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
邵炳芳法制日報黨委書記、社長
山丹內蒙古廣播電視臺文藝制作中心主任
張新剛山東廣播電視臺廣播新聞頻道總監(jiān)、山東省廣播電視協(xié)會監(jiān)事長
呂雁湖南廣播電視臺宣管部副主任
主持人語
陳怡新華社新聞研究所國際傳播研究室主任編輯
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廣播類評選分為消息、評論、系列編排、專題訪談、直播等不同細類。一批優(yōu)秀廣播作品經過層層篩選脫穎而出,用一場“聽覺盛宴”恰如其分地詮釋了當代中國的精神風貌。那么本次廣播類獲獎作品是憑借什么樣的閃光點,在眾多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這些獲獎作品在題材選取、內容處理、表達形式、傳播推廣方面有什么特點和創(chuàng)新之處?廣播類主題報道如何才能推陳出新?參選的廣播作品還存在什么樣的問題,有何改進空間?融媒體時代,廣播作品如何更好地引入融媒體手段講好中國故事?帶著這一系列問題,《中國記者》雜志邀請了部分廣播類終評評委,請他們談談自己的真知灼見。
主持人:首先,非常感謝各位能參加“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廣播獲獎作品圓桌論壇。各位都是廣播類作品終評的評委。您認為本次參賽作品的總體情況和水平如何?體現(xiàn)了什么樣的導向性?
邵炳芳:廣播類新聞作品不同于電視、報紙等可看性媒體作品,其特點就是通過“聽”來傳遞信息,用聲音打造出一個使人身臨其境、沁人心脾的“聽覺盛宴”。此次廣播類新聞參賽作品不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量都受到評委們的一致認可,作品水平普遍較高。
本次獲獎的廣播類新聞作品中,大題材反映時代浪潮,站位高、說理強,而小題材也能反映大主題,所報道的內容情感充沛、內涵深刻,切實履行了媒體的社會責任。既有像《見證》這樣立意深遠的重大報道,也有像《回家》這類“小而優(yōu)”的、以問題為導向的民生類作品,比較充分地詮釋出了當代中國主流價值觀和時代主題。地方電臺區(qū)域性媒體也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緣優(yōu)勢,通過聲音讓地方與全國緊密相連,如邢臺廣播電視臺的獲獎作品《農民在國新辦新聞發(fā)布會上唱主角——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jié)”中外記者見面會》就比較典型,廣播用了一句原汁原味的鄉(xiāng)音“哎呀!現(xiàn)在是真的好”,讓人耳朵一“亮”,切實讓聽眾們感受到了國家為“三農”事業(yè)提供的好環(huán)境、好政策這些都體現(xiàn)了獲獎作品服務黨和國家中心工作的正確導向。
張新剛:我個人感覺,本屆參賽作品弘揚時代主旋律,傳播社會正能量,總體水平較高。
評獎主要體現(xiàn)出三方面導向:一是政治導向。把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放在第一位,凡在這三個方面存在問題的作品一票否決。二是質量導向。嚴把作品質量關,正式評比前,審核委員會歷時5天,對全部作品嚴格審核,查出了316件作品的715處差錯,其中有58件作品差錯達到或超過5處,撤銷參評資格。304件作品有差錯但未達到5處,保留參評資格??偛铄e率38.15%,比上年的50.5%顯著降低。從提供給評委的審核報告看,哪怕是一個標點的錯誤也指了出來,并在參評目錄后標注“有差錯”。三是規(guī)則導向。凡是有后期加工嫌疑的參評作品,一經查實,一票否決,寧缺毋濫。凡是三年內有違規(guī)行為的作者,按規(guī)定取消參評資格。
主持人:您認為本次廣播類獲獎作品有什么樣的閃光點,能讓這些作品脫穎而出?
張新剛:我擔任廣播二組的評委,負責廣播專題、新聞訪談、新聞現(xiàn)場直播的評選,三類共有41件作品。從題材來看,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先模人物、生態(tài)環(huán)保、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等題材占比較高。從獲獎作品看,《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首次舉行憲法宣誓儀式現(xiàn)場直播》,贏在題材重大上;《堵縣委書記,“堵”出一個“大市場”——訪義烏市場“第一人”馮愛倩》,贏在“第一人”上;《矗立在瀛湖岸邊的豐碑》,報道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朱平風,拋家舍業(yè),孤身定居安康瀛湖的一個小島上,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的事跡,贏在生動感人上;《保持通話》講述了大連市普蘭店區(qū)120急救中心調度員與煤煙中毒的求救者保持通話46分鐘,最終與前方急救人員、警方密切配合,成功找到中毒者并實施救助的緊張故事,贏在會講故事上等。
邵炳芳:本次獲獎的廣播類新聞作品,盡管形式題材各異,但內容上普遍站位較高。多數(shù)作品聚焦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的發(fā)展成就,關注民生和社會熱點,說理嚴謹、立意深刻,能夠把握時代脈動、唱響時代主旋律。比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選送的廣播系列報道《見證》,精選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領域“40年40人”,講述40位探索者、親歷者、見證者與改革開放相向而行的精彩故事,引領輿論共同見證40年來國家波瀾壯闊、翻天覆地的變化,格局宏大,立意深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廣選送的《我的鐵路——內蒙鐵路(廣播組合報道)》,以一種跨時空維度的視角對鐵路發(fā)展主題做了梳理整合,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央廣新聞微信公眾號選送的《重慶墜江公交車初步核實15人失聯(lián)車輛位置基本確定|嗨!七點出發(fā)》,以問題為導向,引導輿論關注公共安全話題,形成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山丹:我們組的作品中很多廣播專題節(jié)目讓我印象深刻。比如四川廣播電視臺報送的廣播專題《回家》。這是一部生態(tài)題材的廣播專題節(jié)目,反映了人們保護野生動物,與自然和諧共生,愛護共同家園的主題。有三方面讓我印象深刻:一是題目《回家》,這個“家”不僅僅是黑頸鶴的家,也是花湖片區(qū)濕地管護人員日科的家,是一年中三次前往濕地蹲點采訪的記者的家,深層意義上講,是我們所有人共同的家,生態(tài)的家園。二是節(jié)目的構架和制作。廣播專題,立題也要破題,更要延展主題的深度,還要有大量的細節(jié)來支撐整個節(jié)目的可信度和可聽性?!痘丶摇纷龅搅?。從架構上來看,保護黑頸鶴是一條主線。但從呈現(xiàn)的層次上,卻有很多鏡像式的表達和表現(xiàn)。三是細節(jié)感人。占有一定篇幅的對話,勾勒出以日科為代表的科研人員、濕地保護工作者的形象。從多種不同的環(huán)境音響、不同的場景聲音的素材積累上,可以感受到采制專題的龐大工作量。所以說,這樣一篇以聲音為主要呈現(xiàn)要素的廣播專題節(jié)目,既有文學作品的白描手法,也有視聽節(jié)目的“可視鏡像”呈現(xiàn),更有音頻才能呈現(xiàn)出來的藝術享受。
呂雁:本次評選,深度報道、系列報道各領風騷,策劃性報道據(jù)重要位置。廣播評論現(xiàn)高原見高山,體現(xiàn)一個媒體的整體策劃水平。福建臺的消息“金門送水”就精準把握了題材的獨特和重大,且在極短的時間內,充分展示了當日、當時、當?shù)?,此時、此地、此景,記者現(xiàn)場出鏡、現(xiàn)場采訪、現(xiàn)場選擇的人物、現(xiàn)場片段的運用,聲效合一,持續(xù)地把現(xiàn)場的熱烈氣氛帶給聽眾。通過新聞事件的陳述、典型人物的話語、態(tài)度、神情,全面烘托了陸臺通水這一歷史性事件的重大意義。被大家一致認為具有一等獎競爭力,可惜同省同題材撞車被忍痛割愛。
主持人:這些獲獎作品在題材選取、內容處理、表達形式、傳播推廣方面有什么亮點和創(chuàng)新之處?
邵炳芳:我個人認為,今年的廣播類獲獎作品在題材選取上“夠新”“夠熱”。比如伊犁人民廣播電臺選送的作品《218國道建設為粉紅椋鳥安心繁育停工1個月》,創(chuàng)作的背景是記者和編輯得知“項目施工方為給粉紅椋鳥育雛營造安寧的環(huán)境,決定停工一個月”這則消息后,憑借新聞工作者的敏銳直覺,馬上意識到這是新疆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生態(tài)文明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隨即以此為切入口展開相關報道,收獲了廣泛好評。在內容處理上,多數(shù)作品都善于利用場景聲音、采訪錄音,盡可能還原當時情景,讓故事更加富有“鏡頭感”和感染力,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作品的表達形式更加豐富。如個別作品采用了“白描”“口述史”等形式,現(xiàn)場訪談、專家觀點和作者觀點并行等形式也多被采用。傳播推廣上也有更多的推陳出新之舉,不僅網站、客戶端、兩微平臺運用更加自如,一些新型的傳播方式如“微直播”也被運用其中,拓寬了受眾面和傳播廣度。
主持人:作為當前新聞報道的重點也是難點,您認為,廣播類主題報道如何推陳出新?
張新剛:主題類報道的成敗,核心在于是否真正抓住了“主題”,突出了“主題”。這就需要記者善于面上找題目,點上做文章。
從參賽作品看,主題報道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要么主題不突出、不鮮明,要么標簽化、口號化。我覺得,提升主題報道的質量,關鍵是吃透“兩頭”,讓主題“大隱隱于市”,潤物細無聲,作品要少一點宣傳味道,多一些故事化表達,讓受眾喜聞樂聽。
邵炳芳:如何提出“新”問題,也是我們重點關注和探索的。我認為,作品的表達方式十分重要,需要進行表達創(chuàng)新。首先是要增強主題報道的親和力,使其“接地氣”。比如使用一些地方方言和網絡語言等,將一些比較復雜、不容易聽懂的內容進行口語化處理。其次是通過故事敘述凸顯主題。“講好故事,事半功倍”,這次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選送的廣播系列報道《人間正道是滄?!母镩_放40年“福建影響力”的時光印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了多個具有“福建影響力”的改革故事,內容豐富、故事性強,收到很好的反響。第三是注重細節(jié)的表達。陜西安康人民廣播電臺選送的廣播專題報道《矗立在瀛湖岸邊的豐碑》,多處運用對比,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朱平風在花錢的態(tài)度上,對自己和農民差別很大,喚起聽眾的情感共鳴。
主持人:您認為參選的廣播作品還存在什么樣的問題,有何改進空間?
邵炳芳:客觀來說,缺點還是有的。比如,有的作品表現(xiàn)角度有些偏差。如某篇揭露某地民營企業(yè)營商環(huán)境的報道,反映地方政府資金配套不到位、警方索要“奇葩”證明、政府對待企業(yè)“親疏有別”等典型問題,本來是不錯的選題,但報道在主題挖掘上把重點放在了展現(xiàn)民營企業(yè)家的“遭遇”與省委主要領導作出的反饋處置上,缺乏對案例中具體涉事部門的采訪。如果報道再全面、深入一些,效果可能會更好。還有的作品對一些社會現(xiàn)象探討焦點不實、缺乏深度。比如有篇聚焦“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作品,作者從教育、心理、法律等角度,分析了“校園欺凌”“是什么”“為什么”及“怎么辦”的問題,表現(xiàn)方式豐富,立論和行文也比較流暢,但想表達的內容過多反而沖淡了主題,多少給人一種隔靴搔癢的感覺,不夠過癮。
張新剛:我認為最突出的問題是后期加工問題。以我所在的廣播二組為例,廣播現(xiàn)場直播類共有6件作品參賽,設4個獎。其中,有4件作品造假被取消參評資格,1件作品不符合參評條件,最后只有1件作品獲獎。對于直播類的節(jié)目,要提前謀劃,一次成型,切忌修改。
山丹:本次評獎,有的節(jié)目因很細微的差錯而與大獎失之交臂。還有很多作品在題材選取、謀篇布局、內容呈現(xiàn)、表現(xiàn)形式等方面需要改進。
主持人:融媒體時代,廣播作品如何更好地引入融媒體手段講好中國故事?
張新剛:我認為,融媒體時代,各類傳播的界限日漸模糊,復合型傳播將成為未來的主流,已經沒有純粹的廣播作品。假以時日,通訊社、報社、電臺、電視臺也會從媒體稱謂中淡出,融合發(fā)展會讓傳播機構的傳播方式趨同。寫得好文章,拍得好照片,做得了視頻,講得好故事,用得好兩微,玩得轉抖音,是新時代對廣播媒體人的新要求。
山丹:融媒體時代,更需要守正創(chuàng)新,以多元的形式來講述中國故事。但我依然堅持內容是最重要的,無論怎么創(chuàng)新手法講,萬變不離其宗,都要講出故事。故事不是靠想、靠編,而是踐行四力,真的走下去,真的看到、聽到、想到、體驗到,才能講出真情故事來。
邵炳芳:在新的媒體生態(tài)下,我個人認為,廣播類節(jié)目在跟進時代變化步伐的同時,要辯證的革新,堅持多元化傳播。首先要充分認識到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fā)展是大勢所趨,主動加強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互動。其次是廣播作品不能僅僅局限在電波里,要走出廣播,滲透到抖音、微博、微信、影視等多種平臺中,通過在線即時交流方式,讓更多的受眾參與到互動之中,擴大傳播的影響力。
呂雁:我認為互聯(lián)網的發(fā)達為網絡音頻節(jié)目打開了無以估量的通路。接受時間隨時隨地,接受方式多種多樣,識時務者為俊杰,也迫使廣播人做出新選擇。加強直播連線,增加即時感。持續(xù)扣住聽眾的心;加強聽眾參與,增加接近性。讓你的故事與“我”有關;加強終端特征研究,重視聽眾心理;加強有個性有特色明星化的主持人、“網紅”培養(yǎng),他們的引流、粘合,是廣播的法寶。
主持人:您認為廣播新聞節(jié)目今后的發(fā)展趨勢如何?有什么重點或突破點?
張新剛:廣播新聞節(jié)目今后的發(fā)展趨勢應該是融媒體化,不再以單純的聲音形態(tài)呈現(xiàn)。重點或突破點應該在深度報道上。因為智能手機的普及已把傳播的門檻降到了低無可低,幾乎人人可為。作為包括廣播從業(yè)者在內的職業(yè)新聞人,搶時效、抓現(xiàn)場、尋找新聞第一落點固然十分重要,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抓好第二落點,挖掘新聞背后的東西,尋找新聞發(fā)生的原因更為重要。唯有如此,才能體現(xiàn)主流媒體的專業(yè)水準,發(fā)揮主流媒體的輿論引領作用,也才能夠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生存發(fā)展。
邵炳芳: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廣播新聞節(jié)目借力發(fā)力將成為其前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一方面,要拓展傳播渠道,進一步開發(fā)多功能的應用終端,確保廣播新聞節(jié)目的同步播放,實現(xiàn)廣播新聞節(jié)目的點播、訂閱、下載等功能的即時應用。另一方面,要在新聞內容的“新”和新聞思想的“深”上下功夫。內容之“新”是更新速度與內容新意。廣播新聞節(jié)目應在確保其時效性的基礎上用心挑選新聞內容,去繁存精,尋找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重點和熱點。思想之“深”是指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引導社會輿論、傳遞民生民意,做到與社會同頻共振。
主持人:如何提升廣播新聞報道的創(chuàng)優(yōu)水平?您對廣播從業(yè)人員有何建議?
張新剛:如果把創(chuàng)優(yōu)比作“高峰”的話,整體節(jié)目質量提升就是“高原”,因為“平原”上不可能產生真正的高峰。所以,提升廣播新聞報道的創(chuàng)優(yōu)水平,必須踐行“四力”要求,建立完善機制,注重人員培訓,搞好宣傳策劃,提升新聞的整體質量。
邵炳芳:我個人感受,現(xiàn)在新聞內容的同質化現(xiàn)象比較嚴重,獨家報道越來越少。一些媒體追求“快速”播報,但又缺乏新聞資源,導致內容原創(chuàng)性被弱化。廣播新聞傳播途徑本就受限,更加需要在內容上體現(xiàn)創(chuàng)新,特別是原創(chuàng)新聞信息資源的真實性與可靠性,能夠為媒體平臺積攢更多更好的“口碑”。
呂雁:為創(chuàng)優(yōu)而創(chuàng)優(yōu)不應成為媒體的導向。為聽眾提供更多更好更新更有趣的信息服務值得鼓勵。本質上,離開聽眾的創(chuàng)優(yōu)是誤入歧途,而具有產品思維的創(chuàng)優(yōu)方是正途。有美麗的容顏以容顏悅人,有有趣的靈魂以靈魂悅人。所謂創(chuàng)優(yōu)不外乎此。有思想者以思想見長,有硬核者以硬件取勝,有有趣的表達者也不失為競爭力之一種。
山丹:作為老記者,對年輕記者的建議只有兩點。一是走下去,多走多看,多下去采訪才能有好作品。二是深愛廣播,耐得住清貧寂寞,只有深愛,才能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