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紹群
(中共黃山市委黨校圖書館 黃山 245000)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fā)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1]發(fā)出了高等教育強國的信號;2017年9月21日“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建設學科名單的公布[2],標志高?!半p一流”建設進入實施階段?!半p一流”已是高校建設的目標導向,為擔當文獻信息資源保障中心角色的圖書館帶來了挑戰(zhàn)與發(fā)展的契機,業(yè)界和學界從圖書館發(fā)展、隊伍建設、資源建設、學科服務、服務方式、創(chuàng)新服務、ESI 學科分析等不同視角進行探析,產生了系列研究成果。為了全面概括“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建設策略的研究現狀,本文在系統分析和整理本研究領域文獻的基礎上,把握研究動態(tài),以期為未來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提供借鑒和參考。
筆者于2020年1月30日采用檢索式“SU=雙一流*圖書館”,論文發(fā)表時間不限,匹配條件為“精確”,在CNKI 期刊論文、博碩士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和報紙文章等全文數據庫中檢索,獲取文獻402 篇。通過參考文獻和引證文獻來擴大目標文獻集,最后通過瀏覽文獻內容,排除與本研究無關文獻,選出相關文獻391 篇,其中圖書館服務“雙一流”建設的案例91 篇,占23.3%。
391 篇論文中,期刊論文361 篇,主要分布在30 余種期刊;碩士學位論文24 篇,涉及到14個培養(yǎng)單位,安徽大學10 篇,曲阜師范大學2 篇,其它各1 篇;會議論文5 篇,國際會議論文1 篇;報紙文章1 篇。從發(fā)表時間看,吳翠云《“雙一流”建設浪潮中高校圖書館流通部優(yōu)化服務對策探析——以湖南科技學院圖書館為例》[3]為本研究領域的首篇學術期刊論文,論文探討了圖書館服務“雙一流”建設的具體方案,下載379 次,被引2 次;發(fā)表于《大學圖書情報學刊》的《“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創(chuàng)新研究》為本研究領域下載率和引用率最高的論文,分別為2 741 次和72 次,論文討論了學科服務在“雙一流”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從決策支持、科研支撐、知識情報服務、信息素養(yǎng)教育細化、特色學科文獻建設為切入點,創(chuàng)新學科服務思路[4]。燕山大學徐楊可的《“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燕山大學圖書館服務變革研究》為首篇碩士論文[5],下載532 次,被引2 次。吳曉玲等《大數據背景下,構建“雙一流”大學圖書館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的研究——以天津體育學院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實踐為例》[6]為本研究的首篇會議論文,下載584 次。
系統研讀所檢索文獻,所涉及主題包括“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的學科服務、科研支持服務、服務模式、微信公眾平臺、服務能力、學科館員、信息資源建設、創(chuàng)新服務、知識服務、ESI、智慧圖書館等方面。經分析歸納,可概括為高校圖書館發(fā)展理念的研究、信息資源建設的研究、創(chuàng)新服務的研究、新技術與新媒介應用等四個方面。
高等教育改革是影響高校圖書館發(fā)展的重要影響因素,“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如何建設發(fā)展,如何服務“雙一流”建設,成為學界與業(yè)界思考的重點,具體表現為發(fā)展定位的思考、創(chuàng)新管理的探索、創(chuàng)新團隊的建設以及圖書館聯盟的建設等方面。
2.1.1 主動融入“雙一流”建設的發(fā)展定位 高校圖書館與“雙一流”建設具有兩重關系,既是個體建設與總體建設關系,又是內在動力與外在目標關系,[7]探索高校圖書館的定位與發(fā)展是業(yè)界首先考慮的問題。一方面,對照“雙一流”建設的總體要求,高校圖書館要站位高,主動融入“雙一流”建設中。潘穎等根據“雙一流”建設內涵,提出圖書館應發(fā)揮文化導向功能、教學科研輔助功能、社會化服務功能等[8]。黃娜等認為圖書館應從決策顧問、建設參與者等角色融入“雙一流”建設,完成功能轉變[9]。陳進等從頂層結構規(guī)劃、服務體系設計、可持續(xù)運維機制三個層面提出了設計理念和思路[10]。另一方面,圍繞“雙一流”建設的根本任務和目標,高校圖書館如何助力“雙一流”建設,學人紛紛提出觀點。韋心勤等認為圖書館應從建立健全文獻資源儲存體系、依托大數據建設高校智庫、積極打造各類空間等策略,助力教學和科研[11]。王靜等提出圖書館的社會服務應從重于服務地方延伸到全社會,具體措施有優(yōu)化文獻資源結構和創(chuàng)新學科服務等。[12-13]針對優(yōu)秀拔尖人才的培養(yǎng),圖書館要充分發(fā)揮信息素養(yǎng)教育作用,提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信息素養(yǎng),提升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14-15]。
2.1.2 服務“雙一流”建設任務的管理理念 高?!半p一流”建設,需要一流的圖書館服務,一流的圖書館服務需要一流的管理。因此,管理新理念的引入、內部管理的創(chuàng)新被業(yè)界關注??冃Ч芾砭褪瞧渲兄?,即運用魚骨圖方法分析、比較高校圖書館的業(yè)務流程,根據業(yè)務流程分析結果設計出一套由6 個一級指標、12 個二級指標、25 個三級指標構成的指標體系,來實施“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標桿管理的目標[16]。具體到資源利用的評估與管理,王春蕾等通過分析相關數據,建立以用戶需要為第一要務,ESI 評價體系為主要指標的館藏文獻資源分級保障和評估模型[17]。高校“雙一流”建設,也給圖書館的業(yè)務工作提出新要求,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在業(yè)務流程中存在的弊端,武文秀等根據當前學科建設的目標,運用業(yè)務流程再造的理論,設計適合高校圖書業(yè)務流程再造的途徑[18-19]。
2.1.3 打造具備學科知識服務能力的創(chuàng)新團隊 圖書館要做好高?!半p一流”建設的堅強后盾,離不開一支信息素養(yǎng)高、科研意識強的隊伍的支撐。目前學科服務團隊初具規(guī)模,仍存在有學科服務重要性認識存在分歧、學科館員能力與知識儲備面臨挑戰(zhàn)、學科服務團隊建設不足等問題與困境[20-21]。一般來說,館員必須具備新興開源數據庫的使用技巧、熟悉學科相關的重要期刊、團隊意識等能力[22]。不同的崗位的館員能力的要求不同,一般館員應具備業(yè)務基礎能力、管理能力與服務能力,而系統分析信息資源建設、學科館員、系統管理等專業(yè)性強的崗位,館員還應具備評估能力、用戶需求分析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等[23]。如何培訓館員也是業(yè)界討論的話題之一。從普及館員能力角度看,圖書館要建立自上而下的館員再學習制度、成立專職部門負責館員培訓、健全館員培訓的考核機制、引入新媒體技術并整合網絡資源等策略,以提升館員的職業(yè)素養(yǎng)、服務水平[24]。從學科館員能力培養(yǎng)來看,圖書館應根據學科館員的學科知識服務能力進行分類,組建梯度型學科化服務團隊,通過有效的知識共享、知識轉移、知識轉化等方式提高學科館員的專業(yè)技能和科研水平,以全面提升學科知識服務能力[25]。
2.1.4 建設學科服務聯盟模式的圖書館聯盟 從資源建設、讀者服務、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來看,圖書館聯盟協同發(fā)展助力“雙一流”建設已達成共識,蘇州高校圖書館聯盟、高職院校圖書館聯盟、財經院校圖書館聯盟、臺灣地區(qū)高校圖書館聯盟、長三角高校圖書館聯盟以及石油高校圖書館聯盟等都有成功經驗介紹,如沈玲等提出長三角高校圖書館聯盟通過建設聯盟智庫、創(chuàng)新學科服務、打造多媒體互動平臺等發(fā)展策略,服務“雙一流”建設[26]。在具體的服務中,聯盟要從服務一流學科建設入手,從合作建立、合作路徑、合作策略上構建面向一流學科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聯盟模式[27]。涂文菠提出圖書館應開展學科評估,學科情報及學科聯盟等工作,為“雙一流”建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服務[28]。
文獻資源是服務之源,“雙一流”建設對圖書館資源建設提出更高要求,主要從信息資源建設的科學規(guī)劃與評估、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信息資源服務體系建設、全球化特色館藏建設、聯盟資源建設、資源與技術融合、數字資源長期保存等方面考慮如何加強信息資源建設[29]。本文從信息資源科學規(guī)劃與評估、信息資源保障體系建設、特色資源建設三個方面做總結。
2.2.1 以學科建設為導向的信息資源規(guī)劃與評估體系的建立 信息資源建設是以滿足學校教學科研的需要為基本原則,“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的資源建設要根據學科建設的要求,重新規(guī)劃和評估,具體表現為多個方面。首先,根據學校“雙一流”建設的規(guī)劃,總體規(guī)劃資源建設尤為重要,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圖書館根據“雙一流”建設背景下信息資源建設原則,從建立一流學科信息資源保障制度、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一流學科信息資源需求調研等入手,提出信息資源建設的策略[30]。其次,在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yǎng)中,數字資源的保障功能尤為重要,李館等結合高校圖書館的評估指標數據與學科發(fā)展要求,探索出它們之間存在的相關性,并指出數字資源建設影響高校排名[31]。再次,優(yōu)化數字資源結構、建設特色數據庫等方案被學界關注,杜昊以南京郵電大學為案例,分析館藏ESI 來源刊的學科分布以及學科發(fā)展情況,提出采用合理配置各學科館藏期刊、提高ESI 來源刊館藏保障率等方法來提高館藏外刊的質量和利用率,為館藏ESI 來源刊建設提出合理化調整方案[32]。
2.2.2 以學科建設為中心的信息資源服務能力的提升 高校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應面向“雙一流”建設,以學科建設為中心,優(yōu)化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因此,圖書館要結合學科評估,提高文獻資源使用績效,文獻資源建設適應圖書館空間轉型需求[33]。如何建設信息資源保障體系是業(yè)界所思考的問題之一,從整體規(guī)劃看,圖書館要根據學校”雙一流”建設的實際,適時調整信息資源建設和資源配置,優(yōu)化資源保障體系[34-36]。從具體目標看,信息資源保障體系要精化,涉及到教學、科學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孫詠潔提出科研數據庫是科研成果和教學實踐有效鏈接的橋梁和紐帶,也是實現二者相輔相成并形成內在良性循環(huán)的關鍵,從而推動學?!半p一流”建設[37]。
2.2.3 以服務學科建設為己任的特色資源的建設 “雙一流”建設要彰顯學科特色,特色學科建設離不開特色資源的保障,特色資源建設應本著實用、系統、可持續(xù)、參與性等原則[38]。具體而言,一是特色資源建設要根據館藏特色和學科建設的需要,如廣西大學圖書館通過加強前沿學科館藏空間的資源建設、營造更具學習感召力的空間、全方位提升基于知識創(chuàng)造的新型服務等舉措來構建圖書館知識共享空間,推動學?!半p一流”建設[39]。二是加強特色資源挖掘,空間資源是圖書館服務讀者的特色資源,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與“雙一流”建設關系密切。石乃月等研究圖書館創(chuàng)客空間建設發(fā)展與高校爭創(chuàng)“雙一流”相輔相成的關系,提出創(chuàng)客空間建設策略[40]。三是加強特色資源整合,服務“雙一流”建設,如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以ESI 和專利文獻服務為抓手,自建重點資助學科分平臺、學術資源在線分平臺和學術信息共享與管理分平臺等6 個學科知識平臺,實現了學科資源和學科服務的深度整合,開展了面向決策需求和科學研究、兼顧信息素養(yǎng)和咨詢的學科知識服務,在支持學校的政策制定、助力學校高水平論文的提升和成果轉化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41]。
“雙一流”建設給圖書館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全面審視“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服務能力轉型所面臨的挑戰(zhàn),明確在服務高校人才培養(yǎng)、學科建設、文獻資源供給等方面轉型發(fā)展的主攻方向[42]。學界從學科服務的提升、服務內涵的挖掘、知識服務的加強等方面做了探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2.3.1 提高學科服務水平 學科服務直接服務于學科建設,“雙一流”背景下的學科服務需要重新規(guī)劃。在學科服務模式研究方面,嵌入式學科服務就是一種效果比較好的學科服務模式,從掌握用戶需求、嵌入用戶空間、構建信息平臺、建設服務團隊和健全運行機制等方面來考慮學科服務策略[43]。學科服務模式要根據館藏特色、學科館員專業(yè)背景以及學科建設的需要來決定,各個圖書館都有自特色的服務模式,如丁芬提出了特色學科資源建設方案和以“一對多”的模式探索體育院校圖書館的學科服務工作[44]。在學科服務深化方面,“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學科服務不斷被深化,在服務內容延伸化、服務對象分層化、服務手段協同化、學科服務專業(yè)化以及學科服務泛在化方面對學科服務進行拓展與深化,趙雪巖等從提升服務理念、挖掘服務資源、重組服務流程和建設服務平臺方面提出實現學科服務拓展與深化的路徑[45]。王斌從服務對象、服務主體、服務手段等學科服務三要素考慮,調動院系師生積極性、調整學科服務定位、實現學科服務細致化、著力學科文獻資源建設等方面來深化學科服務[46]。
2.3.2 挖掘服務內涵 圍繞“雙一流”建設,圖書館不斷拓展服務內涵,極大地失去了圖書館發(fā)展。關于參考信息咨詢,從服務對象來看,圖書館要滿足個性化需求,要變被動咨詢?yōu)橹鲃幼稍?,開展個性化、定制化參考咨詢[47]。從業(yè)務工作來看,根據“雙一流”建設要求,以圖書館決策咨詢服務能力為切入點,建立一套評價圖書館決策咨詢服務能力的評價體系[48]。關于文化傳承,建設一流大學要堅守大學的文化定位,保持大學自身的“文化性格”,作為大學文化傳播陣地的圖書館要積極參與文化傳承,主動融入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當中[49]。福州大學圖書館在文化傳播方面取得了較好經驗,依托導讀中心,編纂國學經典刊物、開辟國學閱讀專區(qū),開展系列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活動,不僅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而且融入“雙一流”建設[50]。關于科研服務,圖書館要變被動為主動,做好科研支持服務,即以政策導向為引領、保障科研支持服務良性發(fā)展,以科研生命周期為主線、優(yōu)化知識情報服務,特色學科文獻建設與信息素養(yǎng)教育并重,以高質量科研支持服務團隊為保障、增強服務黏性[51]。智庫建設和服務也是服務科研的一個重要方面,出現了系列優(yōu)秀案例,如北京大學圖書館探索出了定題型學科發(fā)展支持服務和周期型科研監(jiān)測服務等智庫型服務[52],浙江大學圖書館結合自身優(yōu)勢,開展決策咨詢服務,成為決策參與者與合作伙伴,成為智庫型服務的典型[53]。
2.3.3 加強知識服務力度 知識服務是“雙一流”背景下的圖書館研究熱點,肖瓏在總結高校圖書館支持“雙一流”建設的服務創(chuàng)新的十大趨勢中,建成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體系,學科館員跨入學科知識服務階段,全流程科研數據服務,溯流跨界的學術出版服務,從文獻信息資源共享到知識共享服務等都是與知識服務相關[54]。業(yè)界不斷深化知識服務內涵,涌現一些成功案例。如華中科技大學圖書館圍繞“雙一流”建設目標,從科技情況分析、科技查新、機構知識庫平臺、教學支持和科研數據管理平臺等方面來開展系列知識服務,助力學科建設[55]。楊薇等根據廈門大學圖書館學科知識服務經驗,從深度挖掘營銷客體的內涵和需求等層面做好知識服務,是知識服務營銷策略的成功案例[56]。
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如何實現資源、技術、服務的深度融合,轉型為智慧圖書館,更好地支撐學校教學科研,是學界和業(yè)界主要思考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4.1 “雙一流”背景下新技術的引進與應用 全球化與科技革命引導科學與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在“雙一流”政策推動下,圖書館利用科技革命,引用新技術和新理念,積極思考其與“雙一流”建設的一體性,通過提升管理、資源、服務意識的協同發(fā)展,參與規(guī)劃“雙一流”建設。李東紅等引入疊加效應理念,建立疊加效應影響機制,從而實現圖書館以科學為中心、一流的資源、服務和管理創(chuàng)新[57]。貴州財經大學圖書館利用SWOT 分析圖書館,針對重點學科、優(yōu)勢學科規(guī)劃特色資源建設體系,指出學科特色、專題特色以及地方特色相結合的建設策略,同步規(guī)劃文獻資源體系和數字資源體系建設,凸顯了特色資源建設在圖書館建設中的核心競爭力[58]。
2.4.2 圖書館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 為加強服務,移動圖書館、微信平臺等新媒介不斷被推廣應用與發(fā)展。馮小桓認為移動圖書館作為特色資源,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保障,為信息資源的獲取和共享提供了快捷平臺[59]。貴州師范大學圖書館從社會化服務、新媒體服務以及移動服務等方面來創(chuàng)新服務,為圖書館的服務創(chuàng)新提供一定的思路[60]。劉麗巍從構建圖書館智慧服務聯盟、建設“雙一流”建設智庫等舉措,探索了“互聯網+”視域下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雙一流”建設的創(chuàng)新模式,既能促進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又能助力學?!半p一流”建設[61]。
2.4.3 智慧圖書館建設的浪潮 智慧圖書館建設是新技術與新媒體應用的集大成者,從“互聯網+”智慧服務到智慧圖書館建設,無不助力高校“雙一流”建設[62]。鄧學軍分析了“雙一流”建設與高校圖書館的兩重關系,提出了“六位一體”的智慧圖書館發(fā)展策略,實現資源、技術、服務的深度融合,彰顯自身價值,助力學校的“雙一流”建設[63]。劉妍等通過分析國內外學科服務典型案例,從重塑服務思維、實現技術增值等方面提出智慧化學科服務的實現路徑[64]。
高?!半p一流”建設以來,學界從不同視角作了探析,成為研究熱點。本文通過梳理分析“雙一流”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建設策略研究的文獻和案例,其研究成果集中在圖書館發(fā)展理念、信息資源建設、創(chuàng)新服務、新技術與新媒介的應用等四個方面,具體如下。
第一,圖書館自覺參與并服務高校“雙一流”建設已達成共識。高校圖書館與“雙一流”建設是內在動因與外在目標關系,學界和業(yè)界從服務理念、隊伍建設、管理創(chuàng)新以及聯盟建設等著手,探究圖書館服務學?!半p一流”建設的成效,產生了系列新觀點。
第二,資源建設是“雙一流”建設的根本保障。學科建設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除了良好的教學工作基礎、較強實力的科研團隊做保障外,還與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料積累密不可分。業(yè)界從信息資源科學規(guī)劃和評估、信息資源保障體系的建設和特色資源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創(chuàng)建。
第三,“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圖書館著力創(chuàng)新服務,提出了新理念和創(chuàng)新案例。以學科服務創(chuàng)新為例,加強知識轉移,提升館員學科服務能力,主動融入教學、科研、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服務等案例的提出,顯著提升了圖書館服務學科建設的效果。
第四,“雙一流”背景下,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以及自媒體的應用,使得圖書館在資源建設、服務理念與服務方式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由于新技術和新媒介的應用,智慧資源服務、智慧內容服務以及智慧用戶服務等為學校“雙一流”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本研究領域雖然取得了以上成果,但仍存在不足之處:第一,人才隊伍建設與培養(yǎng)方面有待探索;第二,新技術與新媒體的應用雖然較廣,圖書館服務實現了智能化,但離智慧圖書館建設目標還有差距;第三,學科知識服務融入“雙一流”建設尚待加強。
圖書館作為高校文獻信息資源保障中心,應立足學校的實際情況,根據已有特色找準“雙一流”建設方案的契合點,利用現代技術做好資源建設和服務。因此,本研究領域需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加強。
第一,加強圖書館人才隊伍建設的研究力度,尤其是學科館員隊伍建設以及學科館員制度建設策略。在“雙一流”背景下,學科館員需要具有學科背景、信息服務、溝通協作等多方面能力,因此需要具備學科專業(yè)知識、情報學和計算機等相關知識,學科館員的培養(yǎng)是一個系統工作。
第二,充分利用新技術和新媒體,加強智慧圖書館建設。加強技術與資源建設的融合、技術與服務的整合,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來服務學科建設、成果轉化、人才評估等工作,為學科、學院以及學校三個層面提供決策信息。
第三,加強專業(yè)數據庫建設,推進知識服務。知識服務的前提要專題數據庫,圖書館要結合館藏特色、學科建設的需求以及學校科研教學的特點,圍繞明確的學科范圍對特色專題資源進行收集和整合,為學?!半p一流”建設做出貢獻。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圖書館正在更新發(fā)展理念,充分發(fā)揮教育職能和信息服務職能,在資源建設、創(chuàng)新服務以及新技術應用等方面有所突破,推動了高校“雙一流”建設?!半p一流”建設是一個動態(tài)目標管理,圖書館還應該融入其中,把脈學科建設動態(tài),做好服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