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守艷
(臨沂大學 文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5)
國學經典作為中華文化優(yōu)秀典籍的代表,一直被教育界推崇,從小學到大學,都在力推國學經典,其育人價值已被教育者所認可。環(huán)境對個體成長具有重要作用,個體難免會被環(huán)境同化。目前,在與個體成長有關的環(huán)境中,由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形成的虛擬環(huán)境已成為家庭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之外最特殊的一類。當今社會是數字化時代,數字化閱讀已經開始逐漸取代傳統(tǒng)經典閱讀,創(chuàng)建數字化書香環(huán)境是高校教育的基礎,探索其構建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人際交互理論認為,當人處于復雜的交互關系中,人與環(huán)境之間是會互相影響的,同樣,人又會反作用于環(huán)境。新生入學教育一直是各高校思想教育的主陣地和基礎,也是數字化書香環(huán)境建設的關鍵時期。各高校對新生入學教育的研究成果比較豐碩,主要從管理機制和管理模式兩個方面展開。目前,各高校比較流行的管理機制主要有學業(yè)導師制、助理班主任制,等等,在管理模式上強調體驗式入學教育,進而提升新生主動適應新環(huán)境的能力[1]。而“三位一體”模式則更多強調從系統(tǒng)思維的角度出發(fā),對新生實施從理念到實踐的入學教育[2]。大學新生入學之際,學生在陌生環(huán)境中彼此不熟悉,一方面對于陌生環(huán)境總有一些恐懼狀態(tài),需要一些精神上的寄托;另一方面對大學生活充滿了好奇,對任何事物都有先入為主的心理。數字化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按需”,強調針對性,每個網絡用戶都能感受到這種針對性,例如,用戶因曾經瀏覽關注過某個商品,那么網絡運營商就會不定時、有針對性地推送消費者需要的類似商品。還有游戲愛好者因曾關注過某類游戲,然后每次登陸就總會收到各種游戲廣告。高校也應該有針對性地推送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經典、專業(yè)文獻、電影、戲劇,等等,既可以解決學生入學之際的情感需求問題,又可以利用數字化優(yōu)勢營造優(yōu)良的閱讀環(huán)境。
數字時代的學習理論是關聯(lián)主義理論,是在技術發(fā)展、信息爆炸的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其核心思想和主要觀點最適用于指導數字情境下的閱讀行為[3]。在信息化時代,無法控制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但可以通過營造優(yōu)良的數字化環(huán)境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閱讀行為。在一個健康的數字化環(huán)境中,學生會產生閱讀和學習的欲望,可以依托入學教育來優(yōu)化數字化的書香環(huán)境。
第三空間最早是由美國社會家雷·歐登伯格提出的,是指不同于物理空間、精神空間的新空間,是公共交流、自由寬松的休閑空間,是情感精神之所,具有聚集資源和人氣的特征[4]。在大學校園生活中,每個學生都需要一個“非居住,非上學”的第三空間,而圖書館信息資源豐富,環(huán)境舒適、優(yōu)雅、和諧,在功能上既可以實現安靜閱讀,又可以實現交流娛樂或休息,是第三空間的最佳選擇。在圖書館,大學生的關系是自由平等的,不存在差別,也沒有家庭的束縛。媒體常常報道的高校圖書館的“眾生相”正是第三空間的完美體現。
目前,各高校圖書館都處在轉型與多元服務時期,實現了從藏書樓式的圖書館到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轉變,實現了從閱讀服務的單一模式到多元化服務模式的轉變。大學生作為圖書館的主要用戶,對圖書館舒適的閱讀環(huán)境和溫馨的交流環(huán)境有著一定的要求,在一個愜意休閑的文化環(huán)境中,如果再有一本直通心靈的典籍相伴,應算是一種幸福,而圖書館大量的紙質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此要求。傳統(tǒng)圖書館第三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讀者提供舒適、休閑、輕松的環(huán)境,比如咖啡廳、休閑沙發(fā)、研究討論室等。但在信息時代,這遠不能滿足大學生對社會了解的精神需求,于是現代化的休閑設施應運而生,電子閱覽室、WIFI全覆蓋、移動數字圖書館、投影、大屏幕、復印機、打印機等,為讀者的學習交流提供了配套服務[5]。數字圖書館很好地解決了經典閱讀的問題。數字圖書館又叫電子圖書館、虛擬圖書館,它不但包含了傳統(tǒng)圖書館的功能,還融合了其他信息資源(如博物館、檔案館等)的一些功能,能夠提供綜合的公共信息訪問服務,數字圖書館將成為未來社會的公共信息中心和樞紐。目前,數字圖書館已經得到廣泛認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需要存儲和傳播的信息量越來越大,信息的種類和形式越來越豐富,傳統(tǒng)圖書館的機制顯然不能滿足這些需要。
大學生閱讀習慣調查顯示,大學生傾向于閱讀免費的讀物,如果在數字圖書館中投放各種大量的免費電子文本、音頻、視頻等資源,將會吸引大部分大學生進行閱讀。在一個舒適優(yōu)雅的書香環(huán)境中,不管是生動有趣的內容還是枯燥乏味的內容,都更容易被人接受,無形中增加了大學生閱讀典籍的數量。高校圖書館作為校園第三空間,通過開展休閑閱讀、電影欣賞、文化講座等多樣化的休閑娛樂服務,使大學生到圖書館成為了一種習慣,這些都將成為數字書香環(huán)境構建的核心。
大學生的學習生活與數字化技術是分不開的,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已經被數字化閱讀模式所影響。數字技術背景下催生的各類自媒體可以讓新思想和傳統(tǒng)思想進行有效碰撞,高校課程信息化也充分利用了人際交互理論來營造數字化環(huán)境[6]。在當前的信息時代,書香環(huán)境構建也應該充分發(fā)揮自媒體的功能。調查發(fā)現,微信、微博、QQ等社交軟件已經成為了大學生常用的社交工具,對拓寬視野、豐富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還發(fā)現通過自媒體社交軟件推廣經典閱讀活動可以獲得比較好的成效,因此,高校應設立經典閱讀類的官方公眾號,增加和大學生之間的互動,并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一方面,經典閱讀公眾號要負責對各類讀書活動進行發(fā)布,為大學生遴選有價值的經典,并作出客觀評價。另一方面,應穿插一些有助于大學生思想教育的短文、音頻、視頻,讓大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受到啟示,以實現經典育人的目的。
在自媒體時代,迎合學生的閱讀口味很重要,但又不能完全被學生所左右,不然就會失去高校教育的作用。閱讀推廣是高校經典教育的依托之一,培養(yǎng)文化型的人才也一直是高校最迫切的需求,可通過自媒體形式推廣經典活動,傳遞民族文化。幫助學生遴選有價值的數字化作品是書香環(huán)境建設的關鍵。網絡時代,受眾自主權很大,所以現在有很多影視劇大都是以娛樂為目的,例如,在經典影視化中,有很多學者批評現在的影視劇已經把經典改得面目全非,像這幾年的西游題材電影就是典型案例,這時公眾號遴選作品的作用就可以得到充分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