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 周杰 劉軍
疲勞性骨折也稱為應力性骨折或者行軍骨折,是骨骼長期、持續(xù)性遭受作用力,受力過重使骨骼內部結構受到損傷因而誘發(fā)骨折[1]。常見于體操運動員、芭蕾舞演員、長跑運動員以及活動量大的中老年人群。好發(fā)于第一跖骨,脛骨等位置[2]。疲勞性骨折因無典型外傷史,如進行X 線平片檢查常不易發(fā)現,因此容易造成誤診,對患者身體健康存在很大的潛在威脅性,可能造成不可預計的嚴重后果[3]。疲勞性骨折人群具有明顯的特征,是長時間、高強度、超負荷運動訓練的人群,因骨小梁結構長期反復愛刺激,骨組織不能得到休息及修復;骨骼肌疲勞,不能對骨骼進行較好的保護,導致骨骼受損,發(fā)生疲勞性骨折后,損傷部位會出現間歇性或持續(xù)性疼痛,活動時加重,查體時疼痛部位可有輕微的隆起及壓痛,但無反常運動[4]。因此,醫(yī)生接診時應詳細詢問病史,工作性質,活動強度以及仔細查體,以免漏診。股骨疲勞性骨折并不多見。股骨疲勞性骨折,因周圍肌肉組織多,腫脹常不明顯,因此不容易發(fā)現,如再進行劇烈運動,容易使骨折處發(fā)生斷端移位,甚至完全性骨折,后果較為嚴重。臨床上對股骨疲勞性骨折的診斷主要依靠CT 及MRI,為提高對股骨疲勞性骨折的診斷率[5]。此次研究將本院2015 年1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67 例股骨疲勞性骨折患者的影像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目的為探討其在CT 及MRI上的影像特點,為提高此病的診斷率提供幫助,現將研究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5 年1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67 例股骨疲勞性骨折患者做為此次的觀察對象,對其CT、MRI 的影像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67 例患者均符合股骨疲勞性骨折的診斷標準,均排除其他原因所致骨折的患者,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均行CT及MRI 檢查,均無股骨外傷病史及手術病史,均在查體時有局部軟組織壓痛、叩擊痛,行走時疼痛感強,休息時疼痛減輕,少數患者有軟組織腫脹。67 例患者中,男49 例,女18 例;年齡18~39 歲,平均年齡(25.1±4.7)歲;其中長跑運動員17 例,體操運動員19 例,芭蕾舞演員6 例,籃球運動員16 例,其他9 例。
1.2 方法 67 例患者均進行CT、MRI 檢查,CT 操作方法:應用本院128 排多層螺旋CT 進行掃描,患者取仰臥位,從患者髖臼頂部開始,逐漸向股骨小轉子進行平掃,層間距設置5 mm,層厚設置3 mm。MRI操作方法:應用1.5T 超導磁共振進行掃描,患者取仰臥位,掃描厚度3 mm,掃描時中間間隔設置0.5 mm。
1.3 觀察指標 對患者的CT、MRI 的影像特點進行對比、分析和總結。
2.1 CT 檢查結果 67 例患者CT 掃描影像顯示均有花邊樣或層狀的骨膜增生;33 例顯示骨折線位于股骨后內側,密度呈現水平低;有19 例患者顯示為成形的骨痂狀,股骨骨髓質發(fā)生高密度硬化的有17 例,局部有囊變;CT 顯示出清晰骨折線的有14 例,顯著骨折表現的有12 例。
2.2 MRI 檢查結果 67 例患者經過MRI 掃描后,顯現骨折線信號低,表現為不等的片狀或線狀征像,一部分患者有關節(jié)腔積液。44 例患者可見清晰骨折線及骨痂輪廓,T2WI 顯示低信號。59 例患者有骨挫傷周圍軟組織水腫,T2WI 顯示高信號,T1WI 顯示低信號。
3.1 股骨疲勞性骨折的發(fā)病機制 股骨長時間、持續(xù)性受到非生理性的作用力,使骨小梁、骨皮質結構承受較大的負荷,超出其承受范圍,使骨骼自我修復能力下降,從而引起骨折的發(fā)生。股骨疲勞性骨折常見于高強度訓練的運動員或者高強度訓練的軍人,中等強度以下的練習不會發(fā)生[6]。高強度、持續(xù)訓練使股骨承受力超負荷,自我修復能力下降,易導致疲勞性骨折發(fā)生,如患者發(fā)生股骨疲勞性骨折,因股骨處存在較厚的肌肉組織及脂肪組織,外觀見腫脹不明顯,因此難以發(fā)現,難以正確診斷。如未及時確診,患者仍進行高強度訓練,會使股骨應力作用驟然增加,導致骨折斷端發(fā)生移位或者出現股骨完全性骨折,后果極為嚴重。股骨疲勞性骨折易發(fā)生在股骨下段位置原因是人在運動時,應力主要集中在股骨下段,而且股骨下段關節(jié)屬于密質骨與松質骨連接部位,因此該部位更易形成疲勞性骨折[7-9]。
3.2 股骨疲勞性骨折CT 影像學特點 67 例患者進行CT 掃描后均存在顯著的骨膜增生現象,因此,骨膜增生可以做為疲勞性骨折診斷中的關鍵性依據。CT 對67 例患者進行檢查發(fā)現,患者在骨骼下段后方會呈現出花邊樣或單層、多層骨膜增生,同時會有骨內腔狹窄,骨內腔狹窄是因反復應力作用,骨外膜增生外骨內膜也有增生[10]。因此導致骨內腔出現狹窄,骨痂形成在疲勞性骨折后1~2 周,纖維性骨痂CT 顯示不清或無法顯示,只有出現骨性骨痂CT 才可明顯顯示。67 例患者只有19 例顯示出骨痂,股骨部位肌肉厚,CT 對軟組織腫脹顯示不清,因此對軟組織腫脹不能確診。
3.3 股骨疲勞性骨折MRI 影像學特點 67 例股骨疲勞性骨折患者進行MRI 多體位立體掃描,能夠清晰見到股骨骨折線,骨膜反應清晰,組織分辨率高,患者骨折腫脹敏感性高,因此對疲勞性骨折患者進行MRI 檢查,可以及早地發(fā)現骨折,能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疲勞性骨折早期行MRI 檢查,表現為局限性骨髓水腫,T2WI 顯示高信號,T1WI 顯示低信號,骨折線清晰,軟組織,骨髓腔水腫明顯顯現,具有非常清晰的MRI 影像。T1WI 低信號與T2WI 高信號可以做為患者診斷的重要特征,可做為診斷的關鍵依據[11]。對于股骨疲勞性骨折,其病變范圍廣,病情復雜,應注意與腫瘤性及感染性病變進行區(qū)別應與骨樣骨瘤,慢性硬化性骨髓炎,骨轉移瘤,骨肉瘤等影像表現特征進行鑒別與區(qū)分[12]。
對于股骨疲勞性骨折的診斷,多應用CT、MRI 影像檢查進行診斷,此次對67 例股骨疲勞性骨折的影像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發(fā)現,CT 檢查最為顯著特征為骨膜增生,19 例患者可見骨痂形成,MRI 檢查中,44 例患者可見骨痂,MRI 檢查對疲勞性骨折比CT 檢查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因此對股骨疲勞性骨折的患者,應耐心詢問病史,查體,結合臨床表現,對影像檢查結果進行細致觀察與分析,方能做出正確診斷,及早發(fā)現疾病,盡早治療,以免對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