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菲絮
人物檔案
楊鴻光,哈爾濱市民族宗教事務(wù)局辦公室副主任,2017年擔(dān)任駐哈爾濱市阿城區(qū)料甸街道北紅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2018年,楊鴻光榮獲哈爾濱市優(yōu)秀駐村干部稱號,2019年其所在工作隊被評為哈爾濱市優(yōu)秀駐村工作隊。
退伍十多年了,楊鴻光依然保持著軍人本色。用他自己的話說:“除了胖點兒,精氣神還是在的?!?/p>
2017年,退伍不“褪色”的楊鴻光作為第一書記來到北紅村。北紅村是省級少數(shù)民族貧困村,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96戶,老弱病殘占了一半。
靠啥辦法實現(xiàn)脫貧?有啥資源能夠助脫貧?為了盡快找到答案,楊鴻光拿出當(dāng)兵時的看家本領(lǐng)——“偵察”。
在“偵察”了六個自然屯后,有一天走到八隊附近時,工作隊隊員們差點兒被一種極其刺鼻的臭味兒給熏個跟頭——屯子里有一個自然形成的三四米深的垃圾坑,已經(jīng)六七十年了,一到夏天,家家都不敢開窗戶。
“總這樣下去哪兒行??!”楊鴻光決定“填坑”。
沒承想,最先提出反對意見的卻是八隊村民,原因就倆字——沒錢。
“人們常說,辦法總比困難多?!睏铠櫣饽贸霎?dāng)兵時拉練的勁頭,決心啃下這塊“硬骨頭”。
從拉著單位領(lǐng)導(dǎo)到現(xiàn)場踏查情況,到運出幾十臺大車?yán)?,再到買來并安裝上步道板、協(xié)調(diào)健身器材……臭了半個多世紀(jì)的大坑“搖身一變”,成了休閑娛樂廣場。而楊鴻光和工作隊隊員于尚永、馮弋軒也因此贏得了村民們的信任。
村民王文奇年輕時因為一場意外摔傷了腦袋,不能干重活;孩子考上大學(xué)后,家里的日子更是一天比一天緊。
2017年,楊鴻光坐在王文奇家的炕上跟他聊天,聽說他有做豆腐的手藝,就給他支招:“試試做豆腐吧!”
“沒房子,沒工具,干不了?!蓖跷钠婢趩实卣f。
一次談不攏,楊鴻光就天天上門繼續(xù)引導(dǎo),還幫他落實豆腐作坊、購買制作工具、請專家上門指導(dǎo)技術(shù)……
如今,王文奇靠著賣豆腐的收入,蓋起了80平方米的新房,平均日銷200多塊豆腐,一天能賺300多元錢,年收入達(dá)十多萬元。
像王文奇這樣依靠手藝脫貧致富的村民不在少數(shù),北紅村的一個個“能人”通過楊鴻光的“偵察”和引導(dǎo),也相繼找到了脫貧致富的方向。
楊鴻光總說:“得給老百姓留點兒看得見的東西?!?/p>
從引進光伏項目并在2019年年末實現(xiàn)收益40余萬元,到上馬秸稈綜合利用固化成型燃料項目……楊鴻光和村“兩委”帶著北紅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產(chǎn)業(yè)脫貧難題。
2019年,楊鴻光只身前往鄭州考察粗糧種植。當(dāng)年年底,北紅村利用部分市扶貧資金建立的粗糧深加工項目走上正軌,“大金寒玉”特色品牌由此承載起北紅村綠色角質(zhì)糧的產(chǎn)業(yè)發(fā)展新希望。隨后,工作隊和村“兩委”牽頭制定的《北紅村扶貧產(chǎn)業(yè)項目受益分配方案》出臺,更是讓村民們勞有所得、勞有所依。
這些年,為了幫助村民脫貧致富,楊鴻光費盡了心思。危舊房改造過程中,遇到個別想不通房屋翻新政策的人家,楊鴻光就自己墊錢,先幫著把房子蓋起來;為了幫助村民拓寬增收渠道,他自掏腰包高價回收笨雞蛋的事兒也沒少干……
11歲的兒子開玩笑說:“爸,你去扶貧,怎么把自己給扶窮了?”
楊鴻光笑了笑回答道:“對爸爸來說,村里的老百姓都富了,比什么都珍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