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明
2019年的光影逐漸被拋在身后,變成歷史的年輪。寫在這一年中的新聞日歷,也將緩緩合上。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向我們走來??墒?,就連最幸福的人兒,面對未來,也有點忐忑。只要稍微關注一下國際新聞,也能嗅出我們時代的不妥之處。
我們?yōu)槭裁床辉傧袷兰o之初那樣樂觀了呢?為何我們總是憂心忡忡,擔心經濟滑坡、擔心物價飛漲?為何質疑、憤怒的聲音開始高漲,而“公共善”的空間卻逐漸丟失?為何致命的“灰犀?!?,一直在我們身邊徘徊?
《紐約客》將2019年稱為“愚蠢之年”:在這一年中,人類充分暴露了自己的愚蠢。他們將自己的不滿,發(fā)泄給外部世界。一些極端主義者,或在網絡上謾罵,或破壞家園,或毆打同胞,或迫害異族。他們將自身的不適,遷怒于他人身上。
—在俄勒岡,一個美國黑人女性讓一位拉美裔移民“滾回墨西哥”,稱自己遭到了對方的“種族歧視”,而其他美國網友則要將她送到津巴布韋,“那樣才沒人歧視她”;
—在香港,一群黑衣少年朝警察扔磚頭,認為警察破壞了香港的民主,結果磚頭砸中一個想要清理現(xiàn)場的老者;
—在斯圖加特,一個德國人持續(xù)侮辱一個來自中東的難民,因為對方“搶了他們的工作”,后者一氣之下將前者當場殺死;
—英國人終于遞交上“脫歐”的時間表,但蘇格蘭人要求再次發(fā)起公投,要求脫離英國而獨立。
……
每個極端的線下故事,都伴隨著數(shù)以萬計的線上沖突。從“小臟辮”到旗袍,從黑人音樂到G20會議,從素食到工人就業(yè),從民主大選到身份族群,無論是政治、經濟或文化議題,都伴隨著大量缺乏誠意的爭拗。
意見太多,真相太少。愚蠢太多,理智太少。
所謂的“身份政治”,在撕裂著每個人—性別、族群、階層、職業(yè)、代際、文化認同、國家認同等,都讓人們有了復雜的身份,被剪不斷理還亂的意識形態(tài)所俘獲。人們以為發(fā)現(xiàn)了“自我”,然而卻拒絕傾聽、拒絕尋找“公約數(shù)”。在社會撕裂面前,美德被掩蓋、品質被忽視、愛情在消亡。人們進一步原子化,成為“極端個體”。
在“身份政治”背后,是一系列的孤島。一次又一次,孤島對于各種提議說“不”。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你熱愛和平,和平就會降臨。你對經濟有信心,市場就會給你微笑。你相信朋友,朋友就會相信你。你憎恨現(xiàn)狀,世界就會陷入紛爭。你信仰霸權,霸權就會獲得無窮威力。你呼喚核戰(zhàn)爭,核戰(zhàn)爭就會到來。
孤島之間,人們在仇視“他者”、拒絕“異己”。在負面情緒中,人們已經忘了,曾經我們篤信的美好呢?我們篤信的自由呢?我們篤信的智識呢?
這值得敲響警鐘。
正是我們,悄悄拆掉了“灰犀?!钡膰鷻凇?h3>政治極化
回想過去五年,我們的世界發(fā)生了一些事。先是全球化浪潮戛然而止,經濟持續(xù)增長的動力開始失去。世界在某種程度上開始了“返祖運動”。沖突替代了對話,謾罵替代了和談,人們變得歇斯底里、怒不可遏。
一個詞出現(xiàn)在輿論場中—政治極化,它精確地概括了今天的公共場域。每種意識形態(tài)都出現(xiàn)了極化的版本。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對話,不再是建設性的求同求解,而是一種壓倒對方的“互懟”。此前,特朗普以民粹主義的極端版本贏得了美國大選;當下,“環(huán)保少女”桑伯格用環(huán)保主義的極端版本怒懟特朗普,成為“網紅”。就連一些本來溫婉的思潮,比如女性主義、復古主義、素食主義,都呈現(xiàn)出張牙舞爪的姿態(tài)。當思潮日趨極化,失去了對話的平臺,就意味著沖突的可能。尤其是建立在族群基礎上的國家認同,始終是一把雙刃劍,既有愛國熱情的高漲,也開啟了通往高烈度戰(zhàn)爭的幽暗通道。
極化,意味著共識即將失去。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對話”“合作”“共贏”“民主”一直是時代強音,人們都有共同的目標。在聯(lián)合國大會上,人們彼此傾聽,互相包容,很容易就某一議題達成共識,再遠的距離,也能促使雙方握手。但今天,“逆全球化”趨勢抬頭,人類進入“各家自掃門前雪”的階段,孤立主義、保護主義等本早已被摒棄的東西,今日又登堂入室。一些帶有民粹色彩的西方領導人,撕碎了前人精心打造的互信氛圍。國際合作、全球共治的人類理想,在此刻遭到踐踏。
這會有什么后果?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你熱愛和平,和平就會降臨。你對經濟有信心,市場就會給你微笑。
國際格局的變化也值得重視。一方面,是西方世界的普遍蕭條,美國、歐洲、日本受困于“后現(xiàn)代”引發(fā)的種種問題,或是制造業(yè)式微導致的失業(yè)率高企,或是種族主義的沉渣泛起,或是青年一代的價值迷茫。另一方面,以中國為首的亞非拉發(fā)展中國家在近20年來飛速發(fā)展,市場活力增加。兩個世界的此消彼長,令人擔憂“修昔底德陷阱”,崛起國與守成國的矛盾到底如何協(xié)調?本來說,國家之間的實力發(fā)展是正?,F(xiàn)象,但在極端民族主義的加持下,排外浪潮會否一發(fā)不可收拾?
問題拋給了21世紀第三個十年。
顯然,我們應該重新塑造某些東西。
那些在近五年所遺落的東西,被嘲笑的價值,被淡忘的歷史,有必要重新提出,并給予足夠的敬畏。
即使在景觀盛行的網絡社會,良知也必須捍衛(wèi),信仰必須重塑。理性主義的光芒必須重新照亮下個十年。古典的美德必須重新塑造。
情緒化、極端化、暴力化的民粹思想與運動,并不是我們所期待的“后現(xiàn)代”,而是一種退化。它不值得謳歌,但值得反思—
全球化進入調整期,但它不會停止,逆全球化只是小漩渦,對話與融合依然是趨勢;
意識形態(tài)的高維呈現(xiàn)值得重視,但它只提供一種世界觀,而不是唯一的世界觀;
身份政治的崛起強化了個體認同,但它需求的是理解,而不是指引戰(zhàn)斗;
民主的困境說明了制度的局限性,但它不該被廢黜,而應當進一步完善;
科技的發(fā)展變相減少了就業(yè)崗位,但它不應遭遇仇恨,政府應當為就業(yè)創(chuàng)造機會;
國家主義的加強應是凝聚民意的手段,而不是相反……
以上在全球化過程中暴露的種種痛點,需要我們嚴肅面對,重新尋找價值坐標。一些在冷戰(zhàn)后形成的共同理念,盡管過了20年,它或許已成“陳詞濫調”,甚至邏輯難以自證,但它依然難得而珍貴。它不應被輕易拋棄,而應該順應時代進行再鑄。
互聯(lián)網精神,應該是“求同”而不是“互懟”。我們的聲音,應當是帶有建設性,而不是在爭吵中自我消耗。拒絕網絡的戾氣,重新關照現(xiàn)實,讓我們一起走到陽光下。
我們仍然需要一些敬畏之心。應當重新認識歷史的寬度,虛懷若谷,珍惜過去。重建公共性,尋找共有底線,建立對話平臺。民主、良知、智識、美德,這些傳統(tǒng)的信念仍未過時。通往美好未來的鑰匙,往往就藏在過去的歲月中。
只有看到方向,才能從容自信。當你相信未來,未來就會回贈你微笑。
新的一年,迷霧或者依舊,祝愿你眼中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