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翻山越嶺挑水背水,曾是一代代貴州人抹不去的深刻記憶。
一滴汗珠一滴水,一碗泥巴一碗飯。近十年間,以水布局、逐水而戰(zhàn),不屈的貴州人向水而行,把水脈、興水利、除水害,2000多萬名農村群眾實現(xiàn)“飲水不愁”,一個個水袋子成了米袋子、錢袋子。
千年水夢,不再遙遠。
水袋子,米袋子,錢袋子
威寧縣是貴州海拔最高、人口最多的縣,境內雖大小河流縱橫交錯,但主要分布在縣境四周邊緣的低洼地帶。每年降雨主要集中在6月至9月,“江河看得著夠不著,降雨時空分布不均,要么干死,要么澇死?!笨h水務局副局長沈光全道出了威寧的無奈。
攀懸崖、穿溶洞、安設備、修水池、架水管,威寧縣用一級或多級提灌,“連拉帶拽”把河水提到山上。沈光全回憶,最難的是四級提水,揚程達800多米。今年春節(jié)剛過,大家每天量過體溫、戴著口罩,在山里、村里、地里忙碌。
近一年時間,威寧縣水利投入8.2億元,僅鋪設水管就達到5000公里,相當于威寧到北京一個來回的距離。今年盡管干旱持續(xù)數(shù)月,群眾飲水受影響不大。
水上山,菜下山。威寧縣建成40萬畝高山冷涼蔬菜,還配套建設了大型蔬菜批發(fā)市場,供應粵港澳大灣區(qū)、東南亞等地,帶動近20萬名貧困群眾增收。
藍天下,威寧縣草海鎮(zhèn)中海社區(qū)萬畝蔬菜基地里,千余名村民正在田間勞作。過去這里多種土豆,如今一畦又一畦的蔬菜望不到邊。每畝有水淋噴頭100多個,每個間隔6米,需要用水時打開開關,整個基地就能“洗淋浴”。
種菜、鋤草、收菜,貧困戶張燕芬自打來到基地就忙個不停。“計件工資每天有100多元,這里離家近,收入也穩(wěn)定?!备咧挟厴I(yè)、愛笑的張燕芬盤算著,多掙錢供3個兒子上學,這樣他們長大后就能走出大山。
大水網(wǎng),大生態(tài),新未來
望謨縣毗鄰廣西,群眾中曾流傳這樣一段民謠:“眼望紅水河,有水喝不著;女兒往外嫁,男兒娶不著。”
水不僅喝不著,洪水一來,群眾生命財產(chǎn)安全還受到威脅。2011年6月6日,望謨縣發(fā)生特大洪澇災害,造成多人死傷。對那場肆虐縣城的洪災,至今干部群眾仍心有余悸。
變水殤為水利。在上級支持下,望謨縣投入20余億元,上游修攔渣壩、中游建調蓄水庫、下游建防洪堤,堤庫結合,可防50年一遇洪水?!案嗡?,堅決防止因災返貧致貧?!蓖兛h委書記李建勛很有信心。
水生態(tài)好,脫貧與發(fā)展根基才牢。揚長補短,貴州正在編織一張“大水網(wǎng)”:建立從省到村的五級河長制,運用大數(shù)據(jù)等構建智慧水利監(jiān)測監(jiān)管系統(tǒng),實現(xiàn)從保障糧食安全向經(jīng)濟安全再向生態(tài)安全的重大轉變……
“貴州是長江、珠江的重要生態(tài)屏障,這塊陣地守不好,直接威脅兩江地區(q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辟F州省水利廳廳長樊新中說,近10年間,貴州水利投入超過2800億元,不僅黔中水利樞紐工程建成通水,400多座骨干水源工程也陸續(xù)開工建設。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達到123.7億立方米,總計灌溉面積達到2400余萬畝,防汛抗旱、水土保持、江河治理等工作全面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