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超群 張心愛 高瑜倩 竇晉芳 張洪嘉 彭嘉冉 王志淼 趙勇 朱海燕
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終末期階段,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除軀體癥狀外,常合并一系列精神心理問題。隨著社會發(fā)展,醫(yī)學模式逐漸轉變“生理——社會——心理”模式。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焦慮和抑郁是心力衰竭患者常見的情緒障礙,發(fā)生率為31.0%~77.5%[1],成為影響心衰患者不良預后,增加心衰不良事件發(fā)生的重要因素[2-3]。同時當今社會普遍不規(guī)律的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使得心血管負荷加重,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4],因此,在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基礎上應重視患者心理疾病的治療,以及心衰患者作為特殊人群的脾胃功能,如此更有利于患者的心臟康復。
郭維琴為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士生導師,是第四、第六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都國醫(yī)名師。從事中醫(yī)內科臨床、教學、科研50余年,在中醫(yī)藥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本文著重介紹郭維琴教授在中國醫(yī)學的指導下,結合當今時代特點,運用中醫(yī)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經驗。
古今中西醫(yī)二者皆認為心衰與氣虛證、血瘀證關系密切,現(xiàn)代醫(yī)學在古代醫(yī)學的繼承基礎上,同樣認為心衰病機與氣虛、血瘀、痰濁、水飲密不可分[5]。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是氣虛血瘀導致心脈痹阻,心陽不振,繼而出現(xiàn)心衰,痰濁、水飲相兼為病[5-6]。郭教授指出隨著當今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工作壓力大,生活節(jié)奏快,心血管疾病與心理疾病常相伴出現(xiàn)。同時,多食肥甘厚味又會進一步損傷脾胃,加劇心衰癥狀。
心力衰竭患者由于長久受病痛困擾,會出現(xiàn)情志不暢,進而肝氣郁滯,氣機運行障礙則會加重氣滯血瘀,痹阻心脈;肝疏泄失常,木不疏土,土不克水,水液代謝出現(xiàn)異常,形成的瘀血、水飲、痰濁等病理產物,影響臟腑生理功能,進而出現(xiàn)胸悶、喘憋、局部胸部刺痛、下肢水腫等氣滯、血瘀、水停等臨床癥狀。另一方面,患者年老體衰,或久食肥甘厚味均致脾氣虧虛,脾運化失常,加重水濕停聚,出現(xiàn)食欲不振、便溏、水腫等癥狀[7]。同時,脾虛氣血生化乏源,心氣失于滋養(yǎng),無力推動血行,進一步形成血瘀。二者共同導致氣、血、津液異常,導致水飲、痰濁、瘀血停聚,上干于心、肺,引起胸悶、喘憋、心悸、咳嗽、水腫等癥狀[8]。
因此,針對當下心力衰竭氣虛血瘀、虛實夾雜的病因病機[9],郭教授在益氣活血,溫陽利水的基礎上,佐以疏肝理氣、健脾和胃,臨床效果顯著。
朱丹溪在《格致余論》中提出:“主疏泄者肝也?!备沃魇栊?,首先在于疏通全身氣機,促使全身之氣通而不滯,散而不郁。人體氣血相依,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10]。若患者思慮過度、焦慮抑郁,肝氣疏泄不暢或肝胃郁熱,則導致肝疏泄功能異常?!毒霸廊珪び糇C》中提到:“至若情志之郁則總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素問·舉痛論篇》也指出:“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靈樞點本神》曰:“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币虼耍橹井惓UT發(fā)或加重心力衰竭的機制在于氣機不暢易致氣滯血瘀,痹阻血脈。另一方面,肝主疏泄的功能在調節(jié)水液代謝中亦發(fā)揮著極為關鍵的作用。肝通過調暢肺、脾、腎三臟氣機,促進臟腑調節(jié)水液代謝的功能,通利三焦,疏通水道,使水液通達全身,運行無阻。氣停則水停,肝疏泄不及,水液輸布、代謝障礙,釀濕成痰或水濕停聚為飲,凌心舍肺,心陽虛衰,加重喘憋、水腫等心衰癥狀。
郭教授認為心衰患者伴情志抑郁或焦慮狀態(tài),肝疏泄不及,氣不行血,進一步加重瘀血,血不利則化為水,從而影響心主血脈的功能,出現(xiàn)胸悶、喘憋、水腫等心衰癥狀,同時會伴有頭暈、頭痛、眼干、視物模糊、胸脅脹滿、喜嘆息等情志癥狀。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氣機升降之樞紐,對人體臟腑正常發(fā)揮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镀⑽刚摗吩唬骸瓣幘?,脾胃既和,谷氣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壽……病從脾胃生者二也?!薄秲冉洝吩唬骸帮嬋胗谖?,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水精四布,五經并行?!比硭染⑽镔|的吸收有賴脾之運化,繼而化生氣血以滋養(yǎng)其他臟腑,維持臟腑正常功能。
郭教授認為當代人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酒漿,或攝入有害物質過多(食品添加劑、地溝油)、久坐不動等不良生活習慣常致脾胃受損;心衰患者更會因年老體衰,脾運化失司,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氣血生化乏源,心失濡養(yǎng)。同時,從五行理論分析,心屬火,脾屬土,脾氣虧損,子病及母,心脾兩虛。另外,肝屬木,木克土,肝氣郁滯同樣會橫克脾土,導致脾運化失常。因此,心發(fā)揮主血脈的功能有賴于脾化生氣血及脾統(tǒng)血功能的正常。心、脾病理上相互影響,一旦出現(xiàn)脾陽、脾氣虧虛,一則脾運化功能失常,氣機升降不利,水飲、痰濕停聚,積于全身經絡、血脈;二則氣血生化乏源,臟腑失于滋養(yǎng),會引起它臟之病變,這恰恰符合中醫(yī)認為的心力衰竭病理性質為本虛標實:心之陽氣(或兼心陰、心血)虧虛為本,血瘀、水停、痰飲為標。因此,心脾兩虛,氣虛無力推動血行,日久致血瘀、痰飲,痹阻心脈,水飲停于中焦,臨床常常在心衰癥狀基礎上出現(xiàn)脾胃功能失調的表現(xiàn),如腹脹、納差、呃逆、嘔吐痰涎、大便溏薄等。
郭教授在臨床上治療心力衰竭伴焦慮抑郁癥狀時,即可從“肝”論治,達到“雙心治療”的作用。郭教授以益氣活血,疏肝理氣為治法,常以其經驗方益氣瀉肺湯合用四逆散加減治療,并結合心衰病機及老年患者體質辨癥施治。四逆散中柴胡為君,達到疏肝理氣的作用,而郭教授常用川楝子代替柴胡,認為柴胡偏燥,有劫肝陰之弊,而川楝子苦寒,無傷陰之憂,具有疏肝瀉熱,行氣止痛的作用。心力衰竭病機本虛,同時易郁而化火傷陰,再用溫燥之柴胡易重傷肝陰,加重病情。因此,川楝子對于心衰患者伴有肝郁氣滯、肝郁有熱者最為適宜。其次配伍養(yǎng)血柔肝之品。肝主疏泄,肝藏血,體陰而用陽,即肝主疏泄、條暢氣機的功能是基于肝陰血充足、肝體滋養(yǎng)的基礎上。如果肝陰血不足,陰不制陽,肝失疏泄,疏泄過度則易導致肝陽上亢,疏泄不及則易導致肝氣郁結。郭教授治療心血管疾病在益氣活血的基礎上常用當歸、白芍養(yǎng)陰柔肝,佐以赤芍涼血活血,以防血虛瘀滯,補而不滯,共奏補血養(yǎng)肝,條達肝氣之功,使全方具有養(yǎng)血活血、平抑肝陽的作用。若肝郁氣滯較重,臨床癥狀明顯者,可酌情加用郁金活血止痛、理氣解郁,枳殼理氣寬胸、行氣滯消脹,香附疏肝解郁、理氣寬中。三藥配伍,使氣機上下暢通,調達全身氣機。若患者出現(xiàn)頭痛目赤、口干、口瘡等頭面部熱癥,加少許薄荷疏肝行氣,同時引諸藥入肝經。若因負面情緒引起的失眠、多夢、心悸等,郭教授常加用生龍骨、生牡蠣平肝潛陽、重鎮(zhèn)安神,配伍珍珠粉清心解郁安神。治療心衰疾病的基礎上予以疏肝行氣解郁,氣行則血行,氣行則水行,促進水液輸布代謝,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患者身心負擔。
郭教授在臨床治療心力衰竭時非常重視調理脾胃,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與心的聯(lián)系非常密切。因此,郭教授在治療心力衰竭時順應脾主運化,脾主升清的生理功能,通過益氣健脾、醒脾開竅、化濕和胃的方法,促進水谷精微物質的吸收,益氣養(yǎng)血,滋養(yǎng)心脈,促進心血管疾病的康復?!端貑枴毭握撈吩啤巴恋媚径_”,即脾運化及氣機升降均有賴于肝的疏泄調達。即調肝疏肝也能起到顧護脾胃的作用。臨床治療時,若因肝郁所致脾虛,則以疏肝益氣健脾恢復脾胃的運化功能。若患者合并有食欲不振、食后腹脹、舌胖大有齒痕等脾虛癥狀時,加黨參、炒白術、茯苓、砂仁益氣健脾、祛濕和胃;若患者食后不消化,舌苔厚膩,常加炒谷芽、炒稻芽健脾消食,雞內金消食化積,增強食欲;若出現(xiàn)頭重昏沉、困倦嗜睡、肢體沉重、苔白厚膩,舌胖有齒痕等痰濁阻滯癥狀時,常加藿香、佩蘭、砂仁芳香祛濕,醒脾化濁,清半夏健脾燥濕,石菖蒲開竅醒神;若脾虛進一步發(fā)展,氣血化不足,心神失養(yǎng),常選用遠志、炒棗仁養(yǎng)血安神,達到心脾同治的效果。同時健脾實脾,反過來也能促進肝的疏泄。肝脾論治,對于心力衰竭伴焦慮、抑郁具有重要意義。
郭教授基于當代社會特征和中醫(yī)基礎理論“五臟”“形神”一體觀的角度提出從肝脾論治心力衰竭[11]??紤]軀體和心理疾病,強調臟腑之間的相互關系,心主神明,情志皆與肝相關,脾主運化,后天之本,滋養(yǎng)五臟;心主血脈,肝藏血,脾統(tǒng)血;而氣、血、水在心衰發(fā)生發(fā)展中密切相關,臨床治療也不同于以往簡單的益氣活血,溫陽利水的治則。鑒于肝脾與心在生理上相輔相成,病理上相互影響,肝脾同病在心衰發(fā)病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密切影響著疾病的預后?;诖死碚?,郭教授治療心力衰竭反復強調肝脾同治。在益氣活血,溫陽利水的基礎上,注重健脾益氣、疏肝理氣,以期達到肝脾同治,相互調和的效果,為心力衰竭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對于傳承和發(fā)揚中醫(yī)藥治療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