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文彬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兒童康復科 河南鄭州450052)
腦性癱瘓也被稱為腦癱,是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及異常姿勢,常伴語言障礙、智力低下等[1]。語言障礙是腦癱患者常見癥狀,70%~80%的患兒伴有語言障礙[2]。當前,腦癱語言障礙患兒的臨床治療尚存在不足,缺乏明確的特效藥物,一旦確診需立即采取綜合處理方法進行治療。語言訓練是常用的綜合處理方法,有利于糾正語言缺陷。針灸是我國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且有研究證實針灸對腦癱患兒有一定的療效[3]。本研究對腦癱語言障礙患兒采用針灸輔助語言訓練進行治療,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為腦癱語言障礙患兒的臨床康復提供了參考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腦癱語言障礙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摸球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 17例;年齡 2~7歲,平均年齡(3.21±0.51)歲;痙攣型23例,徐動型12例,失調型2例,混合型3例。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2~7歲,平均年齡(3.25±0.50)歲;痙攣型25例,徐動型10例,失調型2例,混合型3例。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標準。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確診為腦癱;經S-S語言發(fā)育遲緩評價法測定為語言障礙;學齡前兒童,處于語言發(fā)育快速時期;患兒家長或法定監(jiān)護人同意加入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有聽力障礙;有視覺障礙;患有孤獨癥或自閉癥;重度智力障礙;患有難治性癲癇;中途退出本研究。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接受語言訓練。由康復師根據(jù)患兒的語言發(fā)育水平及接受能力,進行語言康復訓練和口腔感覺運動刺激療法。在安靜、安全、舒適的治療室內,進行一對一語言訓練,或進行小組訓練,由一位家長陪同。包括:讓小兒進行發(fā)長音、吹氣球、吹蠟燭、吹氣笛等呼吸訓練;以壓舌板等口腔訓練工具行舌操練習;棉簽蘸取冰水刺激口腔感覺知覺;使用構音訓練卡片訓練構音;指認實物、形狀、顏色及圖片,并進行配對;鼓勵患兒表達情緒;由康復師自編“點名歌”,指導患兒練習,握手擁抱;訓練結束時可唱“拜拜歌”,互相揮手告別。語言訓練持續(xù)6個月。
1.3.2 觀察組 進行針灸輔助語言訓練。語言訓練同對照組,語言訓練持續(xù)6個月。針灸療法:取頭針針刺智三針、顳三針、四神針、Ⅰ區(qū)語言區(qū)、Ⅱ區(qū)語言區(qū)、Ⅲ區(qū)語言區(qū)、舌三針;采用平補平瀉法,每次留針60 min,每日1次。伴流涎者加地倉穴、頰車穴及承漿穴;20 d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15 d,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1)采用Gesell量表評價患兒的語言發(fā)育商(DQ)。該量表包括理解、表達、個人-社交行為、適應能力等[4]。語言DQ評分>85分為正常;55~85分為輕度缺陷;40~54分為中度缺陷;<40分為重度缺陷。(2)采用S-S語言發(fā)育遲緩評價法評估患兒的語言功能。該量表涉及符號形式-指示內容關系、基礎過程和交流態(tài)度[5]。顯效:語言功能較之前提升>1個等級;有效:語言功能較之前提升1個等級或在同一等級好轉;無效:語言功能未改善或退化??傆行?顯效+有效。(3)采用嬰兒-初中生社會生活能力評定量表評價患兒的適應行為。該量表包括獨立生活、運動行為、作業(yè)能力、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及集體參加能力6個維度,每個維度計0~10分,總體評分≤48分為異常,分值越低,適應性越差。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語言功能恢復效果比較 觀察組顯效12例,有效21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2.5%;對照組顯效3例,有效22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為62.5%;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13,P=0.045<0.05)。
2.2 兩組語言DQ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語言DQ評分相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語言DQ評分均有所增加,且觀察組語言DQ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語言DQ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語言DQ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觀察組對照組40 40 tP干預前 干預后 差值35.81±6.29 36.02±6.30 0.149 0.441 68.49±11.24 54.85±10.95 5.497 0.000 32.68±4.95 18.83±4.65 12.898 0.000
2.3 兩組適應行為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適應行為評分相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適應行為評分均明顯提高,且觀察組適應行為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適應行為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適應行為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觀察組對照組40 40 tP干預前 干預后 差值32.15±6.49 33.03±6.52 0.605 0.273 48.95±4.31 37.36±4.25 12.110 0.000 16.80±2.18 4.33±2.27 25.059 0.000
腦癱患兒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無法像同齡正常兒童一樣進行語言交流,影響與他人和社會之間的交往,使其智力發(fā)育遲緩、社會適應能力差。同時,腦癱患兒因有運動障礙,活動范圍縮小,未能進行學齡前教育活動,使患兒心理及行為出現(xiàn)問題,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因此,對腦癱語言障礙患兒的治療以加強患兒語言溝通和促使語言功能恢復為主要目標。
語言訓練是腦癱語言障礙患兒綜合康復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充分刺激患兒感覺及器官,促使其對階段性語言符號的理解,進行積極的語言表達學習,有利于改善患兒的交流態(tài)度,提高語言認知、理解及表達能力;而口腔運動刺激能減輕患兒張口、流涎、伸舌等癥狀,改善機體發(fā)音器官功能,促進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育。在語言訓練時開展兒童游戲,愉悅、興奮或大笑均能增強生物電信號,刺激連接大腦穩(wěn)定的回路,促進大腦認知功能的改善,有利于改善語言能力。
中醫(yī)認為,腦癱屬于“五遲、五軟、五硬”范疇,語言障礙屬“語遲”范疇,因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養(yǎng)所致,該病病根在腦,腦為奇恒之腑,具有貯藏精氣、主神明的功能。因此,中醫(yī)治療的原則為調整機體陰陽平衡,起到滋養(yǎng)肝腎、醒腦開竅、疏通經脈、扶正培元的作用。針灸是中醫(yī)學常用的特色技術,取相應的穴位可調理氣血、活血化瘀、醒腦開竅;同時,通過刺激相應穴位可促進機體血液流動,加快血液循環(huán)速度,連通腦部及臟腑器官,加強患兒腦供血,改善神經活動代償能力及功能,為機體提供充足的物質供應;另外,針灸可利用側支循環(huán)改善腦部周圍組織循環(huán)狀態(tài),促進受損腦細胞修復。
林小苗等[6]采用針灸配合語言治療腦癱兒童語言障礙,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80.00%,語言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5)。李素珍等[7]采用頭針聯(lián)合語言訓練治療腦癱患兒語言障礙,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5.0%,高于對照組的78.33%,差異顯著(P<0.0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語言功能恢復總有效率為82.5%,高于對照組的6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45<0.05。干預后,觀察組的語言評分和適應行為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針灸聯(lián)合語言訓練能夠改善患兒語言障礙功能,提高其適應行為,對其盡快回歸社會有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