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銘蔚
(廣西省防城港市文昌小學 廣西防城港 538021)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過程中,通常都是教師按照教材上的內容對學生按部就班地灌輸知識,這樣的教學模式雖然教學目的明確,但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的學習思維[1]。隨著傳統文化在教學比例中的增重,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合理融入傳統文化,就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更愉悅的英語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知識的引導下學會積極自主地進行英語知識的探究與學習,使英語教學模式由傳統的灌輸式轉化為探究式,以此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更優(yōu)質的發(fā)展與鍛煉空間,實現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進一步提升。例如,學習“My clothes”一課時,能夠正確使用衣物類單詞介紹衣著是這節(jié)內容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學任務,在教學時,為了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一些我國傳統的衣著服裝,如漢服、唐服、明裝、旗裝等,這些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中國傳統服飾,教師開展教學時可以運用英語詞匯向學生簡單地介紹這些傳統服飾的知識,開闊學生的眼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服飾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可以以更積極的狀態(tài)開展英語知識的探究,實現英語教學模式由傳統灌輸式向探究式的轉化,推動小學英語教學的高效開展。
英語學習的另一方面是讓學生接觸西方文化,在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中,教師更多的是將學生的思維局限在教材之中,這樣的教學模式很容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定向思維,無法讓學生形成文化多元化的意識,會阻礙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全面發(fā)展[2]。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合理融入,可以逐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能讓學生在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受到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形成自信、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以此進一步推動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綜合性成長。例如,學習“What does he do?”一課時,這節(jié)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職業(yè),明白從事某些職業(yè)應具備的條件,構思自己的職業(yè)夢想。在教學中為了進一步開闊學生的學習思維,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一些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職位的演變歷史,如現在的服務生這個職位是由古代店小二職位而演變而來的、現在的警察職位是由古代捕快職位而演變而來的,等等。這些職位的演變過程不僅見證了國家的歷史發(fā)展,也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歷變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合理融入這些傳統文化知識,可以有效豐富英語教學內容,能讓學生對這些職位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與認識,優(yōu)化學生的英語學習體驗,實現英語教學模式由傳統講述式教學向體驗式的轉化,進而推動小學英語在教育改革前進道路上的進一步突破,加快小學英語教學任務的高質量完成。
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要想讓學生得到最大化的收獲,教師一定要改變傳統學生被動接受課堂知識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積極自主地進行英語知識的探究[3]。傳統文化知識是學生從小就接受到的教育,對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知識,學生在了解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親切感,教師將其合理落實到小學英語教學中,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優(yōu)質的展示自我的學習平臺,拉進學生與語英語知識之間的距離,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保證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態(tài)。例如,學習“When is the art show?”一課時,準確表述各類節(jié)日名稱是這些內容的重難點,在這個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形成自己的學習思維,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除了向學生介紹教材上的一些西方節(jié)日,還可以引導學生探究中國傳統文化節(jié)日,讓學生試著用英語對自己熟悉的傳統節(jié)日進行介紹,以此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更寬廣的英語學習平臺,進一步提升學生對英語知識的運用能力。將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有效融合,可以讓學生在熟悉的傳統文化知識探究中開闊自己的學習思維,發(fā)揮自身在課堂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學會靈活運用英語知識,為學生今后更好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創(chuàng)建良好的條件基礎,真正意義上發(fā)揮小學英語教學價值,實現小學英語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
總而言之,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行,教育領域越來越強調對學生文化自信的教育。針對具有強烈西方文化的英語學科,教師在教學中要想實現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就一定要合理借助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知識,對傳統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進行改善,讓學生能在英語學習中深入了解我國本土文化知識,學會自覺地繼承與發(fā)揚中國傳統文化,成為國家的代言人,今后更好地與國際接軌,推動小學英語教學的高效開展。