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華容縣第一中學 李 劍
小學生在升入初中后,將會面對截然不同的美術學習狀況,很多學生難以應對這一變化,導致學生的美術學習能力直線下降。因此,在新課改的浪潮下,素質教育不斷推進,中小學美術教學的銜接越來越受到教育者的關注,而且這一銜接過程關乎中小學生藝術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美術教學改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那么,教師應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做好中小學美術教學的銜接呢?
教師要想更好地開展中小學美術教學的銜接工作,就必須對教材進行認真的分析與探究,準確地找出中小學美術教學銜接的切入點。通過對中小學美術教材的分析,我發(fā)現(xiàn),兩者的共同點是都包含了繪畫工藝制作以及美術欣賞等藝術創(chuàng)作和設計的內容。要使初中與小學教材中的相似點凸顯出來,讓其相互呼應,互相配合,使教學效果得到提升,那么就要找準教材內容的銜接點。例如,在中學美術教材湘版中“我喜愛的書”與小學美術教學湘版教材中的“艱苦歲月”,以及中學美術教材中的“多彩的風景”和小學美術教材中的“我們去旅行”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同點,其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很好的銜接點。雖然中小學美術教學的內容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中小學美術教學的教學目標卻大不相同,中學的美術教學目標側重于學生對美術知識的認識和美術觀點的透析,注重學生理性認識的培養(yǎng)與展現(xiàn);小學美術的教學目標則強調學生的發(fā)展,并強化情、趣、美的展示。因此,教師要針對教材教學目的的不同進行教學設計,準確抓住教學的銜接點,并瞻前顧后,更好地輔助學生進行美術課程學習的過渡。例如,在小學高年級的湘版“紙魔方”教學中就應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進行線性排列和變換,使其與中學湘版中的“你、我、他”進行有效的呼應,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生活當中的動態(tài)美和藝術表達美,在作品中也加入個人的情感表達。
美術教學的銜接切入點確定,可以使中小學美術教學更加順利地進行,但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想更好地開展銜接教學,必須對教學方案進行重點研究與設計,絕對不可以同以往一般進行填鴨式的灌輸教學。
中小學銜接這個時段的孩子年齡較小,正處于心理變化、認識變化、視野拓展的關鍵時期。特別是初一的學生,剛剛脫離了他們所熟悉的小學環(huán)境,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換了,換了老師,換了教育方法,更換了身邊的同學。這個階段的學生,其藝術鑒賞能力的顯著特征就是不再像小學階段那樣單純地憑感覺審美,而是在心理上想真正地樹立自己的審美價值觀,對現(xiàn)代藝術作品有了一定的知識欣賞能力。換言之,學生正在由想象期過渡到理性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水平期望更高。僅憑兒童時期超常的藝術表現(xiàn),已經(jīng)不再能滿足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認知探索需求,教師在此過程中要適當?shù)靥嵘@一階段學生美術基本知識的難度,并逐步向寫實繪畫和設計創(chuàng)造進行過渡,使美術教學更好地銜接。
作為小學的美術教師,應在小學美術高段教學過程中與初中美術教師進行交流,了解初中美術的教學現(xiàn)狀,并適當?shù)卮┎宄踔忻佬g教學形式到美術知識的教學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用美術基本知識去感受美、欣賞美并表現(xiàn)美的能力,要對學生有更深層次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兒童的情、趣、美上。以“線條”教學為例,雖然中小學的教材要求中都對“點、線、面”這幾個美術基本語言要素進行了描寫,其中線作為最基本的美術語言,學生應熟練掌握它的變化與應用,但是對于“線條”等知識,初中和小學的教學目標差距較大。
小學的教學目標更為直觀,注重線條的排列和組合,將線條進行簡化處理,如簡筆畫,使其帶有明顯的美術知識即可;在中學的美術教學過程中,對線條卻有了更加深入的要求,學生需要運用線條對整體進行修飾,通過線條來生動地表達物象及其結構關系,并使學生建立自己的空間概念,進而達到讓學生懂得、了解美術知識中的基本理論知識,促進學生智力更好的發(fā)展。由于中學教學的要求相對小學更為嚴格、復雜,尤其是在美術的基礎實踐和理論知識上,要求學生不再單憑學生的感性知識,還強調學生由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思考。所以,教師在小學高段的美術教學過程中,就應該注重對學生進行線條直觀形象的認知教學,為空間概念立體形象知識的理解進行鋪墊,使有關線條的知識到初中后的美術課教學中變得更加自然。要讓學生更好地接受這種教學形式,教師還要把握好教學銜接的尺度,以免難度太大。
盡管教育在不斷改革,我們對現(xiàn)階段學生的教學形式也不可能再同以往的教學模式一般,而要突出學生在教學課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做好輔助作用,不能再搞滿堂灌,只對課文內容進行反復強調,否則會給學生造成美術學習壓力過大的困惑。只有進行教學改革,通過研究教改策略,使用好的方法,我們的美術課堂才會活躍起來。所以教學滲透,知識逐步轉移是一個較好的途徑。
在當下的美術課堂教學中,僅通過美術技能是不能完全讓學生掌握美術知識的,教師需要組織學生運用智力因素來理解并掌握美術相關知識,逐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達到美術教學的最終目的。換言之,在當下的美術教學中,我們最終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是發(fā)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更是通過藝術來促進學生智力因素的進一步地提升。讓學生通過美術所涵蓋的歷史內容、人文景觀和其他文藝作品,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日常生活中的美術現(xiàn)象也應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應用。
例如,色彩搭配與穿衣服、交通標志與通行安全等。這樣小學生對生活美術的理解認識與中學生對生活美術的理解認識將會完全不同,甚至是大大的提升。但這種教學目標在實施過程中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操之過急、一蹴而就,以免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所以在小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進行有關美術知識的傳授,多講、勤講,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美術知識體系,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美術知識的講解肯定要適當加大難度、深度、廣度。這樣,在中小學美術銜接的過程中生活美術提升會起到恰到好處的作用,也會讓美術教學的宗旨得到強化。
綜上所述,中小學美術銜接對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瞻前顧后,對小學與中學美術教材的相似之處進行整合,讓師生一起對其進行有機聯(lián)系,不斷培養(yǎng)學生由感性理解美術過渡到理性認識美術。并在教學過程中找準銜接的切入點,進行有目的性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對美術產生興趣,從而更加全面地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