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寶平
在當前全球化(globalization)與本土化(localization)兩種潮流相靡相蕩之下,如何系統(tǒng)地提煉、弘揚中華傳統(tǒng)儒家文化內(nèi)在的普世價值與獨特氣質(zhì),彰顯其獨有的貢獻,在中華文明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中順利地實現(xiàn)儒學的現(xiàn)代化,是學界有識之士的某種共識。立足于古典文本,融匯中西義理、詞章之學,細考、暢揭儒家思想的實意、密意,弘揚其精義,是完成這種轉(zhuǎn)化的必由之徑。復旦大學哲學系東方朔教授新著《差等秩序與公道世界:荀子思想研究》,以西學的“他山之石”,切磋琢磨,探析闡釋荀子思想之“玉”,展現(xiàn)了作者以西釋中、以西馭中、中西互融的深厚功力和高明旨趣,順應了學術(shù)發(fā)展大勢,是一部偕時預流之作。
近10年來,對荀子思想持續(xù)關注、系統(tǒng)論證且著述縷縷而卓有成就者不乏其人,東方朔教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成果頗豐。從2007年他編撰的《荀子一百句》、2010年導讀的《荀子》唐人注本,到2011年所著《荀子精讀》《合理性之尋求:荀子思想研究論集》,再到2016年所撰《差等秩序與公道世界:荀子思想研究》(以下簡稱《差等》),期間,作者還在《哲學研究》等學刊發(fā)表數(shù)10篇水準頗高的荀學論文,主持的多項市、教育部和國家等各級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皆與荀子思想密切相關。本書即為其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差等秩序與公道世界”及上海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荀子公正觀及其當代意義”的結(jié)項成果。
依作者在前言所示,《差等》一書是《合理性之尋求:荀子思想研究論集》的“延續(xù)”。不過就筆者考察所見,此二書與《荀子精讀》實則共同構(gòu)成作者研究荀學的三部曲,三者各有側(cè)重,互有重疊。具體而論,《合理性之尋求:荀子思想研究論集》一書探討荀子的人論、“明于天人之分”觀、“性惡”論、“心知所可論”、體知觀念、“默”的體知面向、期命辨說與合理性之尋求、“禮”論、“先王之道”與“法后王”、“所止”概念等;《荀子精讀》一書研究荀子的天論、“性惡”論、“心”論、“名論”“禮”論、“樂論”等;《差等》一書主要從禮論、養(yǎng)教論、性惡論、自然狀態(tài)理論、刑罰論、秩序觀、君子觀、公正觀、荀墨比較等范疇探討荀子的治世之道、外王思想。三者基本循哲學、哲學史、政治學、政治哲學史的研究理路而進,有一脈相承的關懷與一以貫之的線索穿行其間。就《差等》而論,作者更多地關注政治哲學,諸論荀子的外王之道。此書諸章既各自獨立,又渾然一體,“皆有其自身獨立的問題意識,但卻融通于同一個外王的主題之中”,旨在“從外王或禮義之客觀化的角度試圖對荀子的相關思想作出進一步的論述和探索”(前言),論證荀子欲建立一個有差等(就制度秩序之構(gòu)成特點而言)而尚公道(就制度秩序所欲體現(xiàn)的精神而言)的理想社會?!恫畹取芬粫攸c鮮明,其旨趣高遠,融通中西,規(guī)范有致,文采熠熠,情真意切,多有啟人心智者。茲擇其要,縷述如次。
其一,旨趣高遠。在治學旨趣上,本書顯示出一種博厚高明而不失理智的氣象。如作者在前言中即申述其志,認為哲學研究需要“動人的博學,縝密的反省,卻并不需要情感的顧念和放浪無根的抒懷”,是“在寂天寞地中動心忍性,做黑格爾‘哲學式的歷史’的省察,而非‘以挑達搖人之精爽而使浮,以機巧裂人之名義而使狂’”。其中“動人的博學”在《差等》一書中觸目可見,最明顯地體現(xiàn)在對中西學博厚的理解與嫻熟的運用上。就中學而論,從書中作者對荀學文獻的征引與闡發(fā)上,可見其對《荀子》的大旨要義、章節(jié)內(nèi)容甚至片言只語都非常熟悉,了如指掌,宛若己出,故運用起來揮灑自如,信手而來。這體現(xiàn)了作者日積月累、至深至厚的古文獻功底,將史料學與哲學結(jié)合起來,是哲學史研究的基本路徑,但知易行易,作者能很好地利用二者,兼取其長,執(zhí)兩用中,難能可貴;就西學而論,作者科班出身哲學系,素習西方哲學,亦關注國外其他諸學,對西學好之樂之,沉潛涵泳,油然而發(fā),沛然難御。職是之故,在每章的論述中,都有西方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理論深度介入的影子,加之借鑒國外漢學界和港臺學者的研究成果,綜合研究荀子思想,使本書多有異域的洋氣甚或“漢話胡說”的味道(實際上依筆者讀后的最大感覺而論,本書更多地是介于“漢話漢說”與“漢話胡說”之間,非此非彼,亦此亦彼,兩兩相融)。如在第5章,作者從報應論與預防主義功利論的角度探討荀子的刑罰觀,指出二者可能存在的巨大張力(《差等》第124頁),認識到荀子刑罰論的復雜性、獨立性,認為研究者應排除以為重視刑罰即可能是法家的流俗之見,因為這樣割裂了荀子對禮、刑關系的整體看法,主張從德刑關系、荀子整個思想系統(tǒng)特別是外王的立場全面討論荀子的刑罰觀(第125頁)。又如該書引用20余位古今中外哲人(大部分為近代西方哲學家)的名言,分散于每章的導言部分,也頗為醒目,彰顯了作者匯通諸學的旨趣。縱觀全書,字里行間始終激蕩著一種融通中西二學、大開大合的努力,一如作者在前言中所期許的“在大開中,才能立大信;在大合中,方能興大用”之情景。在作者看來,如同近現(xiàn)代德國哲學發(fā)展一樣,從黑格爾、馬克斯·舍勒、卡爾·馬克思、尼采、胡塞爾、海德格爾直到哈貝馬斯和阿佩爾等人批判康德內(nèi)向性倫理學,并重建新的倫理學,中國儒家哲學的發(fā)展也應經(jīng)歷這樣的批判與重建過程。進而言之,作者認為在論述中國傳統(tǒng)哲學研究中,應該張合有道,所謂“張之而有元,統(tǒng)之而不閉”,是對漢學家安靖如(Stephen C.Angle)所倡導的致思之法“根植于(傳統(tǒng)的)全球性哲學”(rooted global philosophy)和“建設性的參與”(constructive engagement)的深悟而得之解,彌足珍貴。這種局部與整體相結(jié)合、中學與西學互融通、繼承與發(fā)展相濟用的思維與做法,在本書其他地方比比皆是,對于綜合研究荀子思想無疑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著書立說者在行文中始終保持一份清醒的理智,是保證其所論旨趣高遠的重要前提?!恫畹取芬粫淖髡咭云涔逃械膶W科意識和獨特的治學氣質(zhì),提出包括哲學在內(nèi)的人文學術(shù)研究需要“縝密的反省”,理智地看待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中學與西學,這在最后一章《全球化與儒家文化:一點反省》中有顯明的體現(xiàn)。作者于注中自陳:“本文所謂反省中國傳統(tǒng)儒家的價值,因題意的原因,筆者或會從負面的角度來做一觀察,但此殊非意味著一種反傳統(tǒng)的立場。人存有論地隸屬于傳統(tǒng),此意伽達默爾言之甚明,只不過正如哈貝馬斯所言,面對傳統(tǒng),人們依然必須‘設定距離’(controlled distanciation),以保持批判的態(tài)度?!保ǖ?47頁)在本章中,作者基于西哲“人存有論地隸屬于傳統(tǒng)”和“設定距離”(controlled distanciation)以保持批判的論點,面對傳統(tǒng)進行雙重考慮,從“負面的角度”但非反傳統(tǒng)的立場觀察、反省中國傳統(tǒng)儒家的價值。作者深入觀察與思考當前文化發(fā)展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極力主張深入理解“全球化”背景所造之“勢”背后的“理”,在文明比較與互鑒中振興民族傳統(tǒng)文化。其中有些觀點與結(jié)論,中正無偏,引人深思,值得每一位學習研究傳統(tǒng)文化者留意,如對于傳統(tǒng)(儒家)文化而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惟其認識自己,克服自己,才能超越自己,以獲得新的生命。此認識、克服和超越的工作,實表現(xiàn)為麥金泰爾所謂的“由傳統(tǒng)構(gòu)成的和構(gòu)成傳統(tǒng)的”(tradition-constituted and tradition-constitutive)過程,而此一過程應當成為所謂“復興”概念的展開過程,而“復興”的實意與密意亦應當在此中看出。再如作者最后一章末尾提出“有待討論和思考的問題”,實則章卒而顯其志:“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復興’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是一個頗為宏大和復雜的工作。我們當然需要對傳統(tǒng)保持敬意和了解之同情,因為我們存有論地隸屬于傳統(tǒng);但我們也的確需要有反省自照及‘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的理智和勇氣,因為對傳統(tǒng)保持批判和反省的距離,是理性對我們的要求,同樣,因為我們很清楚,面對儒家傳統(tǒng)思想,說明(explanation)并不能代替理據(jù)(justification),假如意義之理解未能同時在有效性之證成上相對著力,那我們就會徒然落入對存有歷史的空想?!保ǖ?266頁)這些宏論卓見中正不偏,直擊問題病灶,開示方劑于世,在當今文化奔騰發(fā)展之長河中,此言如同一股汩汩清流,沁人心脾,啟人心智,發(fā)人深省,令人沉靜。在論者看來,中正理性的審視明辨是每一位積極而理智地參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復興者應具備的基本態(tài)度。
其二,規(guī)范標新。規(guī)范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篇章結(jié)構(gòu)的設置與學術(shù)動態(tài)的梳理。首先是篇章結(jié)構(gòu)的設置。本書每章的論文從標題、導言、行文至結(jié)語,都頗具匠心。包括開篇題目設定、正文開始之前中外哲人的語錄、頗為講究的導入之言,每節(jié)標題的設計、簡短的結(jié)語等,都規(guī)范有致,多有特色。為了使內(nèi)容銜接更加緊湊,作者或于各章末尾撰有簡短的結(jié)語,作一總結(jié)、轉(zhuǎn)承,為下章鋪墊;或在某些章節(jié)之首段,回顧上章,作一呼應,再開出新問題與論述。盡管作者客氣而道“為使書中各章表現(xiàn)出某種聯(lián)系和條貫,在開頭部分總會有一些絮言累語為之作必要的牽連湊泊,試圖周羅圓轉(zhuǎn)成一前后相繼、密密相涵的整體”(前言),但在承上啟下、暢曉語意方面,它確實發(fā)揮了很好的作用。其次是學術(shù)動態(tài)的梳理。作者遵循學術(shù)規(guī)范,運用哲學史與文獻的方法來闡發(fā)荀子思想。如第2章第2、3、4節(jié)(第25-35頁),引用和檢討以往學者“對孔、孟、荀三者有關養(yǎng)民與教民先后輕重的相關主張,反省其長短得失,并試圖從理論上說明判定教、養(yǎng)次序的方法論基礎”。對于文獻的考訂、校核特別是對古今中外學者研究成果的評判與借鑒,作者更是不厭其詳,臚列諸家之說,并從中選擇相對平正的論證作為自己論述的前提,如對“勢”各種譯法的簡別(第98頁)、對“類”的理解(第158頁)、對“正理平治”一詞的理解等(第181-182頁),從中可見作者對某一問題學術(shù)動態(tài)的稔熟與考訂相關文獻的深功。
創(chuàng)新是學術(shù)研究的生命線,由此而來的標新也是衡量著作的重要指標。從《差等》一書來看,作者在一些學術(shù)問題上,通過規(guī)范的演繹與論證,獨樹風標,亦述亦作,提出獨到的見解,不乏新意。如書中云荀子尊君,主要是理想意義之“君”,非現(xiàn)實中之君主,故與法家相區(qū)別(第60頁),認為宋代張載的四為句在理緒上正乃脫胎于荀子的“無君子則天地不理”(第66頁)。又如作者將在研究某些命題(如“可以而不可使”)上,面對兩個荀子:現(xiàn)實世界的荀子與理論世界的荀子(第66頁)。再如作者對荀子言學的3個特點的概括,認為“學”是改變?nèi)藗兩矸莸燃壓陀薅鵁o知的快捷且唯一的途徑;“學”不僅是一種理論指導和“知”的工夫?qū)嵺`,而且還是一種制度安排;“學”還是人禽之別的一個重要標準(第 69-70頁)。另外,作者對孟、荀道德政治觀的看法,充滿辯證色彩,卓然一家之言。他認為孔孟荀皆倡德治主義,然而孟子以“仁”之直推以求政治秩序之實現(xiàn)與荀子以“禮”為架構(gòu)以重建政治秩序,這兩種看法實則蘊含著一者由道德而說政治,一者由政治而說道德;前者表現(xiàn)為道德化的政治,后者表現(xiàn)為政治化的道德(第166頁)。而作者通過探討政治與道德、德的可欲性與政的可行性、“規(guī)范的‘奠基’與‘動機’”的關系,架設和借鑒西方政治學與倫理學等理論框架,分析荀子“推恩而不理,不成仁”“禮義之謂治”“善者,正理平治也”等觀點背后的政治哲學意蘊,對荀子與孟子政治道德主張之間的理緒和長短得失作了檢討、點評,亦不乏卓見,頗為精到(第190-191頁),鑒于篇幅,茲不贅述。
其三,情理并茂。一般而論,作者的情感世界與思考路向從前言與后記中即可窺一斑,所以有的人刻意為之,表達己志,但有時過猶不及,或失于肆意恣情,華而不實;或失于刻板呆滯,晦澀費解,難免畫虎類犬,事與愿違。而《差等》一書則不然,所言如汩汩清泉,自然而然,先情后理,溫然而威,廉頑立懦,提撕心智,超然于窠臼,挺拔于俗套,難能可貴。作者延續(xù)了以往著作的行文風格,既有以簡單的格式或樸實的文字直擊人心,又常拈用華麗而實、鏗鏘有力的詞匯表情達意,在語言遠近高低、橫斜圓直的巧妙運用中文白齊鳴,亦中亦西,進至“辭達而矣”之境。文如其人,觀書知人,使讀者在志慮與情意上感而共鳴,怡然如也。
首先,以簡單的格式或樸實的文字直擊人心,表達感恩之情。在本書后記的首要部分,作者即向諸多資助、支持和賜教者表示感謝,均言之有物有情,亦有理有節(jié),不雜客套。更令引人注目的是:此書在總序和目錄之間的一頁上獨標“獻給母親”4字,表達對至親的追思之情,可謂大孝之行。就筆者目力所及,這種格式與寫法一般較常見于西方學者的著作中,而國內(nèi)鮮見。究其原因,這可能與國人表達感情比較含蘊的性格有關,一般學者會珍藏感恩親人之心于胸,也有的會在著作后記中多少提及,有的則選擇略而不論,情形復雜,不一而足。但《差等》作者在書的顯著位置追思親人,表示感恩,傾訴人間“仁者愛人,親親為大”之情,難能可貴,令人欽佩。這種傾訴與感恩之情亦多見于本書他處和其他著作中的后記中,如在《差等》后記中第2段言“也要對我的妻子長期以來對我和家庭的全力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謝”。而在作者此前的著作《合理性之尋求:荀子思想研究論集》的后記末尾中,也有這樣的語言:以最美的美酒,“連同本書,一起敬獻給我的父親林祥釗,為他的操勞,更為他的善良”,落款處為“東方朔于清明節(jié)”。再如在《荀子精讀》后記末段,作者云“謹以此書獻給我永生難忘的、最親愛的奶奶巫清秀,她使我很早就懂得什么是無私,什么是高尚,什么是愛”。在著作中,作者通過不同的方式,彰顯感恩至親與感謝同仁之意,揚表長幼有序、夫妻有情、樂群敬友之美德,讓人想起儒者言“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禮記·禮運》)、“君子隆師而親友”(《荀子·修身》),令人肅然起敬。在筆者看來,一位真正的學者一定會尊德性而道問學、極高明而道中庸,并將學問與生活、生活與生命、生命與感恩之心相連相融,將整個身心涵泳沉潛其中,潤其德學,修己安人,正己正人,誠如此,庶幾可致荀子所言君子以其學美其身、美其俗的境界。
其次,拈用華麗而實、鏗鏘有力的詞匯表情達意。在正文中,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與造詣也隨處可見,如“在荀子筆下,對圣王和君子之師法所起作用之描述,實不免讓人心情躍如與砰然,蓋其點化之功,猶如電光火石,倏然而動,歙然而化……”(第62頁),此語中既有譬喻修辭的連用,又有古文“×然”結(jié)構(gòu)詞組的巧用(荀子亦擅長用此結(jié)構(gòu)之詞組,例如《非十二子》篇倒數(shù)第二章連用近30個這樣的詞組形容士君子、學者之容,最為典型),將荀子描述師法的作用勾勒至顯,體現(xiàn)出作者妙用語言修辭的功力。在本書后記中,作者轉(zhuǎn)引其在數(shù)年前所寫編輯刊物時的后記,摹狀當時士風與學林之衰壞者,就是明顯一例。其語云“谫谫之士,飲功利之風,淪浹人心,或相矜以知,或相爭以利,或相取以聲譽,紛紛藉藉,騁奇斗巧。而學術(shù)體制亦牽滯竇漏,欲進還退,所謂‘評定’‘評獎’‘評選’‘評比’,滿坑滿谷,相仿相效,如入百戲之場,馴至學風乃以多、快為杰出,以沉潛為慵懶,以剪、貼為明睿,以琢磨為頑鈍,少創(chuàng)造有得之實,多浮夸茍且之虛”(第283頁),作者憂世之情,躍然紙上。言之有文,行之將遠。作者再引舊文于此,或許就是出于這樣的自信吧。中國的傳統(tǒng)學問素來重視義理、考證、詞章三方面的優(yōu)化與組合,得其一者即可為小有所成的學者。對照上述所見本書的旨趣、規(guī)范、文辭,庶幾三者得兼,臻于善美之境,端為楷模。
當然,金無足赤,《差等》一書也存在某些瑕疵,如部分章節(jié)多引用海外學人觀點而疏于關注其他,對借用西學闡釋荀學的方法未加充分而客觀的評判等。但瑕不掩瑜,整體而觀,《差等》一書以其旨趣高遠、規(guī)范標新、情理并茂見長,堪為近年來學界通過以西釋中的方法研究荀子政治哲學的力作,裨益學林,啟示良多,厥功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