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云
(夏邑縣第一職業(yè)高級中學,河南 夏邑 476400)
靜脈輸液是一種經靜脈輸入大量無菌溶液或藥物的治療方法,是一種迅速而有效的給藥途徑。但是因為巡視不到位,技術不嫻熟和有關藥理知識的缺乏等原因,常會導致不同程度的液體外滲,而液體外滲是臨床護理工作中經常遇到的護理工作,如不采取積極正確的護理措施,輕者可表現為局部組織紅、腫、痛:重者導致組織潰瘍、壞死,甚至影響給藥,加重患畜的痛苦,更加重了主人的不滿情緒,從而造成醫(yī)療糾紛的隱患。因此,對于靜脈輸液外滲的預防和處理顯得尤為重要。
一般需要大量、長時間輸液的動物會扎一個留置針便于輸液。實際操作當中需要注重操作部位的消毒剃毛工作,建立操作部位無菌意識。首先,扎好止血帶選擇相對粗直且血流豐富的血管,進針角度以15°為最佳,依照個人習慣可選擇不同的持針法。淺刺進入皮下組織沿血管走向進入2~5 mm,若透明針尾有回血現象即停止進針。此時可利用閑置的食指輕推針頭部位凸起的栓柄,使軟性針頭進入血管。不可拔出硬針,防止血液倒流。再用膠帶進行第一次軟針體固定。固定好后,用右手拇指按壓住軟針埋入血管部分,防止硬針抽出后血液流出。左手為軟針旋上肝素帽,擰好肝素帽后,穩(wěn)固針體,纏繞膠帶的時候不可過緊,防止肢體缺血發(fā)生水腫。
1.2.1 前皮下靜脈注射法 助手或主人從后側握肘部,使皮膚向上牽拉和靜脈怒張,也可用止血帶或乳膠管結扎,使靜脈怒張。注射針由近腕關節(jié)處刺入靜脈,當確定針頭在血管內后,針頭連接管處見到回血,再順靜脈管進針少許,以防騷動時針頭滑出血管;松開止血帶或乳膠管,即可注入藥液,并調整輸液速度。靜脈輸液時,可用膠布纏繞固定針頭。注射完畢,以干棉簽或滅菌棉球按壓穿刺點,迅速拔出針頭,局部按壓或囑畜主按壓片刻,防止針孔出血。
1.2.2 后肢外側面小隱靜脈注射法 此靜脈在后肢脛部下1/3的外側淺表皮下。由助手將兩側臥保定,局部剪毛、消毒。用膠皮帶綁在患畜股部,或由助手用手緊挨股部,即可明顯見到此靜脈。右手持連有膠管的針頭,將針頭向血管旁的皮下先刺入,而后與血管平行刺入靜脈,接上注射器回抽。如見回血,將針尖順血管腔再刺進少許,撤去靜脈近心端的壓迫,然后注射者一手固定針頭,一手徐徐將藥液注入靜脈。
外滲的藥液對組織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輔助治療的藥液,可以用濕熱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鎂濕敷,腫脹很快就會消退;如果所剩的藥液不多,可以一邊觀察,一邊濕敷,如不再繼續(xù)外滲,可以堅持到輸液完成。
輸入的藥液為血管活性藥,局部腫脹雖不明顯,但發(fā)紅、蒼白、疼痛明顯的,必須立即更換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續(xù)濕敷,紅腫也會很快消失。
輸入的藥液為刺激性大的藥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動,可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鎂或95%的酒精持續(xù)濕敷,配合理療,局部封閉,亦可用相對應的藥物相拮抗,如藥物多巴胺、間羥胺、去甲腎上腺素等外滲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鈣劑可用50%的硫酸鎂、山莨菪堿(654-2)濕敷。
化療藥物外滲時應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鹽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釋,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疼痛、腫脹、壞死。
皮下血腫現象一旦發(fā)生,醫(yī)護人員要妥當地給予治療和護理,使血腫能及時消散或使損傷降低在最小范圍內。
血腫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①短時間內在同一穿刺點反復穿刺。②針對穿血管壁。③拔針后按壓時間過短,按壓部位不準確。④誤穿動脈而未確切止血。⑤靜脈穿刺失敗后又立即在穿刺肢體的上方綁止血帶。
皮下血腫一旦形成,應積極處理。小血腫無需特殊處理,大血腫早期冷敷,48 h后再用熱敷促進淤血吸收。
3.2.1 冷敷 血腫形成24 h內冷開水毛巾濕敷穿刺點周圍腫脹處,每3~5 min 更換一次冷毛巾,共做30 min。冷敷使血管收縮,一方面減少血液的繼續(xù)滲透,另一方面可抑制炎癥介質的釋放,控制局部炎癥,減輕滲透部位的腫痛。
3.2.2 熱敷 皮下血腫形成24 h 后改用濕毛巾熱敷,可減輕患病小動物的疼痛,加快血腫的吸收。方法基本與冷敷相同。注意控制水溫,防止燙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