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盈盈
(千陽縣畜牧獸醫(yī)工作站)
布魯氏菌病簡稱布病,在我國被列為二類動物疫病。羊布病是由羊種布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慢性人獸共患傳染病。病菌可侵害羊的生殖、神經和骨骼系統(tǒng),以奶山羊不孕、流產、胎衣停滯、生產性能下降等為主要臨床特征。病羊是主要傳染源,流產胎兒、胎衣、羊水及流產羊的陰道分泌物、乳汁、血液、糞便等都含有大量病菌,造成環(huán)境污染,導致凈化難度加大。布魯氏菌病反復根除而不凈與患畜通過各種原因進入流通領域關系密切。強化布病綜合防控及凈化措施,需多方面綜合施策。
規(guī)模奶山羊場實行封閉管理,入場人員、飼料、牧草及車輛等必須嚴格消毒。場內羊舍、活動場和用具等都應當保持清潔與干燥,每天清掃圈舍糞便,堆積發(fā)酵。飼料保持干燥、清潔和安全,堅決避免給羊只飼喂已腐爛或已發(fā)霉的青貯、飼草[1]。飲水保持清潔衛(wèi)生,應定期對全場進行全面的驅蟲、滅鼠、滅蠅。
規(guī)模羊場布局通常設有生活區(qū)、輔助生產區(qū)、生產區(qū)、糞污處理區(qū)及病畜隔離區(qū)等[1]。各區(qū)間隔50 m以上,或設置防疫屏障,如防疫溝、圍墻、隔離帶等。生活區(qū)建于羊場上風處或地勢較高地段,和生活區(qū)嚴格分離。生產區(qū)羊舍須滿足羊分階段、分群飼養(yǎng)的要求,母乳羊舍靠近擠奶廳,各羊舍間保持5 m以上或有隔離設施,布局整齊便于防疫與防火;生產區(qū)內清潔道和污染道分設,避免交叉。糞污處理區(qū)和病畜隔離區(qū)都應設在生產區(qū)外圍下風頭,且與生產區(qū)保持100 m以上的間距。病羊隔離區(qū)設立單獨通道,便于病羊消毒及污染物的隨時處理[2]。
3.1.1 消毒池
場區(qū)周圍建圍墻,辦公區(qū)和生產區(qū)門口建立合格的消毒池,消毒池寬度與道路等寬,長4.0m,深0.3 m以上。
3.1.2 消毒通道
在辦公區(qū)、生產區(qū)門口入口處設立人員消毒通道,通道地面上鋪消毒墊,房頂及墻壁多處安裝紫外線燈;設置洗手盆,方便出入時洗手消毒。
3.1.3 其他消毒設施
生產區(qū)外建立熏蒸室,用于進場物品熏蒸消毒;各棟舍出入口設消毒池或消毒墊。辦公區(qū)、生產區(qū)門口配備消毒機,對進出的車輛進行消毒;生產區(qū)入口內建淋浴室,且配備良好的冬季供暖設備及足夠的更衣柜。進入生產區(qū)穿一次性工作服、衣物及雨靴。
通??刹捎脟婌F消毒、浸液消毒、熱水消毒、噴灑消毒、紫外線消毒等。
3.2.1 預防性消毒(日常消毒)
入場消毒:辦公區(qū)、生產區(qū)和各棟舍門口的消毒池每10 天定期更換1 次消毒藥(3%~ 4%火堿溶液),冬季氣溫低時可加入適量食鹽防止凍結。進入生產區(qū)的物品必須經過24 h熏蒸方可帶入。
場區(qū)消毒:嚴格執(zhí)行定期防疫消毒制度,3~7 天做1 次日常消毒,每月做1 次全場徹底消毒。分娩室在臨產羊生產前及分娩后各進行1 次大消毒。運動場徹底清理并連續(xù)消毒3~5 天[3]。
空舍消毒:轉群前后對羊舍徹底清掃后用高壓水槍沖洗,沖洗須自上而下,連同舍內工具一起沖洗,使用福爾馬林或過氧乙酸等消毒藥物熏蒸24 h,干燥7 天待轉進新羊后再噴灑一遍消毒劑。
日常工具的消毒:一般情況下,羊舍內的一切用具每15 天徹底消毒1 次[3]。有疫病發(fā)生時,隨時做好消毒。
防治用品的消毒:每次使用過的疫苗瓶,采用專用消毒工具蒸煮30 min以上,集中收集處理。獸藥瓶集中收集處理,注射器、針頭、手術器械等用完后清洗干凈,在高壓鍋內消毒30 min以上。
3.2.2 即時消毒(隨時消毒)
羊只群中檢出病羊、陽性羊或疑似陽性羊后,每天須徹底消毒1次,直至病羊、陽性羊及可疑羊全部無害化處理結束。
鑒于舍飼羊場環(huán)境污染較重,羊舍內空氣質量差,且羊只布病會通過氣溶膠傳播,應使用過氧乙酸戊二醛復方消毒劑稀釋濃度1:256,按照劑量20 mL/m3對羊舍進行帶羊噴霧消毒。消毒前羊舍先做濕潤處理,使其濕度在60%~80%,消毒噴霧機加裝霧化噴頭[4]。
嚴禁從疫區(qū)引進種羊。必須從外新引進羊只時,須有引進場的《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種畜禽合格證》、種羊譜系等資料存檔。嚴把調運關,在隔離場區(qū)觀察45 天以上,建立隔離觀察記錄。經所在地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部門檢疫合格,實驗室檢測布病陰性才能引進入場。進場后先單獨隔離飼養(yǎng),1 月后再次檢測合格后,才可以混群飼養(yǎng)[5]。
堅持春秋兩季對5 月齡以上羊只采血做布病檢測。對陽性羊只采取無出血方式撲殺,并無害化處理。檢出陽性羊的奶山羊場30 天后做1 次全群復檢。之后間隔3 個月、6 個月復檢,直至全群再無檢出陽性后凈化完成[6]。連續(xù)3 年或全場至少連續(xù)4 次檢測結果均為陰性的場區(qū),可認定為布病凈化場。
4.3.1 常用檢測方法
常用虎紅平板凝集試驗(PBRT)初篩,參照國家標準《GB/T18646—2018動物布魯氏菌病診斷技術》,在滅菌玻璃板、玻片或布病專用檢測試紙上,吸取25 μL的被檢血清與虎紅平板凝集抗原,使用滅菌牙簽或混勻棒混勻,4 min后參照陰陽對比,在自然光下觀察,無凝集現(xiàn)象呈均勻粉紅色判為陰性,出現(xiàn)肉眼可見凝集現(xiàn)象判為陽性[7]。也可使用布魯氏菌病抗體檢測試紙條,快速檢測初篩出陽性羊只[8]。
再用試管凝集試驗(TAT)復核的垂直試驗檢測首先稀釋血清,稀釋度依次為1:25、1:50、1:100、1:200。加入等量稀釋后的抗原液,混勻,則血清稀釋度依次為1:50、1:100、1:200、1:400。同時配置比濁管,做陰性、陽性和抗原對照。將檢測樣品試管、比濁管及陰陽對照管充分振蕩后置于恒溫箱,在37 ℃經過20~22 h的反應后,靜置觀察記錄結果。在抗原、陽性血清、陰性血清對照完全正確的條件下,參照比濁管,按各試管上層液體亮度判讀結果。血清凝集價為1:100判為陽性,血清凝集價為1:50判為可疑。該方法成本低,操作相對簡單。
4.3.2 其他檢測方法
除常用的檢測方法外,也可采用補體結合試驗, 間接ELISA(iELISA)或競爭ELISA(cELISA),熒光偏振抗體檢測法、PCR、熒光探針檢測法等進行確診[9]。
4.3.3 嚴格檢疫監(jiān)督
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機構針對轄區(qū)奶山羊場及種畜場的檢疫凈化情況嚴格監(jiān)督檢查。鮮奶收購站點憑羊只健康證明收購鮮奶。從外地引進精液的場區(qū),應對精液實行嚴格檢疫,嚴防羊只通過輸精感染布病,強化傳染源管理。
4.3.4 撲殺凈化
存在布病陽性羊只的羊場或疑似感染布病的羊場在開展各項工作時先做好降塵處理。撲殺時可使用撲殺器,采取不出血方式對陽性羊進行撲殺,運輸過程必須全封閉。選擇地勢干燥,遠離人員密集區(qū)、養(yǎng)殖場、水源、主要公路、鐵路,處于下風口的位置作為無害化處理場所。采取焚燒或深埋的方式做無害化處理。根據(jù)撲殺羊只數(shù)量和大小,挖掩埋坑,坑底高出地下水位1.5 m以上,灑一層生石灰或漂白粉,將動物尸體及其產品、被污染的飼料、墊料等投入坑內,最上層距離地表1.5 m以上。灑一層生石灰或漂白粉后用土掩埋。掩埋后再灑一層生石灰或漂白粉。掩埋覆土不能太實,以免腐敗產氣造成氣泡冒出和液體滲漏。掩埋后,在掩埋處設置警示標識,并立即用氯制劑、漂白粉或生石灰等消毒藥對掩埋場所作1 次徹底消毒[10,11]。使用常規(guī)消毒藥對無害化處理場進行消毒,第1 周內每日消毒1 次,第2周起每周消毒2 次,連續(xù)消毒3 周以上。對周圍環(huán)境每天消毒1 次,連續(xù)消毒2 周以上。
規(guī)模奶山羊場必須建設并配備標準化的衛(wèi)生消毒設施與設備,加強對場內工作人員的管理,普及布病防控知識,提升人員防護意識。工作人員進入生產區(qū)必須穿膠靴,戴乳膠手套、口罩,嚴格消毒,做好防護,避免病菌傳染。為員工提供安全、充足的衛(wèi)生防護用品,定期組織員工做布病檢測,發(fā)現(xiàn)患病人員及時治療,調離崗位,防止交叉感染。
規(guī)模奶山羊場應當將布病監(jiān)測工作作為一項常態(tài)化工作,定期開展全群監(jiān)測。流通頻繁時應提高監(jiān)測頻次,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凈化時嚴格按照《國家布魯氏菌病防治技術規(guī)范》規(guī)范處置。布病凈化是一項長期、持續(xù)的工作,要持之以恒鞏固凈化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