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洪亮, 龍益君
(1. 懷化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湖南懷化418008; 2. 懷化二中, 湖南懷化418008)
社會是不斷變化和發(fā)展的,文化作為社會的產物,也必然隨之變化和發(fā)展?!昂推轿幕?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文化,必然會打上時代的烙印。在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和平文化多表現(xiàn)為諸如 “美美與共”“和而不同”“國泰民安”“化干戈為玉帛” 等理念。近代中國,伴隨著強敵入侵,民族生存危機驟增,傳統(tǒng)的中國和平文化被注入了新的內容。“變法自強”“實業(yè)救國” 和 “愛國救亡” 成為這個時代和平思想的最強音符。熊希齡以自己的勇敢擔當,肩負起時代的使命,他的救國思想與和平實踐閃耀著時代璀璨的光芒。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有識之士率皆如此,熊希齡自不例外。鴉片戰(zhàn)爭后,民族災難接踵而至,吏治日壞,武備日弛,將日驕,兵日惰,熊希齡憂心如焚。1893 年9 月,熊希齡給新駐湘巡撫吳大瀓關于言修武備的上書中,涉及立炮臺、修城池、易將牟、察勇額、嚴克扣、專訓練、選牙軍和擇幫帶等八個方面的內容。上書詳言重整武備的極端重要性:“方今中外之勢,頗形岌岌,頃又永定河決,畿輔勢危,水主陰氣,恐應兵機,由是思之,正臣于竭力圖苴之日,非從容補救之時也。與其興利,不如去弊,弊去則利復?!盵1]31-32又說:“夫泰西雄長歐洲,商務居重,練兵為次,必先富乃可強也”[2]28。中國則不然,列強環(huán)視,瓜分豆剖迫在眉睫?!暗溁贾?,朝夕莫測,不幸而有大變,豈白手足以相搏?”“方今之急,莫如火器兵餉”[1]31-32。在熊希齡看來,國家存亡之秋,“興利”“致富” 固然重要,卻不是頭等急務,武備才是最重要的。
1894 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熊希齡決心投筆從戎,準備隨湘軍入朝作戰(zhàn),因劉坤一拒絕作罷。不久中國戰(zhàn)敗,熊希齡由湖廣總督張之洞委充兩湖營務處總辦,得以直接軍務各事。期間他潛心探學中外古今各種軍事制度,撰寫出洋洋萬言的《軍制篇》,系統(tǒng)提出改革強軍的建議。全篇論證周詳,洞中肯綮,鴻篇巨制,其強兵御夷、保家安國的和平思想盡顯無遺。1895 年冬,熊希齡趁回湘省親之便,專門致長函于好友陳三立,請其轉呈其父陳寶箴。在信函中熊希齡詳述在湖南創(chuàng)設槍廠的必要性。
1931 年,抗戰(zhàn)爆發(fā)后,國民政府消極抗戰(zhàn),熊希齡對此很是不滿。他倡議地方自救,籌議組建中華五族聯(lián)合保衛(wèi)委員會編制保衛(wèi)團,并起草保衛(wèi)團章程:保衛(wèi)團是熱、察、綏各省各族人民的聯(lián)合組織,以鞏固邊防,保衛(wèi)地方為宗旨;各省團軍實行義務兵役制,定期輪訓,遇有重大外患,各省團軍秉承地方長官之命,遵照所定戰(zhàn)略而行。1937 年,日本大舉侵華,熊希齡認為抗戰(zhàn)將是長期的。在器不如人的情況下,建議國民政府立足長遠,在預筑堅固工程、籌購軍器、改革民團、資助東北義軍等方面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
19 世紀60、70 年代,隨著西方商品潮水般涌入,中國傳統(tǒng)經濟陷入困境。部分有識之士認為,中國的落后是根源于經濟的落后。洪仁玕在《資政新篇》 里最早提出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設想。資產階級維新派人士更是疾呼與西方進行 “商戰(zhàn)”。甲午戰(zhàn)爭后,“實業(yè)救國” 思想蔚然成風。此時熊希齡對于實業(yè)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1893 年,熊希齡曾指責洋務派措置失當,“今之謀國者,齡竊惑焉。言富強,則曰興洋務;言戰(zhàn)守,則曰習洋操。夫墻垣將頹,徒涂丹艧,未必固也;腹心有疾,徒醫(yī)皮膚,未必痊也。中國之財為彼用也,中國人為彼用也,量其輕重,權其緩急,孰得而孰失乎?”[1]26
然而到了1904 年,熊希齡在給汪康年的信中如是說 “國是不定,政體不立,一切學校教科不能確定方針,如為教育,實無所益,以此決意專注實業(yè)?!盵2]134熊希齡認為發(fā)展實業(yè)可以養(yǎng)成國力。國力是立國之本和強國之基。他說 “個人之能力、團體之能力、國家之能力不充足者,實不能以立國”[1]141。而國力之養(yǎng)成,“必先充足個人之能力,而后集而為團體能力,國家之能力?!盵1]140這種能力即國力,包括國家經濟能力和國人的自治能力。因此,要發(fā)展經濟,充足國力,必須盡快發(fā)展實業(yè)。他對比了歐美、日本和中國的經濟狀況?!褒g在東京,見日本人民之貧狀,實不及歐美學堂之氣象,及昨回國抵滬,諦視我國人往來租界者,曲背傴僂,鶉衣百結,面目萎稿,發(fā)鬢蓬松,十有八九,其游手之民,則衣飾離奇,不中不西,不男不女,有一種不可逼視之怪象。皆在日本所未見也?!盵1]140由此,他得出結論 “夫以如此國民,如此程度,而能茍延殘喘于地球之上,不為人所遽滅者,真萬幸矣?!盵1]140
熊希齡認為,發(fā)展實業(yè)能夠助長一國之軍力。他說 “強國之道,固在練兵”,但 “工業(yè)不興,練兵雖有成效,亦不堪一戰(zhàn)?!盵1]147-148他以日俄戰(zhàn)爭為例,論證了這一觀點。
首先,實業(yè)發(fā)達使婦女有職業(yè)可守,免去前線士兵后顧之憂?!叭毡救珖鴻C械工業(yè)日新月異,其統(tǒng)計表所載工人約四十八萬八千二百七十七人,工男十八萬二千四百三十五人,工女三十萬零五千八百四十二人。當此日俄之役,男子出充兵役,女子各守職業(yè),主持家政,能養(yǎng)能教。男雖戰(zhàn)死,于其家固無所累也?!盵1]148
其次,實業(yè)發(fā)達便于籌集軍費。他舉例說,在日俄戰(zhàn)爭中,日政府一旦開議增稅募債,籌集軍費“各埠商會,各地方府、縣、郡、村、會無不同心贊助,以求保其國之光榮?!盵1]148
第三,發(fā)展實業(yè),可消亂未萌。湖南實業(yè)不興,“所謂為民興利之實業(yè)學堂,尚無一所是以成立者。徒日臍手服足,剝脂灑血……源枯則流竭,油盡則燈息,饑草滿野,伏莽興戎,異日貧之一字,將為湖南莫大之患”[1]188。在熊希齡看來,實業(yè)不發(fā)達,將會導致普遍的貧困,進而導致 “伏莽興戎”,引起大亂。而 “欲求所以消患未萌,致治未亂者,非廣興教育、實業(yè)不為功?!盵1]188發(fā)展實業(yè)與教育是消亂于未萌之最好方法。因為農工商實業(yè)能 “養(yǎng)活無數(shù)窮民之衣食,教育無數(shù)窮民之子弟”[1]188。
維新變法期間,熊希齡在湖南襄辦新政。出于“教育救國” 的初衷,熊希齡積極參與湖南新式學堂的創(chuàng)建,開啟湖南教育近代化先河。所謂 “世變日深,需才孔亟;求才之道,立學為先”。又所謂 “開民廠以造機器,設學堂以造人才,興國保邦,莫急如此”[2]71。1897 年9 月,湖南時務學堂舉行招考扃試,招生盛況空前。熊希齡在隨后發(fā)布的《時務學堂公啟》 中,宣示了辦學的目的和動機?!坝每捎弥繗?,開未開之民智,其以視今日之日本,寧有讓焉?”[2]80創(chuàng)辦湖南時務學堂的目的正是為了激越士氣,開通民智,以 “培植人才為自強本計”。“吾湘士及今不思自勉,上無以宣圣天子作育之化;中無以答賢有司宏獎之雅;下無以塞薄海豪杰敬畏想望之心”。呼吁 “凡我同志,遠念敵王所愾之義,近思維桑輿梓之情;大為強國保種之謀,小為育子克家之計”;“維持大局,食毛踐土,咸有責焉!”[2]80-81時務學堂培養(yǎng)了一批 “類多一時英杰” 青年。毛澤東在他早年主編的《湘江評論》 上如是稱道:“戊戌春季的時務學堂,以短促的壽命,卻養(yǎng)成了若干勇敢有為的青年?!盵2]96唐才常發(fā)動的漢口一役,時務學堂死事最烈者,有林圭、李炳寰、田邦睿、蔡鐘浩四人。護國運動的功勛蔡鍔亦是來自時務學堂的學生。
1920 年,熊希齡創(chuàng)辦香山慈幼院。在學校日常教育中,熊希齡很是注意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每年孫中山的誕辰紀念日,全校師生必須到碧云寺謁陵,緬懷孫中山創(chuàng)建民國的豐功偉績。平時他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為民族危亡赴湯蹈火。在這種教育思想的影響下,香山慈幼院走出一大批思想進步青年。
“窮國、弱國無外交”,在中華民族積貧、積弱地位未改變之前,中國的外交是屈辱和無奈的。在貧弱的舊中國,如何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防止外國滋生戰(zhàn)端、國家瓜分豆剖局面的出現(xiàn),考驗著國人的外交智慧。日俄戰(zhàn)爭期間,熊希齡多次上書朝廷,就拒俄防日以及邊情外交等問題,提出許多看法和建議。后隨洋出國,對外事更為關注。經過冷靜思考和分析,熊希齡認為當時中國面臨兩個緊迫問題:一是立憲,二是外交。朝廷立憲是內政建設,而內政建設是需要外交為之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和條件的。倘若外交方面不能處理好,內政建設也就成為空話?!敖袢諊抑参#倘涤谕饨灰病盵3]243。日俄戰(zhàn)爭后,中國民間盛行著一種排外情緒,熊希齡認為這種情勢是十分可怕的。一旦內亂風起 “延及通商口岸,群起而處分于我,則大事去矣”[3]246。為了對付有可能因內亂而引起的各國對于中國的協(xié)商處分,熊希齡提出了應當與一些國家結盟的外交方針。“我國今日所宜注意者,在定將來外交應以何國為我同盟之國,以破其協(xié)商一致之策”[2]190?;趯淼目赡芡酥畤鴣碜匀?、美、英三國的判斷,他力主清廷籌定學部教育各科中的外語應以英語為第一語種,反對將德語列為第一語種?!爸袊鴶?shù)十年來,英語已為習慣,各國視之無奇,今一旦改為德語,于外交上不免生一驚異問題,惹起各國注目,而傷日、美、英之感情,實將來離合困難之點也”[4]60。1906 年,熊希齡赴東北任奉天農工商局長和地方自治局長,協(xié)助趙爾巽善后東北。其時,日、俄在東北競相逐利,成為東北的心腹之患,而尤以日本為甚?!胺蛴^日、俄兩國待我之術,前者固可畏,后者尤可憂也?!盵3]111東北是中國北面的屏障,無論哪一國獨占都不行,“茍為一國所蠶食,他國必起而相爭,效膠、廣、威海之故智,恐藩籬一撤,北京有肘腋之憂,直隸增唇齒之患矣”[3]114。為防止東北被日、俄宰割,或落日本一國之手,趁先引入其他各國到東北,讓各國在東北三省勢力均衡,互相牽制,以毒攻毒,從而使東三省藉獲保全。為了牽制日、俄,達到破除勢力范圍的目的,他提出更定疆域、移民實邊、嚴修武備、允與外人合伙開礦等四方面措施,化勢力范圍于無形。
九·一八事變后,熊希齡在 “就應付國難之方針致蔣介石主席函” 中強調要注意學生運動和民意在外交中的作用。“各方愛國學生紛紛入京,固足以分擾謀國之時間,但觀于‘五四’之役,實可以為政府外交之后盾。緣歐美各國注重民意,彼見吾國民氣如此,或有所懾,我之外交當局亦可藉此以為推諉。固學生運動,善用之,未曾無益于外交之談判也。” 同時須 “精選外交人才,集京討論,并分往各國及日本,與其國民接洽”[5]433。為反對偽滿洲國的成立,熊希齡致函國聯(lián)秘書長,希望借國聯(lián)的力量,取消偽滿洲國?!叭毡娟柗Q不貪中國領土,陰以傀儡國行侵占之實,中國人決不能承認日本所為,誓必恢復,務請國聯(lián)鑒察,主持公道。”[5]484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熊希齡通過對世界大勢的分析判斷,指出中國在外交上應關注同德、意的外交,避免德、意與日合作對我。“德、意兩國雖與日本接近,但自歐戰(zhàn)后,我對德國并不以戰(zhàn)敗國相視,一切條約仍行互惠,中、意則尤表親善。故我之對于意、德外交,必須加緊聯(lián)絡,疏通解釋”[5]783。在加緊聯(lián)絡德、意的同時,也應加強與英、法、美在遠東的合作。“自日、德防共協(xié)定后,英、法、美對于遠東之合作,終可形成一致。為救急之計,應與英、法聯(lián)合協(xié)定,鞏固我海南島之防御,此亦聯(lián)絡與我共同利害之外交一策也”[5]784。
熊希齡為了國家的和平,出謀劃策,一生奔忙。踐行著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的愛國主義理念。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他積極投身于抗日救國的抗戰(zhàn)事業(yè)。
1931 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熊希齡與黃炎培等人發(fā)起組織了 “中華民國國難救濟會”,并致電張學良、閻錫山等將領,“愿諸公立賦同仇,聯(lián)集戰(zhàn)線,正當自衛(wèi),拼死抗爭,以護我疆土,以保我民族人格。本會誓為后盾。”[2]511熊希齡邀同一批湖南人在上海成立湖南國難救國會,領銜發(fā)表宣言:“揭救亡之蘄的,圖民族之自存”,指責國民政府云:“大開門戶,迎盜入室,延頸待戮,一無抵御,是則所不解也”[2]511。在指責政府的同時,熊希齡表示要“景曾、左之遺規(guī),踵黃、蔡之殊烈,執(zhí)戈御侮,我湘人必不敢為國人后也”。1932 年1 月13 日,熊希齡以中華民國國難救濟會的名義,致電國民政府:“大難臨頭,萬無猶豫余地。究竟如何決大計以謝天下,請立即以事實表明。否則全民悲憤,不甘坐斃,恐采用非常手段以謀自救救國者?!盵2]511力主抗戰(zhàn),絕不茍且之心溢于言表。
1932 年 “一·二八” 淞滬戰(zhàn)爭爆發(fā),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奮起抵抗。熊希齡致電稱頌 “貴軍將士為國家保領土,為民族爭人格,奮勇殺敵,捐軀赴死,極深敬佩?!?倡議 “集社會資力,共商撫恤遺族辦法”[5]477。為了以實際行動投入抗日,支援前線,熊希齡在香山慈幼院開展抗日總動員。在《香山慈幼院通告》 中說 “吾人須知不走死路,絕無生路。必有少數(shù)人之能死,然后才有多數(shù)人之能生。國若能救,雖死亦榮;國不能救,雖生亦辱?!盵5]477為進一步表明自己奔赴國難的決心,熊希齡做出了兩件驚人之舉,一是為自己筑生壙并題寫墓志 “今當國難,巢覆榱崩,若不舍己,何以救群?誓身許國,遑計死生,或裹馬革,即瘞此瑩”;二是捐贈所有家產于慈善事業(yè),在他看來,“國難方殷,當以身許國,盡力于國家社會,當傾其所有家產,盡余酬報之心,使社會平民同受幸福也”[5]505。
1937 年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后,熊希齡敏銳地意識到抗戰(zhàn)的長期性。中國須預籌長期抗戰(zhàn)之工具,方可與彼相持數(shù)年之久。細數(shù)列舉長期抗戰(zhàn)中所應注意者。在熊希齡看來,“鐵不如人,血可相敵。前日、俄之戰(zhàn),日本器械固不敵俄,但以血肉犧牲,卒獲勝利。今我與日何以異?茲倘全國軍隊均能如淞滬之英勇赴死,則將來之勝利必屬我,此我國人所應視為樂觀也?!盵5]789-790他以抗戰(zhàn)必勝信念奔忙于戰(zhàn)火紛擾的祖國各地。
滬寧陷落后,熊希齡和夫人轉道香港再到長沙,欲將香山慈幼院遷長沙。1937 年12 月25 日,因受國土淪亡刺激太深,兼以旅途勞頓,突發(fā)腦溢血病逝于香港,熊希齡永遠倒在抗戰(zhàn)救亡的路上。
近代以來,無數(shù)仁人志士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和平文化熏陶下,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壯麗篇章。先輩創(chuàng)造和孕育的和平思想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全體中華兒女珍惜和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