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海強
(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隴山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743318)
便血是指牛糞中帶血或以完全下血為主證的一種疾病,不論先血后便還是先便后血或單純下血統(tǒng)稱為便血,此類病多見于夏秋季節(jié)。
中獸醫(yī)認(rèn)為,熱毒郁結(jié)胃腸,熱盛迫血妄行,遂成便血(濕熱型),或飼養(yǎng)管理失常,引起中氣虧虛,脾虛不能統(tǒng)血,血不歸經(jīng),溢于腸內(nèi)而引起便血(脾虛型)。
1.1 實熱型:此類便血發(fā)病較急?;寂>癫徽?,鼻鏡干燥,耳鼻俱熱,口渴貪飲,口干色紅,食欲反芻減少或停止,尿短赤,初期糞便干燥或稀薄、帶血,或先血后便,氣味腥臭,排糞時有疼痛表現(xiàn),重癥后期則完全下血,色鮮帶黏液,體溫稍升,心率稍快,脈洪數(shù)。
1.2 脾虛型:此類便血一般發(fā)病較慢,病程較長。病牛消瘦,精神倦怠,頭低耳耷,四肢無力,不愿行走,被毛無光澤,食欲反芻減少,糞稀溏,血隨糞出或先便后血,血色暗紅,口色淡白,舌津滑利,脈細弱或遲細無力,體溫正常或稍低。
2.1 治則 實熱型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脾虛型以補脾攝血為主,溫陽健脾,堅陰止血。
2.2 治療常用方藥
2.2.1 白頭翁湯:白頭翁 90g,黃柏 45g,黃連 45g,秦皮 45g。 水煎服,成年牛 2-3 次灌服。 方中白頭翁為主藥,清熱解毒,涼血止痢,黃柏、黃連、秦皮為輔藥,清熱解毒,燥濕止痢。 本方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癥見里急后重,瀉痢頻繁,肛門灼熱,大便膿血,血多膿少,血色鮮紅,舌苔黃膩,脈象弦數(shù)。 兼表證者加葛根、荊芥、銀花、連翹以清熱解毒;腹痛,里急后重顯著者加木香、白芍、檳榔以行氣緩急止痛;赤痢偏重者加赤芍、丹皮、地榆炭、炒槐花以活血涼血。
2.2.2 槐花散: 炒槐花 45g,炒側(cè)柏 45g,荊芥穗30g,枳殼 30g,為末或水煎服,成年牛 1-2 次灌服。 方中炒槐花清腸熱,涼血止血為主藥,炒側(cè)柏葉涼血止血為輔藥,荊芥穗理血疏風(fēng)為佐藥,枳殼行氣寬敞為使藥。 本方清腸止血,疏風(fēng)行氣,癥見便前出血,或糞中帶血,血色鮮紅或紫暗者。 大腸熱盛者加白頭翁、黃連、黃芩、黃柏;下血多著加地榆;里急后重者加白芍、郁金、木香、黃連以活血止瀉;大便下血不止者加生地、當(dāng)歸、川芎;便血日久而血虛者加當(dāng)歸、白芍、熟地。
2.2.3 黃土湯:灶心黃土 250g,白術(shù) 40g,附片 30g,干地黃40g,阿膠30g,黃芩30g,炙甘草20g。水煎取汁和阿膠沖服,成年牛1-2 次灌服。 方中灶心黃土為主藥,溫陽健脾,澀腸止血,白術(shù)、附片溫陽健脾,干地黃、阿膠養(yǎng)血止血,為輔藥,黃芩為佐藥,堅陰反佐,使藥炙甘草調(diào)和藥性。 本方溫陽健脾,養(yǎng)血止血,主治脾不統(tǒng)血的出血證。 若虛寒盛,加黨參、炮姜以增強益氣攝血之功;兼血瘀者加炒蒲黃、紅花以行血止血。
2.2.4 四君子湯加味:黨參 60g,炒白術(shù)60g,茯苓40g,炙甘草15g,為末開水沖調(diào),候溫成年牛1-2次灌服。 脾虛泄瀉可加訶子、肉豆蔻;脾胃氣虛,寒濕滯于中焦腹脹或泄瀉者加木香、砂仁;氣虛重、泄瀉不止、便中帶血者加黃芪、烏梅、訶子、炒槐花、炒地榆、重用黨參。
2018 年9月,高山村一頭6 歲母牛邀作者前往就診。 檢查:患牛精神沉郁,體溫39.8,心率70次/ 分鐘,鼻鏡干燥,口舌紅,脈洪數(shù),喜飲冷水,排糞時弓腰,糞稀薄,帶膿血、氣味腥臭,發(fā)病后注射過抗生素效果不理想。 診斷為實熱便血,治療方藥如下:白頭翁 60g,黃柏 40g,黃連 40g,秦皮 40g,葛根 30g,白芍 30g,地榆炭 30g,炒槐花30g,甘草15g。 水煎液灌服,一日一劑,連服兩劑,第一劑服用后癥狀明顯減輕,兩劑后基本痊愈,囑咐加強飼養(yǎng)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