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格示例:
親愛的同學們:
很榮幸能在這里跟大家交流“勞動”這一話題。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社會分工日益精細,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和財富的充裕,讓我們享受到更多的便利,但同時這一切也在改變著一些青年的勞動觀,頻頻出現(xiàn)的逃避勞動、不尊重勞動的現(xiàn)象,實在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和深思。
在此,我想說的是,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應當繼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熱愛勞動,拒絕安逸和享樂。因為,不勞動,無幸福!
不勞動,無幸福,因為我們將感受不到生命的詩意。何為幸福?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人對于生命的詩意體驗。從“采采苤苢”群體勞動的歡樂場面,到“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水鄉(xiāng)勞動場景,再到“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田園生活趣味,在中國的傳統(tǒng)中,是勞動賦予生命以詩意。勞動的過程,不僅創(chuàng)造了財富,也和諧著身心,協(xié)調(diào)著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你內(nèi)心的愉悅、滿足、充實,你與他人之間心靈的溝通,你與周邊環(huán)境的交融,都讓你感到生命的美好。有人說,沒有了勞動,人就無法感知世界的美。誠然!同樣的,如果我們厭棄勞動,自然也會失去生命的詩意,失去幸福。
不勞動,無幸福,因為我們將找尋不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何為幸福?從生命本質(zhì)上看就是能夠?qū)崿F(xiàn)生命的價值,而生命的價值一定要通過勞動來實現(xiàn)。累累碩果,最能體現(xiàn)農(nóng)民的價值,而它們是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最能體現(xiàn)工人的價值,而它們是用勤奮的工作換來的;科研成果,最能體現(xiàn)科學家的價值,而它們是用卓絕的努力換來的……馬克思說“勞動是人的本質(zhì)屬性”,那么,失去勞動這一屬性也就難稱為人了,又談什么生命的價值?又何來什么幸福?我想對那些以種種借口逃避勞動的人說,幸福,只能存在于勞動中,逃避勞動就是拋棄幸福!
無勞動,不幸福,因為我們將會成為時代的棄兒。幸福何來?從歷史的角度看它往往取決于人對于時代做出的貢獻。回看歷史,總有那么一些時代的寄生蟲,從兩晉衣冠到八旗子弟,他們不知勞動為何物,坐享其成,坐吃山空,一個沒有靈魂的空洞軀殼,又怎能體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反觀那些勞動者,他們流血、流汗、奮斗、犧牲,用雙手推動歷史的車輪向前,他們才是真正的幸福者。生逢新時代,助力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xiàn)不正是我輩青年最大的幸福嗎?而實現(xiàn)這種幸福,需要的不正是我們勤勞的雙手?一個逃避勞動的人,終將會成為時代的棄兒,還有什么幸??裳??
同學們,身為復興中學的學子,我們更應清楚復興二字的內(nèi)涵與份量,更應清楚自己肩頭的責任與使命。那我們就更應清楚這個道理:勞動者最光榮,勞動者最幸福!
熱愛勞動,從我做起!
我以此與大家共勉!
(文:李凌起)
升格心得:
一是提升了文章立意的高度,拓展了思維的廣度。筆者保留了原文的立意角度,然后站在生命發(fā)展與時代進步的高度思考勞動的價值,從生命體驗、生命本質(zhì)以及歷史發(fā)展三個不同維度進行挖掘,這樣就對勞動的價值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二是豐富了文章的材料和內(nèi)涵。在論證過程中,根據(jù)需要引入了更多的材料,也注意了角度的變化,有古有今,有概括有具體,有詩文名言,有事例列舉,這樣就更能增加文章說理的力度。
三是注意了行文的邏輯。先結(jié)合材料指出問題,提出觀點,然后從三個角度逐層深入展開論述;在每一部分的論述中,又遵循先說理,再分析,最后回歸現(xiàn)實進行總結(jié)的順序,行文思路更為清晰流暢。
四是全面調(diào)整了文章的語言。為了適應演講稿的特點,修改時多用短句和整句,尤其注意運用對偶和排比來增加文章氣勢;合理使用反問句和感嘆句來增加文章的情感力度;還注意添加了引用,來增加文章的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