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北京時間12月17日凌晨1點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降落。
在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返回以后,歐洲航天局以官方身份發(fā)來了賀電,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反應卻有些“曖昧”,他們轉(zhuǎn)發(fā)了一段美國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的視頻,并配文:“這些阿爾忒彌斯計劃的宇航員,將鋪平人類前往月球的道路!”在NASA轉(zhuǎn)發(fā)的視頻中,幾位美國宇航員再次重申了美國重返月球的決心。
據(jù)了解,阿爾忒彌斯計劃是美國于2019年7月20日公布的重返月球的宏大工程,該計劃總耗資將近280億美元。按照該計劃,美方最終目標是在2024年將宇航員送往月球,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2021年11月,開展第1次無人飛行;在2023年攜帶宇航員繞月飛行,但不會在月球上著陸;第3階段將會在2024年,攜帶宇航員登上月球,并且在月球上停留一周時間。
NASA對外強調(diào),這次各國聯(lián)合探月計劃將是美方奔向火星戰(zhàn)略計劃的一個主要部分——在2028年左右,NASA會在月球建立長期殖民基地,并將之作為星際中轉(zhuǎn)站,進而邁向火星。
記者注意到,該計劃公布的這一天正是人類首次載人登月50周年紀念日。
在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返回以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反應有意思:他們轉(zhuǎn)發(fā)了一段美國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的視頻。
不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短暫的登月熱潮又突然降溫,當時科學家指責巨額經(jīng)費大都花在虛榮上,未能換來實際利益——美國在載人登月計劃上耗資約250億美元;蘇聯(lián)的投入也不遑多讓,1966年到1970年期間,其在太空項目上共投入79億盧布(約合當時的240億美元)。
最終,在阿波羅17號完成登月任務之后,阿波羅計劃因經(jīng)費問題被暫停了。蘇聯(lián)的飛行器探月計劃也在1976年結束。
近年來,中國太空探索異軍突起,“921工程”和探月計劃逐步產(chǎn)出成果,2007年至今共成功實施五次探月任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18年實現(xiàn)首次月球背面著陸,以及此次實現(xiàn)40年來首次月球采樣返回。
美蘇爭霸的年代,國際間確立了太空條約,推動了科技合作和“非武器化”等共識,但對于太空資源開采利用的規(guī)定是模糊的。
中國航天計劃的成功,也刺激美國啟動一系列新的探月計劃。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tǒng)后,為確保美國在太空領域的領先地位,更是部署多項太空政策指令,決定重返月球,甚至聲稱要準備一支新的太空部隊,以“對抗”中國。
比如,2018年初,特朗普就推出了美國航天歷史上首份戰(zhàn)略級別的文件——《國家航天戰(zhàn)略》,明確提出要保持美國在太空的領導地位;今年4月6日,他又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以強化美國人開采太空資源的權利,否定了《月球協(xié)定》中的“人類共同繼承財產(chǎn)”法律原則,企圖將月球“私有化”,從而達到殖民目的。
這些舉動最終催生了阿爾忒彌斯計劃。到了今年11月13日,NASA又公布了一則消息,美方將會帶領意、澳、加、日、英、盧森堡以及阿聯(lián)酋8個國家共同探索月球,并且簽署了《阿爾忒彌斯協(xié)定》。該協(xié)定正是阿爾忒彌斯計劃的補充。隨后,美方邀請了烏克蘭加入了這一場探月計劃,又與巴西簽訂了合作意向聲明。截至目前,美國將要率領10國探月。
美蘇爭霸的年代,國際間確立了太空條約,推動了科技合作和“非武器化”等共識,但對于太空資源開采利用的規(guī)定是模糊的。
這一次,美國似乎已經(jīng)不打算再隱藏自己的野心了。根據(jù)《阿爾忒彌斯協(xié)定》,所有加入探月計劃的國家,可以與美方一道獲得月球礦產(chǎn)資源的所有權,并且在月球基地成功建立之后,在周圍確定相應的安全區(qū),從而阻止其他國家以及公司進入開采區(qū)域。
被排除在該計劃外的中俄,始終對此保持警惕。俄總統(tǒng)普京新聞秘書佩斯科夫4月8日就曾表示,美國對太空進行私有化,是不可接受的。近日,俄羅斯聯(lián)邦航天局局長德米特里·羅戈津在接受俄羅斯電臺采訪時表示,美國月球計劃的目標是在太空中創(chuàng)建一個類似北約的組織,華盛頓將在其中扮演領導角色。副局長謝爾蓋·薩伐黎耶夫則認為,在這次登月計劃的框架內(nèi),不排除該計劃的軍事屬性。
俄國衛(wèi)星通信社在12月15日也表明了態(tài)度,俄媒認為,美航天局所謂的探月計劃,其實就是一個率領數(shù)個國家一起瓜分月球的行動。俄方還認為,美方以及一些國家可能利用這一次探月計劃,在月球部署軍事基地。
俄媒認為,美航天局所謂的探月計劃,其實就是一個率領數(shù)個國家一起瓜分月球的行動。
而中國《解放軍報》也曾發(fā)文批評美國的月球“圈地運動”陰謀。外交部發(fā)言人趙立堅則于10月表示,中國一貫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探索與和平利用外空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yè),并應該為全人類謀福利。
早前就有文章表示,沒有中國、俄羅斯的合作,阿爾忒彌斯計劃很可能就是一場“自娛自樂的騙局”。而如今,美國大選后白宮易主,相比于登月,當選總統(tǒng)拜登對應對氣候變化的航天任務更感興趣。有分析人士認為,阿爾忒彌斯計劃或許會成為政治重心轉(zhuǎn)移的犧牲品。
美國“外交學者”網(wǎng)站12月16日發(fā)表題為《中國的太空計劃表明,美國推行的脫鉤政策不會像它所希望的那樣奏效》的文章。文章稱,中國在航天領域的成績是在與美國完全脫鉤的情況下取得的。NASA與俄羅斯有過成功的太空合作,但對中國避而遠之。美俄(蘇)之間的聯(lián)合太空任務始于1975年,當時兩國是冷戰(zhàn)的敵人。國際空間站正是這種合作的巔峰。但美國將中國擋在國際空間站之外。后來,美國國會在2011年出臺法律,禁止NASA與任何中國實體合作,甚至禁止中國游客進入NASA設施,從而將脫鉤推向極致。中國發(fā)射的任何衛(wèi)星也不能含有美國部件。
于是,人們看到,當嫦娥五號帶著月球巖土樣本返回后,新聞發(fā)布會上有記者提問,中國是否會把月球樣本分享給美國NASA?中國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艷華回答,中國愿意與志同道合的機構分享樣本和數(shù)據(jù),但是美國國會2011年法案限制NASA與中國的合作,所以能否合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美國自己。
“試圖孤立中國,更可能導致美國自我孤立,失去合作機會。顯然,美國并沒能把中國束縛在地球上。”文章最后強調(diào)道。
至于原因,美國國防部密涅瓦研究所分析師南拉塔·戈斯瓦米撰文分析稱,與冷戰(zhàn)時期的地緣政治和太空政治不同,中國的太空計劃已超出了單純尋求聲望和地位的范疇,是立足于非常長遠的構想,即探索太空以利用月球、小行星的資源,確立永久性的太空存在,以促進和維持經(jīng)濟增長。
2016年中國公布的一份航天白皮書展現(xiàn)了一個長遠而雄心勃勃的計劃——在2030年左右成為世界上的太空探測強國,包括探測火星,建立空間站,載人探索地月空間等一系列計劃。
但無可否認的是,中國雖然航天成績斐然,短時間內(nèi)還不可能超過美國。
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也要重啟探月旅程。俄羅斯希望能夠通過國際合作來開發(fā)太空,從而減少在探月方面的預算開支。同時,加強國際合作還能夠有效降低風險,避免國際探月領域的無序競爭。
2007年9月14日,日本發(fā)射了耗資約2.7億美元的“輝夜姬”號月球探測器。
德米特里·羅戈津指出,近年來,中國在航天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俄羅斯航天局對這些結果表示尊重。中國是俄羅斯“真正的合作伙伴”。去年6月,羅戈津還曾提議中國共同建立一個月球基地,用于研究深空和小行星-彗星安全領域的合作。
我們的鄰國日本,早在1990年就嘗試了第一次月球探索,發(fā)射了重143千克的“飛天”號月球探測器,該探測器最后撞向月球。日本成為第三個探測月球的國家。此后,日本又規(guī)劃了“月球-A”探測計劃,但此計劃拖得時間太長,技術跟不上時代,最后不了了之。
1994年和1998年,美國宇航局先后發(fā)射了“克萊門汀”號環(huán)月探測器和“月球勘探者”,它們發(fā)現(xiàn)在月球兩極的盆地底部可能蘊涵有固態(tài)水。水的存在意味著人類在月球上生存的基本條件已經(jīng)具備,探測月球再度激發(fā)了航天大國的興趣。
2003年9月27日,歐洲首個月球探測器“智能1號”成功升空。2006年9月,“智能1號”按預定計劃擊中月球表面。其撞出的大量塵埃有助于科學家研究月球起源。
1998年,日本也決心開展新的月球探測計劃—— “輝夜姬”探月工程,又名“月亮女神”計劃。2007年9月14日,日本發(fā)射了耗資約2.7億美元的“輝夜姬號”月球探測器。日本宇航局(JAXA)官員表示,此計劃是繼美國“阿波羅計劃”以來最大的月球計劃。“輝夜姬號”運行高度距離月面平均100公里,搭載了14臺觀測設備,是所有探月器中最多的。儀器的精確度是過往的10倍至100倍,主要用來探勘月球地形、元素分布和月球重力,并尋找?guī)r漿海洋。科學家認為這些數(shù)據(jù)有助研究月球的形成過程。
由于日本是一個本土資源匱乏的國家,面對地球資源日漸緊張的局面,日本寄希望于太空,JAXA曾提出在比月球更遠的“宇宙深處”建造觀測宇宙和探測行星的“深宇宙港”的報告。
而近來,日本政府在宇宙開發(fā)領域動作不斷。今年5月,日本航空自衛(wèi)隊“宇宙作戰(zhàn)隊”正式成立,該部隊將負責監(jiān)視太空垃圾、隕石和可疑衛(wèi)星以保護日本人造衛(wèi)星,以府中基地(東京都府中市)為據(jù)點。日前,日本又與美國簽署了《探月聯(lián)合宣言》,今后日本將與美國主導的探月計劃合作,日本宇航員有可能借此登上月球,而美國推動太空領域國際合作,意在爭奪太空開發(fā)的主導權。
至于印度,在航天上一直視中國為競爭對手,希望趕在中國之前發(fā)射月球探測器,但是由于技術總是欠缺,準備得還是晚了點,“月船1號”獲得歐美國家參與協(xié)助,是一次合作探月。它裝載了十一個探月儀器,其中五個由印度自行研制,包括撞擊探測器,另有四個屬于歐洲聯(lián)盟,美國也在探測器上安裝了微型合成孔徑雷達等兩個儀器,用以測量月球表面是否含有水、冰和礦藏資源。
2019年,印度發(fā)射了“月船2號”。
2008年10月22日,在進行了7年的規(guī)劃和準備后,印度實現(xiàn)了夙愿,發(fā)射了“月船1號”,成為繼俄羅斯、美國、日本和中國后第5個進行月球探索的國家。
然而,從探月想法提出的那天起,印度國內(nèi)就存在反對的聲音:在這個有一半人口還處于貧困線以下的國家,政府是否有必要花大把的錢去探測一個那樣遙遠的星球。
但1999年10月舉行的印度科學學會年會改變了這種情況。在這次年會上,印度太空研究機構負責人從學術上闡明了人類在對月球認識上還存在著空白。這次討論贏得了印度科學界對探月的廣泛支持。印度太空探索機構隨后成立專門的探月計劃小組,并于2001年出臺了第一份探月計劃報告,2003年,印度政府批準了這份報告。
印度的探月之夢就此邁出了一大步。
2019年,印度發(fā)射了“月船2號”,雖然最后在月球墜毀了,但勇氣可嘉,比歐洲和日本說了又不做還是強上不少的。據(jù)透露,“月船3號”探月器很快將再次前往月球,有信心取得圓滿成功。印度輿論認為,登月并不是新德里的最高目標,探測火星的難度更高,印度是在亞洲第一個向火星發(fā)射探測器的國家,雖然目前探測器出現(xiàn)了部分故障,但是這依然是印度無可爭議的驕傲。
再困難也搞月球和火星探測,這是印度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