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澎,趙 娟,張小梅,楊 光
嚴重的眼球鈍挫傷極易造成外傷性睫狀體脫離,此時睫狀體縱行肌與鞏膜突之間分離,睫狀體上腔與前房相通,出現(xiàn)房水旁路引流,從而導致持續(xù)性低眼壓,引起角膜內(nèi)皮皺褶、黃斑水腫、脈絡膜脫離等并發(fā)癥,最終導致不可逆的視力損害。因此,對于大范圍外傷性睫狀體脫離,早期及時行手術縫合復位術非常重要。現(xiàn)將我院通過改良連續(xù)單直針縫合法治療25例早期外傷性睫狀體脫離的臨床病例治療效果分析如下。
1.1對象選擇2017-07/2018-05來我院就診的外傷性睫狀體脫離伴黃斑水腫患者25例25眼,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齡18~60(平均35)歲。拳擊傷12眼,球類擊傷9眼,撞傷2眼,車禍傷2眼。病程7~14d。排除既往有眼外傷病史、眼病史及全身有系統(tǒng)性疾病的患者(糖尿病、高血壓、代謝性疾病等)。本研究通過了倫理委員會審核,患者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圖1 手術操作示意圖 A:10-0聚丙烯線穿入TB針頭內(nèi);B:TB針頭于對側的角膜緣內(nèi)0.5mm處穿入前房,繞虹膜后方穿過睫狀體脫離處,自病灶處角鞏膜緣后2mm處穿出,挑出縫線末端;C:針頭退回前房,距首次睫狀體脫離區(qū)穿刺口旁2mm再次穿過脫離的睫狀體部,同前穿出對應板層鞏膜切口,帶線針頭如上述方式多次進行,直至脫離全部縫合修復,縫線在鞏膜與前房內(nèi)呈“W”走形。
1.2方法
1.2.1檢查常規(guī)行視力、眼壓、裂隙燈、前房角鏡、超聲生物顯微鏡(UBM)、眼底照相、OCT檢查。確診睫狀體脫離的位置和范圍。25例患者UBM檢查睫狀體脫離范圍180°~270°,合并外傷性瞳孔散大、黃斑水腫。
1.2.2治療方法給予阿托品眼膏散瞳,激素滴眼液頻繁滴眼,全身營養(yǎng)神經(jīng)藥物、激素遞減治療后,則行手術治療。25例患者均采用改良連續(xù)單直針縫合法。球后神經(jīng)阻滯麻醉后于睫狀體脫離處做以穹窿部為基底的結膜瓣,暴露角鞏膜緣。于角膜緣后3mm板層切開鞏膜,厚度為1/3~1/2鞏膜厚度,10-0聚丙烯線穿入TB針頭內(nèi),TB針頭于對側的角膜緣內(nèi)0.5mm處穿入前房,前房注入黏彈劑。繞虹膜后方穿過睫狀體脫離處,自病灶處角鞏膜緣后2mm處穿出,挑出縫線末端,針頭退回前房,距首次睫狀體脫離區(qū)穿刺口旁2mm再次穿過脫離的睫狀體部,同前穿出對應板層鞏膜切口,帶線針頭如上述方式多次進行,每次均穿過脫離的睫狀體及板層鞏膜切口,直至脫離全部縫合修復,縫線在鞏膜與前房內(nèi)呈“W”走形,最后收緊縫線,縫線打結,縫合結膜(圖1)。
1.2.3術后觀察指標術后行視力、眼壓等常規(guī)檢查,UBM檢查睫狀體復位情況,OCT檢查黃斑水腫變化情況。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3.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眼壓變化術后1mo,20眼(80%)眼壓提高到9~21mmHg,3眼(12%)仍低于5mmHg(表1)。
表1 術前術后眼壓變化 眼
2.2矯正視力變化所有患者中僅有2眼視力不提高,其余23眼矯正視力均有提高,提高幅度為3~6行(表2)。術前22眼(88%)視力≤0.1,0.2~<0.5者3眼(12%)。術后1mo視力≤0.1者僅1眼(4%),此患者術后視力未提高,該患者眼壓亦<5mmHg,考慮和就診時受傷時間較長有關。
表2 術前術后視力變化 眼
2.3 UBM檢查睫狀體術后前房變深或恢復正常,術后15d房角鏡檢查見原睫狀體脫離處閉合,UBM檢查提示睫狀體基本復位(圖2)。
2.4 OCT觀察眼底黃斑部變化治療前黃斑中央視網(wǎng)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為384.32±83.24μm,治療后1mo CRT為223.47±79.56μm,較治療前平均降低160.85±3.68μm,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1mo后黃斑水腫減輕或消退。眼底情況好轉(zhuǎn)或恢復正常(圖3)。
眼球鈍挫傷是睫狀體脫離的主要病因[1],睫狀體脫離是外傷性低眼壓的主要原因,睫狀體脫離抑制了房水分泌,使房水引流異常,造成外傷后持續(xù)性低眼壓,從而引起眼組織及功能的破壞,如角膜水腫、晶狀體代謝障礙、視網(wǎng)膜及脈絡膜水腫或脫離、低眼壓性黃斑改變,最終造成視力不可逆損傷[2-4]。UBM是目前診斷睫狀體脫離較為準確的非接觸性檢查方法,尤其是對睫狀體脫離范圍及脈絡膜上腔積液的測量,為制定復位手術方式提供了準確的依據(jù),可以成功地定位所有的睫狀體脫離,是一種無創(chuàng)、精確的檢查手段[5-6]。
圖3 手術前后OCT檢查 A:術前;B:術后30d。
外傷性睫狀體脫離有多種治療方法:藥物治療目前常采用的有散瞳劑、糖皮質(zhì)激素、甘露醇等治療,氬激光光凝治療以及睫狀體電凝治療等也有報道[7-8],但非侵入性治療方法存在療效多不確切、損傷大等缺點。通常對于大于2個象限范圍的睫狀體脫離常無自愈的傾向,睫狀體縫合術是目前治療睫狀體脫離的主要方法。傳統(tǒng)的垂直間斷縫合術切穿鞏膜本身對眼球創(chuàng)傷較大,間斷縫線易發(fā)生水漏等缺點。為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我們對手術方式進行了改良。本組25例患者在眼球密閉狀態(tài)下使用改良連續(xù)單直針縫合法進行縫合修復,取得了良好的手術效果,較傳統(tǒng)方式有較強優(yōu)越性:(1)無需切穿鞏膜,減少了醫(yī)源性創(chuàng)傷及炎癥反應,避免了縫線間漏水現(xiàn)象;(2)連續(xù)縫合打結少,能保證每針縫線張力均衡,術后散光輕。
嚴重的眼球鈍挫傷后低眼壓伴大范圍外傷性睫狀體脫離患者,早期及時行手術縫合復位術非常重要。應及時在UBM指導下進行診斷和手術,挽救患者視力。改良連續(xù)單直針縫合法是在玻璃體腔及前房密閉的情況下連續(xù)單直針縫合睫狀體,是一種微創(chuàng)、安全、有效的手術方式,簡單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