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瑜
小兒支氣管哮喘屬于臨床常見呼吸系統(tǒng)疾病,致病因素復雜,與藥物、環(huán)境刺激、過敏原感染、病毒、氣候、遺傳等多種因素均相關,引起感染的病原體、氣候變動、過量運動、過敏原等均可誘導Ⅰ型變態(tài)反應以及免疫球蛋白調(diào)控紊亂,導致平滑肌痙攣、腺體分泌亢進等生物效應,具有病程時間長、遷延不愈、難以根治等特點[1]。據(jù)衛(wèi)生統(tǒng)計報告指出,我國發(fā)病率約為1.0%,近幾年來呈現(xiàn)出逐年升高趨勢,患兒臨床主要癥狀有反復性喘息、胸悶、咳嗽、氣促等癥狀,其隨病程延長癥狀逐漸加重,嚴重影響患兒正常生長與發(fā)育,加大家庭以及社會經(jīng)濟負擔[2]。以往常規(guī)治療包括抗感染、止咳化痰、平喘等對癥治療措施,其中阿奇霉素作為常見的抗感染藥物,在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疾病中的臨床效果已被大量實踐研究證實[3,4]。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近年來有學者提出免疫系統(tǒng)對于支氣管哮喘患兒發(fā)病情況、預后具有重要影響,同時患兒較為年幼,機體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尚未完全成熟,對于體外抵抗防御能力較差,直接影響藥物治療效果以及預后[5]。本文主要分析脾氨肽輔助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的臨床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2018 年7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0 例小兒支氣管哮喘患兒,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中,男21 例,女19 例;年齡5~12 歲,平均年齡(9.12±1.97)歲;病程3~11 d,平均病程(7.02±1.46)d;體重15~35 kg,平均體重(25.04±4.68)kg。觀察組中,男20 例,女20 例;年齡5~14 歲,平均年齡(9.68±2.03)歲;病程2~11 d,平均病程(7.11±1.48)d;體重15~35 kg,平均體重(24.98±4.70)kg。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兒經(jīng)臨床診斷均符合支氣管哮喘診斷標準;隨訪資料完整;所有患兒及其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對于本文所使用藥物存在禁忌癥者;精神狀態(tài)或認知功能障礙無法正常溝通者;合并心、肝、腎等嚴重器質(zhì)性疾病者;合并其他氣管、支氣管以及肺部疾病的患兒。
1.2 方法 所有患兒均接受止咳、平喘、抗感染、化痰等常規(guī)對癥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給予患兒阿奇霉素(輔仁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8127),第1周,將10 mg/kg阿奇霉素與濃度為5%的葡萄糖溶液相混合,靜脈滴注,1 次/d;第2 周改為口服,10 mg/kg,1 次/d。每周均依照前3 天給藥,后4 天停藥。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脾氨肽(大連百利天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5105)輔助治療,口服,2 mg/次,1 次/d,連用3 周。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兒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患兒各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肺功能指標改善程度>80%;有效:治療后患兒各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肺功能指標改善程度在30~80%范圍內(nèi);無效:治療后患兒各項臨床癥狀與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加劇,肺功能指標改善程度<30%。②比較兩組患兒相關治療時間,統(tǒng)計患兒胸悶、呼吸困難、咳嗽、哮鳴音、喘息癥狀消失時間以及住院時間。③比較兩組患兒免疫球蛋白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測定患兒IgG、IgA、IgM 水平。④比較兩組患兒肺功能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測量患兒FVC、FEV1、FEV1/FVC。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兒顯效23 例(57.50%)、有 效15 例(37.50)、無 效2 例(5.00%),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38/40);對照組患兒顯效14 例(35.00%)、有 效18 例(45.00%)、無 效8 例(20.00%),治療總有效率為80.00%(32/4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14,P=0.043<0.05)。
2.2 兩組患兒相關治療時間比較 觀察組胸悶消退時間(2.52±0.32)d、呼吸困難消退時間(2.45±0.34)d、咳嗽消退時間(3.84±0.51)d、哮鳴音消退時間(4.28±0.45)d、喘息消退時間(2.44±0.54)d、住院時間(5.11±1.34)d;對照組胸悶消退時間(4.38±0.40)d、呼吸困難消退時間(4.16±0.45)d、咳嗽消退時間(5.59±1.01)d、哮鳴音消退時間(6.27±1.03)d、喘息消退時間(4.11±0.49)d、住院時間(8.67±2.08)d,觀察組患兒相關治療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2.965、19.175、9.782、11.197、14.485、9.100,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
2.3 兩組患兒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患兒IgG 水平(7.45±0.55)g/L、IgA 水平(0.73±0.20)g/L、IgM 水平(1.41±0.25)g/L;對照組患兒IgG 水平(7.42±0.51)g/L、IgA 水 平(0.74±0.19)g/L、IgM 水 平(1.40±0.23)g/L,兩組患兒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253、0.229、0.186,P=0.801、0.819、0.853>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IgG 水平(7.74±0.56)g/L、IgA 水平(0.97±0.14)g/L、IgM 水 平(1.58±0.32)g/L;對 照組IgG 水平(7.51±0.45)g/L、IgA 水平(0.75±0.13)g/L、IgM 水平(1.43±0.25)g/L,觀察組患兒免疫球蛋白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025、7.283、2.336,P=0.046、0.000、0.022<0.05)。
2.4 兩組患兒肺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患兒肺功能指標為FVC(1.67±0.34)L、FEV1(1.53±0.32)L、FEV1/FVC(45.11±5.18)%,對照組為FVC(1.65±0.33)L、FEV1(1.52±0.35)L、FEV1/FVC(45.08±5.20)%,兩組患兒肺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267、0.133、0.026,P=0.790、0.894、0.979>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肺功能指標為FVC(2.87±0.46)L、FEV1(2.81±0.43)L、FEV1/FVC(58.36±5.07)%,對照組為FVC(2.32±0.68)L、FEV1(2.11±0.29)L、FEV1/FVC(50.82±5.54)%,觀察組患兒肺功能指標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237、8.536、6.350,P=0.000、0.000、0.000<0.05)。
支氣管哮喘屬于臨床兒科常見的下呼吸道慢性炎癥疾病,多由于肥大細胞、T 細胞等介導發(fā)病,患兒常表現(xiàn)出呼吸困難、反復性咳嗽、喘息等氣流受限癥狀,若未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病情持續(xù)進展,發(fā)展為氣道不可逆性狹窄或氣道重塑,對患兒生命安全構成極大威脅,降低家庭生活質(zhì)量[6]。目前,各個醫(yī)院對于小兒支氣管哮喘主要采用抗感染、止咳化痰、平喘等對癥治療措施控制患兒病情,可起到擴張氣管作用,緩解氣道炎癥、痙攣現(xiàn)象。阿奇霉素作為第2 代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具有安全、便宜、操作簡單等優(yōu)點,經(jīng)靜脈滴注、口服進入機體后于支氣管、細支氣管腔內(nèi)廣泛分布,合理調(diào)控血清免疫學指標、釋放炎癥因子,進而實現(xiàn)治療疾病目的。但研究發(fā)現(xiàn),長期使用阿奇霉素治療可導致患兒身體出現(xiàn)耐藥性,患兒免疫功能發(fā)生抑制,常見T 淋巴細胞數(shù)目、CD4+/CD8+減少,免疫功能仍處于較低水平,病情反復發(fā)作,長期服藥形成惡性循環(huán),減低患兒生活質(zhì)量[2]。有研究指出,支氣管哮喘雖歸屬于氣道慢性炎癥反應,但其發(fā)生發(fā)展病理基礎為全身免疫功能紊亂,特別是小兒支氣管哮喘患兒中,由于其年齡較小,自身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不成熟,因此在常規(guī)對癥治療基礎上輔助免疫功能調(diào)節(jié)對于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兒早日康復具有重大意義。以往常規(guī)治療中著重于針對患兒咳嗽、咯痰、喘息等癥狀局部用藥,未充分考慮到免疫系統(tǒng)強弱與否對于患兒疾病康復的影響。脾氨肽作為臨床首選免疫增強劑,由多肽、核苷酸復合而成,主要由動物脾臟中提取所得,其藥理機制通過活化T 淋巴細胞驅(qū)動免疫信息傳遞以及細胞活化功能,增強T 淋巴細胞殺傷、增殖、復制、分泌等環(huán)節(jié),及時糾正免疫失調(diào)現(xiàn)象,刺激細胞因子白介素-2、干擾素-γ 等分泌過程以及血清中CD4+、CD8+等單核巨噬系統(tǒng)活性,維持免疫細胞動態(tài)平衡,進而增強免疫系統(tǒng)殺傷、吞噬功能,提高IgM、IgG、IgA 表達水平,實現(xiàn)抑制患兒呼吸道感染、減輕局部炎癥反應、平喘的治療目的[7]。本文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兒相關治療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觀察組患兒免疫球蛋白水平及肺功能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采用脾氨肽輔助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可明顯改善患兒臨床病癥,增強其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指標恢復正常,縮短治療時間,促進患兒早日康復,提高整體治療效果。在王麗芳等[8]研究中,選取本院于2014 年4 月~2016 年4 月收治的120 例小兒支氣管哮喘患兒,所有患兒均接受止咳化痰、退熱、止驚厥、抗感染等對癥治療,研究組(60 例)給予阿奇霉素+脾氨肽治療,對照組(60 例)僅給予阿奇霉素治療,比較兩組患兒療效優(yōu)良率與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結果表明,研究組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優(yōu)良率為93.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1.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研究組與對照組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支氣管哮喘患兒IgG、IgA、IgM 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采用脾氨肽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可有效控制支氣管哮喘疾病,能夠作為臨床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的有效手段,與本文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采用脾氨肽輔助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效果良好,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