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到京城做官后,曾寫信囑咐三個弟弟:“兄自庚子到京以來,于今八年,不肯輕受人惠,情愿人占我的便宜,斷不肯我占人的便宜。諸弟以后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切記切記!”在信中,曾國藩還深刻闡釋道:“人人心里都有一桿秤,不占人便宜是最大的名牌。不占便宜的人才能不吃虧,占便宜的人一定吃虧。積德行善,從不占人便宜開始。不占人便宜,少掉70%的災(zāi)難。”人際交往中,不占人便宜,是一種最尊貴的自律,是一種最高的人格修養(yǎng)。不占便宜的人,最能獲得別人的欣賞和敬重。
楊絳和蔣恩鈿是清華外文系的同學還是舍友,60年代,蔣恩鈿出任北京市園林局顧問,義務(wù)投入復(fù)興中國月季事業(yè),7年間為天壇公園培育出三千多個品種,被陳毅元帥稱為“月季夫人”。楊絳閑了,經(jīng)常到月季園賞花,和老朋友蔣恩鈿坐在花盆上談天說地。有一次楊絳想要買一盆月季回家,蔣恩鈿提出免費送給她,但楊絳堅持要掏錢。當時天壇公園出售的月季統(tǒng)一標價1.5元,楊絳的月季是從后面的園子里單獨挑選的,所以她還多花了5毛錢。
要說楊絳從老同學蔣恩鈿負責的月季園里,弄幾盆花回家,想必蔣恩鈿也會同意。但她懂得,占便宜會給外人留下蔣恩鈿輕易把公家的東西送人的不好印象,更會毀掉她們原本要好的友誼。所以,她堅持付錢買走了花。由此啟示我們:千萬別想著占朋友的便宜,便宜占多了,友情就遠了。不占人便宜,才能獲得他人的欣賞,才能更好地維護友情。
有一年冬天,陳寅恪窮得連買煤取暖的錢都沒有,北大校長胡適知道后,便決定贈一筆頗大的美元。但陳寅恪拒不接受,又迫于燃“煤”之急,最后他決定用賣掉藏書的辦法來“易”取胡適的美元。于是,胡適就派他自己的小汽車,讓人到陳寅恪家裝了一車關(guān)于佛教和中亞古代語言的極為珍貴的書。陳寅恪只收了2000美元。這個數(shù)目在當時雖不算少,然而同書比起來,還是微不足道。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詞典》的市價就遠遠超過這個數(shù)目。這一批書實際上帶有捐贈的性質(zhì)。
“窮則獨善其身”。陳寅恪陷入生活窘境,但他對于胡適的慷慨解囊,并沒有心甘情愿地接受,而是以“出賣”藏書來解決自己的燃“煤”之急。他不貪人財、不占便宜、自謀圖強,是一種潔身自好的修養(yǎng),是一種自尊自愛的表現(xiàn),令人油然而生敬意。由此啟示我們,人窮可以,但志不能窮,面對他人的幫助不要覺得理所當然,不能心安理得地就去占人便宜。
著名書畫藝術(shù)家黃養(yǎng)輝,曾給徐悲鴻當秘書20年,受大師的影響,黃養(yǎng)輝很早就喜歡上了收藏。當年,黃養(yǎng)輝與林散之關(guān)系非常好,先后收藏了林散之三十多件作品。在那個物質(zhì)極度匱乏的年代,書畫作品不像當下這般值錢,很多名家的作品都是隨手送人,但黃養(yǎng)輝卻從不白拿。每次林散之給他寫字時,他都會給林散之帶些物超所值的水果去感謝。兒子黃賢安很不理解,黃養(yǎng)輝解釋說:“這是對他人作品的尊重。無論我們關(guān)系多好,我都不能白拿任何人的作品?!?/p>
黃養(yǎng)輝喜愛收藏,圈內(nèi)朋友念及友情都會成他之美,而且分文不取,但他不忍白享別人的勞動成果,往往會禮尚往來地捧出可以讓對方接受的水果之類以為謝承,這樣,既體現(xiàn)了對他人的尊重,也彰顯自己不占人便宜的高尚品行。由此啟示我們:真正的友情是需要互動的,更需要理解和體諒,而不是只求索取,不懂回報。
劉震云說:“不占人便宜,是大見識?!辈徽既吮阋?,必是一個厚道之人、清廉之人,也必是一個受人擁戴和敬重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