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不像中國文明那樣長久延續(xù)、緩慢漸進的發(fā)展,而是經歷了數次巨大的震蕩和變化,從古到今,西方藝術都不同程度地受他人影響和影響他人,不斷舊貌換新顏。
西方文明發(fā)端于古希臘,古希臘文明在孩提時代,便深受比它更為古老的古埃及和古西亞文明的影響。
希臘南端有一座克里特島,位于島上的米諾斯文明興起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古希臘文明的開端,也是歐洲文明最早的源泉。它和希臘半島上稍后出現的邁錫尼文明一起,在興盛了千年之后神秘地消失了,幾千年來一直不為人知,直到20世紀初才被發(fā)現,其消失的原因至今也沒搞清楚。
地處狹窄島嶼的希臘,土地相對貧瘠,既不適宜農耕,也不適宜游牧。東方的埃及和西亞與其隔海相望,且航程很短,于是希臘人便選擇渡海與其經商為業(yè),而埃及和西亞有著更為悠久的文化,自然會對希臘產生影響。
圖1上是米諾斯文明的遺跡,素有“迷宮”之稱的克諾索斯宮殿的壁畫殘片《克里特少女》,大約作于公元前1450年;下則是古埃及壁畫《三個女樂師》局部,大約也作于同一時期。
《克里特少女》是愛琴海的女兒,《三個女樂師》是尼羅河的女兒,她們真像一對藝術上的姐妹呢!
《克里特少女》歷經了三千多年的時光,依舊色彩鮮明,美麗動人;而埃及的《三個女樂師》彈撥樂器的情態(tài)或老練沉著,或活潑輕盈,嬌憨可愛。這兩幅畫的風格很相近,都是以線條為主,用酣暢凝練的線條來勾勒,色彩濃重和諧,具有強烈的裝飾性。
古埃及繪畫中,人物的臉都是側面的,沒有正面或半側面的臉,但眼睛卻是正面才能看到的樣子,人物的肩膀大部分是正面的,而腿和腳卻又是側面的了,這種表現方法被稱為“埃及表現法”。同樣,在米諾斯繪畫中也可以看到這個特點。
不過,和古埃及繪畫比起來,米諾斯繪畫更加活潑、充滿朝氣,線條和色彩也更加自由灑脫,生活氣息濃厚。而有著更為悠久歷史和古老傳統的古埃及繪畫,則中規(guī)中矩,雖然有像《三個女樂師》這樣生動的作品,但總的來說顯得呆板和沉悶。所以,在藝術中,歷史和傳統有時未必起好的作用,它們既可以是財富,也可能是枷鎖。
在米諾斯文明和邁錫尼文明神秘消失之后,古希臘又退回到了原始黑暗的狀態(tài)。直到公元前8世紀以后,由于人口增長過剩,希臘人對外擴張,開始接觸到埃及、西亞的古老文化,他們非常震驚,深為折服并渴望學習,這才漸漸有了文化藝術上的創(chuàng)造。此時希臘人的藝術更加接近埃及和西亞,美術史將這一時期稱為“古風時期”。
“古風時期”自公元前8世紀開始,到公元前6世紀為止,是古希臘文明漸漸復蘇的時代。
圖2左側是公元前570年古希臘的雕塑《小伙子》,是典型的“古風時期”雕像;右側為公元前2600年的古埃及雕塑《孟卡爾斯王和王后》。
《小伙子》的姿勢和《孟卡爾斯王和王后》里的孟卡爾斯王完全相同,他們全都身體直立,雙拳緊握,目視前方,一腳向前邁出,做出一副僵硬的行走狀,有點像模特在T臺上的步態(tài),生活中絕不會有人這樣走路。
不過這尊《小伙子》和《孟卡爾斯王和王后》還是有一點很不相同的地方,《孟卡爾斯王和王后》頗為真實,法老和王后的臉看起來就像生活在我們身邊的真人,而《小伙子》則很抽象,既看不出年齡,也看不出性格,甚至單看那張臉,都看不出是男是女,這與古埃及和古希臘人制作雕像的用途和他們的審美觀念不同有關。
“古風時期”的希臘出現了許多“小伙子”雕像,這些“小伙子”的姿勢、表情都和這尊《小伙子》一模一樣,都微笑著走“時裝臺步”。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姿勢,是因為古埃及和古希臘的雕塑家都喜歡人體的自然對稱,雙眼、雙手、兩只胳膊和兩條腿,都要完全對稱,并通過雕像的直立、面向前方、將全身重量平均分配在兩條腿上,來加強這種對稱,他們極力避免任何破壞對稱的姿勢,比如扭動、轉身和屈身等等,這就是那時的雕塑家所理解的“美”。
古埃及人做雕像是要給死去的靈魂找一個“外殼”,一個歸宿,這就需要雕像盡量像真人。古希臘人雖然也希望雕像像真人,但他們制作雕像的目的和古埃及人不同。它們既是作為“神”的化身,也是作為供奉給神的“美”的物品,同時還是紀念“人”的紀念品,創(chuàng)作上比較自由。
圖4左側是古希臘浮雕《墓碑上的裝甲步兵》;右側是西亞古國亞述的浮雕《亞述王提格拉·比利薩三世像》。這兩個浮雕的頭發(fā)、胡須、眼睛、耳朵都非常近似。頭發(fā)、胡須都由排列整齊、形狀相近的小卷組成,狀似蜂窩。兩件作品也有很不相同的地方?!秮喪鐾跆岣窭け壤_三世像》棱角分明,粗糙硬朗,顯露出一種剛毅強悍的味道。而“古風期”的希臘藝術大多柔和、唯美,純粹是為了“美”而創(chuàng)作。
藝術多么微妙!不同作品即使題材和表現方法完全相同,也會因作者的生活環(huán)境、文化背景、經歷、感情的差異而呈現出迥然不同的效果。
(摘自《藝術通》,讀庫 出品)
姬炤華,畫家,圖畫書作家,曾擔任新京報“中國年度好書”終審評委、新閱讀研究所“中國童書榜”評委、父母必讀與紅泥巴“中國年度童書排行榜”評委;信誼圖畫書獎評委。從1997年開始為孩子創(chuàng)作。童話故事《青蛙與天鵝》榮獲2006年冰心文學獎;插畫作品《童話莊子》獲臺灣讀書人2005年最佳童書;繪本《天啊!錯啦!》入選臺灣新聞局中小學優(yōu)良課外讀物、中國年度童書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