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宏強 中共寶雞市委黨校
建黨一百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在正確的民生思想指導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探尋適合我國國情和人民迫切需求的發(fā)展之路,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偉大成就,走到今天這樣非常接近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
中國共產黨民生思想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科學的思想體系,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是對孫中山民生思想的弘揚。其形成基礎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我國古代民本思想的內容非常豐富,但散見于浩如煙海的文獻之中。從時間維度上看,從夏朝時期到清代,諸多學者、君王都對民本思想有深刻論述;從內容上看涵蓋了民本、民心、民意、民生、民德、民安、民主等許多方面。
在公元前2028年的《尚書·五子之歌》中最早提到“民本”一詞:“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而最早提到“民生”的是《左傳.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則不匱?!?/p>
孔子提出“以仁為本”的民本思想,《孔子家語·五儀》提出“君舟民水說”(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孟子·盡心》中的“民貴君輕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賈誼提出“民者,諸侯之本也?!崩钍烂裉岢觥盀榫?,必須先存百姓?!睆堓d的“四為”思想等。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都是古代民本思想的精辟論述。
中國共產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古代“民本”思想對我黨民生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刻的意義,是我黨民生思想形成的文化源泉。
馬克思雖然沒有明確的提出民生的觀點,但是馬克思對群眾和關于人的論述與民生內容相吻合。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真正動力。馬克思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作了系統(tǒng)論述,回歸到民生問題上,就是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可以不斷創(chuàng)造出豐富的物質生活資料,就可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可以發(fā)展和改善民生,所以說馬克思對民生問題進行了間接的論述。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的信奉者和推動者,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和關于人的論述是中國共產黨民生思想形成的理論基礎。
孫中山作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三民主義的創(chuàng)立者。提出了“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家的生計,群眾的生命?!盵1]“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經濟的中心和種種歷史活動的中心。”[2]孫中山的民生思想主要包括:“耕者有其田”“平均地權”“節(jié)制資本”“分配公平”以及解決民生問題需“先從政治上著手”思路。
孫中山的民生思想是基于中國當時的國情,對解決中國當時的現實問題、尋求救國道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是我黨民生思想形成的思想源泉。
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年以來,其民生思想經歷了以下四個時期的演進: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時就以建立無產階級政權和解放人民群眾為目標,這兩項也是當時中國社會最大的民生任務。中共一大,提出把工人、農民和士兵組織起來,實行社會革命。中共二大提出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也都是以民生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隨后我黨提出的打土豪分田地;實施民主新政;加強文化教育衛(wèi)生事業(yè)建設;勤政為民,反腐倡廉等一系列民生思想。
毛澤東在延安時期先后提出“群眾路線”“為人民服務”“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人民翻身解放當家作主”等民生觀點,在這些民生思想的指引下,實現了革命根據地民生的極大改善,實現了民生解放,建立了新中國。
1949年新中國成立,毛澤東針對當時的國情提出了解放生產力、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發(fā)展文化教育事業(yè)等一系列民生思想。這些思想成為指引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體系,符合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能夠保障和改善民生,與當時的鞏固政權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步,與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相適應,為我黨解決民生問題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毛澤東民生思想堅持解放民生的理念,大力改善民生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人民當家作主”是毛澤東民生思想的本質要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民生思想的根本,“群眾路線”是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
改革開放以來,我黨針對不同時期的實際國情,提出一系列“富民、利民、重民”的民生思想。
(1)鄧小平的“富民”思想。鄧小平面對文化大革命后民眾的思想僵化和生產力落后的現實情況,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盵3],形成了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的“富民”民生思想。為進一步解放思想統(tǒng)一認識,提出“三個有利于”,并將“三個有利于”作為衡量黨和國家各項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4]
鄧小平確立“共同富?!钡拿裆^;制定了發(fā)展民生、改善民生的戰(zhàn)略目標;提出解決民生問題的基礎是大力發(fā)展生產力;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評價工作成效的最高標準,繪制了以發(fā)展求共富的民生實現路線。
(2)江澤民的“利民”思想。江澤民面對當時國內外發(fā)生重大轉折的現實情況,在進一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基礎上,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他強調:“必須把發(fā)展生產力作為黨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關注民生作為黨長期執(zhí)政的基石。”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是其利民思想的精神實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黨的民生目標;堅持人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的民生立場。
(3)胡錦濤的“重民”思想。胡錦濤面對新世紀中國的實際情況和國際形勢,著眼于新世紀共產黨人的發(fā)展觀、權力觀和政績觀,提出“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觀點和“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的理念,進而提出了科學發(fā)展觀?!耙匀藶楸?,科學發(fā)展”是胡錦濤“利民”思想的精神實質;“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是治國理政的宗旨;“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成為其民生實踐路線;“四位一體”總布局是推進民生的總方針;“利為民所謀”是推進民生建設的根本準則;“發(fā)展”是解決民生問題的“總鑰匙”。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繼承并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以及中國共產黨人民生思想,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5]。黨的十九大以后又提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人民為中心,民生至上”“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等一系列重要民生觀點。
習近平民生思想內容可概括: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只有新起點;讓改革發(fā)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人民為中心,民生至上;必須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等多個方面的民生思想。其中,“以人民為中心,民生至上”是習近平“愛民強民”民生思想的精神實質。
綜上,中國共產黨民生思想的歷史演進,是我國社會發(fā)展不同歷史時期顯著特征的體現。
中國共產黨民生思想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思想成果,是對中國古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是對孫中山民生思想的弘揚,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的思想體系,對實現我國社會的高質量發(fā)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中國共產黨始終為人民大眾謀利益,不斷關注民生、發(fā)展和改善群眾生活,這是贏得民心民意的力量來源。著力解決民生問題,進一步發(fā)展和改善民生,促進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成果,實現共同富裕,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新時代我黨的性質的內在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盵6]
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義不容辭責任,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qū)別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中國共產黨一百年來的風雨歷程,就是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過程。黨的十九大以后,我黨提出“以人民為中心、民生至上”的民生理念,這也正是我黨根本宗旨的具體體現。
科學發(fā)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fā)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實踐多次證明:只要做到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真正體現出以人為本;只有堅持不斷地發(fā)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切實實現和發(fā)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只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更多地享受發(fā)展帶來的成果,切身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才能更好地貫徹好科學發(fā)展觀。
中國共產黨一百年的奮斗歷程和四十多年改革開放成果充分證明,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實現中國夢的實踐途徑和根本力量。習近平多次講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xù)不斷的新起點,“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因此,只有不斷在發(fā)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