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黃河下游河道治理為中心"/>

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明代中后期治理黃河技術(shù)述論
        ——以黃河下游河道治理為中心

        2020-01-18 02:58:43孟艷霞裴永亮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學報 2020年2期

        孟艷霞,裴永亮

        (渤海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至明中后期,治理黃河的技術(shù)已經(jīng)達到了較高水平,無論是堤制、閘壩之制、挑浚法還是測繪河圖都表現(xiàn)得相當完善。[1]關(guān)于此方面的研究,學術(shù)界雖已有涉及,但不夠全面,多以研究堤制為主,閘壩之制及挑浚法、繪制河圖等論述匱乏,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系統(tǒng)論述,以期更能全面復原明中后期治理黃河的技術(shù)。

        1 堤 制

        堤制是明代治河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查閱歷史文獻可以看到明代對堤岸的用料、規(guī)格、形制等都有很高的要求,說明對以堤治水的方法非常地重視。雖然堤制以及一系列的護堤方法非始于明代,但這些技術(shù)在明代有了很好的發(fā)展。明后期黃河下游初步形成較完備的防洪工程體系是在萬歷六年(1578年),潘季馴第三次主持治河之后。

        1.1 筑堤(縷堤、遙堤、格堤、月堤、護縷堤)

        黃河筑堤治水始于戰(zhàn)國時期,據(jù)《史記·趙世家》記載:公元前332年齊魏伐趙時,趙決河水灌之,此時堤已出現(xiàn)。但此時的堤皆為土堤,而石堤則最早出現(xiàn)于西漢時期?!妒酚洝肪?9《河渠書》記載有漢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河決瓠子口時,以“樹竹塞水決之口,稍稍布插接樹之,水少弱,補令密,謂之楗,以草塞其裹,乃以土填之,有石,以石為之?!边@是見于文獻中最早的以石為堤的記載。遠在1 600年前,人們就懂得了以石為堤治河的技術(shù),但那時的技術(shù)非常簡單,只是將石塊置于河中以塞決口,并未形成統(tǒng)一的制堤理論。時至明代,對堤制甚至用料有了更高的要求,這一理論才逐漸成熟。查閱明代有關(guān)治水的資料,發(fā)現(xiàn)河臣們雖有各自不同的治水理論,但對于筑堤技術(shù)的運用卻是大同小異。

        明代最常見的是縷堤和遙堤。兩岸筑長堤以束曰縷堤;于縷堤數(shù)里之外筑重堤以防則為遙堤,由此看出縷堤主要用來束水歸槽,而遙堤則主要用于防止河患??|堤、遙堤為潘季馴治河所廣用,有的人就認為其為潘季馴所創(chuàng),其實不然,查閱有關(guān)的文獻才發(fā)現(xiàn)縷堤、遙堤在宋代就已被用于治河?!端问贰肪?2《河渠志二·黃河中》中有熙寧七年(1074年),劉璯請筑縷河堤的記載,而縷堤、遙堤被廣泛用于治河則在明代。時人黃克纘所著《古今疏治黃河全書》(不分卷)中記載,劉大夏治河時“起河南胙城經(jīng)滑、長垣、東明、曹、單諸縣下盡徐州作長堤,亙?nèi)倭??!迸思抉Z治河時“自徐抵淮亙六百余里筑南北兩堤,蜿蜒相望,即有異常泛濫,縷堤不支至遙堤,而極堤蓄瀦者寬,勢不能潰而出也?!弊蚤_封至淮陰皆筑有縷堤、遙堤。除縷、遙兩堤外,還筑有格堤,格堤在縷堤和遙堤之間,洪水溢出時,遇格堤而止,不至形成大范圍的泛濫,汛期過后,河水仍歸本槽。另外又于適當?shù)奈恢弥性碌?、護縷堤等以防洪。河南原武王村曾筑月堤十余里,蘭陽銅瓦廂筑月堤九百九十步,考城蔡家口自第三堡至清涼寺筑有月堤一千九百九十步,[2]重重大堤為防洪筑了幾重保險。

        明代為筑堤理論成熟化和系統(tǒng)化階段,主要表現(xiàn)為各種筑堤標準的出現(xiàn),使堤制更為制度化、標準化,如對遙堤的去河距離有了明確的規(guī)定。劉天和《問水集》卷1《堤防之制》中記載:“上自河南原武,下迄曹、單、沛,于河北岸七八百里間,擇諸堤去河最遠且大者(去河四五十里及二三十里者),及去河稍遠者(一二十里及數(shù)里者)各一道。內(nèi)缺者補完,薄者幫厚,低者增高,斷絕者連接創(chuàng)筑,務俾七八里間,均有堅厚大堤二重?!倍途唧w筑堤方面,如用料、規(guī)格、形制等也有明確的規(guī)定。潘季馴所著《河防一覽》中記載有對石堤用料及規(guī)格的要求,如在筑減水堤時,規(guī)定應水石闊五尺,跌水石闊二丈四尺四,減水堤用粗細不等的石塊鋪成。對于如何夯筑也做了規(guī)定,《問水集》卷6《預處黃河水患疏》中記載曰:“凡創(chuàng)筑堤必擇堅實好土,毋用沙雜沙泥,必乾濕得宜燥。則每層填用水灑潤,必于數(shù)十步外平取尺許,毋深取成坑致妨耕種,毋仍近堤成溝致水浸沒,必用新制石夯每土一層,用夯密筑一遍,次石杵,次鐵尖杵,各筑一遍復用夯筑平。堤根宜闊,堤頂宜狹,俾馬可上下,謂之走馬堤?!倍鴮τ谥痰囊?guī)格,同在《問水集》卷1《堤防之制》中也有記載:“歷年筑堤率以一丈或一丈二尺為凖,但地勢不一,如地勢原下堤即卑矣,凡筑堤以高阜或平地高若干為凖,然后遂改用平凖法打量?!薄袄m(xù)增徐州南岸三山遙堤長二千四百二十八丈三尺五寸,俱根闊四丈,頂闊一丈六尺,高八九尺不等。”筑塞“八淺決口一處,長八十五丈六尺內(nèi)土堤,根闊七八丈不等,頂闊二丈,自水底至堤頂高二丈至一丈四五尺不等?!盵3]像這樣記載堤根及堤頂寬度的文字屢見不鮮,堤根闊約在四丈到七八丈之間,堤頂闊約在一丈五尺到二丈之間,高度在八九尺到二丈不等。不同的寬度和高度據(jù)地形而定,并無統(tǒng)一的標準。另需指明的是明代筑堤多就地取材,或以石筑堤或取土筑堤。河南、山東就河之堤多用土,故以土堤為主,而徐州以下尤其是宿遷的下段,多有石料,故以石堤為主。萬歷二十年(1592年),舒應龍曾就宿遷的歸仁堤修石三千余丈??|堤、遙堤固然可以束水防洪,但遇險要之地,單靠堤防是不夠的,還需借用另外的防洪工具。

        1.2 埽 堤

        埽的名稱最早見于《宋史》卷92《河渠志二·黃河中》,但并不是說埽為宋人發(fā)明。其實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后來人們護堤用的埽即是從那時演變而來的。漢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塞瓠子口時,命從臣、將軍以下皆負薪塞決口,薪少,乃下淇園之竹以為楗。此為最早的埽,只是用料簡單,并無統(tǒng)一的標準而已。時至宋代,埽漸漸廣泛應用起來,用于護堤和險要之處的防洪。[4]制埽的原料,宋時以稍、芟、薪柴、楗橛、竹、石等為主,謂之春料。時至明代,用料有了變化,據(jù)《治河方略》記載:“必柳七而草三……柳多則重而如底,然無草又疏而漏?!笨梢娒鞔栖R粤鵀橹?,但又因“柳遇水則生,草入水而腐”,所以在制埽時除了用柳外,也有用葦代替的。葦本為水生,置于水中可經(jīng)久不腐,明代以葦制埽也很常見。關(guān)于埽的制作方法也最早見于宋代,《宋史》卷91《河渠志一·黃河上》記載:“舊制,歲虞河決,有司常以孟秋預調(diào)塞治之物,梢、芟、薪柴楗橛、竹、石、茭索、竹索凡千余萬,謂之春料,詔下瀕河諸州所產(chǎn)之地,仍遣使會河渠官吏,乘農(nóng)隙率丁夫、水工收采備用。凡伐蘆荻謂之芟,伐山木榆柳枝葉謂之稍,辮竹糾芟為索。以竹為巨索,長十尺至百尺,有數(shù)等。先擇寬平之所為埽塲,埽之制密布芟索,鋪稍,稍芟相重,壓之以土,雜以碎石,以巨竹索橫貫其中,謂之心索,捲而束之,復以大芟索系其兩端,別以竹索自內(nèi)旁出,其高數(shù)丈,其長倍之。凡用丁夫數(shù)百人或千人雜唱齊挽,積置于卑薄之處,謂之埽岸。既下,以橛臬閡之,復以長木貫之,其竹索皆埋巨木于岸以維之。遇河之橫決,則復增之以補其缺。凡埽下非積數(shù)疊,亦不能遏其迅湍。又有馬頭、鋸牙、木岸者以促水勢護堤焉?!泵鞔栖R矡o出其右,只是用料多以柳木和葦為主,但制作方法仍始于宋代人,所不同的是明代人更懂得因地制埽,針對不同的險要之地制不同的埽,起到了更好的防洪效果。如在塞決口將結(jié)束時,水口變窄,水勢洶涌,合口時難度加大,此時用頭細尾粗的鼠頭埽,使上水口窄些,下水口寬些,由此阻塞決口也就更為容易了。而在決口寬大,地勢險要的地方則用龍尾埽,這種埽寬厚堅實,最適于險要地段的防洪,潘季馴治河時遇到險要的地段都靠龍尾埽來御防?!捌浞ㄒ灾窠j(luò)實以小石,每埽不等,以蒲葦綿腰徑寸許者,從鋪可一二十步,長可二三十步,又以曳埽索綯徑三寸或四寸,長二百余尺者橫鋪之,相間復以竹葦麻檾大摔,長三百尺者為管心索,就系綿腰索之端,于其上以草數(shù)千束多至萬余,均布厚鋪于綿腰索之上,稁而納之,丁夫數(shù)千以足踏實,推卷稍高,即以水工二人立其上,而與眾合聲力舉用小大推梯推卷成埽。高下長短不等,大者高二丈,小者不下丈余。用大索或五為腰索,健丁操管心索渠中,以散草厚覆筑之,以土覆其上,復以土牛雜草小埽稍,土多寡厚薄先后隨宜修疊為埽臺,務使牽制上下,縝密堅壯互為犄角,埽不動搖。日力不足夜以繼之,積累既畢,復施前法,捲埽以壓先下之埽,量水淺深,制埽厚薄,疊之多至四埽而止。”[3]并排下大木,用竹腰索或麻索將埽系于大木上,再用草土等物通修而成為堤。埽入水中,不做斜坡,削如壁立,不使水過,故明代的河臣們多用柳埽來護堤或用于險要之處的御防。

        發(fā)展到明中后期埽堤的種類相當多,有靠山埽、箱邊埽、牛尾埽、魚鱗埽、龍口埽、土牛埽、截河埽、逼水埽等。因其用料多取自沿岸各州縣,所以亦可及時更換原有的舊埽,以保證防洪需要。朝廷或種官柳或命民種柳于岸,取料極為方便。在河患頻繁的明代,埽堤為河臣們廣泛使用。

        1.3 種樹固堤

        人們對于種樹可固堤岸早已有所認識,《管子·度地》篇曾記載有:“地高則溝之,下則堤之,命之曰金城,樹以荊棘?!庇衷唬骸傲罴资孔龅蹋笏?,大其下,小其上,隨水而行。地有不生草者必為之囊,大者為之堤,小者為之防,夾水四道,禾稼不傷,歲埤增之,樹以荊棘,以固其地,雜之以柏楊。”這大概是最早的關(guān)于種樹固堤的記載。后來人們漸漸認識到種樹固堤不但可以節(jié)省民力,還可以就地取材,以木材來做埽堤,由此堤上種樹為治水專家們所廣泛采用。明代種樹固堤已發(fā)展成為一種理論,這一理論到劉天和治河時逐漸成熟。明代首倡沿河種柳的是陳瑄,其后弘治初年,白昂“修汴堤,令高廣如一,上樹萬柳,使不崩頹?!盵3]嘉靖初年,陶諧任河南副都御史,管理河道時,曾“立法沿河植柳固堤”。[3]劉天和更將植柳制為六法:一曰臥柳;二曰低柳;三曰編柳;四曰深柳;五曰漫柳;六曰高柳。[2]前三法“可護堤以防漲溢之水”,后三法“皆專為固護堤岸”。劉氏制定的植柳六法有著嚴格的依據(jù),非是憑空而設(shè)。在什么樣的堤岸上栽什么樣的柳樹,如何栽種,會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劉天和都經(jīng)過了細致的調(diào)查。劉氏如是說:“余行中州歷觀堤岸絕無極堅者,且附堤少,盤結(jié)繁密之草與南方大異,為之尤虞廼審思備詢,而施植柳六法?!痹诖禾煨轮牡躺显苑N臥柳,距離每小尺栽一株;對于沒有栽柳的舊堤或新堤經(jīng)過修筑后等到初春時,自堤根至堤頂栽種低柳,距離一小尺栽一株;在近河數(shù)里緊要的地方不分新堤舊堤皆栽編柳,約六七尺一株;凡近河或河勢將沖之處,較遠的堤岸上皆栽種深柳,距離五尺左右即栽一株;在坡水漫流,難以筑堤的地方,于沿河兩岸栽種漫柳,又叫做隨河柳;在堤內(nèi)外栽種成行的高大柳樹,曰為高柳。因地栽種不同的柳樹既起到了固堤的作用,又可以防沙,還可以就地取材作為制埽的原料。另外以黃河為運河,漕船到時還可便于牽挽,此為一舉多得。明人朱國盛所著《南河志》卷2《樹株》記載:“根株足以護堤身,枝條足以供捲埽,清陰足以庇纖夫,柳之功利信溥矣?!贝送馕墨I中還記有栽柳的數(shù)量,自山東兗州、濟寧到徐州再至桃源、淮安以及潁州、鳳陽等府縣沿岸共栽柳約737 700株,[3]數(shù)目之大為以往任何朝代所不及。除了沿岸種柳外,明代還發(fā)明了于堤下密植茭葦、雜草以護堤的辦法。其法“先用引橛錐窟深數(shù)尺,然后栽入,計闊丈許”[3]于堤下植茭葦,雖有風而不能鼓浪,無法沖刷沿堤,起到了護堤的作用。于堤根至堤面植草,雨淋之時不能刷土,也可起到了護堤的作用。

        1.4 堤 防

        在筑堤防水的同時,守堤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有效治理黃河的保障?!爸魏又ǎ┯袑徥氐谭?,嚴防沖決,舍此而別興無益之工,即為勞民?!盵5]為防河決,除了以柳護堤、以葦護堤外,當?shù)剡€采取了其他一些措施。如有“四防”“二守”。四防是晝防、夜防、風防及雨防。二守為官守、民守。

        (1)晝防 堤岸每遇黃水大發(fā),急溜掃灣處所,未免刷損,若不即行修補,則掃灣之堤,愈漸坍塌,必至潰決。宜督守堤人夫,每日卷土牛小埽聽用。但有刷損者,隨刷隨補,毋使坍卸。少暇則督令取土堆積堤上,若子堤然,以備不時之需,是為晝防。

        (2)夜防 守堤人夫,每遇水發(fā)之時,修補刷損堤工,盡日無暇,夜則勞倦,未免熟睡,若不設(shè)法巡視恐寅夜無防,未免失事。須置立五更牌面,分發(fā)南北兩岸協(xié)守官并管工委官,照更挨發(fā),各鋪傳遞,如天字鋪發(fā)一更牌。至二更時前牌未到日字鋪,即差人挨查,系何鋪稽遲,即時拿究。余鋪仿此,堤岸不斷人行,庶可無誤巡防,是為夜防。

        (3)風防 水發(fā)之時,多有大風猛浪,堤岸難免撞損,若不防之于微,久則坍薄潰決矣。須督堤夫捆扎成龍尾小埽,擺列堤面,如遇風浪大作,將前埽用繩樁懸系附堤水面,縱有風浪,隨起隨落,足以護衛(wèi),是為風防。

        (4)雨防 守堤人夫每遇驟雨淋漓,若無雨具,必難存立,未免各投人家或鋪舍暫避,堤岸尚有刷掃,何人看視,須督各鋪夫役,每名各置斗笠蓑衣,遇有大雨,各夫穿帶,堤面擺立,時時巡視,乃無疏虞,是為雨防。

        (5)官守 黃河盛漲管河官一人不得周巡兩岸,須添委一協(xié)守職官,分岸巡督。每堤三里,原設(shè)鋪一座,每鋪夫三十名,計每夫分守堤一十八丈。宜責每夫二名,共一叚,于堤面之上共搭一窩鋪,仍置燈籠一個,遇夜在彼棲止,以便傳遞更牌巡視。仍畫地分委省義等官,日則督夫修補,夜則稽查更牌。管河官并協(xié)守職官,時常催督巡視,庶防守無頃刻懈馳,而堤岸可保無事。

        (6)民守 每鋪三里,雖已派夫三十名,足以修守,恐各夫調(diào)用無常,仍須預備,宜照往年舊規(guī),于附近臨堤鄉(xiāng)村,每鋪各添鄉(xiāng)夫十名,水發(fā)上堤,與同鋪夫并力協(xié)守,水落即省放回家,量時去留,不防農(nóng)業(yè),不惟堤岸有賴,而附堤之民亦得各保田廬矣。[3]

        2 閘壩之制

        明代的治河,在防洪方面除了上面所述及的石堤、土堤、埽堤外,應用最廣泛的是閘壩了。由于黃河下游無有固定河道,再加上下游河身陡然收縮,渦河口寬八十余丈,宿遷小河口只二十余丈,徐州小浮橋口亦只有二十余丈,如此三者相加寬仍不及一里,[2]較豐、碭一帶寬一、二十里的河身,不及其1/10。以如此的河口容納全部河水,決口之多也就不足為怪了。明代河患較以前有所不同,決口多,河道紊亂,單靠堤防已經(jīng)不能滿足防洪的需要?!睹鹘?jīng)世文編》卷101引《李康惠公奏疏》記載:清人李協(xié)說“黃淮既合,則治河之功惟以培堤堰閘是務,其功大收于潘公季馴。”清代人包世臣認為“挑水壩,潘氏所創(chuàng),止用于塞決?!贬倜阆壬J為,挑水壩至少在宋代或宋代以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宋史》卷92《河渠志二·黃河中》中已經(jīng)有了“鋸牙”的字樣,明代初平江伯陳瑄在淮河入海之處的滿浦坊(淮安府西北四里)壘石為山,蜿蜒千里,形如鋸牙,有激水的作用,又名為磯嘴,此為挑水壩。[6]筆者也贊同此觀點,認為只是名稱上發(fā)生了變化,其作用并沒有實質(zhì)的不同。

        明代為我國古代閘壩理論的成熟階段,不但閘壩的規(guī)格多了,更重要的是有了統(tǒng)一的規(guī)定和標準,對閘壩的高度、寬度、選料以及筑造過程都有了明確的規(guī)定。挑水壩在明代稱為順水壩,俗名為雞嘴或馬頭,“磯”與“雞”取同音,“專為喫緊迎溜處所,如本堤水刷洶涌,雖有邉埽難以久持,必須將本堤首筑順水壩一道,長十數(shù)丈或五六丈,一丈之壩可逼水遠去數(shù)丈?!盵3]可見順水壩也有激水的作用。順水壩非創(chuàng)于明代,但于明代有所改進并得到廣泛的應用。除了順水壩外,明代還廣泛使用滾水壩。滾水壩又名減水壩,伏秋水多時,恐水發(fā)盈槽,勢大漫堤,固設(shè)此壩以分殺水勢。此壩多建于低洼之處,水漲時可有效分減水勢。三義鎮(zhèn)本來地勢低洼,眾水皆匯于此,建減水壩后,“分殺之路既多”,沖漫之患也漸漸減少了。桃源之陵城、清河之安娘城、崔鎮(zhèn)口等處,由于地勢低洼,水患不斷,在此幾處共建減水壩二十余座,之后水患減息。以減水壩來治河尤多見于嘉靖、萬歷年間,在此前雖已使用但并不廣泛,效果也并不十分明顯,此與潘季馴治河期間將其改造推廣有密切的關(guān)系。除此而外,更值得一提的是車船壩的發(fā)明,由于徐州至淮陰一段以黃河為運道,船行河上時有損傷,對堤岸也有破壞,為了減少對堤對船的損傷,明人發(fā)明了車船壩?!跋戎鶊詫崳翊竽居谙拢圆萃粮仓?,時灌水其上,令軟滑不傷船。”[3]至于車船壩發(fā)明于何時,筆者認為:應出現(xiàn)于明代中后期,可能為嘉靖年間,因為此時徐州至淮陰的黃河河道已漸穩(wěn)定,以黃河為運道也逐漸穩(wěn)定下來,車船壩為護船、護堤而創(chuàng),則極有可能出現(xiàn)于此時。明代還筑有丁頭壩,用于在河淺之處束水。另外明代還出現(xiàn)了用于節(jié)水的石閘,建閘必擇堅地,先于地上挖一工塘,將龍骨木平鋪于底,應水面用立石一行,攔門椿二行,背水面用立石二行,攔木椿八行。[3]此閘在河水易決的地方,起到了很好的節(jié)制作用,將水束于槽中,收到了一定的防洪效果。除了節(jié)水閘外,明代還出現(xiàn)了積水閘。由于明代會通河水源不足,時有淺塞之患,黃河水也就成為運河水源補給的一部分,積水閘主要就是用來積水通運的。劉天和任總河期間就曾會同總督漕運督御史馬卿、巡按直隸監(jiān)察御史陳表議得建閘積水以通運。另外在積水的地方建涵洞,以泄積水。涵洞有一孔和二孔之分,水多的地方一般建二孔涵洞,少則建一孔涵洞。涵洞口闊一丈五尺,身長二丈,中立寬五尺的石墻,將涵洞分為二孔,每孔寬五尺。[3]涵洞對積水起到了有效的分置作用,在治河中亦常被使用。

        從以上對閘壩的分析中,不難發(fā)現(xiàn)明代在治河中,尤其注重技術(shù)的使用和改進,因地不同建壩亦不同,或以激水,或以分減水勢,或節(jié)制水量,其中許多建壩建閘技術(shù)對于今天的治水仍可適用。

        3 挑浚法

        時至明代,人們已經(jīng)認識到了治河的關(guān)鍵在于治沙,對泥沙的含量及運動規(guī)律有了更明確的認識,河臣們在治河時也多以治沙為先。他們提出了許多治沙理論,應用了諸多治沙技術(shù),在當時確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挑浚法就是針對泥沙淤積而采取的措施。

        3.1 混江龍

        混江龍亦自宋代發(fā)展而來。宋代人治河發(fā)明了一種形如龍爪的工具,其制作方法是用鐵數(shù)斤制成為龍爪形,用繩系于船尾,帶動鐵龍爪來攪動河底的淤泥,使泥沙隨水而行,不使淤于河底。除了鐵龍爪外,宋人還發(fā)明了浚川杷,即用長約八尺的大木,將長約二尺的尖齒列于木下,使其形如杷狀,再用大石壓在上面,兩端分別系以大繩,將大繩的另一端系在船上。船動即可帶動水中的杷,以此來攪動泥沙。[7]其原理于鐵龍爪相同,浚川杷即為混江龍。

        明代混江龍得到了更廣泛的使用。明代人劉堯誨在《治黃河議》中說:“使各該州縣各造船只,各置鐵扒并尖鐵鋤,每遇淤淺,即用人夫在船扒濬。”清人胡渭在《禹貢錐指》卷40中指出:“浚川之杷,幾于以河為戲”,這種批評并不完全正確,雖然混江龍、浚川杷攪動泥沙,沙起于此而落于彼,但這畢竟是我國人民在治河過程中的一項發(fā)明創(chuàng)造,也說明人們已經(jīng)認識到了治河必先治沙的重要性。《行水金鑒》卷首也提到:“在宋則有疏浚黃河司官,明天順初,河道三年一挑浚。嘉靖中,奏準凡臨河州縣,各造上、中、下三等船,并置鐵扒、尖鋤,疏浚淤淺?!比f歷二十二年(1594年),陳邦科奏:疏浚之法有三“冬、春水涸,令沿河淺夫乘時撈淺,則沙不停而去,一也;官民船往來,船尾悉系鈀犁,乘風搜滌,則沙不寧而去,二也;仿水磨、水碓之法,置為木機,乘風滾盪,則沙不留而去,三也。”[8]與宋代所不同的是,明代造有上、中、下三等船,并在水中插有標桿以計疏浚之遠近,可以說疏浚的力度較宋代有所加強。除了攪動河底的淤泥外,明代的河臣們似乎已經(jīng)認識到了河底淤淺不同,鐵杷或有不及或有受阻的道理。劉天和就說過:“以船只往來河中,所浚十不及一矣。”[3]為此劉天和認為應先測出淤泥的深淺而后再行挑淤。他認為:“應先測諸閘自水面至淤,自淤至閘底之淺深,而后逐里逐段止測水之淺深,即知淤之淺深矣?!睉玫骄唧w的實踐中則為平準法的使用。平凖法發(fā)明于劉天和,是用來測量疏浚深淺的一種方法?!坝缅a匣貯水,浮木其上,而兩端各按小橫板,置于數(shù)尺方棹之上,前樹木表長竿,懸紅色橫板而低昂之,必于匣上橫板平凖以測高下,凡上下閘底高低及所浚河底淺深,悉籍此以度之?!盵3]在疏浚梁靖口以東故道時,“迺測淤淺深,度河廣狹,淤以尺計,工以日計”不到三個月的時間,既告完成,其效率可見一斑。在具體應用此法時劉天和也做了精細的計算,“淤之淺深,自數(shù)尺以至丈有九尺,通融計算,各淤深一丈二尺九寸,議止浚一丈為凖。復度河中心至岸,廣狹自三十余步至四十五步,一以四十五步為凖。復置方斗,深廣各一尺,取土實之,稱重一百四十斤,每一筐以泥百斤為凖。濬河則以面廣十丈,底廣五丈,通融計算,七丈五尺為凖??:庸っ块L一尺,廣七丈五寸,即得泥一千五十筐?!盵3]以如此精細的計算來疏浚淤河,效率提高之快也是理所當然的,這在治河史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平凖法的發(fā)明使在使用混江龍、鐵龍爪浚河時可以根據(jù)淤河的深淺及時調(diào)整,改變了“淺則不及,深則阻滯”的現(xiàn)象。此法在明后期得到廣泛的使用,不但提高了效率,節(jié)省了人力,更重要的是人們對治河治沙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其實這種拖淤的方法在小范圍內(nèi)自流速緩處拖向流速急處,確實有效,但對于長距離的拖淤,效果并不十分明顯,往往是此起彼淤,徒勞無功。但在疏浚技術(shù)上的不斷改進,對于治淤工作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認為疏浚技術(shù)改進并不僅限于混江龍的使用和改進,更重要的是人們在將混江龍用于治淤的同時將平準法與之相結(jié)合,這在以往的治淤過程中是不曾見到的。

        3.2 放 淤

        東漢王景治河時,有“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的設(shè)施,大概是在險要地段設(shè)減水門,汛期河水從上一水門泄出,洪峰過后,淤泥在堤外沉淀,清水由下一水門歸槽,此為放淤法之始。明代用于放淤的方法叫做水戧法。此法的使用是于埽堤、縷堤建涵洞引黃灌注,使水流到堤外低洼之處,泥沙沉淤,又于月堤建涵洞,使清水回流到河槽中。堤外低洼之處泥沙年復一年的淤積,勢必淤為平陸,堤外地勢已高則河水自不再出涵洞而外流了。這樣既可以加固堤根,又方便于取土,數(shù)年之后成為膏腴之地,農(nóng)民可就地開墾種植,視為一舉多得之法。劉天和在《問水集》卷2《治河始末》中記載:趙皮寨河口上流未筑堤,下流欲筑堤而不可,漫水從上而下流出。責令州縣官征臨河鄉(xiāng)夫,于兩岸缺口小而可塞者,及時堵塞,不易堵塞者,令于低洼之外因地勢而筑堤。年復一年低洼之處淤為平陸,地勢增高,水自然流回正槽,沿岸淤地開墾種麥,既增加了沿岸百姓的收成又加固了堤岸。[9-10]此實為以上方法在實踐中的應用。此法對減輕正河的淤積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于沿岸低洼之處只能是小面積的積水,所積得的泥沙量不會很多,相對于黃河巨大的輸沙量而言,作用只是微乎其微,但這種方法的使用在治河史上卻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反映了人們治河以治沙為先的思想,對后人的治河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清人靳輔在治河時就曾廣泛使用過此法,并將其推廣開來。清后期劉成忠治河時也使用過此法,說明用于治河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4 測繪河圖

        明代之前并不多見繪有黃河圖,而在明代,尤其是中后期,關(guān)于黃河的諸圖大量出現(xiàn),在很多的治河書中都繪有黃河全圖和河道變遷圖,另外還繪有運河圖以及沿河諸湖圖,如《問水集》《河防一覽》《黃河圖議》等,這不能不說是治河技術(shù)在實踐中的一個極大進步。這些河圖多是在前人實地踏察再結(jié)合當時繪圖理論的基礎(chǔ)上繪制而成的,河圖往往占有一卷的篇幅,足見時人對河圖的重視。單以《黃河圖說》為例,此圖為劉天和刻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明正統(tǒng)、成化、弘治以及嘉靖年間黃河泛濫的情況圖上均有體現(xiàn),對于我們研究明中期的河道變遷至關(guān)重要。這些圖的繪制是當時人們對于治河的一個總體反映,明代河臣們在繪圖時,不僅僅繪黃河圖,還繪有黃淮關(guān)系圖、黃運關(guān)系圖、黃陵關(guān)系圖,集中體現(xiàn)了當時“治黃保運,治黃保陵”的治河思想。測繪的河圖不僅是當時河情及治河理論的直觀體現(xiàn),還是治河的一個參照,這樣可以從整體上來把握黃河的情況,做到有的放矢,從而提高治河的效率。[11]這些圖對于我們研究明代的河道變遷、水患情況以及治河理論和措施,甚至對于我們今天繪制河圖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5 結(jié) 語

        由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明代的治河技術(shù)在繼承前代的基礎(chǔ)上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無論堤制還是閘壩之制、對河沙的疏浚、對河圖的繪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表現(xiàn)的相當成熟。于筑堤方面有縷堤、遙堤、格堤、月堤、護縷堤及埽堤,固堤方面有植樹固堤,堤防方面有晝防、夜防、風防、雨防,又有官防、民防,這些筑堤、固堤及堤防方面的措施對防止黃河決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順水壩、滾水壩等閘壩于明中后期治黃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因地不同,建閘壩亦不同,或以激水,或分減水勢,或節(jié)制水量,閘壩技術(shù)已經(jīng)相當成熟,對于今天的治黃仍有很強的借鑒作用。在對泥沙的含量及運動規(guī)律有了明確認識的基礎(chǔ)上,采取拖淤及放淤的方式,治理泥沙淤積。繪制河圖在明中后期也大量出現(xiàn),這與該時期河患不斷有直接的關(guān)系,但也反應了治黃技術(shù)的進步,便于治黃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提高了治河效率。如此各方面的措施在治水、治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技術(shù)的成熟性和完善性為之后治黃提供了有益借鑒。

        精品三级av无码一区| 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国产中文色婷婷久久久精品|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专区| 米奇影音777第四色| 亚洲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一站一|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不卡| 亚洲人成综合第一网站|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卡|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二| 日韩国产自拍成人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三区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在线视频播放| 成年女人黄小视频| 免费的毛片视频| 91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 黄片视频免费在线播放观看| 国产绳艺sm调教室论坛| 久久九九青青国产精品| 白色白色在线视频播放平台|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午夜av秒播在线观看| 把插八插露脸对白内射|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国|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韩国av| 麻豆精品国产精华液好用吗| 一级二级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视频二区三区| 日产乱码一二三区别免费l| 国产成人亚洲日韩欧美| 亚洲图片第二页| 日韩女人毛片在线播放| 少妇太爽高潮在线播放| 国产午夜精品av一区二区麻豆 | 巨人精品福利官方导航| av鲁丝一区鲁丝二区| 精品自拍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乱码无人区卡1卡2卡3|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三级在专区| 日韩一区av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