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馨
一年一度的《大眾攝影》“ 年度影像十杰”(以下簡稱“十杰”)評選揭曉了。
在大展、獎項琳瑯滿目的當下, 一本期刊推出的評選,沒有物質獎勵,沒有風光鋪排,但就是這樣一份低調、暖暖的榮譽,力圖捕捉著時代風向的軌跡,努力連接著受眾的持續(xù)關注,并欣喜見證著入選者成長之路上的堅實腳印。
始于2009年的評選,正逢“全民攝影”風潮方興之勢,11年的堅持,不僅是對雜志自身發(fā)展的梳理、總結,更是對攝影大環(huán)境下從技術革新到理念推進的見證與映現(xiàn)。
“十杰”評選采取 “推舉制”——本刊編輯從當年雜志上發(fā)表過的作者中推薦選手,選手需另外提交2-3組完成度高、風格有差異的作品進行綜合評定。對于攝影師而言,這是場并不了解對手的“暗戰(zhàn)”,對于編輯而言則需要唇槍舌劍的“明爭”。最終,經(jīng)過兩輪激烈的闡述、評價,“十杰”從入選的68位攝影師中誕生。
“十杰”入選者(排名不分先后),有業(yè)界名家也有攝影“素人”,影像的積累中能辨識出他們在某一領域中的思考、嘗試、堅持、轉型。盡管在題材和風格上各有千秋,但榮譽背后卻浸透著相同的汗水。十年磨一劍的付出在這個舞臺上多之又多,20年甚至30年的堅守也不足為奇。
日歷已經(jīng)翻向一個新的年份,又一次“年度影像十杰”的潛心打磨也已開始。
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十佳攝影記者,騰訊大湘網(wǎng)圖片總監(jiān)。
“青春的夜晚”拍攝了七八年,長沙火宮殿、步行街、太平街以及享譽國內的酒吧一條街……這里盡情綻放著城市繁華的一面:告白、約會、日漸幸福的生活;分離、買醉、失意時的奮力叫囂。這個系列共四個專題,從街道、酒吧、房間、沙發(fā)等不同角度反映暗夜下年輕人最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
與《大眾攝影》相識近20年,熟悉“年度影像十杰”評選,今年我也試試。
青春的夜晚 楊抒懷 攝
青春的夜晚 楊抒懷 攝
青春的夜晚 楊抒懷 攝
拍得出光怪陸離之下暗夜的媚,鄉(xiāng)村舞臺上中國風的濃,更能在冷冰冰的父親遺物中,飄蕩出綿長的生命溫情……這大概就是他曾說過的吧:“做媒體的其實是做大眾攝影,什么都做”
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河北省策展委員會委員。
拍了6年的東張務村,眼見著村子起了變化:村邊的垃圾堆沒有了;旱廁統(tǒng)一改成抽水馬桶了;改用天然氣做飯取暖了;孩子們免費上幼兒園了……每次拍攝就像是回到了家鄉(xiāng)。那人,那物,那景,還有曾經(jīng)遇到的小孩子瘋跑著進了家門,邊跑邊喊:“媽,來照相的了!”好像都與我小時候無異!
東張務村 張穎梅 攝
視線所及皆可入鏡,樸素的拍攝行為給這個村莊留存了數(shù)量龐大、角度多樣、分類清晰的調查影像。
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首屆河南十佳攝影記者、第12屆中國攝影藝術節(jié)“超級攝影英雄”。
小人物,大情懷;小故事,大道理。從事媒體新聞攝影工作17年間,我習慣走上街頭,在每一張平凡的面孔中、每一個日常的瞬間里,感受、捕捉時代的縮影。腳下有多少泥土,鏡頭里就有多少真情和力量。“關注身邊需要關注的人和事”,這是拿起相機的初衷,更是一生的攝影方向。
望女成鳳 常亮 攝
媒體人似乎與底層社會小人物有著天然的關聯(lián),盡管報道攝影自有一定“套路”,但這并不妨礙通過一個個小故事的積累,傳遞出關于小人物的命運、希望與尊嚴。同時也讓受眾看到拍攝者的情懷。
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國家藝術基金資助攝影師,湖南工程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教師。
一路彎彎繞繞從事過藝術、商業(yè)、紀錄、多媒體影像的實踐,愈發(fā)感受到攝影的邊界遠沒有想象中那么清晰。或許我們都曾將自己劃分到一個具體的門類中,并試圖找到與之匹配的藝術語言,卻忽略了與生活的真實聯(lián)系,拘于形式而遮蔽了自己內心的感受。
福海 王彬 攝
好的形式容易借鑒,真誠的情感與靈魂卻難以模仿。關注鄉(xiāng)土,持之以恒地記錄,扎實而平靜的影像,總是能在細微處勾起讀者內心的漣漪。
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長期關注、拍攝新疆自然風光,近期關注無人機攝影并獲多個獎項。
拍攝四季胡楊多年的我,2015年開始使用無人機航拍,自此,拍攝了20年的大美新疆有了新的視角及感受。大地中的紋理、線條、色塊,打造了新疆風光的磅礴氣勢、恢宏壯麗。俯瞰大地,讓我對自然有了全新的認識,美麗與傷痕同在,自然與人類共存。
童話新疆 王漢冰 攝
藝術的發(fā)展總是與材料、科技的發(fā)展相伴,無人機的使用,給拍攝了20年的題材帶來了嶄新的視角,但也要避免讓器材成了思想的主宰。
攝影師,硬照文化創(chuàng)始人,曾獲國家藝術基金等獎項。
我對攝影的摯愛常常連接著曠野里的微風和不期而遇的人,既然故事選擇了我,那就用影像講好社會當下故事。尋找那些易被忽視而終將消逝且充滿隱喻的開放性敘事畫面,力求發(fā)現(xiàn)“日常”中的“非?!?,“平淡”是貫穿始終的關鍵詞。
小城碎戲 王攀 攝
小城碎戲 王攀 攝
小城碎戲 王攀 攝
不是為改造,只是為認識。用明確而成熟的語言形式記錄了生活中遇見的種種正常與荒誕,大量的影像積累力圖拼湊出生活的多面性。
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32年的攝影實踐,讓我越往后走,越生敬畏。
拍攝與呈現(xiàn),是臺前戲;讀書與閱歷,是背后的支撐。近年,我把更多精力花在閱讀上,開始關注生我養(yǎng)我的家鄉(xiāng)熱土,完成了《洞庭西》《與文字無關》等多個專題,成為研究一個地區(qū)、一個群體的影像史志。
洞庭西·30年 趙有強 攝
洞庭西·30年 趙有強 攝
洞庭西·30年 趙有強 攝
洞庭西·30年 趙有強 攝
三十年的深扎拍攝,為故土洞庭留存了大量影像文獻。攝影急不得,影像的價值,交由時間去呈現(xiàn)。
愛拍照的大叔
非常喜歡奧古斯特·桑德的一句話:照片就是你的鏡子,就是你。希望通過鏡頭感受、記錄下身邊的生活、多元的世界!
那景 樊麗勇 攝
那景 樊麗勇 攝
那景 樊麗勇 攝
可清冷、可濃郁……駕馭不同題材時,能夠找到相對準確的敘述方式,手段成熟,能很好地傳遞出情緒感。
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會員。
從事自然生態(tài)攝影十余年,最讓我動容的記憶,就是各種生命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人與萬物,都有著底層的深度連接。那些典型性的行為背后,是生命底層的訴求。
我們究竟想去傳遞什么,或許拍攝過程本身就已是答案。充分尊重內心,至少在影像世界里,勇于摒棄人云亦云的標準和模式,泯然眾人卻不從眾,已經(jīng)很好。
比鄰而居 程斌 攝
力爭突破生態(tài)攝影中直白而單純的“唯美”,帶著思考與批判,站在攝影形式之上,去揭示物種、環(huán)境、生命間的關系。
2019浙江省“新峰計劃”入選攝影師,1908閱覽室主理人。
1/250秒的瞬間實在太快,快到根本無法看清究竟拍下了什么,而照相機的感光元件卻比我的大腦可靠得多。從照片上重新觀看一次,讓我看清了許多當時忽略的細節(jié),原來好的照片真的會說話。
這些溫和清新、紛繁駁雜的生活碎片,打破了對攝影“意義”的理解與執(zhí)念,卻很好地勾勒出一個普通年輕人尋常不過的生活,拍攝思路也在這些碎片中串聯(lián)、清晰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