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東新華社國內(nèi)部經(jīng)濟采訪室主任
力透紙背的報道感染力從何而來?
特殊意義的年份,需要有宏大敘事、立意高遠的重磅報道來引領。在回顧和展示改革開放40年壯闊歷程以及取得的成功經(jīng)驗的眾多作品中,這篇文章以其“高遠的立意、厚重的思想、宏闊的格局、豐富的選材、充沛的感情、凝練的語言”等諸多特點脫穎而出。新華社總編輯何平在稿子播發(fā)前的稿簽上批示:稿子寫得有氣勢、有深度、有分量。
提高思想認識和把握好政治站位,是提煉文章主題思想的關鍵所在。案頭調(diào)研是第一關,大家反復學習研討,在閱讀中深化認識,在思考中明確方向,最終確定“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這一文章的主題思想。
整篇文章以“路”作為意象,以跨越之路、引領之路、創(chuàng)造之路、共贏之路、復興之路作為“四梁八柱”的寫作框架,把40年輝煌成就與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關系、黨的引領與人民創(chuàng)造的關系、中國與世界的關系、40年探索歷程與新時代接續(xù)奮斗的關系勾連成篇,展開宏大敘事。一開始,寫作組就明確不著急動筆,在深入一線調(diào)研和采訪專家故事中把準改革開放脈動。大家兵分幾路,系統(tǒng)梳理了各類改革地標和代表人物,東南西北分赴各地采訪。寫作中更是經(jīng)歷十余次大改。
在具體寫作手法上,采用古今交錯、今昔對比、以小見大、點面結合、以人帶事等手法,將感情傾注筆端,注重選取諸如“陶華碧兩把菜刀上下翻飛切辣椒”“南蘇丹的庫亞·德爾扛著芝麻參加進博會”等生動案例和細節(jié),說理不言自明,評論不在多、在于打造金句進行恰到好處的點評。全文共有30多個有名有姓的人物,60多處地點,30多組數(shù)據(jù),190多個段落,讓稿件兼具時代性、說服力、貼近性、可讀性。
王燦發(fā)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把握時代主題。實踐發(fā)展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不停步。報道組立足改革開放40周年的時代背景,深入實地調(diào)查,用文字展現(xiàn)生活巨變,以小見大、點面結合,展現(xiàn)恢弘的40年改革開放歷程,準確把握了時代站位,緊扣了“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實現(xiàn)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的主題。文章共包括5個框架,跨越之路、引領之路、創(chuàng)造之路、共贏之路、復興之路,包含不同階段、不同地點、不同領域內(nèi)的改革歷程,全文共有60多處地方、30多組數(shù)據(jù),用與改革人物對話的方式,充分體現(xiàn)了40年的歷程。記者在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中,深入基層、深入實際、以人民為中心,體察世情、國情、黨情、民情,更好地反映了億萬人民的奮斗實踐,更好地講述了中國故事,匯聚強大精神力量,營造了良好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