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立員 喻 惠
(宜春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江西 高安 330800)
1988年《美國百科全書》對插圖的廣義解釋:“插圖是內容的形象化或其他視覺附屬物?!睆男睦韺W的角度來看,插圖就是穿插在文本當中有助于讀者對文本內容進行解釋、組織、記憶、表征或提供背景信息的圖片,這是目前學界對插圖較為認同的狹義概念。無論插圖概念如何定義,學界一致認為,古詩詞插圖是激活詩詞學習的一把密鑰,也是小學生課后有效閱讀古詩詞的重要資源,它能促使小學生產生更多有助于對詩詞文本中重要信息整合的推進策略,進而提升古詩詞的閱讀效率。
插圖是一種審美藝術形態(tài)、一種有目的的審美活動,具有實用和審美的雙重品格。插圖的審美作用最為突出,它能給小學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培養(yǎng)其審美情趣,具有精神美育的力量。古詩詞讀本插圖要體現以下三種審美價值:
“審美感知不是純感性的、單一的感知,而是一種視覺器官,即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會欣賞對象的形狀、色彩、光線、空間、張力等要素組成的形象的整體性把握,是一種區(qū)別于日常感知的,能夠解釋事物的情感表現形式(或審美屬性)的特殊感知。”整體而言,小學生的思維多為形象思維,抽象思維較欠缺,他們對抽象文字的感知能力相對薄弱。對比于文字,插圖有明確的直觀性、形象性、審美性和生動性,它能有效激發(fā)小學生閱讀古詩詞的主觀能動性,喚起小學生的審美感知。
例如,漢樂府《江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從文字上看,只有蓮、魚,僅憑文字,沒有仔細觀看過蓮的小學生難以想象蓮美在何處,魚與蓮如何和諧相歡。在繪制該詩插圖時,如果畫出蓮葉盛開之狀態(tài)(蓮葉的形狀、蓮花的色彩、蓮莖的直立)、蓮底下有許多魚兒在戲水,如此,小學生眼觀畫面、口誦詩句時,自然容易進入“觀魚戲蓮”的審美狀態(tài),其審美感知自然得以喚醒。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圖畫不僅僅是文字的說明,它還可以發(fā)揮小學生豐富的審美想象,審美想象具有切身的體驗性。借助于插圖,小學生在閱讀古詩詞時容易進入一種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嗅其味的境界,同時伴隨著強烈的情感體驗,其審美想象必然得到激發(fā)。由于插圖具有多維性,它比文字描述的信息量更大,加上小學生存在明顯的審美差異,因此,面對同樣的插圖,小學生會進行審美創(chuàng)造——按照自己的理想,自由馳騁思緒,用意象去展示一個新境界。
例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辈鍒D畫面可側重畫詩人站在山上寺院藏經閣的窗口,眼望星辰點點的天空,伸手做摘星狀。天空的星星可虛構為若隱若現的人形狀。至于天上神仙有多少、在干什么,詩人為什么要摘星辰、為何不敢高聲語等等,則可由小學生去發(fā)揮個人想象。相信在畫面上稍作注釋,小學生能理解該詩所表達的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這一主題。
毋庸置疑,無論是審美感知還是審美想象,都離不開情感因素。在審美感知中,情感體驗性始終是決定性的,即審美活動是以主體的情感體驗為基本特征的?!耙粫r一刻的成長本身,在絕對的意義上說,就是有內在獎賞和內在樂趣的。如果它們不是高山式的高峰體驗,至少它們也是丘陵式的體驗,是絕對的微光,是自我證實的樂趣,是存在的微小瞬間。”小學生在閱讀古詩詞時,有時可能說不出詩詞為什么美、美在何處,但詩詞的插圖容易促使他們產生一種強烈的追求和渴望,并經歷情感的陶醉,從內心感受、體驗到了美,進而獲得一種情感上的滿足。
例如,辛棄疾《清平樂·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痹撛~以寫人為主,以一家五口的日常生活來展開農村生活畫卷,景色只是點綴。該詞的插圖制作既要有環(huán)境之美,更要重視畫面之美,也能體現人情之美,相信小學生在閱讀這樣的圖文時,其內心會充盈溫馨,其愛家情感定會油然而生。
小學生古詩詞讀本的插圖要產生以上三種審美價值的前提是插圖的繪制要科學、合理。不少小學生課外詩詞讀本的插圖存在圖文契合度不夠、色彩淡化或過于艷麗、畫面元素過于簡單或繁多、適度空白感不強等問題。在繪制小學生古詩詞讀本插圖時,要遵循以下四原則:
現有不少小學生課外古詩詞資源,包括網絡資源,插圖與詩詞文本內容不相容或契合度不高是個普遍現象,有些古詩詞讀本的插圖僅為裝飾性插圖,例如,使用美女圖片,或使用風景照。有學者研究認為,圖文契合度是影響閱讀理解的重要因素。早在1943年Halbert在其研究中就發(fā)現,有圖故事比無圖故事的優(yōu)越性隨著圖文相關度的提高而提高。陳紅香和張必隱考察了圖文契合的程度對小學生閱讀理解中插圖效應的影響,發(fā)現圖文契合度越高,插圖效應就越明顯。因此,小學生古詩詞讀本插圖的繪制,要考慮到插圖所表征的信息應與文本內容相重疊,即插圖應該提供跟文本內容一致的或支持性的信息,盡量排除無關的信息。除圖文契合度要高外,插圖中的各元素也要有較高的相容度,要盡量避免與詩詞意境無關的細節(jié)。
例如,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弊詈笠痪洹盎渲嗌佟?,如果繪制的插圖不是花落滿地,而是枝頭花兒競相開放,這顯然不符合本詩的意境,圖文就缺乏契合度;反之,如果在小屋外畫幾棵樹,樹枝間站立著幾只作鳴叫狀的鳥,樹下落滿了樹花,如此,圖文就有了較高的契合度,插圖效應就會更高。又如,人教版教材李商隱的《嫦娥》插圖,畫面以嫦娥長袖飄舞為主體,且嫦娥神色難顯悔意,詩中的屏風、蠟影、碧海、青天也不甚分明,嚴格地說,這樣的插圖不利于小學生理解詩歌意境。
對小學生來說,純文本閱讀是枯燥乏味的,閱讀理解率也較低。雙重編碼理論認為,人的大腦對圖像材料的記憶效果要高于對語言材料的記憶效果,當同時出現視覺與言語刺激時,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更好。插圖的目的是使文字語言視覺形象化,如果古詩詞配有契合度高的插圖,自然更利于小學生理解和記憶詩詞內容。當然,插圖也分彩色插圖和黑白插圖兩種,鄧春暖考察了對配有彩色插圖和黑白插圖文本的閱讀效果,結果發(fā)現,彩色插圖更能促進學生的閱讀。
在現代科技發(fā)達的新時代,文本插圖都會采用彩色插圖,可以說色彩是當今插圖最明顯的外在特征。因此,在繪制小學生古詩詞讀本插圖時,應多用色彩明快、強烈的色彩,盡量避免過于沉重的色彩。為防止小學生的視覺疲勞,可考慮在強烈的色彩之間加入一些暗色調,以使畫面和諧。讓小學生在口誦古詩詞、眼看色彩鮮明的插圖時,理解詩詞,熏陶情感,感受經典之美。
古詩詞插圖呈現給小學生的信息不是越多越好,要適量。插圖和文本的重復呈現均能促進古詩詞的學習,但插圖的作用不同于文本內容的簡單重復,在圖文契合度較高的前提下,簡化程度高的插圖對文本閱讀的促進作用更大。那么,在繪制古詩詞讀本插圖時,要考慮選擇哪些元素才能突出古詩詞的畫面與意蘊。首先,插圖的承載功能不能太多。小學生古詩詞讀本插圖應強化其解釋功能,摒棄其裝飾功能,與古詩詞意蘊無關的插圖細節(jié)盡量省略;其次,插圖中的元素不宜過多。M.L.Fleming認為,人的記憶容量僅有7±2個單位,科學的插圖中的元素最好不超過7種,超過則會增加人的認知負荷。元素的數目也被看成是插圖簡化程度的指標之一。
例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首送別詩是作者被貶為江寧縣丞時所寫,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友情與個人的高風亮節(jié)。繪制該詩插圖時,畫面應以山水為背景,渡口??慷纱恢?,重點則應突出主客兩人相送。至于冷雨、夜色、洛陽親友、玉壺等詩中提到的景、物、人等元素均可略去。值得強調的是,插圖講究簡單化是以達到圖文契合度高為目的的。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無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識的源泉?!毙W生想象力豐富但更需要培養(yǎng)。古詩詞由于有固定的形式與字數要求,詩人要用有限的空間表現豐富的內容,這就決定了古詩詞語言“用意十分,下語三分”,言盡而意無窮,思維也具有跳躍性。一般情況下,要實現適度空白的目標,在繪制插圖時,要講究虛實刻畫。原則上,遠處宜抽象,要虛畫,留有想象空間;近處應具體,可寫實。寫實處有利于讓小學生理解古詩詞的意境,虛畫處能為小學生理解詩詞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間。
例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p>
一般訪友之作,得知友人既出,多會掃興而返。但在此詩中,一問之后不盡如人意,接著才有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簡練的語言使詩句獲得了靈動之感。在繪制該詩插圖時,以云霧繚繞的深山為背景,重點要突出松樹之下老翁與童子對話神態(tài)。要讓小學生在讀詩觀圖時自然而然會想:老翁與童子對話情態(tài)是怎樣的,童子之師會在山中哪個位置采藥,客人最后是否見到了童子之師等等。這些插圖中留有的空白,即是培養(yǎng)小學生想象力的觸點。
小學生古詩詞讀本的開發(fā)要注重插圖研制,因為插圖是強化小學生理解詩詞不可或缺的輔助資源。豐富多彩、賞心悅目、絢麗多姿的古詩詞圖畫世界能快速集中小學生注意力,有效引導小學生感知詩詞文本語言,使其更好地融入詩詞畫面與意境當中,全面提升對詩詞內容的理解和記憶。當然,古詩詞讀本插圖繪制人員最好要精通詩詞、美學知識,同時也具備較強的繪畫能力,這樣的專業(yè)人員研制的古詩詞插圖才是高水平的,才真正有利于小學生提升古詩詞的閱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