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瑤 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
網絡輿情是指公眾對在互聯(lián)網上廣泛傳播并引發(fā)社會關注的熱點事件和問題所做出的情緒或言論反映,這些情緒或言論反映借助網絡虛擬空間,引發(fā)一定量網民的共同關注和議論,并且形成較大的社會影響,就構成了網絡輿情。[1]當前大學生在網民中占有一定量的比例,而且大學生網民由于教育程度以及時間較為富裕等原因,較一般網民來說,上網時間較長,從當下來說,大學生主要通過微博、微信、各種網絡APP 等,針對當前出現的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等熱點以及與自身利益相關的某些現象和問題發(fā)表意見和評論。大學生網民的這些建議和意見經過擴散會使更多的人去關注評論這些現象,從而形成某種帶有傾向性的情緒、意見和觀點,這就形成了高校網絡輿情。
由于網絡虛擬、開放、交互的特點,很容易在網絡空間就某一社會熱點引發(fā)熱議并達成規(guī)模性共識,比如微博的熱搜功能,根據網民的搜索次數以及發(fā)表意見的頻率在熱搜榜上排列出當時搜索次數的前五十,這樣網民在瀏覽微博時,就會得知今天的熱點問題,對哪一個感興趣就可以點進去,帶上話題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因此網絡輿情已經成為網絡時代觀察社會動向的晴雨表,而大學生群體在網絡平臺發(fā)表的意見就可以反映出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從而成為高校把握大學生思想情況的風向標,這已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
1.內容上真假相摻性
網絡空間魚龍混雜,網絡輿情內容豐富多元,使人們在聚焦熱點的同時,又充斥著各種謠言、謊言以及各種八卦?!皹祟}黨”是當下網絡平臺的一個常見現象,通過夸大的甚至顛倒黑白的詞匯博人眼球,用來炒作。比如疫情期間,謠言滿天飛,最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在疫情暴發(fā)初始,人心惶惶之時,網傳央視新聞頻道《新聞1+1》欄目將在1 月26 日21時30 分播出《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專題節(jié)目,鐘南山將和白巖松對話來介紹疫情,這則消息在學生群內廣泛傳播,轉發(fā)的大都是輔導員以及班主任老師,這則謠言竟然能做到讓各地區(qū)的部學校以及公檢法信以為真。在當時的情況下,利用人們急于了解疫情情況的迫切心情散發(fā)這種謠言來吸睛,無疑是增加了人們的恐慌心理。更有甚者,在武漢疫情正吃緊,醫(yī)療資源、檢測情況等正緊迫之時,一些“網絡大V”,和所謂的“公知”將武漢一些視頻發(fā)到網上,散布不利于社會安定的謠言,企圖在這種時候動搖國家統(tǒng)治。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在國內,一些錯誤思潮不時出現,……國際上,西方敵對勢力一直把我國發(fā)展壯大視為對西方價值觀和制度模式的威脅,一刻也沒有停止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tài)滲透,千方百計利用一些熱點難點問題進行炒作,煽動基層群眾對黨委和政府的不滿,挑動黨群干群對立情緒,企圖把人心搞亂。”[2]在疫情剛剛爆發(fā)階段,由于對疫情的不了解,研究不夠,事發(fā)緊急,開始確實會出現一些問題,這是真的,但是利用這件事,加重國民恐慌,煽動民眾情緒,是建立在事實上的一種虛構,這是利用當前熱點難點問題進行炒作。
在當前網絡時代,網絡上的輿論呈現“半真半假”的樣態(tài),即信息內容介于真實與虛假之間,不完全客觀也不完全虛構,是一種情緒化的現實。[3]信息發(fā)布者根據當下發(fā)生的某一熱點問題,抓住最能使公眾產生心理波動的點,對事實進行重塑、夸大甚至顛倒,讓發(fā)出來的信息“有理有據”,短時間蒙蔽公眾的眼睛,以假亂真,這就使得內容上呈現真假互摻性,這種信息的發(fā)布一般會呈現出一種“有圖有真相”的形式,再加上信息發(fā)布者邏輯性較強的論述,從而吸引網友的關注,甚至讓一些網友深信不疑,成為這則消息的傳播者,造成比較嚴重的后果。
2.判斷上情理倒序性
在當前的網絡時代,網絡空間是信息發(fā)布與共享的平臺,但是很多時候,信息接收者會借助這一平臺,通過自己接收的信息來主觀加上自己的情緒進行再一次傳播,所以在信息判斷上呈現個人情感優(yōu)先,客觀事實居后的特點。在網絡中,情緒宣泄者居多,理智判斷者相對較少,當一件事情在網絡上爆出來的時候,大部分網民首先是對這件事情加注主觀情感進行評論以及談論,很少有人會理智的去質疑去求證這件事情的真假,網民的傳播談論使事件熱度增加,但卻導致事件的客觀真相被各種主觀臆測以及添油加醋所掩蓋,人們的判斷呈現出情理倒序性的特點,情感占據上風,理智被情感拖著走。
比如近期發(fā)生的廣州市老師體罰學生致學生吐血經查證系家長造謠,而在查證之前,發(fā)帖人在微博上所發(fā)的消息中宣稱女兒患有嚴重的哮喘病,因遭體罰吐血、凌晨2 時被老師威脅毆打、送老師6 萬元等,并配上沾染血跡的校服,這則消息一發(fā)出,廣大網友抱著同情和憤怒的心態(tài)紛紛轉發(fā),并要求有關部門查處這件事,懲罰班主任等,在這期間,微博中有一位醫(yī)生因為質疑發(fā)帖人所說的病史和衣服上的血跡被網友網絡暴力,最后經查證照片展示的血跡是家長用化妝品和水兌制而成,而且其女兒也沒有患有哮喘的病例證明,更重要的是,警方還在調查中發(fā)現發(fā)帖人雇請人員進行網絡炒作的證據。發(fā)帖人深諳網絡炒作之道,利用師生關系的敏感點以及公眾同情憤怒的心理來進行炒作,歪曲事實,廣大網友成功被帶偏,一兩個理智者卻被批評網暴,一時間出現了“惡法驅逐良法”的現象,導致“反轉”事件在網絡平臺上層出不窮,長此以往,只會消耗廣大網民的心態(tài),最后導致真正需要公眾力量發(fā)生時無人發(fā)聲。
3.傳播上事實偏差性
俗話說:三人成虎,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更何況是在網絡平臺上,好多人并不是基于事實去判斷去傳播,而是以此為踏板,主觀上確立某一個自己愿意相信的觀念,并以此觀念為中心,不斷地在網絡上去收集和此觀念觀點一致的信息,在這一過程中,人們主動忽略與自身觀念相悖的信息,從而更加堅信這一觀念是正確的。這一主觀性造成的偏差就會因為更多的所謂的信息的支持而被理所應當的當成事實,原來的客觀事實在傳播過程中就被掩蓋了。就比如,人們在看到一則消息的時候,就會形成第一認知,在瀏覽更多的與這則消息的相關評論與分析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偏向與自己的認知相一致的信息,從而潛意識的認為事實就是自己認知的這樣,將二次加工過的消息傳播下去,大多數人都這樣做就會使事件的本來面目模糊,造成傳播上的事實偏差性。
造成傳播上事實偏差性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網絡話術的運用,網絡話術是指,網民利用人們的心理弱點,不講事實,在情感方面下功夫,打情感牌,使用一些能在情感上打動人或情緒上激動人的話語,利用敏感點戳中大眾心理,刻意制造能夠激發(fā)人們的好奇心、同情感的輿論事件,激化公眾的情緒。這種弱化或者歪曲事實本身,利用人們判斷上情理倒序性的特點傳播歪曲的事實,來達到自己目的方式,就是抓住了公眾的心理特征,導致大部人傳播了錯誤的信息卻不自知。
互聯(lián)網+時代,網絡平臺日益成為反映社會輿情的重要載體,大學生群體是網絡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對象,通過網絡這一載體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處理好網絡輿情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利用好網絡輿情。
1.網絡輿情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資源
網絡輿情內容一般都是社會熱點、敏感點問題,這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鮮活的素材,高校思政教師就可以抓住這些資源,引入課堂教學,加入合適的引導,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比如3 月9 號,教育部組織了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課,緊抓疫情防控這一熱點問題,邀請的四位教授從不同角度出發(fā),介紹了在疫情防控期間我國社會各級各行的貢獻,從而上升到我國的制度優(yōu)勢,馮秀軍教授更是從“戰(zhàn)‘疫’中青年能堪當大任”這一角度,談到了中國青年的責任與擔當,激發(fā)了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引起了廣大青年學生的共鳴,使大學生深受鼓舞,成為當時的熱議話題,使這堂思政大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網絡輿情也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語言材料,伴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時代到來,網絡語言應運而生,受到了廣大網民尤其是青年大學生的廣泛運用,一些網絡詞匯能夠直觀的反映出公眾的思想和行為,要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懂得運用語言的藝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動了解網絡熱點詞匯,明白熱點詞匯的意思以及運用,這樣才能更好地與大學生展開交流與對話,贏得大學生的理性認同,同時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大學生的思想的狀況,轉變話語體系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了新的契機。
2.網絡輿情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切入點
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好選擇突破口的藝術,突破口選的好,就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多種多樣,網絡輿情是其關鍵點,大多數人共同關心的熱點、認識上普遍存在的疑惑之點、情感上的敏感點以及容易發(fā)生共振的共鳴點,在當下都直接通過網絡空間直接反映給公眾,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絕佳切入點,由點入面,循序漸進,使思想政治教育漸入佳境。
切入點的角度選的好是關鍵,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從網絡輿情中挖掘出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由某一個熱點事件切入,最終落腳點要落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要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去談熱點事件,而不是將其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不然就只是作為眾多吃瓜群眾中的一員罷了,毫無價值可言。
3.網絡輿情為把握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提供了風向標
在網絡平臺上,某一特定事件或問題一旦引發(fā)熱議就容易達成規(guī)模性共識,大學生網絡群體由于教育背景相當以及利益關注點相似,所以易形成高校網絡輿情,高校網絡輿情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是高校把握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的風向標。
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是根本,這首先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以及學習和生活中的困惑點,這樣才能對癥下藥,實現雙向互動,把握網絡輿情,探尋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以及背后所蘊含的價值觀取向,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了解學生的重要途徑。
網絡輿情內容的豐富性和多元性、形成的突發(fā)性和不可控制性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在大局方面,由于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黨和政府尚且面臨“本領恐慌”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過不了互聯(lián)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zhí)政這一關?!盵2]P52高校作為信息接受和傳遞十分便捷的場所,網絡APP 在學生和教師中的使用率高達百分之百。對于處于成長關鍵時期的大學生來說,由于缺乏社會經驗,對網絡上錯誤觀點、言論以及思想的辨別能力和分析能力不強,更何況,現在網絡平臺上一些別有用心的信息發(fā)布者和散播者熟練運用網絡話術,甚至邏輯性極強,讓人看不出破綻,這些極有可能給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處于形成期且群體交往頻度高、具有共同認知目標的大學生造成沖擊,這些都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挑戰(zhàn)。
近年來,面對互聯(lián)網帶來的新機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積極拓展了新領域和新空間,推出紅色網站,專門用于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的推出,“青年大學習”的推廣,這作為一種新的教育載體和手段,大大推動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但是,從使用的狀況和呈現出的效果來看,紅色網站在運行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紅色網站因其定位是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對公眾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內容基調是嚴肅的,一方面,公眾認為這些網站比較高大上,離自己較遠,對自己的生活沒有多大的價值。另一方面,公眾上網娛樂性質占大部分,是想在閑暇時間獲得放松,若非有要求,人們一般不愿意花時間去瀏覽這些網站。這就導致紅色網站雖然存在性較強,但利用率不高。
第二,在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學校會下達要求讓學生去瀏覽觀看這些學習平臺,通過打卡、寫觀后感這樣的形式來督促學生學習,這樣反而會讓學生認為這是一種負擔,會在主觀上產生抵觸心理,通常只是在形式上完成任務,并不能產生明顯的效果。
第三,部分紅色網站建設沒有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需求,形式嚴肅呆板,對學生吸引力不強,只是將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說教放到了網站上,新壺裝舊酒,缺乏引導和互動功能。
網絡空間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信息,這些信息通過各種APP 鋪天蓋地的涌向公眾,當某一事件引起公眾關注討論的同時,還會形成進一步的傳播,這時,公眾的關注點從事實本身偏離到由這件事引發(fā)的各種看法與評論上,從而牽扯出更多的相關信息,而大學生網絡群體通常是社會熱點關注的主力軍,當形成傾向性言論時,事件內容是否屬實已經無人追問,在網絡輿情持續(xù)一段時間的時候,事件突然出現“反轉”或者事件真實性得以披露,這通常會令公眾出現心態(tài)失衡,事件內容真實性無法立刻明辨使得媒體監(jiān)管者難以立刻聞風而動,作出相應措施,這也同樣導致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呈現一定的滯后性。
網絡信息內容上的真假互摻性也給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帶來了挑戰(zhàn),網絡上存在著大量的以假亂真的信息,大學生已經將上網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且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敢于發(fā)聲、熱情高漲,但由于心理還處于向成熟發(fā)展期,人生社會閱歷淺,看不到社會的復雜面,缺乏足夠對信息的鑒別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無法辨別出這種“易容”信息,當思想政治工作者介入,對大學生網絡群體進行正向引導之時,一些學生還是看不清,不明白,而產生逆反心理,這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增加了難度。
在當下網絡時代,網絡輿情呈現判斷上情理倒序性,大學生網絡群體更是表現出強烈的情緒化特征,對某一熱點事件形成規(guī)模性共識之后,個人情感、信念以及偏見占據上風,無條件支持并進一步傳播傾向性看法,使理智跟著情感走,埋在偏見下的事實已經不再是關注點。
“情感優(yōu)先,事實滯后”導致情緒躁動和任性宣泄是網絡輿情的首要表現,別有企圖的信息發(fā)布者通過抓住住網民的“癢點”“痛點”“淚點”,運用煽動技術,“以淚掩過,以悲遮羞,以拐彎抹角層層疊疊的形容詞和情感充沛的驚嘆號遮掩邏輯的蒼白”。[3]當一切真相大白的時候,容易使網民產生信任心理的異化,在幾次角逐之后,導致信任功能的失調,信任的錯位、越位和亂位導致網民心態(tài)失衡,這在大學生網絡群體中表現更為明顯,這樣容易導致網絡輿論生態(tài)的惡化,使網民看不清、看不到事實的真相。
倚重情感宣泄,輕視事實探究,長此以往,會影響網民追求事實、追求真理的激情,大學生網絡群體甚至會懷疑主流價值觀的存在可能性與價值意蘊,會在心理上產生困惑,不利于其三觀的良好塑造。
高校創(chuàng)建“紅色網站”,不應使其束于樓臺高閣之上,要使其沾染生活氣息,貼近大學生群體生活,抓住大學生普遍心理,觸動大學生心弦,這樣才能變“我應該看”到“我愿意看”。
一方面,“紅色網站”的創(chuàng)立不應是單方面的說教,應該積極關注大學生群體在學習和生活中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了解并緊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為學生提供生活、學習、就業(yè)、情感等方面的幫助、指導和服務之中,這樣,大學生網絡群體在參與社會熱點的分析與討論時,就會有無形的引導,不會單純的只按照個人情感來。還要注意到大學生的政治訴求,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當代大學生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對國家的熱愛之情高漲,十分關心國計民生以及國際層面的問題,他們迫切希望能夠在平臺上發(fā)表自己的政治意見。譬如疫情期間,主流媒體積極宣傳青年抗疫事跡,將90 后,00 后的抗疫事跡剪輯成視頻,并配上《少年》這首歌作為背景音樂,一時間引起廣大青年競相轉發(fā),激勵了一代青年為國家、為人民做貢獻的心,這就抓住廣大青年愛國熱情高的普遍心理,從正面引導,使一腔熱情轉化為學習的動力,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教育作用,也印證了廣大青年的愛國之心是體現在行動上的。所以所以,高校應該看到這一點,可以開設相關論壇,比如“紅色博客”“紅色論壇”等,來為大學生的討論建議提供一個場地,讓大學生積極發(fā)聲,滿足他們的政治思想認知需要,而且有專門的平臺供大學生討論,也易于引導管理。
另一方面,要使“紅色網站”沾染生活氣息,就要融入人文精神,貼近大學生生活實際,俗稱“接地氣”,要看到大學生群體熱衷的事情,關注的熱點,從這些角度入手,用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形式把嚴肅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表現出來,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信息。2019 年是祖國70 周年華誕之年,在當時一些網絡熱詞在大學生之間流行,比如,“厲害了,某某”,主流媒體抓住這一流行于廣大網絡群體中的熱點詞匯,推出一系列中國發(fā)展的視頻,配之標題“厲害了,我的國”,一時間受到廣大網絡群體熱議,大學生群體更是將中國親切稱呼為“阿中哥哥”,掀起了一場別樣的“追星熱”,還受到了新聞聯(lián)播這樣主流媒體的關注報道。還要注意充分利用網絡的多媒體性,將抽象嚴肅的內容演繹為學生可看可聽的感性材料,以更加生動活潑的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展示給學生,這樣更能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感受,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
進行網絡輿論引導,離不開管理機制。管理和教育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離不開管理,啟動管理機制是外力,進行教育是內力,內外結合才能保證思想政治教育順利進行。
雖然網絡因其虛擬開放、自由交互的特點,發(fā)布的信息很難掌控,但是,高??梢岳么髷祿c計算機智能算法對網絡輿論的發(fā)展態(tài)勢進行監(jiān)測與預判,做到防患于未然。[3]要完善信息發(fā)布的審核機制,某個熱點事件在社會上開始有形成輿論的苗頭時,高校要及時出手,在源頭上對信息的真假進行把關,審慎進行信息發(fā)布,確保信息的真實有效性。高校應掌握網絡輿情動態(tài),快而準確的進行信息篩選,在網絡信息交流平臺上及時發(fā)布和更新主流媒體權威信息,及時對網絡輿情中的虛假信息進行深刻分析和揭露,利用主流媒體權威信息引導學生理性看待熱點問題,從而減少情緒化的討論與傳播,及時化解虛假信息帶來的風險和危機,引導網絡輿情的正確走向。
由于網絡輿情具有突發(fā)性,突然形成燎原之勢,讓人措手不及,所以高校一定要建立網絡輿情應急管理機制。加強校園網絡輿情應急預案建設,一旦網上出現突發(fā)事件,要在輿論形成擴張之勢之前及時做好調查工作,迅速掌握主流媒體的態(tài)度與評判,據此作出權威性的解釋,防止流言、謠言在網上傳播,煽動大學生。
無論是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還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立德樹人,這是根源,是應對網絡輿情帶來負面影響策略的核心。
立德樹人,已經成為高校教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所以,在大學生的日常學習中,教師要在課堂上積極滲透文明上網教育,多引用典型網絡熱點問題,通過分析這一熱點問題形成的網絡輿情,增強學生的判斷能力與網絡自律意識,加強大學生的網絡安全知識學習,通過講事例、做比較等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自覺遵守網絡公德,使其看到情緒化參與網絡傳播的弊端,引導其有意識的避免基于情緒化表達的非理性言論。
針對當前網絡輿情的現狀,高校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網絡傳播精神。造成大學生網絡群體非理性的網絡表達與傳播的主要原因是自身辨別能力不夠,缺乏獨立思考,容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往往掉進網絡輿情的旋渦而不自知。蔡元培1922 年在《教育獨立議》一文中開宗明義地指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的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的?!盵4]大學生缺乏立思考的能力,就會淪為抱有他種目的的人的工具,所以高校教育者一定要在日常學習中有意識地引導大學生增強獨立分析和判斷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