材料主要用于航天、航空、微波通信、電子等領域,沙國河心中清楚,國防科委的要求,肯定與國防建設有關,因此倍感責任重大,接受任務立即帶領同事投入科研。由于特殊需要,這項研究很多作業(yè)要在野外搭建的帳篷里進行。動亂年代,各方面條件很差,有時連一頓飽飯都吃不上,但為了國家需要,沙國河和同事們硬是克服種種困難,餐風露宿大干3年,終于研究出新型微波吸收材料,微波吸收率達99%以上。這項研究成果不僅填補國內空白,后來還獲得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獎”。
此后沙國河根據組織要求,先后將研究轉向應用基礎和基礎研究等諸多領域。每次工作重大變動,他都毫無怨言,欣然接受。50余年來,從“水煤氣合成石油”到“高能燃料”;從“激波管化學動力學”到“新型微波吸收材料”;從“化學激光、激光化學”到“分子反應動力學”……沙國河一次次跨越學科領域,從頭打拼,但無論領域和科研內容如何變幻,他“一切以國家需要為重”的信念始終沒變,“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碩果累累,成就輝煌,他曾12次出席國內外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10次在大會上做主題發(fā)言;他曾在國內外著名學術雜志發(fā)表論文近百篇,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國家省部級科研大獎多項;他1997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2008年被全球化學領域最權威學術機構“英國皇家化學學會”選為會士……
沙國河不僅是一位嚴謹的科學家,還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科學老人,他常說:“我們科學的未來寄托在孩子身上。讓他們對科學產生興趣,不斷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是每一個科學家的責任。我們要建設科技強國,必須有一大批創(chuàng)新型科技人才,而創(chuàng)新型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就得從小抓起。”
正是基于這種認識,60歲以后科研任務不那么重了,他便決定把休息時間用到青少年科普教育,走進中小學為孩子舉辦科普講座。沙國河清楚,小孩子感性認識強,給他們講自然科學,干巴巴說是不行的,必須配以一些科學小實驗,才能吸引他們。確定這種想法,他跑到市場買回材料,親自動手制作激光器、高壓靜電除塵器、平面形“馬德堡半球”,以及光纖傳輸激光、高壓放電、靜電除塵、磁懸浮、遙控飛碟等實驗裝置,大大小小一共做了二十多件,其中不少是他根據青少年知識水平進行的“小發(fā)明”。準備就緒,沙國河主動找到大連市科協表明心愿,很快在科協安排下行動起來。每當沙國河帶著這一大堆“稀奇古怪”東西來到孩子們中間,原本平靜的課堂立即變得生動活潑起來,他的每個“精彩表演”都能緊緊吸引住孩子們,勾起他們探奇的心理和了解奧秘的興趣。為了最大限度激發(fā)孩子們的興趣,通過小實驗講完相關科學知識,沙國河會讓孩子們動手做實驗,親身感受科學的奧秘。這種講述和實驗緊密結合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們收獲很大,不少過去留在腦海里的疑問會在動手試驗后迎刃而解,很多中小學生說:“通過沙爺爺的講解和試驗,我知道了激光的特點、激光的作用,知道了電是什么、怎樣儲存電、怎樣制作驗電瓶;知道大氣壓是怎樣產生的、大氣壓的作用、激光和燈光陽光有什么不同等等,真正感受到科技的無窮魅力!”
沙國河給青少年上科普課,不收一分錢。于是一些人說沙國河傻:“都是講課,同樣出力,放著大錢不掙,專干賠本兒買賣,這不是跟錢過不去嗎!”一些好友勸他:“科普工作做點兒,外出講課掙錢也別耽誤,兩者兼顧一下嘛!”對前者,沙國河不吭不哈,不予理睬,對后者沙國河真誠相告:“孩子們天生有好奇心和創(chuàng)新精神,只要經過啟迪、引導、開發(fā),他們會對科學產生濃厚興趣,長大后就可能成為科學迷、發(fā)明迷,成為我們科學事業(yè)的接班人。一個人掙錢是有數的,但如果為國家培養(yǎng)出一個科學家,那可是無價的!你說兩件事相比,哪件更有意義!”他的話雖然說得柔和,句句擲地有聲,讓朋友們無言以對,只好作罷。
憑著這種精神,20多年來,沙國河的科普講座已經走進大連城鄉(xiāng)幾十所中小學,他不僅成為中國科協2000年在全國配備“科普大篷車”以來第一位擔任義務輔導員的院士科學家,還在大連市沙河口區(qū)“中小學生科技活動中心”設立我國第一個院士科普工作站。正因為他為大連青少年科普工作做出卓越貢獻,他被大連市政府授予“大連市特等勞動模范”稱號。
85歲高齡的沙國河,依然保持軍人本色,像當年心里時刻裝著祖國一樣,不知疲倦地為祖國下一代科普教育奔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