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濤
(1.安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2.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三門峽 472000)
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南考察時強調,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員、干部要多學黨史、新中國史,自覺接受紅色傳統(tǒng)教育,常學常新,不斷感悟,鞏固和升華理想信念,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在推動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過程中,應該將紅色文化與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高度結合起來,強化對學生的精神引領以及實踐要求,這對于大學教育工作具有非同尋常的價值。
紅色文化蘊含于歷史,閃耀著文化精神的光芒。這種文化形式體現(xiàn)出革命的意志,承載著華夏兒女對于革命信念和獨立自主的追求。它發(fā)源和完善于艱難困苦的革命戰(zhàn)爭時期,在井岡山、瑞金等根據(jù)地不斷放大,逐漸深入到共產(chǎn)黨人,乃至全國群眾的血液以及思想中。在和平年代的建設工作中, 紅色文化激發(fā)了一代代華夏兒女的奮斗熱情,將中國發(fā)展推向一個個高峰。對于廣大學生黨員來說,紅色文化是一種信仰,它要求大家要目光遠大,追求高遠;紅色文化是忠誠,要求大家愛黨愛國,矢志不渝;紅色文化更是追求,要求大家勇于拼搏,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無怨無悔。新的歷史時期,抓實紅色文化教育,扎實開展紅色主題教育,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功能:
該文化的形成積淀于新民主革命戰(zhàn)爭階段成千上萬共產(chǎn)黨人對于馬列主義的理解與實踐,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兩次中國化的重大進步,也高度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發(fā)展的過程中。對于華夏文化而言,近現(xiàn)代以來的紅色文化是其中的關鍵構成部分,帶著紅色的基因以及永不屈服的血液,讓一代代炎黃子孫迎難而上,不懼挑戰(zhàn),最終實現(xiàn)了泱泱大國的和平崛起。在弘揚愛國精神、打造民族凝聚力、傳播主流觀念的問題上, 必須高度理解和運用紅色文化。紅色資源和核心價值觀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因此要緊緊圍繞紅色資源、紅色精神內涵的主題內容,對于當代的高校學生做好精神世界的教育和引領工作,促進大學生在重大政治問題上的認同感,堅定正確政治立場及方向。
紅色文化的內涵極為豐富,它繼承了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理念,又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不斷實踐中得以創(chuàng)新,其文化傳承功能是連接中國歷史和當代現(xiàn)實的一座橋梁。紅色文化基于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土壤,形成于特色而燦爛的華夏大地上。指引著新時代的中國銳意進取,在先進文化的引領下創(chuàng)造一個個高峰。培育和形成民族精神、時代精神是價值觀發(fā)展中的重中之重,同樣是社會主義創(chuàng)建過程中的不竭動力源泉。而紅色文化是老一代共產(chǎn)黨人以及革命群眾運用血和汗抒寫的華麗篇章,體現(xiàn)了華夏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艱巨卓絕、堅持不懈的的奮斗史的生動體現(xiàn),其帶有的歷史悲壯感以及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給與人們極大的精神鼓勵,紅色文化必將經(jīng)久不息。
紅色文化除了含有道德意義上的中華美德,另外也融入了新的時代背景下的思想意識與文化觀念。其文化中所含有的精神特征以及無數(shù)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故事,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心靈震撼,獲得了奮勇爭先的精神力量。同時在新時代的價值觀教育中, 帶來了諸多模范以及積極表率,通過先進人物形象的樹立能夠給人們提供活的榜樣,在價值觀的教育過程中具備十分關鍵的示范和引導功能。紅色文化中的革命先烈以及真實故事,是其文化傳承和發(fā)揚的關鍵載體,對于當下的主流價值觀引領具備積極價值,可以將其中的政治理念與道德標準規(guī)范化、人本化,從而提升對于社會公眾的影響力。
許多同志在工作中都忽略了主觀世界的改造問題,在實踐的鍛煉過程中并未不斷提升政治定力,不利于自身對于黨的忠誠。放松了政治修養(yǎng)中的磨煉和要求,使得在工作崗位上精神不夠專注與集中,太過于保守和穩(wěn)健,僅僅是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談不上創(chuàng)新以及發(fā)展。
毫無疑問,每一個共產(chǎn)黨人都應該將為人民服務融進血液中,在工作崗位上在實際生活中,做好對群眾的服務工作是每個黨員干部的首要責任。不斷保持對自身的反思,堅定不移地跟隨群眾路線保持前進。但是當下的一些黨員干部忽略了深入基層的重要性, 和群眾之間的關系漸行漸遠,當忘記了工作的出發(fā)點,忘記了自身需要履行的責任,那么人民群眾對于黨的擁護和信任必然不斷下降。
對于社會主義政黨而言,對于每一個共產(chǎn)主義的追隨者而言,都應該將馬克思主義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上, 吸取其精神成果,不斷鼓勵自身投入到工作崗位中。同時,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容也在紅色文化中熠熠生輝,所培育和發(fā)展起來的紅色文化, 同樣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的引領。而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接觸和學習,能夠讓人們更好地認識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指引自己參與到世界改造的過程中。廣大學生黨員要以“傳承紅色文化、牢記初心使命”為主題,大力開展專題學習研討,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三個怎么來的”諄諄教導,對照黨的初心和使命,對照革命先烈、英模人物,對照焦裕祿同志“干部十不準”“十多十少”“五個跟不上”等檢視差距不足。要以“弘揚革命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為主題,開展主題黨日活動,讓黨員在接受紅色教育中感悟初心使命,收獲信仰力量。
黨史國史中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對黨的歷史、國家的發(fā)展歷史、人民群眾的奮斗歷史進行研究和總結,是社會主義建設過程的必然之路。習總書記還告訴人們,他每次前往西柏坡、延安等特殊意義的場合,每次都心潮澎湃,深受鼓舞,都是一次思想境界上的升華。對于黨員干部而言,革命和奮斗的歷史永遠鮮活,永遠富有激勵精神,體現(xiàn)了文化的積極價值。對于黨的歷史、國家歷史進行總結,能夠讓人們認識過去,積累經(jīng)驗,少走彎路, 以更加科學合理、昂揚向上的姿態(tài)投入到新時期的建設過程中。
在全新的環(huán)境下,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斗爭依然十分突出,海內外的一些勢力居心叵測,為了達到自身的利益而從中作梗,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帶來了一些不安定因素。這些分子致力于在不同的場合下宣揚虛無縹緲的事情, 或者不科學不合理的理念體系,比如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并對馬克思的理論進行歪曲解釋。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文明的精華,高校黨建工作者需教育學生一定要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掌握科學的方法論,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